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毀掉了中國足球的青訓?

片片木葉


中國足球青訓失敗的原因很多,不是球員的主要原因,青訓教練和負責青訓的團隊,都有一定程度的問題,第一,人情化選擇球員人,靠的是人脈入選的球員。這類球員有自身的人情優勢,在思想上就已經注入訓練是否能按照教練的訓練聯繫,造成技術粗糙。到達職業球員只能靠身體和速度吃飯。第二靠金錢入選,這些球員跟第一種差不多,第三就是教練,是否出於對足球的熱愛,挑選球員是否廉潔自律,不走人情。對球員訓練要求是否嚴格。第五就是足協,中國14億人口沒有11人能踢球的人,足協的政策,是否真正的保護球員,讓各年齡段的球員都有上場的時間比賽,現在中超 中甲都沒有建全8到19歲各年齡段的梯隊,更何況比賽了。第六就是U23政策,沒有規定上場時間,最後1分鐘上去踢比賽,我也完成了任務指標,這不就是亡羊補牢 掩耳盜鈴嗎。一點也沒用。這就是中國足球的問題,國家隊最近也有人開始炮轟國足,這都是問題,要想人不知,除非你不做,只要你吃了,拿了別人的,總會有人知道的,這肯定有問題。就像當年國安罷賽一樣,足協依舊維護裁判,結果都進去了。足協該反思教練的問題和裁判的問題,各個年齡段球員比賽的問題,最讓人想不通的就是在中國踢不上主力的球員,出國能踢上主力,是中國聯賽水平高嗎,還是教練的問題,這些問題足協應該反思,俱樂部更應該反思。


牛牛170638213


懶惰功利毀掉中國足球。我是68年的今年52歲,年輕的時候枚園裡生龍活虎,踢球都是自發組織,踢一下午有時晚上在路燈下繼續。經常組織比賽邀請賽都恩標準場地,大都是自費很少有贊助。

憑的就是熱愛,而這批人也是學校的精英,現有的在美國有的北京上海南京……

我每週六要踢一下午球,感覺一代不如一代,現在和比我兒子還小的在一起踢球,踢小場地,標準場地根本沒有人能踢。各方面感覺還不如我這個老頭。

況且現在學校裡踢足球太少了,也沒有那種熾焯,勇敢等等品質。

過去的球友有許多在教育部門也有是領導,兄面時我也呼籲他們多引導學生。都說很難,家長的思想決定學生的命運。

我們那一代球友大都是父母國企事業單位的,對孩子教育理念應該是很先進……


馬可MAKE


80年代我們四川地區小學生男子足球開展得還可以,每年都有全省的三好杯。市縣體委、教育局為了成績,也很重視。那時候踢球的人很多,經常因為爭場地而打架。大學的時候(2000年左右)回老家,已經看不到幾個小學生,中學生踢球了。小孩要不玩電遊,要不打籃球。

那時候青少年培訓也有一些問題,最嚴重的就是改小年齡,以大打小,獲得好名次。還有選材標準是否科學也值得疑問,普遍看身高。記得小學四年級,重慶體工隊去我們那兒選材,選了最高的兩位,另外兩個技術意識更好的都淘汰了。訓練上貌似太早重視力量訓練,記得校隊曾經以踢實心皮球和壓槓鈴方式提升腿部力量。

現在社會給小孩們的學業壓力這麼大,青少年工作就更難。聽說現在專業隊青少教練都要收錢才肯用小孩,也不知真假。我們的青少體系,難!


何小胖9



青訓是中國足球的根本,造成目前國內青訓成績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專業隊時期,足球青訓工作屬於地方各級體委管理,各地體委統籌規劃這個事情,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一時期是屬於供給制足球。一直到1977年齡組的球員,也就是孫繼海、李鐵、李偉峰這一屆球員,接受的是完全專業化的訓練。

這個時期我們的環境和條件並不是很好,很多青少年訓練場還是泥地,甚至缺乏一些專業的訓練設施,北方青少年球隊連冬訓都無法正常保障。但是,當時的孩子比較能吃苦,也肯下狠心練,像孫繼海和李偉峰都是出了名的能練,球隊正常訓練結束後都會主動加練,否則他們也不會進入國家隊。


上世紀80年代,全國的學校都在抓足球,比現在所謂校園足球不知道要好了多少。進入到區一級體校的小球員,都是經過教練在所在區域內各小學精挑細選,遴選出來的有一定足球天賦的孩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材過程。

那個時期青訓的任務主要是以選材為主,後來隨著踢球孩子數量的減少,就變成了只要是肯來就是培養對象。缺乏優良選材的過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培養出來的球員能力普遍降低。

南勇/謝亞龍主政中國足協這段時間,假賭黑等違法行為充斥著中國足壇,也滲透到了青訓的發展。在青年隊,不給教練塞錢,不僅無法上場比賽,甚至連替補名單都進不去,中國足球風氣不正,長此以往怎麼可能讓優秀的選手脫穎而出呢。

像1981年齡組的球員,也就是曲波、杜威這屆國奧隊之前,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出身,有一些都是工人子弟,父母沒有那麼多的資金,他們知道要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家庭的命運。從這一屆再往後,足校模式開啟,基本上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已經踢不起足球了。

目前,足球在中國已經成為一項貴族運動,能夠負擔得起足球學校費用,家庭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紈絝子弟少偉男,一群嬌生慣養的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抗壓能力很差,註定不可能擔負起中國足球的未來。

中國足球不行,根本一點就是青訓出了大問題。中國足球起起伏伏,既不是隊員的問題,也不是教練的問題,關鍵就是作為足球方面的管理層沒有把全盤工作做好。如果管理層有一個正確有效的整體規劃,所有的足球參與者都是按著規劃認真執行的話,中國足球不會出現大問題。

悟空獨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以上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體育一席談


其實,這個題目的答案還有很多,比如有人說是足協,有人說是俱樂部,還有要說是社會大環境,等等。這些都是毀掉中國足球青訓的原因,但最根本的,確實是教練。

有人總愛拿中國足球的人口基數或者註冊球員來說事,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這種例子太多了,比如一些祖傳的美食小吃、一些祖傳的手工藝品如陶瓷、雕刻,包括農家雞、農家豬等等,名聲傳開後,消費者絡繹不絕。於是便有商家前來洽談,希望能夠擴大生產。但如果擴大生產,便不可能按其祖傳或禽畜的生產規律,最終口味或生產工藝必然與手工生產相差較大。其結果,也必然或很可能是一段時間的所謂繁榮之後被消費者拋充。

假設中國足球的註冊人數是3萬人,這雖然比起日本、韓國相差很多倍。但如果這3萬人全部經過嚴格、專業、規範的訓練,即便最終只有30人出類拔萃,也足以組成一支高水平的國家隊。

在90年代中期,徐根寶老師曾提出一個“搶逼圍”的概念,並在他所執教的上海申花隊中實踐,效果不錯。其實,這只是徐根寶老師歷經多次失敗之後對中國足球的認真思考和一次有益的嘗試。但由於他不是最基層的足球教練,他所使用的球員,也只能是中國足球的“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或者說是不合格品。但即便如此,徐根寶老師也沒有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如何搶?如何逼?如何圍?這需要技術、體能和意識等等,其中核心要素就是技術。

幾十年來,中國足球也曾進行過一些有益的探討,比如組建健力寶少年隊。雖然其中仍然難以脫離“機器生產”的影子,但至少已經認識到青少年技術的重要性。其中的李瑋峰、李鐵、李金羽、張效瑞等球員,後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確也是中國足球精英級球員。可惜的是,這些嘗試總是淺嘗輒止,既沒有持續不斷地進行,更沒有上升到理論上的認識。

前段時間,上港青訓梯隊的日籍教練清水一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孩子的身體強於日本,但一停二看三傳球的習慣不好。清水一男剛到上港03梯隊時就發現,球員不習慣於拿球前先觀察周圍的情況,而是拿了球之後再去觀察,然後考慮如何辦。換句話說,如果日本球員有中國球員的身體條件,兩國足球水平相差可能更大。

其實,這不僅是上港,也不僅是03梯隊,全中國足球運動員基本上都如此,因為從小就沒有教練告訴他,究竟是拿球之前先觀察還是拿球之後再觀察,甚至中國足球的基層教練根本就沒有教過學生如何觀察。

前國家隊主教練、德國人施拉普納不是對國家隊員惱火地咆哮:不知道球往哪裡踢就往對方球門裡踢!據早些年傳說,某位(後衛出身)目前仍在位的足球教練在訓練時,就曾要求球員往對方腿上踢、往死裡踢。可想而知,這種教練教出的學生,也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或者在犯規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就像現在學開車,停車時到底是先熄火掛檔,還是先掛擋再熄火,不同的教練有不同的要求。最終教出不同的司機。如果路試時考試官要求不嚴格,各種各樣的司機就應運而生。有的司機開車到老,也不知道哪一種方式才是標準的停車程序。

這段時間,關於為什麼國奧隊沒有魯能青訓的球員議論較多。討論之後,比較集中的一個看法是,魯能青訓出品確實不少,甚至目前在中超踢球的球員中,最多的就是來自魯能青訓的球員。之所以沒有魯能青訓球員被希丁克相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精品。說白了,技術不行。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說教練毀掉了中國足球的青訓,有點像說教練毀掉了國家的人才一樣,有點殘。但如果不敢直面事實、諱疾忌醫,即便真的如某些球迷說的停了聯賽、全國大辦青訓,直至踢球人數比日本、韓國還多,如果都是粗製濫造,一個個都是大老粗,量多又有什麼用呢?


(今日頭條悟空獨稿,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久古gg


我耐心觀察了一下,國足這幾年有啥因素是一直沒變得。

足協領導換了吧,主教練,球員換了吧,俱樂部經營者也換了一批了吧。

但是,終於發現有一個因素一直沒變。

那就是北體大!

前幾年被抓緊去的領導全部北體大背景!

現在風口上的傅明裁判和他老婆都是北體大背景。

今年中超和中甲的北體大系隊伍成績一塌糊塗。

可以猜測,北體大派一直前赴後繼的把持著中國足協的利益,而他們能力有限,但是賺各種利益是一把好手!

成績好點的項目,籃球的姚明,乒乓球的歷屆領導,和北體大似乎沒有那麼深厚的關係!

即使是足球,青訓出色的徐根寶,魯能隊,和北體大也沒有關係。


杜凌雲1983


一句話:環境!

中國足球的問題已不單單是足球的問題,而是整個足球環境的問題!青訓很難嗎?一點都不難,但需要時間和耐心,可是中國足球最缺的就是時間和耐心!急功近利讓我們的足協不太原意把時間浪費在青訓上,因為短期內看不到任何效果和成績,但如果想更進一步,恰恰是需要成績的!誰不想名垂青史,誰不想成為中國足球的功臣?


足球環境的變化,讓我們個個都變得越來越功利,且比以前更加現實,為了業績不擇手段幾乎成了一種社會現象!2002世界盃國足的“成功”,更是讓這種“急功近利”走向了極端!對於足協來說,提升中國足球最快的辦法就是請洋帥,至於足球的根基建設,已經被所謂的“功名”衝昏了頭腦。

中國足球的青訓不是被誰毀掉了,而是我們壓根就沒有青訓!近二十年來,中國足球的青訓只是名義上的“青訓”,離真正的足球青訓差的太遠!以目前的足球環境來講,中國足球青訓的出發點只是為了自己的私慾,確切的說是為了“錢”!

雖然現在各中超俱樂部都在加大青訓的力度,但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還不是很好,而且各個青訓教練的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的教練證是花錢買的。中國足球青訓的要求不但是“量”更需要的是質,有量沒質的青訓也只是徒勞無益!

說白了,足球環境不改變,中國足球的青訓就永遠上不去,足校再多也只能說明踢球的人多了,但是球員的質量究竟怎麼樣,還有待商榷!


葡萄酒足球


我覺得不是某一個因素就能毀掉中國足球的,我感覺還是跟社會環境有關係吧!在我周圍眾多的社會關係中,都是在給孩子上各種補習班,而沒有一個家長把孩子送去上足校的,我也覺得很納悶,想的都是怎麼讓孩子學習好,想的都是以後能不能考上好大學,這能上個好大學在我們的國家是多麼重要的事情,這樣的社會環境限制了孩子和家長們的很多想法,只能一為的追求學習成績,還有就是現在的孩子學習負擔太重了,放學後基本上就沒有出去玩的時間,你讓孩子們怎麼去喜歡踢球?我覺得中國足球想要發展,首先得讓熱愛喜歡願意參與這一項運動的人們看到有出路的希望,也能有一個好的出路。如果家長們都看不到一個好的出路,誰還願意誰還敢把自己的孩子帶到這條路上來,我們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參與足球運動的又有多少人呢?難道這不值得深思嗎?


用戶4748298021086


傳統思想裡被無限放大的糟粕。唯讀書高的思想,所有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從事體育工作,更願意向政府銀行等行業培養孩子。人才不願意進入這個行業,或者行業壁壘已被利益集團築起,要想分一杯羹很難,沒有新鮮血液流入,人才枯竭。達則兼濟天下,退澤獨善其身,團體運動在這種思想下很難有所作為。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素質都不高,從政的不懂體育規律,從業的業務技術不精,運動員技戰術素養很差,能混到現在這個水平實屬不易。滿腦子功名利祿的人霸佔了整個圈子,自食其果。


讀書知禮


1.中國足球成績。一個國家對成績越來越差,對於青少年偶像的力量作用越來越低,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興趣愛好,都會拿興趣愛好領域的英雄作為兒時的目標,但中國足球不但沒有英雄反而負面這麼多,如何提起青少年的激情?2.體制機制。中國足球各個階段選拔都是脫節的,比如小孩從小去足校,到了小學階段或者初中階段,他的出路是什麼?各在省的俱樂部梯隊先不說完善不,跟這些足校有掛鉤嘛?舉個例子,一個在足校特有天賦的孩子,會有跟當地職業俱樂部推薦的機制嘛?職業俱樂部會去關注本地區足校各個學員的情況嗎?會把這些建立成資源庫嘛?如果沒有,很可能會流失很多真正有天賦對足球真正熱愛的苗子。3.體教結合。上面說了,孩子在初中後,應該多數時間在學習,直到大學,這個也是國外很多俱樂部的做法,其實可以參考日本,建立全國小,初和高中聯賽,讓喜歡足球的孩子們放假之餘有屬於自己的世界盃,各個大學可以提出優惠條件去收取這種人才一方面提高學歷一方面可繼續參加大學聯賽,然後俱樂部針對重點人才舉辦專業的指導班,擴充自己梯隊建設。4.管理。足協要不徹底實施體制,要不就放手職業化,不要兩者結合,要不哪個都做不好,而且不用功利,應該放眼做足球強國為目標,做好監管和各個梯隊教練的把關,行使好自己管理職能就行。最後作為中國球迷和喜歡足球的一個普通人,真的希望中國足球能好起來,也讓我們開心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