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是怎麼死的?

一杯清茶讀歷史


“天有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這個著名的“七殺訣”,正是出自與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軍領袖、大西國開國(唯一)皇帝張獻忠之口。

這話的言外之意是:天底下的人,沒有我張獻忠不敢、不能殺的。

正在這種畸形思想的作用下,張獻忠與他的大西政權所過之處如蝗蟲過境、寸草難生。最後,他甚至還將自己妻兒也全部殺死了。如此,稱他為“殺人狂魔”當真一點也不為過。

張獻忠除了喜歡殺人外,還愛好斂財,為了掠奪財富,他甚至將文開頭的“七殺訣”作為聖諭碑立在了四川各地,後來,人們還將這些個碑文統稱為“七殺碑”。

嗜殺成性的張獻忠,在四川自然沒有積累下好的名聲,相反,他的所為激起了反抗。此時的張獻忠似乎忘了“崇禎年間自己率領農民起義軍在米脂地區發動起義”的目的了。

忘了來時路的張獻忠稱帝之後,很快成了百姓集火的對象。說來,也難怪張獻忠會忘,他稱帝時,距離起義已經過去了數十年。經過這十數年的發展,他的起義軍早已成長成了規模龐大的正規軍,1644年他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權自號“大西王”以後,他早已由農民起義領袖成長成了一代帝王。

如此,他還何須管顧天下?!但此時的他顯然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得不到民心的政權,註定不會長久。

果不其然:1646年,北方新建立的大清政權揮師南下,在蕩清了一系列障礙之後,目標直指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是年,清朝以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率領吳三桂等滿漢大軍向四川撲來;位於成都南部的明朝參將楊展,也帥兵北上,如此一來,張獻忠的軍隊便陷入了南北夾擊之中,情況大為不妙。

為了日後東山再起,張獻忠不得不做出妥協:將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向南轉移。

然而,在將財物轉移到江口地區時,因為受到楊展的伏擊,張獻忠的大順軍隊大敗。不得已,張獻忠只能下令將所有的財物,悉數沉於江底。


張獻忠“江口沉銀”這段歷史,直到2017年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被正式發掘時,才得以重見天日。該遺址被髮掘時,距離張獻忠“沉銀”已經過去了三百多年。

伴隨著這些銀子被一同發掘的,還有眾多的西王賞功金幣。

話說,張獻忠江口沉銀之後,自知氣數已盡的他決定放棄成都,北上迎擊清軍。為了表達自己的抗清決心,張獻忠將妻子老小全都殺死,然後分兵四路,向陝西進發。

北上途中的張獻忠十分關心前方軍情,一日,前方飛馬來報,說清軍已經迫近,請立即做好戰鬥準備。戎馬出身的張獻忠無論如何也不肯相信:他們竟能跑得如此快!於是,張獻忠便便衣而行,攜帶幾個隨從,一起出門準備去查看下敵情。

就在他剛出發不久,突然一道冷箭射出,張獻忠應聲倒地,當時就墜馬而死了。

原來,當張獻忠出營查看時,便已經被暗哨盯上。雙方隔著一條名叫太陽溪的水溝對峙的時候,張獻忠便已被對方弓箭手發現,更不巧的是,發現他的弓箭手還是個神手,素來以“快狠準”著稱。於是,他第一時間搭弓射箭,隨著一聲“啊”的叫喊,張獻忠倒地身亡。好傢伙,這一箭剛好穿過張獻忠心臟......

可嘆,縱橫天下十六載,在屍山血海摸爬滾打出來的張獻忠,就這麼死在了敵人的冷箭之下。“江口沉銀”發掘現場

張獻忠死後,大西政權群龍無首,各營軍隊各自為政,最後在清軍的聯合絞殺下,慘遭滅亡。

關於張獻忠的死,還有另外多種說法——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張獻忠以病死於蜀中。《明季北略》記載:可望密鴆張獻忠而總其兵權。《清史稿豪格傳》記載:張獻忠是在與清軍的戰鬥中,被肅親王豪格親手射殺的。

甚至有一種說法,張獻忠是在與鰲拜的戰鬥中,被鰲拜斬殺馬下。

不管張獻忠到底是死於何種原因,都成了清軍將領邀功的籌碼。

三百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戰爭已經化作煙塵,唯有江口之沉銀,在訴說著歷史的悲歡離合。


記者李滿


1644年,也就是崇禎17年,這一年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當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於煤山。不過作為北京的新主人,李自成並沒有在北京待多久。由於入城之後軍紀腐化,北京官民對闖軍失望至極。

而此時坐鎮山海關的吳三桂雖然早有降李之心,但眼見李自成在北京縱兵勒索前明官員,吳三桂對李自成也是十分失望,加之自己全家都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抄沒,吳三桂更是憤而攻擊了前來接應他的李自成軍隊,然後返回山海關。

聞聽吳三桂降而復反之後,李自成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親自領兵八萬前往山海關迎擊吳三桂。迫於李自成的軍事壓力,吳三桂被迫降清,並聯合清軍在一片石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兵敗撤回北京後決定放棄北京,退回西安,依靠關中要地固守。在臨走之前,李自成在北京稱帝,建號“大順”,年號“永昌”。

李自成撤出北京之後,清軍進入北京,原本已經登基的順治皇帝為了顯示自己是中國之主,又在北京登了一次基。

至此在這一年中國已經出現三個年號了,分別是:崇禎、永昌、順治。而就在同年年底,中國又出現了第四個年號,那就是張獻忠的“大順”。這個大順可不是李自成的國號,而是張獻忠的年號。

1644年11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年號“大順”。(1644年年底局勢圖)

張獻忠在奪取四川后,準備北上拿下漢中,進而為四川建立屏障。但是張獻忠的軍事行動並不順利,張獻忠先是派孫可望進攻漢中,結果被李自成部下賀珍擊敗,隨後他親自攻打漢中,可仍舊未能得手。

1645年清軍攻下南京,清軍在關內已經站穩了腳跟,多爾袞隧招降張獻忠。然而張獻忠雖為流寇,但還是通曉民族大義的,斷然拒絕了多爾袞的招降。

1645年年底清軍攻佔陝西,為張獻忠擋槍的李自成敗退湖北,清廷開始準備入川。1646年年初,清朝任命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吳三桂等統率滿漢八旗大軍,全力向大西軍撲來。(豪格劇照)

而此時的張獻忠正在四川東部和南部地區與南明軍隊軍隊交戰,面對明軍的進攻,張獻忠接連遭遇失敗,戰局十分不妙。

五月,豪格攻佔漢中,大西政權的北大門洞開。為了北上抗擊清軍,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在離開成都之前,張獻忠“盡殺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撲殺之”。 他對孫可望說:“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汝終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張獻忠雖然多年與明軍作戰,但是面對清軍來犯之時,他還是毅然決然的要求部下在自己死後便投降南明。

隨後張獻忠離開成都,傾兵北上。但此時他的手下大將劉進忠因不滿張獻忠濫殺而投降清軍,張獻忠虛實盡被清軍所知。在張進忠的導引下,清軍由漢中攻入四川。

1646年11月26日,豪格派鰲拜對張獻忠發起突然襲擊。27日早上,清軍隔太陽溪與張獻忠的大西軍發生遭遇,張獻忠急忙迎戰。此時豪格也率大軍感到,雙方爆發激戰,互有損失。

面對清軍的突然出現,張獻忠最初非常驚訝,他萬萬沒有想到清軍的速度如此之快。為了視察敵情,他帶著牙將在河畔瞭望。這時劉進忠為清將指點說:“此八大王也。” 清將急發暗箭射之,張獻忠不幸中箭而亡,一代梟雄就此猝然隕落。

張獻忠的爆亡令大西軍軍心大亂,他的部眾“以錦褥裹屍,埋於僻處,而遁”。但是清軍很快便找到了張獻忠的屍首,並將其梟首示眾。

張獻忠死後,他的四個義子:孫可望、艾能奇、李定國、劉文秀全部投降南明。其中李定國更是被南明政府封為晉王,相繼在湖南和貴州擊殺清朝敬親王尼堪以及定南王孔有德,迫使清廷想要放棄西南三省。(李定國劇照)

但就在此關鍵時刻,孫可望因與李定國爆發內訌而降清,李定國在西南的佈防策略盡被清廷所知。清軍隨後攻入四川和貴州,李定國不敵,退往雲南,最後在雲南勐臘病逝。


千佛山車神


張獻忠明末農民起義將領,與李自成齊名,大西政權的建立者,據說張獻忠在死之前早有預感,在放棄成都決定抗擊清軍時做了一個決定,就是將妻妾全部殺死,連自己的幼子都殺了,以後便交代義子孫可望,說:“我英雄一世,不能讓別人殺了我家人,但是你是義子,明朝還未衰亡,畢竟是正統,如果天要亡我,你定要歸附大明,沒有人會說你不義的。”

歷史上關於張獻忠的死因大致就兩種

一:被箭射中喉嚨致死

張獻忠部將劉進忠投靠了清軍,為清軍帶路,公元1646年,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帶領部下進攻張獻忠,他們輕裝上陣,極為迅速,出其不意,很快就與張獻忠的農民軍正面擊殺,張獻忠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清兵,臨時指揮作戰,帶手下出去視察敵情,奈何剛出來就被劉進忠發現,劉進忠立馬告知豪格,豪格命令手下射箭,張獻忠被射中,後被就地掩埋,清兵發現後給將其斬首。


而這個射殺張獻忠的人叫雅布蘭,官級不算高,但是卻和豪格同輩,也擁有一項高超的技能,就是善於射箭,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神射手,經常陪同豪格一起出戰。

二:被鰲拜斬殺

護軍統領鰲拜連夜趕到西充,張獻忠據守不出,鰲拜一怒之下奮力擊殺,士兵見之個個以一敵十,衝破張獻忠的防守,最後被鰲拜斬殺於陣中。

然而張獻忠之所以被出賣,也正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張獻忠進入四川,一開始也想好好管理,無奈不懂治國之道,頒佈的政策都互相矛盾,一怒之下就以暴制暴,此時的四川一片白色恐怖,張獻忠屠殺川民,民不聊生。不僅如此,連自己的士兵也難逃他的魔爪,官兵們再也看不下去這麼惡毒的行徑,內訌由此開始,眾叛親離士兵越來越多。而劉進軍是第一個叛變的,並願意為豪格帶路,在劉進忠的帶領下,一步步避開張獻忠佈置的防守,最後直擊張獻忠所在的部隊。


畢竟成王敗寇,張獻忠的種種罪行並不被大多學者看好,都抱有懷疑的態度。


羽評郡主


亂世出梟雄!張獻忠便是明末農民起義中的一代梟雄!他在陝北、四川一帶與明朝軍隊抗衡,時而招撫歸順,時而反叛起義,於1640年率軍隊攻打四川,經過四年征戰,拿下四川全境,於1644年自稱為帝,建立大西政權。

張獻忠在四川作惡多端,殺人如麻,可謂四面樹敵。那麼一代梟雄張獻忠是怎麼死的呢?

有書君認為張獻忠從佔據四川全境的大西皇帝到死於箭下有一個由強變弱,戰敗身死的過程。

先是明崇禎帝派兵鎮壓張獻忠大西政權,勢力大減,然後是李自成派賀珍攻打張獻忠,勢力範圍更弱,最後多爾袞派豪格誅殺張獻忠,一箭致命。

一丶明崇禎帝派兵鎮壓張獻忠大西政權,勢力大減。

要張獻忠人頭的人不少,第一個要他人頭的明朝崇禎帝,宗禎對他恨之入骨,刁民一個欲殺之而後快,曾派將領曾英、左良玉、楊展等剿滅大西。

特別是楊展在彭山江口一帶把張獻忠部打得東逃西竄,千船盡沉,所有搜刮來的金銀珠寶盡沉江底,只得龜縮一隅,勢力大減。

二、李自成派賀珍攻打張獻忠,其勢力範圍越縮越小。

李自成、張獻忠都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曾一起攻打過明朝軍隊,但後來攻陷鳳陽後因分贓不均,反目成仇。

後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豈能讓他人在臥榻之側安睡,於是派賀珍部攻打張獻忠,張獻忠不是李自成的對手,又被打得抱頭鼠竄,張獻忠的勢力範圍越縮越小。

三、多爾袞派豪格誅殺張獻忠,一箭致命。

時間追朔到1645年,大西政權建立的第二年,也是順治稱帝,多爾袞攝政的第二年,多爾袞一方面派人勸降張獻忠,一方面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把鐵蹄伸向中原。

張獻忠接到清順治的詔書:“以前你在四川擾亂民生,那都是明朝的舊事,完全和大清無關,只要肯歸順大清,大清就既往不咎。”表示不再理會前朝之事。

同時又以利益誘惑,許以高官厚祿,讓他的子孫後代永遠享盡榮華富貴。

同時又威脅他不及早投降,一旦清大軍一到,那就死無葬身之地!

張獻忠不為威逼利誘所動,對清的詔書置若罔聞,說要以民族大義為重,下定決心抗擊清軍。

然而張獻忠的美好願望被手下將領劉進忠毀於一旦。

劉進忠本是張獻忠手下一員大將,為張出生入死打拼天下,抗擊清兵,可是吃了敗仗,張在聖旨中把劉進忠罵了個狗血噴頭,兩人已生嫌隙。

1646年,張獻忠在金山鋪想要殺掉那些態度不堅決的依附者,劉進忠進言勸張不要濫殺無辜,殺人太多將無兵可用。

張獻忠一意孤行,不但要殺了新附之人,還強烈要求劉進忠回金山鋪來一起剿滅這些不堅強的人,劉進忠懷疑張獻忠是想誘殺自己,於是一氣之下向清軍投降。

劉進忠投降清軍便成了豪格的嚮導,帶著清兵鐵騎浩浩蕩蕩闖入四川。

張獻忠以漢人為正統,決定絕不做不義之人,他在放棄成都時殺了妻兒老小,不讓他們落在清兵手中,還向他的下屬叮囑千萬別降清。

11月,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駐紮下來。11月26日,肅親王豪格和護軍統領鰲拜如天兵神降,來到太陽溪邊,繞到張獻忠農民軍的後面,突襲成功。

當觀察兵向張獻忠報告:清兵來了!張獻忠一臉懵逼,還以為是明朝的軍隊,完全不相信清兵來得這麼快。

張獻忠急忙上陣指揮戰鬥,讓農民軍兵分兩路迎敵,豪格命令格布庫攻打右邊的農民軍,都統準塔攻打左邊的農民軍,左右夾擊,戰鬥很快進入白熱化。

張獻忠剛一抬頭,被劉進忠瞧見了,他趕緊報告清兵:“那個穿著蟒服露著半邊臂膀,腰插三根箭的人就是八大王!”

話音剛落,一支箭“嗖嗖嗖”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應聲而出,那箭已射中了張獻忠的喉嚨,張獻忠從馬上墜落下來,當場斃命,張獻忠死後,部下趕緊用錦衾包裹他的屍體,埋在僻靜的地方,然後逃跑了。

鰲拜派清軍打掃戰場,找到張獻忠屍首,把他的頭斬下來交給豪格,掛在成都城頭示眾。

就這樣,年僅40歲的一代梟雄張獻忠第一次與清軍遭遇,便身首異處,死無全屍。

張獻忠因勢單力薄,且有勇無謀,到處樹敵,單打獨鬥,無人助力,團隊中一無謀士,二無戰將,一個農民起義軍領袖根本不具備稱帝雄霸天下的實力,所以他必死無疑,這是早晚的事,他被清軍鐵騎箭殺,只是死法不同而己。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張獻忠的死亡,目前來說有四種說法,都是避開張獻忠和清軍的戰鬥。同時。又著重講大西軍將領自相殘殺或李自成和張獻忠的矛盾衝突,大講張獻忠悲觀自殺或者精神異常。通過這些記述,不難看出清朝是為了迴避和掩蓋自己的失利,宣揚清朝得天下順應人心,因而必定對真實的歷史做了修改。

1.被孫可望等殺害。

清初陝甘巡按魏琯在順治三年(1646)向朝廷奏報說:

“為緊急軍情事,二月十三日辰時,據臨洮知府朱受佑塘報:本月十二日申時,蒙臨鞏總鎮範蘇鎮票,二月初八日,據四川趙總兵傳牌內雲:張獻忠惡焰已盈,賊數已終,同類相殘,被賬下王進、張可望(即孫可望、因系張獻忠義子,該姓張)、張安邦將獻忠於本月初七殺死。”

雖然這種說法來源於檔案史料,有根有據,但是這封奏報並不靠譜。同年的七月,張獻忠還帶著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率領幾十萬大軍北上抗清。張獻忠先後殲滅了駐守在中江的明朝殘餘勢力賈登聯部,接著攻下順慶,然後轉移到西充。直到劉進忠引清兵前來對壘,張獻忠戰死為止。如果張獻忠早在順治三年二月就被孫可望等人殺害,哪裡會有這一系列重大活動?


2.兵敗自刎。

王夫之在《永曆實錄》卷十四《李定國列傳》記載:

“獻忠孤立成都,清兵趁虛來攻,獻忠兵潰,自刎死。”

不過該記載其實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清兵入川的時候,張獻忠早已經撤離成都,正在遠離成都的順慶府所屬的西充鳳凰山大西軍營。張獻忠犧牲的時候,身後尚有幾十萬大軍,哪裡談得上“兵潰”!沒有兵潰,更談不上自刎!

3.病死蜀中。

張岱《石匱書後集》卷六十三《盜賊列傳》載:“李自成敗,益發兵攻漢中,陷之。獻忠逡巡自守,不敢出。未幾,獻忠以病死於蜀中。”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七也有相同的記載。不過這種說法在康熙年間就有人質疑。因為張岱等人寫這些書的時候已經在清朝了,為了避諱,不得不避開與清軍大戰的事實,難免有歪曲史實的記載。

4.未接戰而意外中箭死亡

這種說法最有力的記載是古洛東的《聖教入川記》。當時在大西軍營中的外國傳教士回憶說,張獻忠的大將劉進忠投降了清軍,帶著清軍偷襲大西軍老營。張獻忠當時毫無戒備,以為只是一些探子。他隨即騎馬出營,未穿盔甲,帶著七八個人到營外看看情況。突然意外中箭身亡,張獻忠痛苦死亡。

不過從這兩個傳教士的經歷來看,似乎並不可能觀察到這些事情。因為這兩個人一直在農民軍中傳教,吸引士兵加入他的教會,最後被張獻忠抓了起來,判了死刑。作為囚徒的他們,是很難親眼見證的。

另外,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事情太過於匪夷所思了。張獻忠是久經沙場,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身為大將,在自己的營帳之前去觀察敵情而被射殺,怎麼看都不大可能。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張獻忠號稱殺人魔王,時至今日四川人提起張獻忠也是咬牙切齒。儘管這些四川人都是後面湖廣填四川的時候填進來的,但是張獻忠的死與他屠蜀卻是脫不了關係的。



張獻忠是從湖北一帶打進四川來的,他佔領的地盤只有川東,川北和川中一小部分。張獻忠進成都的時候,當時的明朝參將楊展卻逃脫了。於是,楊展在今天四川的樂山到宜賓一帶大肆招兵買馬,準備和張獻忠對抗到底。

順治三年五月,大清肅親王豪格拿下西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徹底滅亡,李自成逃往湖北被農民陳九伯殺死。張獻忠得到消息,在成都城裡大肆燒殺擄掠,最後毀掉了一座繁華的成都城。張獻忠和他的幾個乾兒子準備乘船南下,放棄川北,佔領川南及雲貴。



可惜張獻忠時運不佳,幾百艘船裝載著張獻忠數年搶來的金銀財寶行至眉山的江口鎮時,遭遇了楊展的進攻。楊展一把大火把張獻忠的船隊燒了個精光,今天的江口沉銀就是當年楊展所為。

幾乎全軍覆沒的張獻忠帶著一些殘兵敗將回到一片焦土的成都,可成都已經沒法住了。於是他們輾轉於川東北一帶。是年五月初五,豪格大軍從漢中出發經川東大巴山一帶進入四川。張獻忠此時和他的殘兵敗將正在南充一帶徘徊,進退維谷。而南充城早在他進入四川的時候就慘遭屠戮,如今只剩下空城一座。



豪格大軍一路從大巴山進來沒有遭遇絲毫抵抗,很快就進入巴中一帶。張獻忠聽說清兵已經趕到,想要帶領人馬逃跑,結果走到西充時被清兵追趕上,張獻忠喉部中箭,後又被鰲拜砍下頭顱獻與豪格。


傅斯鴻


我是風中的舞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張二混怎麼死的,有四種四法,歷史不能重現,可惜當時沒有采訪:

張二混死《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說法最簡單,最獨特,也最離奇,認為張二混張是“病死於蜀中”。

第二種說法來自《明季南略》,認為張二混喉部中箭而死,過程是這樣的:順治三年七月,張獻忠毀掉成都之後,進入西充的山間。部將劉進忠叛變,長途突襲張二混忠大營。張二混接到消息,根本不相信。反應慢了一些,清軍殺到,張二混匆匆提槍上馬,劉進忠向清軍指示張,清軍於是齊放箭,二混喉中一箭,二混立即死去,嗚呼。

第三種說法來自綏寇紀略,在戰鬥中一箭射中張二混的額頭,張二混大敗,帶著箭傷逃走,藏身到一處柴堆之下。清軍抓到他的衛士,得知了他的藏身之處,把他拉出來殺死。《明史》中基本也是這樣的說法。

第四種說法來自清軍的統帥豪格,靖遠大將軍、肅親王豪格率領清軍,得到情報說,張二混駐紮在西充縣。豪格派鰲拜率領部隊抵達,張獻忠率軍倉促迎戰,大敗而歸,這其中,張二混死亡的細節沒有詳細記錄。集中了一批射術精良的射手,以保證一擊斃命。所以很難具體說明是哪個人射中的。你說會將這份榮耀安到誰的頭上。

死因比較離奇,二混為什麼人稱二混呢,李自成人家是大混,人家才是混社會的老大,人家是大混蛋,所以你二混只好屈居亞軍。


大風起兮偶飛揚


以多爾袞為首,清廷的志存高遠者,認為如要“以圖進取”,必須遷都燕京。順治元年八月二十日,清廷遷都。九月,順治幼帝抵京祭拜天地,十月十日,順冶皇帝於太和門頒佈登基詔書。定都燕京(北京)。

既已遷都,清庭自不會徐圖中原。兵鋒遂直指李闖流寇,至順治三年,李闖流寇基本上被剿滅。盤踞在蜀地的張獻忠,就成為了下一剿滅的對象。


清廷拜和碩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衍禧郡王羅洛渾等撥旗西征,令鰲拜為先鋒軍。大軍先行肅清陝西全境之敵後,十一月,順手南下四川,劍指西充。

張獻忠所領之大西軍,雖明面上仍驕橫不綴,但雙方都明白,失去李闖義軍的策應,以清廷八旗之風行電擊、摧枯拉朽之勢,張獻忠的大西軍被滅也就是個時間問題了。



果不其然,洶洶八旗鐵騎一到,大西軍雖拼力廝殺,終難力挽狂瀾。接戰中,張獻忠被豪格所部一箭射落馬下,身死人手。大西軍便崩潰逃散、各自為戰。很快四川被八騎佔領。至於殘部輾轉雲南,那是後話了。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關於張獻忠的死,相關文獻中有不同的說法。

《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說法最簡單,最獨特,也最不可信,認為張獻忠是“病死於蜀中”。

第二種說法來自《明季南略》,認為張獻忠喉部中箭而死,過程是這樣的:

順治三年七月,張獻忠毀掉成都之後,進入西充的山間。年底,他的部將劉進忠叛變,引領馬科率領的清軍,長途突襲張獻忠大營。

張獻忠接到消息,根本不相信,連殺了兩位信使,認為他們謊報軍情。最後清軍殺到,張獻忠匆匆提槍上馬,出營察看。劉進忠向清軍指示張獻忠,清軍“於是齊放箭射之,獻忠喉中一箭,墜馬死。”

《綏寇紀略》中的記載不太一樣,可以算是第三種說法。

張獻忠發現成都的秀才顏天漢暗中聯絡李自成,所以在成都屠儒,並且想殺盡部下中的四川人。守衛朝天關的大將劉進忠手下的川兵最多,得到消息之後逃向漢中,投降清軍,把朝天關拱手獻給了清軍,還向清軍透露了張獻忠的具體位置,就是在西充和鹽亭的交界處。

然後劉進忠充當嚮導,引領清軍直撲張獻忠的大營,事先挑選箭術高超的射手,由劉進忠指示亂軍當中哪一個是張獻忠。

結果射手一箭射中張獻忠的額頭,張獻忠大敗,帶著箭傷逃走,藏身到一處柴堆之下。清軍抓到他的衛士,得知了他的藏身之處,把他拉出來殺死。

《明史》中基本也是這樣的說法。

最後一種說法來自清軍的統帥豪格。

順治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靖遠大將軍、肅親王豪格率領清軍抵達漢中南部,得到情報說,張獻忠駐紮在西充縣。

豪格派鰲拜率領先鋒部隊日夜兼程,抵達西充時正是黎明時分,張獻忠率軍倉促迎戰,“鰲拜等奮擊,大破之,斬獻忠於陣。”

鰲拜成功斬殺張獻忠,斬首數萬級,俘獲馬騾一萬二千二百餘匹,攻破一百三十多處營地。這其中,張獻忠死亡的細節沒有提及。

清軍應該是提前有所準備,集中了一批射術精良的射手,以保證一擊斃命。所以很難具體說明是哪個人射中的。事後,上司想抬舉哪個人,會把這份榮耀安到他一個人的頭上。


於左


在民間的印象中,張獻忠是一個殺人魔王,在各種傳說和野史中他屠殺了很多人,但是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也曾經抗擊過清朝。1644年,張獻忠在湖南被左良玉擊敗,張獻忠離開湖南轉戰四川,六月到八月間張獻忠相繼攻克重慶和程度,殺死明朝瑞王和蜀王等明朝藩王,並且在四川稱帝建立了大西政權,“以桐城汪某為宰相”,第二年春天,搶了明朝內閣大學士陳演的女兒做皇后。然而,隨著清軍擊敗李自成,清軍已經和張獻忠發生了正面接觸,此後張獻忠開啟了他抗清的序幕。

張獻忠坐像

此後,張獻忠多次與清軍交戰,但是敗多勝少,而且很多將士還投降了清軍,張獻忠的形勢越發艱難。1647年初,張獻忠在四川西充縣與清軍交戰,在戰鬥中“獻忠喉中一箭,墜馬死”。張獻忠戰死之後,由誰來率領這支大軍,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關係到整支部隊的前途,李自成的大順軍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被殺,大順軍群龍無首,最後嚮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投降,最終整支隊伍分崩離析。

李自成像

張獻忠生前有四大養子,他們分別是平東將軍孫可望、安西將軍李定國、定北將軍艾能奇和撫南將軍劉文秀,這四人或能征善戰,或能治理地方,是張獻忠的得力助手。張獻忠死後,四人擁立張獻忠的“皇后”為主,“獻忠既亡,可望等乃奉偽皇后陳演女為主,駐遵義桃源洞。可望等諸賊每早必往朝賊後,凡事奏請而行,偽丞相汪某輔之。”陳皇后和汪丞相成了大西軍的領導人物,但是此二人並非善類,不得人心。特別是這位汪丞相,“汪性慘刻過於獻忠”,凡是張獻忠想要殺的人,汪必定從旁相助,因此頗得張獻忠的信任,大家都很恨他,但是由於之前畏懼張獻忠而不敢有所為。

李定國

然而,現在張獻忠已經戰死,汪丞相已經失去了靠山,所謂“陳皇后”不過是加入才一年的弱女子,並無根基,此二人在張獻忠死後依然作威作福,完全不把張獻忠的幾個養子放在眼裡,“汪猶傲居諸賊上”,而張獻忠的這四個養子都是能征善戰的虎將,自然不會示弱,“一日,張能奇怒曰:‘汝今日尚敢如是耶!’拔佩劍斬之。”所謂“張能奇”就是前文所說的“艾能奇”,因是張獻忠養子,故改姓張。就這樣,汪丞相被艾能奇一劍斬殺,而“陳皇后”很快也迎來了她的結局——“二月初,清兵至重慶,諸賊將賊後焚死,拔營渡烏江。”

陳皇后和汪丞相被殺後,張獻忠的四大養子掌握了大西軍的領導權,最終大西軍在四人的共同領導下經貴州轉戰雲南,佔據雲南休養生息,在孫可望的治理下,雲南恢復了生機,供養了大批的大西軍,最終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率大西軍聯合南明永曆政權出滇抗清,一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在南明抗清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大西軍進入雲南後的形勢圖

參考文獻:《明季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