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實際上就是拼死一搏的勇氣之戰

破釜沉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在敵我雙方關鍵性的決戰時刻,將己方置於有進無退的境地,不留退路,全力以赴,拼死一搏,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實際上就是拼死一搏的勇氣之戰

“破釜沉舟”謀略的目的,在於激勵士兵發揮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敵人決死一戰,以擺脫艱難危險的困境。因此,這一謀略的中心在於用置士兵於死地的方法,使“絕去其生念”,抱定必死的決心,進而奮勇殺敵。戰爭實踐證明,將帥在決戰決勝的戰爭和戰鬥中,為了挽狂瀾於即倒,救三軍於危途,善於勵士激勇,是提高部隊戰鬥力,險中奪勝的絕妙一招。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為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破釜沉舟”一語的歷史典故,就是出自於秦末農民戰爭中的鉅鹿之戰,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實際上就是拼死一搏的勇氣之戰

公元前206年,秦將章邯大敗趙軍,鉅鹿(今河北省)被圍,危在旦夕。趙王歇在危急時刻,四處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約7萬人救趙。宋義畏敵如虎,當部隊到達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在那裡屯駐46日之久不進兵。項羽勸宋義急速過河,配合趙軍內外夾攻秦軍,而宋義卻不同意,說等秦軍打得疲勞的時候再乘機進攻。

此時正值冬季,天氣很冷,又加雨雪,士兵們忍受飢寒,而宋義只顧自己吃喝,項羽以宋義“不恤士卒而循其私,非社稷之臣”(《史記·項羽本紀》)為藉口,殺死了宋義。將士們見殺了上將軍,個個驚懼不已,表示願意服從項羽的指揮。楚懷王乃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親自到各個兵營進行巡視,撫慰士兵,準備渡河攻擊秦軍。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實際上就是拼死一搏的勇氣之戰

項羽先派英布和蒲將軍領2萬人渡河,援救鉅鹿。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北上。渡河後,項羽命令部隊把渡船全部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岸邊的房屋也都放火全部燒光了,每人只發3天的糧食,表示此去只有拼命一搏、誓不後退的堅強決心。楚軍將士鬥志激昂,個個摩拳擦掌,準備拼死一戰。

楚軍一到前線,立即把秦軍包圍,截斷了他們的運糧後路。經過一場惡戰,大破章邯軍,並殺死了秦軍大將蘇角,章邯急忙帶領殘兵敗將退走。項羽乘勝帶領楚軍包圍了圍在鉅鹿城外的王離與涉間的秦軍,並向他們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實際上就是拼死一搏的勇氣之戰

士卒們以一當十,殺聲震天地衝向敵軍,王離被俘,涉間自焚,遂解了鉅鹿之圍。《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段文字精彩地描繪了鉅鹿激戰時楚軍部隊高昂的士氣:“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秦軍被破後,各路反秦軍組成聯軍,推項羽為諸侯上將軍,統率聯軍繼續追擊章邯部秦軍。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最激烈,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場戰鬥。這場戰鬥的勝利,基本上消滅了秦王朝賴以存在的秦軍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為最後推翻秦王朝的反動統治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實際上就是拼死一搏的勇氣之戰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以少勝多的巨大勝利。這場戰爭,徹底摧毀了秦軍的部隊主力,從根本上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堅實基礎,經此一戰,秦朝開始走向名存實的境地。而項羽的“破釜沉舟”,既是作為指揮員的一種謀略,更是作為將帥的一種膽識和勇氣。在各諸侯軍龜縮於壁壘中時帶頭以楚軍猛攻秦軍,帶動諸侯聯軍殲滅秦將主力,如此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破釜沉舟”一語,因其表達了起義軍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而為後世廣為傳誦。“破釜沉舟”是心理戰術的一種運用形式,是軍隊處於緊要關頭激勵士兵的一種謀略。這一反常用兵的謀略,實際上淵源於孫武“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的思想。就是激發士氣造成“不可勝”之勢,使之具有強烈的衝擊力,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實際上就是拼死一搏的勇氣之戰

走進歷史,學習歷史,感悟歷史~~悅讀史書,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