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曹操在兵力上遠遠超過劉備,為何主動放棄漢中?

hugh007


漢中之戰



曹操拿下漢中後,兵鋒所向,按常理曹操下一步當進軍西川【就是所謂的得隴望蜀,攜勝利之師,以漢中為根據向成都推進】

那時劉備新的西川,尚不穩固。若曹操一舉進攻西川,成功率非常高。然而曹操卻是得隴不望蜀。拿下漢中的曹操撤軍了(留下夏侯淵、張合等人駐守)【這是曹操第一下撤出漢中】

當時已經是謀主的法正對曹操這一舉動就進行了分析:曹操前線戰事順利卻突然撤回,那一定就後防出問題。法正便向劉備進言:這是奪漢中的天賜良機,不可錯失。


劉備當機立斷便出兵漢中,劉備經過一回合的交戰試探之後,覺得曹操雖不在,但夏侯淵、張合等人也不是等閒之輩。但漢中是西川門戶,必取。於是劉備書信成都,讓諸葛亮向前線調兵。部隊拉上去之後,劉備軍可謂是所向披靡,待到曹操支援漢中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後來曹操再次撤出了漢中

我們來看,曹操第一次撤出漢中:曹操拿下漢中是215年,劉備進攻漢中是218年。在這期間,曹操在軍事方面沒有進攻讓劉備有了喘息之機。主要原因就是曹操以放棄軍事行動回去搞政治了【216年曹操進魏王】放棄軍事進攻選擇了政治主動。



大家可能就會問,為何會在拿下漢中後回去稱王?何不一舉拿下西川再回去?或者是先稱王再打漢中、西川?

首先,政治上的加官晉爵需要一步步來【曹操也是從校尉、將軍、司空、丞相、魏公一步步過來的】而曹操對漢中採取軍事行動那是因為劉備拿下了西川,劉備拿下西川后必攻漢中。所以曹操搶在了劉備前面先行一步奪取了漢中。

劉備是勁敵,而西川又離許都甚遠,若曹操進攻劉備一時間沒打下來,而許都又搞些么蛾子來,就很不好辦了。所以曹操在此時選擇了戰略防禦,回許都,進魏王,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而曹操第二次撤出漢中的原因就很簡單了,就是在漢中打不贏了。


左將軍


我們熟悉的漢中之戰,大多是《三國演義》中描繪的。

黃忠採用了法正步步為營的策略,於定軍山一戰斬殺了夏侯淵。此後,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和劉備大戰。劉備和曹操對陣,雙方先互相freestyle“喊麥”,然後才開始廝殺。劉備派出劉封出戰徐晃落敗,劉備軍慌忙後退,丟盔棄甲,背水紮營。

曹操軍正待追殺,但曹操認為:“蜀兵背漢水安營,其可疑一也;多棄馬匹軍器,其可疑二也。”便下令極速退軍。但劉備軍卻趁勢回殺過來,把曹操殺的潰不成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劉備大軍隨後兵分五路佔據漢中多處城池,隨後便有了曹操下令撤出漢中之事。

諸葛亮也是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出奇制勝,可以說,在小說以及我們的印象中,漢中之戰是以劉備方的壓倒性優勢結束的,似乎又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例。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關於漢中之戰的記載卻十分的少,關於這場戰爭的評價也是少之又少。

這場戰爭,進行的完全沒有小說中敘述的那麼順利,從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直打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一場讓雙方都筋疲力盡的消耗戰。

漢中是進入蜀川的咽喉,誰佔領了漢中,誰就率先掌握了主動權,另一方則門戶大開,所以漢中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聽從了法正、黃權等人的建議,懷著匡扶漢室的決心,率領大軍攻打漢中。

但局勢剛開始卻十分不利於劉備。首先,在漢中之戰中,劉備和曹操雙方的兵力差距很大,曹操在兵力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再者,劉備剛剛佔領了益州,腳跟還沒有站穩,而東吳的孫權就荊州問題也一直在施加壓力,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在前期,劉備由於自身力量弱和一些戰略失誤,吃了不少敗仗,折損了不少將領。

轉機發生在219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在定軍山紮營。劉備派黃忠攻打夏侯淵,憑藉居高臨下的地勢和鼓譟的聲音,黃忠猛衝下來斬殺了夏侯淵。夏侯淵戰死後,曹軍軍心有很大的動搖張郃被推舉暫時率領漢中諸軍,安撫軍心。

三月,曹操親自率領大軍抵達漢中地界,進駐陽平關。 而劉備則躊躇滿志,說即使曹操親自前來,也不能改變什麼,自己一定會擁有漢中。劉備在山上紮營,佔據險要,固守不戰,與曹操對持,打算打持久戰。

其實劉備方面是十分沒底的,兵力不佔優,後勤也難以為繼。但劉備有必勝、死磕到底的決心,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楊洪以漢中是益州咽喉,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勸諫諸葛亮在這種時候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可以說,劉備是拼家底的在打這場仗。

曹操將許多糧草都囤積到了北山,黃忠見有可乘之機,便和趙雲約定去劫糧。但糧草一定有重兵把守,為了保險起見,二人約定,由黃忠。先去,趙雲隨後接應。果不其然,黃忠中了埋伏,趙雲率領輕騎前往救援出黃忠回營,曹軍緊追不捨。直到趙雲營帳前,趙雲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懷疑有伏兵,慌忙退走,趙雲趁機反殺,曹軍嚇得魂不附體,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這就是著名的“漢水之戰”。

不久後,曹操就撤出了漢中,這時離曹操進駐漢中不足兩個月,隨後劉備便佔領了漢中稱王,這場戰役最終以劉備的勝利告終。

曹操遠遠沒有達到大勢已去的地步,為何卻半途而廢,主動放棄了這麼重要的地方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補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漢水之戰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仗曹操損兵折將,丟失了囤積的糧草,就得通過運送補給。而糧草的運送由於地形的限制,難度不小,拉長戰線,勢必對己方不利。而劉備方面堅持固守不出,曹操心裡肯定知道這場仗是一場持久的消耗戰。這場仗也已經損失了不少兵將,再打下去,肯定是一件賣力不討好的事情,不如回去修整以圖再戰。

而曹操親率大軍,肯定擔心後院起火。荊州的關羽和東吳都對自己虎視眈眈,隨時都能讓自己腹背受敵。在不能速戰速決的情況下,回去看好自己的老家,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漢中之戰,劉備方果敢出擊的戰略還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必勝的信心,都是能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而曹操方小心謹慎,縱覽全局的眼光也值得稱道。這場戰役,還值得我們好好探討。



無筆史官


很多時候你不得不相信有國運一說,當時的蜀國士氣正盛,戰爭的三大指標中,將士用命、謀士策劃、主帥意志力方面,蜀國無疑都是力壓曹魏的。

漢中之戰是蜀國軍事集團的巔峰之戰

開展漢中之戰時,是蜀國軍事集團全盛時期的巔峰之戰,劉備剛剛拿下西川,士氣大振,文臣武將躍躍欲試要和曹魏集團在漢中一戰。而曹魏軍事集團的領袖曹操有頭疾,且年事已高(劉備進攻漢中時,曹操已經64歲,兩年後薨逝於洛陽),曹操面臨著軍事上劉備集團的挑戰,政治上更是腹背受敵,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已經開始轉成劣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政治紅利消失,優勢轉成了弊端。

曹魏集團的兩個核心(曹操和漢獻帝),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核心?士大夫和將領到了必須選邊站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曹操要趕在漢中之戰的時候趕回許昌,完成“進魏王”這一重要政治舉措。

政治很重要嗎

政治在那個時代真的很重要,在漢朝,人才的選拔靠舉薦,從而形成了強大的士族集團,士族集團推薦的人才在漢朝世代為官,形成了強大的文官集團和士族集團的混合體。他們相當多的人是忠於漢室的。曹操的幾位大謀士都是反對曹操篡漢自立的。

曹魏集團當年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已經在曹操進魏王后,以及劉備的“劉皇叔”、“衣帶詔”的攻擊下變成劣勢。

曹魏集團面臨著分果果的時候,而劉備集團還在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上下同心,將士用命。應該說劉備集團當時上下的三觀相合,而曹魏集團面臨著思想轉變的過程,國運不言而喻。

64歲的曹操已無戰心

曹魏軍事集團經歷了先勝後敗後,進入僵持階段,大將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後,漢水之戰,曹軍損失慘重,士氣動搖,糧草也折損大半。當時已在暮年的曹操已無戰心,要趕回許昌完成政治更替,鞏固後方。

我是喜歡聊三國的“天下會會天下”,歡迎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雖然從各種史料來看,魏蜀之間的漢中之戰打的極度激烈,但史書對於該戰的記載卻十分隱晦。此戰持續時間長達兩年,曹魏先勝後敗,雙方陷入僵持,但劉備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顯然已是兵力不足,而曹操親自率兵進入漢中後,曹魏方面顯然處在上風,但兩月之後曹操卻率兵退出漢中,令人驚奇。後世史學家大多認為,曹操在漢水之戰中被趙雲用空營計擊敗,應該是改變漢中之戰結局的重要因素,因而大多將這一戰的功勞記在了趙雲身上。

漢中之戰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舉南下,卻在赤壁遭遇大敗,劉備則趁機收取荊州諸郡,並以荊州為根據,進而謀取了益州之地。無奈退回北方的曹操也沒有閒著,既然無法向南發展,於是他轉而將目光轉向了關中和西北,其擊敗馬超、韓遂之後,進而攻佔張魯所在的漢中。

由於漢中與蜀中相接,曹操進佔漢中,完全可以順勢向蜀中發動進攻,這對剛剛易主的蜀中百姓來說無疑是個災難,於是人人心驚膽戰,生怕下一刻魏軍殺來。《三國志·賈詡傳》有載,“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不能止”。

曹操原本也打算順勢進佔蜀中,但此時曹操後方卻發生叛亂,曹操只得率軍撤回,命夏侯淵、郭淮、徐晃、張郃等鎮守漢中的同時繼續率軍西征,先後於兩年之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終於基本平定涼州地區。

劉備也深知漢中對於蜀中的重要性,但由於蜀中之地剛剛到手,尚未徹底平定,並無能力繼續向漢中用兵,見曹操無繼續進犯之意後,便以平定蜀中為首要任務。

建安二十年(215年),就在曹魏平定涼州,劉備穩住蜀中之際,鎮守荊州的關羽卻又與孫權發生矛盾,孫權派人襲取荊州,劉備連忙率軍支援。而此時夏侯淵卻派張郃向巴西發動進攻,且已經攻至宕渠一帶,劉備連忙與孫權講和,率領張飛於瓦口關大破張郃。

張郃退走後,劉備在法正、黃權等人建議下,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派遣張飛、馬超、雷銅、吳蘭等人攻打下辯,曹操則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擋,漢中之戰拉開序幕。

曹魏先勝後敗,雙方陷入僵持

漢中之戰初始階段,戰局對於劉備來說極不樂觀,先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洪在曹休建議下,趁蜀軍尚未集結之時突襲吳蘭,蜀將雷銅、吳蘭等戰死,馬超、張飛被迫撤軍。之後劉備又派遣陳式攻打馬明閣道,打算切斷漢中與許昌的聯繫,卻被徐晃擊敗,死傷慘重。

△曹洪不理張飛,攻打吳蘭

進攻受阻,劉備只好於同年七月佔據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等人相持。而曹操則在許昌調兵潛江,為救援漢中做準備,並於同年九月率軍抵達長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紮營,夏侯淵則率軍來搶定軍山。劉備派軍趁夜火燒夏侯淵營鹿角,夏侯淵則派張郃守東圍,自己守南圍。劉備則將一萬多兵馬分為十部,輪番猛攻張郃,張郃率軍死戰,劉備雖佔優勢,卻難以攻克。夏侯淵親自率軍援救張郃,劉備則派黃忠攻打夏侯淵,黃忠自高而下奔襲夏侯淵,夏侯淵和益州刺史趙顒等,皆被黃忠斬殺。

△定軍山夏侯淵戰死

夏侯淵戰死後,漢中曹軍群龍無首,於是郭淮、杜襲等推舉張郃暫時統領漢中諸軍,曹魏軍心這才安定。這次則輪到張郃率軍駐守陽平關。劉備意圖乘勝而進,但被郭淮所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親率大軍抵達漢中,進駐陽平關。劉備則在山上紮營,佔據險要,固守不戰,與曹操對持。

漢水之戰爆發,趙雲空營計大破曹操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為爭奪漢中做足了準備,他隨軍“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三國志·趙雲傳》)

劉備得知曹操援軍到達,於是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支援,而此時益州方面已然是兵力不足,楊洪認為若無漢中則無蜀,這種關鍵時刻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不能遲疑。(《三國志·楊洪傳》)

△黃忠

黃忠在斬殺夏侯淵後,士氣高漲,眼見曹操運來如此多的糧草,於是建議趙雲前去劫糧。趙雲認為曹操屯糧重地,必有重兵把守,但如此良機又不可錯過,於是與黃忠約定返回期限,令其率兵前去劫糧。漢水之戰爆發。

黃忠領兵劫糧,卻並未按時返回,趙雲擔心黃忠出現意外,於是令張翼率兵留守大營,自己僅率幾十騎兵外出尋找黃忠。黃忠劫糧果然中伏,趙雲前去尋找,正好遭遇曹操先鋒部隊,結果雙方剛剛教授,曹操大軍已然殺至,趙雲只得且戰且退,憑藉著幾十個騎兵便將曹操大軍攪得混亂無比。但曹操方面畢竟人多勢眾,軍隊整理順當後,對趙雲展開追殺。此時趙雲部將張著受傷,被曹軍包圍,已經突圍而出的趙雲又掉頭殺回,救出張著後再度突圍而出,趙雲一路殺回營寨,而曹軍則緊追不放,追至趙雲營寨前。

△漢水之戰曹軍糧道被斷

正在守營的張翼見曹操大軍殺到,便立即想要閉門據守,趙雲見曹軍勢大,自己兵力較少,死守不是辦法,於是下令大開營門,則令自己的軍隊偃旗息鼓。曹軍見此情形,懷疑趙雲設有伏兵,不敢進攻,只得率軍退去。趙雲見曹軍退卻,立即鳴鼓進兵,令將士以勁弩射曹操後軍,曹軍頓時從退軍變成了敗退,又從敗退變成了潰退,自相踐踏、墜入漢水淹死者不計其數。

△曹操無奈之下只得撤軍

漢水之戰不僅使曹操損失了大量士兵,王平等將領更是死的死、降的降,士氣更是降到了極點,而更為要命的是,曹操運來的糧食也損失慘重,已經失去了與劉備繼續相持的能力,因此面對劉封的挑戰,曹操只能閉關不出。於是,在與劉備相持不到兩個月後,曹操只得選擇放棄,撤出漢中。


△漢中之戰趙雲首功

在魏蜀雙方對峙之際,漢水之戰雖然只是一場局部戰役,但卻打破了雙方的平衡。後世史學家大多認為,曹操退出漢中主要是由於趙雲早晨的,例如南宋朱熹撰《資治通鑑綱目》: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劉備將趙雲擊其軍,敗之;元胡一桂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趙雲大敗操兵,操引還長安,帝遂有漢中,自稱漢中王;元趙居信撰《蜀漢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將軍趙雲擊其軍,敗之。夏五月,操引還,昭烈遂取漢中;明章如愚撰《群書考索》:趙雲將數千騎大破魏兵,備遂有漢中。


香茗史館


漢中是益州的咽喉,對於剛剛收下益州的劉備來說,他絕不可能也決不允許漢中被別人握在手中,這就相當於把自己的喉嚨讓別人捏住,所以劉備毅然決然的向曹操發動了漢中之戰,搶奪漢中這片土地的所有權。


漢中對於劉備來說,是勢在必得之地,除了駐紮在荊州的關羽,劉備的五虎上將全部投入了漢中之戰。這一場戰爭,曹操的實力遠遠勝過劉備,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曹操將漢中拱手相讓,這也是讓人費解之處。

這一場戰爭主要有兩個轉折點,第一個就是曹操大將夏侯淵被擊殺。曹操的兵比劉備的兵要多得多,但劉備的將卻比曹操的將更精。大將夏侯淵的死,對於曹軍的打擊是巨大的,這也是漢中之戰的第一個轉折點。


眾所周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後勤工作的重要性可見一般。劉備背靠成都平原,糧食問題完全不用擔心,有著充足的供給,士兵們吃得飽飯,自然有力氣打仗。但曹操不同,他的後勤運輸需要越過秦嶺,這就比劉備的後勤難上許多。

劉備手下的兩名大將就將主意打到了曹操的軍糧上,黃忠帶頭去劫曹操的軍糧,趙雲則暗中跟隨防止出現意外。果不其然,黃忠劫軍糧反落入陷阱,趙雲帶上軍隊救下黃忠的隊伍一路狂奔。


到了趙雲的軍營前,所有的將士偃旗息鼓,趙雲這一手空城計可把曹操的人嚇懵了,本就失去了大將夏侯淵,曹操的士兵有些受驚,趙雲反常的動作更讓這些士兵疑心大起,連忙撤退。趙雲確實是一個合格的將軍,他很善於抓住戰機,這個時候他當機立斷,反追曹軍,那些士兵看見趙雲追了過來,以為真的有埋伏,哪裡還敢回頭,這一戰,曹操大敗。

夏侯淵的死雖然對士氣有影響,趙雲這一戰打得也確實漂亮,但曹操的軍隊還是遠遠強過劉備,只要他願意拖,劉備就攻打不下漢中。但迫於無奈,曹操還是選擇了退兵,將漢中拱手相讓。


首先,荊州的關羽,以及東吳孫權一直對曹操虎視眈眈,如果他們對曹操發起夾擊,那曹操絕對不會好受。更重要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表面上大家都對他很服氣,但私底下對他不服,罵他漢賊的人也不少,他耗在漢中,那些人卻在他的大本營搞事情,這讓曹操如何安心?後院失火才是最可怕的啊!

曹操不是拖不死劉備,而是曹操不敢拖死劉備,一直拖下去,劉備固然拿不下漢中,但曹操的損失卻會更多。對於曹操來說,要麼乾淨利落的解決戰鬥,要麼就麻溜的撤兵,前者做不到,曹操也就只好選擇後者了。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覺得我的回答還可以的話,大家就順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我吧!


w芒果布丁w


首先我有個疑問,漢中之戰,曹操是主動放棄漢中麼,他不是前後投入了近六十萬大軍和劉備十幾萬大軍打了兩年之多,自己家的大將夏侯淵戰死,最後還中了諸葛亮的瞞天過海計,被趙雲偷襲本部大營,中箭,差點完了,大敗而歸,被迫放棄了漢中,何來主動放棄這一說。




乾淨利落


劉備參加的謀士諸葛亮,法正等,武將張飛趙子龍,馬超,黃忠,魏延等大將。曹操有楊修等謀士,還有夏侯淵,張郃,徐晃,曹彰,許褚等武將。在主將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張飛大敗張郃後,曹操親領大軍如漢中作戰。後來

主要是趙子龍和黃忠截斷曹操的補給線,加上趙子龍的空城營,大敗曹軍,促使曹操敗走漢中,還有曹操在漢中大事已去,他怕關羽和東吳偷襲許昌,故急忙撤軍。


用戶淋燁嶽鈺


首先,劉備佔據地勢步步為營,曹操硬攻難以佔便宜

其實,發兵遠征,糧道遠,運糧困難

最後,後院不穩,朝堂上的人想著趁他不在搞事情,他這裡一時半會也拿不下來,就主動放棄回去了


蝶夢青史


漢中之戰劉備掌握了時機,先敗張郃又敗夏侯淵,再敗曹洪於南鄭,後敗徐晃於漢水。使曹操沒有進攻的條件,與當年官渡之戰相似,只是沒像袁紹那樣殘吧了。


老夥計162720415


後勤跟不上,曹操的補給線要沿漢水上來,劉備大營在定軍山,劉備可以派趙雲和黃忠不斷騷擾曹操的補給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