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收藏和穿戴串珠類的飾品,手上戴著大小不同的珠串,脖子上也帶著長短不一的珠串,更甚至是手裡也時時刻刻的在“盤”著它們。

社會發展至今,原始的佛珠或者稱為“念珠”,已經被現代的設計者,通過搭配、雕刻、修飾等手法,而設計出了許多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樣式,無論是對其有某種信仰的存在還是出於喜愛而把它當成一種潮流在追隨,相信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在了它們的材質上,只有那麼一小部分人知道它們的內在。

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珠串作為當代一種潮流佩飾,在中國卻已是由來已久,在北京房山山頂洞人遺址的考古發現中,就出土了距今約1萬多年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所生產的“珠串”。山頂洞人所佩戴的首飾,是用有穿孔的獸牙、貝殼、小石珠、鯇魚眼上骨等串連而成。這些形態各異的骨、石飾件就是山頂洞人的“護身符”,將各式各樣的珠子穿起來,作為頸飾佩戴。考古還發現,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各地遺址中也都有大量穿孔的石珠、骨管、蚌、玉、瑪瑙等飾件出土。它們如雨後春筍般遍佈中華大地,且呈現多樣化、複雜化的發展態勢。自此之後,串珠的文化遺物便不絕如縷、綿延傳承。

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佛珠最早誕生於古印度,但古印度早期佛教卻沒有使用佛珠,見於記載的佛珠使用始於公元2世紀左右。中國有關佛珠的最早記載是《續高僧傳》中所說隋唐時代的道綽大師,他教人們拿著念珠持誦三寶名號。佛珠本不是佛教始創,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亦無佛珠的記載。而佛經記載,佛珠多出於後期的經典,然而在律部經典卻不見有記載。所以依律典的南傳佛教徒亦較少有持珠的,但在密教中佛珠卻極受重視。

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佛珠本是念佛或持咒時用於記誦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故又稱“念珠”。因佛祖釋迦牟尼講法、圓寂於菩提樹下,所以菩提樹被奉為佛教聖樹。於是,古印度的佛教徒將菩提樹的樹籽(也就是菩提子)貫穿成串,在誦經唸佛時即可記錄誦經次數,後來乾脆也兼用其他一些植物的種子一顆顆穿成珠串作為念珠。除唸經的作用外,佛教徒手持佛珠在佛教中被認為能消除業障,象徵一種美好的願景。佛珠從使用方面來講可以分為三種,即掛珠、佩珠、持珠。掛於頸部胸前,謂之掛珠;戴在手腕或臂上,謂之佩珠;握於掌中用手掐捻或者持唸的,謂之持珠,也有謂之念珠者。

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佛珠的種類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來講,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唸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

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持珠,多用來記錄唸誦佛號或咒語的數目。在經典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誦唸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若欲願生諸佛淨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

這就說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約束身心、幫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護人,同時還會獲得無量的功德。

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佩珠,俗稱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顏色亮麗者為之。時下許多並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戴佛珠為榮,使佛珠儼然成為一種時尚飾品了。在我看來,凡是這些愛戴佛珠的人,皆應看作是深具善根、無始劫來與佛有緣的人。佛陀早有明示:“若復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臥,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

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掛珠,多采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蜜蠟、綠松石等珍貴材料製成,子珠的色澤必須勻淨,要求選用彼此間色彩變化不大、溫潤細膩、光潔晶瑩的好材料製作。同時,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釐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誤差。在聯綴時,每二十七顆子珠間嵌入一顆隔珠,在母珠的下方還會配有一種編織精美的“中國結”與美玉、翡翠等掛件組合而成的“佛頭穗”。在重要的法會上或大和尚禮佛拈香的時候,這種“佛頭穗”能夠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從而保證在整個佛事活動中儀態莊重。一般來講,掛珠的佩戴要考慮一定的季節性,如夏季應選用那些水晶、瑪瑙、翡翠、珊瑚等寶石類,能夠使人有涼爽貼身的感覺;在冬季裡就應選用琥珀、密蠟或果實一類的掛珠為好。

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此外,尚有一類掛珠是由佛珠衍化而來的,那便是“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種飾物。朝珠與普通掛珠最大的區別是,朝珠將佛頭穗的樣式改成了由闊絲帶系綴、用銀絲琺琅裹著、被稱作“背雲”的大墜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組成。因近世有仿製朝珠樣式來充當掛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樣式的掛珠時,應當注意以胸前的三顆隔珠為中心對稱,將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側一、右側二的形制,切不可亂掛一氣,有悖禮儀。

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種類,下面介紹一下佛珠各部位的名稱。

很多人喜歡佩戴佛珠,那不妨瞭解一下佛珠,或許會更懂它!

一串標準的佛珠應該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組成。

母珠,俗稱“三通”或“佛頭”,通常只有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將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於一處,同時還可以起到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作用。舊時的母珠,多會在內部繪有佛像,採用凸透鏡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裡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為一種法具的莊嚴。

隔珠,又稱作“間隔珠”或“數取”,多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採用一顆至三顆不等。如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體積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如同算盤一樣,採用十進位,用來計算掐捻過的數目。“十”這個數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替代,目的是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