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的軍事才能,明顯高於李宗仁,為何在桂系始終是千年老二?

步著邊




在《孫子兵法》裡邊有這麼一句話: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也就是說在作戰的時候,必須在正面與敵人相持,從側面派一支部隊出奇制勝。正奇結合,就很容易一舉擊敗敵人。後來這句話被引申到更廣泛的領域,比如做一件大事,從戰略上說培養整體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從戰術上看必須做到出奇制勝,而不能拘泥於一種戰法。

對於桂系軍閥來說,他們是一直依靠軍隊來支撐的政治勢力。在當時的中國,政治家永遠比軍事家更重要。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延續,單純的軍事只能用於作戰,而沒有辦法取得長治久安,成為一方霸主。從整體上看,李宗仁的能力更全面,而白崇禧只適合指揮軍事。


當時的軍閥中,馮玉祥的西北軍長期得到蘇聯的支持,兵力最多,作戰也最勇敢。然而在中原大戰之後,西北軍土崩瓦解,馮玉祥就成了孤家寡人。力量沒有馮玉祥強大的桂系和閻錫山的晉綏軍卻能夠東山再起,重新成為土皇帝。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馮玉祥和白崇禧一樣,充其量只是一個軍事家,在政治方面基本上是白痴。

能成為軍閥,穩定的建立自己的政權,就需要非常全面的實力,軍事能力只是一個必要而不充分條件。軍閥的實質不單純是軍人,更重要是一個有威信的政治家。在這方面白崇禧遠遠沒有李宗仁水平高,並且還差得很遠。



在秦末漢初,韓信的軍事指揮能力獨霸天下卻也只能屈居於劉邦之下,就在於只有軍事能力是遠遠不足以支持稱霸天下的。同理能成為一個大軍閥,只會打仗也是遠遠不夠的,能不能建立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並且牢牢的把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才是最關鍵的。

在桂系三巨頭還沒有統一廣西的時候,黃紹竑企圖聯合白崇禧驅逐李宗仁,他認為李宗仁的軍事指揮能力不夠。白崇禧就對他這樣說道:當年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就在於我廣西人不團結。如果現在我們三個人還不能做到團結一致,就沒有辦法統一廣西,就只能成為別人的笑柄。應該說白崇禧的見識還是有一定格局和高度的,從此他們三個人就團結在了一起。


當年紅軍長征的時候,貴州軍閥王家烈就是不能夠在政治上完全控制貴州,才導致蔣介石鼓動貴州的政治人物四下串聯活動,準備驅逐王家烈。同樣的手法,蔣介石在山西、廣西和四川都沒有成功,就在於王家烈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單憑他的軍隊沒有辦法完全控制貴州。

中原大戰後不久,桂系三巨頭就分手了。黃紹竑認為桂系根本就不是蔣介石的對手,不如服從中央,他願意前往南京為桂系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從此廣西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天下了,基本上也形成了李宗仁主政治和白崇禧主軍事的雙重格局。



在抗戰中,李宗仁擔任了戰區長官,白崇禧得以留任桂林行營主任。這時的白崇禧藉機更換了大批自己的親信,基本上完全掌握了桂系的軍隊。但廣西政府層面的工作,基本上還控制在李宗仁的手中,在李宗仁的調度下,為桂系提供了兵員和糧草。

當日軍殺入廣西的時候,一方面是白崇禧對形勢預判失誤,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全實力,導致日軍長驅直入,蔣介石不得不調中央軍把日軍趕出去。白崇禧旗下的夏威和廖磊兩個集團軍都得以保全,牢牢的把廣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中央軍作為客軍,打完仗也只能退出廣西。


因為在抗戰前期,蔣介石被迫同意桂系擴軍。在白崇禧的操作下,在抗戰結束時桂系的實力大大增強。在解放戰爭期間,李宗仁和白崇禧雙劍合璧共同對蔣介石構成了巨大壓力。最終在1948年逼迫蔣介石下野,李宗仁當上了代總統。如果兩個人搞內訌,爭一時之高下,估計早就被蔣介石給拿下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團結就是力量,此言不虛。

儘管白崇禧掌管著桂系的軍隊,但他還給李宗仁了以很大的尊重,以維持雙方的合作雙贏格局。至少從表面上來看,白崇禧屈居於李宗仁之下,當然實際兩個人也相當於現在所說的的桂系聯合創始人。


當然基於政治理念和對前途的理解不同,在解放戰爭後期,兩個人選擇了分道揚鑣。李宗仁先到美國生活了十幾年,最終選擇了輾轉回國。白崇禧則跟著蔣介石去了臺灣,在這一時期,兩個人多少還是產生了一些矛盾,從此再也沒有見過面。


新知傳習閣


李宗仁是一個政治家、戰略家 ,白崇禧是一個軍事家,所以在桂系白崇禧更多是輔佐李宗仁的角色。

在李宗仁、白崇禧的齊心協力下,桂系發展成民國時期一直重要的軍事力量,對於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二人在桂系就像三國時期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


沒有李宗仁桂系就無法在廣西立足,沒有白崇禧就沒有桂系強悍的戰鬥力,李宗仁也就不能在政治上取得更多的話語權,二人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而白崇禧只能做“千年老二”是由三個方面原因決定的。

一、桂系是由李宗仁一手打造起來的,李宗仁不光掌握了桂系的指揮權,還掌握廣西的行政權,而且廣西在他的治理下,還一度成為全國的模範省。在這點上毛主席還曾誇過:“我看李宗仁是個有本事的人。” 李宗仁在桂系和在廣西是有很高威望的,這點是白崇禧無法撼動的。

二、李宗仁是一個有戰略遠見的人。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李宗仁就發表了《焦土抗戰論》,指出 “作有計劃的、節節抵抗的長期消耗戰……到敵人被誘深入我國廣大無邊原野時,我即實行堅壁清野,發動敵後區域游擊戰”。


後來也正是在國軍正面抗戰、共軍開展敵後游擊戰的情況下,中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實戰方面,李宗仁曾指揮過“徐海戰役”,並取得了“臺兒莊大捷”,重創了日軍。雖然白崇禧也非常有軍事才華,但他在戰略戰術方面是不如李宗仁的。

三、李宗仁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政治家,每次在歷史的重要關口他都能做出重要選擇。在北伐時期,他率領桂系響應孫中山的號召,積極參加北伐,並在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他成立抗日救國軍,積極要求北上抗日,並在抗日戰場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國解放後,李宗仁沒去臺灣,流亡海外,後來衝破重重險阻回到大陸,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歡迎,也在大陸安享了晚年。


而白崇禧跑到臺灣不能清楚的預判形勢,積極策劃反攻大陸,最後落得個死因不明的下場。

總之,不可否認白崇禧是個優秀的軍事人才,連毛主席、林彪都誇過白崇禧是“國軍將領第一人”,但由於政治、戰略、威望方面的劣勢,所以他在桂系只能屈居老二。


花木童說史


白崇禧的軍事才能明顯高於李宗仁?怕是你對軍事才能有什麼誤解

一直以來對白崇禧最貼切的評價就是小諸葛,這我就不得不提一下諸葛亮了,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五次北伐,沒有一次取得成功,劉備打仗的時候也從來都不領諸葛亮。

說諸葛亮打仗厲害的,估計都是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奇門遁甲實在是太厲害了。

(諸葛亮本尊,打仗太操心,未老先衰)

真正諸葛亮本尊打仗都是浪得虛名,更別提“小諸葛”了。

白崇禧就是跟諸葛亮差不多的人,謀略有餘而定不足,真正打仗的時候,謀略雖然很重要,但是結合戰場能夠發揮出最大的軍隊實力才是根本,所以,行軍打仗的時候,真正決定成敗的不是謀士,而是將帥。

白崇禧的軍事成績大部分都是在參謀的位置上取得的,比如,新桂系廣西統一之戰,國民革命軍北伐之戰,白崇禧都是參謀。

在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中,參謀實際也就那回事,說有你的功勞就有你的功勞,說沒有,還真就沒有,畢竟參謀在民國時期的軍中地位還不如軍事副主官重要,不然老蔣也不會讓他代理北伐軍參謀長。

所以,說白崇禧指揮過北伐戰爭、蔣桂戰爭、抗日戰爭大部分都是泛泛而談,真正作為一軍統帥而指揮的大型戰役真的沒有幾個,或者說沒有表現那麼出彩的。

(白崇禧)

以一直吹噓的桂南戰役來說,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崑崙關大捷本身不是他親自指揮的,而這個大捷也不是打的特別漂亮。

相比於白崇禧,李宗仁那是實打實的指揮很多大的戰役,尤其是臺兒莊戰役,是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在正面戰爭取得的重大勝利之一。

除了臺兒莊戰役外,李宗仁以主帥身份親自指揮了很多戰役,比如北伐戰爭中,第七軍就是李宗仁率領的。

可以說,論戰功的話,李宗仁絕對是碾壓白崇禧的,只不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李宗仁在軍事上屬於半隱狀態,更多的是在政治上與蔣介石周旋。

新桂系中白崇禧為何始終無法取代李宗仁?

題中所說,白崇禧始終是千年老二,這個又錯了!

新桂系成立到蔣桂戰爭時,一直都是三大巨頭,為首的是李宗仁,第二把交椅還臨不到白崇禧,而是黃紹竑,白崇禧排在第三。

(新桂系中的老二,黃紹竑)

在新桂系形成到崛起的過程中,是由李宗仁部和黃紹竑部合併完成的,而白崇禧只是黃紹竑部的參謀長,白崇禧的實力還沒有黃紹竑強。

當李宗仁的定桂軍與黃紹竑的討逆軍合作後,李宗仁無論是威望還是實力都遠超黃紹竑和白崇禧,因此,李宗仁能夠成為新桂系的帶頭大哥。

然而在新桂系的後續發展中,始終希望能夠取蔣而代之,卻一直沒有完成,在反蔣鬥爭中不斷失敗,在反蔣戰爭中,黃紹竑喪失了勝利的鬥志,再加上白崇禧的擠兌,最終離開新桂系投奔蔣介石。

這樣,新桂系在拋出了黃紹竑後,白崇禧才排名第二。

白崇禧在爭權奪利方面的確是有點本事,這一點不佩服不行,新桂系在抗戰時期能夠不減反增,最主要的貢獻者就是白崇禧。

然而,白崇禧卻始終沒有取李代之的想法,在1948年國民黨的大選中,新桂系還是推出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到1949年蔣介石下野後,白崇禧還是推李宗仁為代總統。

從中可以看出,白崇禧始終唯李宗仁馬首是瞻。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白崇禧雖然善謀略,卻不善於做決斷,格局和心胸都太小,在政治上十分短視,不僅不能識人善用,還無法團結自己的部下,在蔣桂大戰中,就是因為白崇禧用人不當被老蔣分化瓦解。

對於白崇禧的評價,周總理的評價最為貼切“白頗自負,其實在政治上無遠見。”


史論縱橫


一千年太久,只爭朝夕 ,實際上從抗戰中期開始,白崇禧已經漸漸成為桂系第一號實權人物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李宗仁一直飄泊在外,白崇禧則留守廣西老巢,成為桂系軍隊的實際控制人,而桂系的實力體現,重要的還是桂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先戰徐州,後守河南,始終在長江以北作戰,原屬於第五戰區序列的桂軍主力李品仙集團軍滯留在了大別山區,後來升格為第十戰區,從作戰序列上已不受李宗仁節制。

到抗戰末期李宗仁升任漢中行營主任,指揮胡宗南第一戰區和劉峙第五戰區,這兩個蔣介石的嫡系怎會真聽他的招呼,實為明升暗降,被蔣介石剝奪了兵權。而白崇禧以副總參謀長的身份又兼了桂林行營主任,屁股在廣西坐的很瓷實,辦公時間基本是重慶和桂林一邊一半。



在桂南會戰和桂柳會戰期間,白崇禧雖然都是戰役主要指揮官,但很好地保存了桂軍主力,使夏威和廖磊兩個集團軍沒有傷筋動骨,白崇禧還通過與美國人的交往搞來相當的美式武器,到抗戰勝利前後,桂軍實力大漲,且已唯白崇禧馬首是瞻。

新桂系在崛起時,白崇禧和黃紹竑出身於“模範營”,黃是副營長,白是連長,級別差不許多,但“討賊軍”仍以黃為軍事主官;而李宗仁是“定桂軍”司令,當時已經是旅級幹部,地位遠高於黃白,因此合編為“定桂討賊軍”後,自然以李為總指揮、黃為副總指揮、白為參謀長,座次也就這麼沿續下來了。



幾次跟蔣介石爭鋒後,黃紹竑感覺桂系終非蔣之對手,甘願赴南京任職以為橋樑,實際上退出了桂系領導層,新增補的“常委”黃旭初並非原始股東,自然不能與李白相提並論,此時桂系僅存兩位大佬了。

實際上,桂系逐漸演化成李宗仁從政、白崇禧治軍的格局,兩人在軍政兩方面互為犄角,才讓蔣介石無可奈何。但就實權而言,到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軍權在手,李宗仁則一會北平行營宗主任一會“副總統”,都是政治地位很高的虛職,已很難分清老大老二了。比如北平和談的結果拿到南京簽字時,李宗仁猶豫不決,是白崇禧堅不同意,最終和談破裂,如白崇禧果真是“千年老二”,怎麼敢做老大的主呢?



李白兩個人在大陸期間沒有發生誰是一哥的內訌,關鍵在於互相的信任,李宗仁年長並且寬厚,白崇禧雖然有政治野心,但始終保持對李宗仁的尊重,基本不需要分出主和次的座位,用“聯席CEO”定義比較合理。

果真李宗仁是絕對的老大,也不致於管不住白崇禧的腿,非去臺灣徑成鳥入牢籠,自當跟隨一哥赴美觀光才對。


度度狼gg


白崇禧和李宗仁是同鄉,兩人有深厚的友誼,世人稱之為“李白”,是桂系三雄之二,李宗仁為三雄之首,是國民黨一級上將,曾經和閻錫山一起發動過反蔣戰爭,也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戰,結果大敗。



時隔六年之後,又在廣東地區發動了兩廣戰役,這屬於自己家的事,但是卻也因此導致了和蔣介石的矛盾,互相隔閡很深。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李宗仁指揮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並且取得了大捷。



白崇禧市也是一級上將,是桂系中的二把手,人稱“小諸葛”,從一個見習少尉到國民黨總參謀長,其能力也是不容小覷,在現代中國軍事史上,縱橫睥睨了30年的時間,後為新桂系時代的國防部長。



雖然李宗仁在軍事方面不如白崇禧,但是在玩政治,為官之道上,白崇禧則不如李宗仁老道,而且在國民黨內部論資排輩兒上,還是李宗仁資歷更高,李宗仁是從底層摸爬滾打,一路坐到現在的位置,胸襟寬廣,資歷,實力在桂系當中都無人能敵,因此被推倒了第一的位置上。



蔣介石下野後,由李宗仁代理民國總統一職,兩黨談判失敗,但是白崇禧不服氣,在和四野對戰中失敗,李宗仁和白崇禧一起去了美國。

後來蔣介石敗走臺灣。李宗仁勸說白崇禧不要回臺灣,因為桂系和蔣介石的矛盾頗深,但白崇禧還是回到臺灣,不久後就死亡,有人說是遭到蔣介石的暗殺,李宗仁於1965年回到大陸,1969年病逝。


琅琊利劍


雖然白崇禧的軍事才能要明顯高於李宗仁,但是,是不是一把手和軍事才能不是絕對掛鉤,跟當皇帝一樣,皇帝打仗未必是最厲害的,他需要的就是旁邊有人輔佐,照樣可以登基當皇帝,關關羽那麼厲害,不還是幫編草鞋的劉備打天下嗎?還有諸葛亮,諸葛亮的才學天下第一,為什麼他不自己登上皇位,而去輔佐劉備呢?



這裡面牽涉到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說社會地位,情感,資歷等很多方面,白崇禧雖然能帶兵打仗,但是論資歷,社會地位,都不如李宗仁,兩人是同鄉好友,感情很深,並沒有因為一把手二把手的事而心生齟齬。



李宗仁是從底層摸爬滾打起家的,深諳為官之道,雖然軍事才能不行,但是在國民黨內部有論資排輩的傳統,老資格往往更容易做領導,而且李宗仁為人心胸寬廣頗得人心,更何況李宗仁也不是沒有軍事才能,著名的臺兒莊大捷,就是在李宗仁的指揮下打敗的日本人。



早年間,李宗仁還和山西的閻錫山一起發動了反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失敗後,又在廣東地區發動了兩廣戰役,因此桂系和蔣介石的關係並不好,如果不是迫於抗日戰爭的壓力,雙方早就撕破臉了,不過李宗仁也確實是一員福將,他從硝煙戰火到政治鬥爭中能倖免於難,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定,難能可貴。



抗日戰爭勝利後幾年,蔣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代理民國總統,後因為兩黨談判失敗,白崇禧不服,和四野打仗又失敗,李宗仁失去軍隊上的支持,和白崇禧雙雙遠走美國,後來白崇禧選擇回到臺灣,李宗仁勸他說,桂系歷來和蔣介石矛盾很深,如果回到臺灣的話,恐怕會對白崇禧不利,白崇禧不聽,回臺灣沒多久就死了,有人說是蔣介石殺害了他,但是事實究竟如何無人知曉,李宗仁在美國呆了幾年後,歷盡艱難險阻,於1965年回到大陸,於1969年去世。


風雲一點通


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地位,從來不是軍事決定論,而是政治決定論。白崇禧和李宗仁的關係如同諸葛亮和劉備,只要劉備在一天,諸葛亮永遠不可能當老大。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被稱為“新桂系三巨頭”,被認為是桂系軍閥的領軍人物。

三人中,李宗仁是名符其實的一把手,這個地位從來沒有動搖過。

李宗仁出道最早,他先後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粵桂戰爭,久經戰火考驗,自任“廣西自治軍第二軍”軍長時,白崇禧、黃紹竑還只是馬曉軍麾下的一個營長,年齡大、出道早、資格老,李宗仁這些優勢是白崇禧和黃紹竑拍馬也趕不上的,白和黃的資歷倒是差不多。

李宗仁富有政治遠見,也有遠大抱負。終其一生,李宗仁都沒有停止過“倒蔣”的算盤和行動,甚至取而代之,但他在事關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如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卻能以大局為重,服從蔣介石及其中央政府,不遺餘力投入北伐和抗戰,稱得上一名民族英雄。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論起單純的軍事才能確實要高於李宗仁,不論是戰略謀劃、戰役策劃還是戰術指揮,白崇禧都很有一手,堪稱是國軍“軍事萬花筒”,也是新桂系的軍事頂樑柱。

相比李宗仁,白崇禧是比較純粹的軍事家,在政治上不如李宗仁成熟,也沒有很大野心,這就使得蔣介石對他的防範之心不如李宗仁,蔣多次暗殺李宗仁,對白崇禧卻有意拉攏。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先後被蔣介石委以副參謀總長、軍訓部長、戰區司令長官、國防部長等要職,他提出的很多軍事作戰方針都被蔣介石採納,立下卓著軍功。

有人認為,李宗仁到中央任職後,實際上被蔣介石架空,白崇禧掌握實權,甚至已經取代李宗仁,成為廣西事實上的統治者和實質上的桂系最高領袖,這種認識無疑是錯誤的。

白崇禧很清楚,李宗仁既是新桂系形式上的最高領袖,也是實質上、精神上的最高領袖,他白崇禧之所以能統領桂系,是因為他和李宗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合作無間的關係。如果兩人反目成仇,或者白崇禧試圖將李宗仁取而代之,他自己一定會失去桂系骨幹力量的支持。

其實白崇禧也深知自己除了在軍事才華上,政治、人脈、根基、威望等各個方面都不如李宗仁,而中國歷史上決定領袖地位的絕不是軍事才能,很多著名帝王在軍事上遠不如麾下將帥,但他們的個人魅力和領導藝術,卻是那些絕代名將無法比擬的。

既然白崇禧被譽為“小諸葛”,我們不妨把白崇禧和李宗仁的關係,比作三國時期的一對君臣搭檔——諸葛亮和劉備,其中利害關係一目瞭然。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出神入化,甩劉備幾條大街,在蜀國的威望也無人可比,但無論他軍事能力如何強、功勞如何大、威望如何高,在政治上,劉備才是蜀國真正的領袖。

試想諸葛亮在翅膀硬了以後,趁劉備不在蜀中時,自己想取而代之,那是絕對行不通的,暫且不說諸葛亮的忠心耿耿,即便他有此行為,也會因此失去人心,必定失敗。

自甘輔佐,密切合作,則是搭檔典範,名垂青史;不甘人下,另起爐灶,則分崩離析,聲名狼藉,這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互利共生的關係,說複雜也很簡單。

何去何從,如何取捨,聰明如小諸葛,白崇禧心裡還是有桿秤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事實上在新桂系內部,白崇禧連老二都排不上,只能是不折不扣的老三。新桂系三巨頭正確的排序是: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之所以要給李宗仁領銜的桂系加上一個新字,主要是用以區分陸榮廷為代表的老桂系。

白崇禧戎裝照

白崇禧的軍事才能並不比李宗仁高,李是統帥級,白是參謀級

在統一廣西的過程中,李宗仁的軍隊為定桂軍,黃紹竑、白崇禧的部隊是討賊軍,李、黃分別是兩支部隊的總司令。後來兩軍聯手,驅逐了陸榮廷和滇軍唐繼堯,實現了廣西統一。後來桂系參加北伐,黃紹竑留守廣西,李宗仁出任第七軍軍長、江左軍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等,白崇禧則作為何應欽的副手出任北伐軍副總參謀長。

抗戰爆發後,李宗仁依然在一線,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打出了臺兒莊大捷。白崇禧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如此就不難看出,李宗仁的軍事才能並不會比白崇禧低,甚至要高於白。

只是李宗仁還具備相當的政治才能,隨著出任南寧綏靖公署主任、漢中行營主任,北平行轅主任等軍政一把抓的高級職務,逐漸淡出了軍事最前線而已。白崇禧則在軍事最一線的失利後逃亡臺灣。

黃紹竑戎裝照

白崇禧能衝到新桂系第二把交椅,已經是意外之喜了

新桂系三駕馬車各有鮮明的定位:一哥李宗仁主抓全面工作,二哥黃紹竑主政,三哥白崇禧主軍。新桂系在蔣桂大戰、中原大戰中接連失敗後,黃紹竑向國民黨政學系靠攏,與楊永泰、熊式輝、黃郛、張群等一起組成蔣介石的高級智囊團。

而在國民黨內部,正是黃紹竑的調停下,桂系才逐漸成為蔣介石的反對派,最後還攀上了組閣高峰。

李宗仁與白崇禧

也正得益於黃紹竑的退出桂系,才成全了白崇禧的桂系第二把交椅。否則,他就不是前年老二了,很可能是千年老三。而小諸葛的綽號,也恰好說明,白崇禧可能並不是統帥級的人物,最擅長的是居後調度、運籌謀劃。




司馬砸光


新桂系集團以李宗仁,黃紹竑和白崇禧為核心。起事之初,三人意志堅定,用兵如神,最終打敗強大的舊桂系軍閥,統一廣西,並銳意向外發展,獲得虎狼之師美譽。後黃紹竑靠蔣而脫離新桂系核心,新桂系由李宗仁和白崇禧執掌。

對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綜合能力和單項軍事能力的評價,歷來沒有統一觀點,好評如雲而一般不置伯仲。有一種比較直觀的說法是,白崇禧的軍事能力更強。這其實只是一種假象,只能說是蔣介石更為賞識白,而把白留在身邊作重要幕僚,職務很高而實權不大。而李宗仁長期在外領兵做一把手,臺兒莊大捷一戰已名揚世界。

同時,蔣介石把白留在邊,把李派到外邊,也是分化桂系的一種手段,實則也是牢牢控制住了白。而白還陶醉在裡面渾然不覺,而李宗仁和黃紹竑對此明瞭得。所以說,白崇禧做桂系千年老二,並不枉他。


慶陽親王


這個問題好回答,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無論軍事和才學都比劉備強,為什麼要甘做劉備部下呢?但劉備有一樣比諸葛亮強,就是仁厚和大度。劉備渴望有諸葛亮這樣的奇才來輔佐蜀國,三顧茅廬,儘管前兩次諸葛亮對他不理不睬,但劉備仍不灰心,諸被劉的誠心和氣度所折服,最後,同意出山輔佐劉備。李宗仁雖然軍事才能趕不上白崇禧,但李有做大哥的頭腦和氣度,面對一些重大問題李比白更有主見,所以,作為新桂系李白黃三巨頭,從合作開始,李的政治手腕高明於白黃,白黃也甘心屈居於李的領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