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記憶:紅樓

作為“鋼都1953文旅小鎮”建設的重要活動,這一活動將人們的視線再次引向鞍山,曾經令人嚮往的紅樓住宅區。

鞍山記憶:紅樓

在紅樓之前,鞍山人對洋房的印象多是臺町的別墅區,日本人模仿歐洲式樣的灰色建築群。

鞍山記憶:紅樓

1954年前後,鞍鋼先後建設了雙山、太平村、北長甸和大孤山蘇式紅樓住宅區。

鞍山記憶:紅樓

這些住宅建設從設計到小區規劃多是按蘇聯模式群組佈局,磚混結構,坡屋頂的三四層樓,每戶3室,大多數水、電、煤氣、集中供暖配套齊全。

其中,1953年建於友好街一帶的住宅區是第一批蘇式紅樓。

1954年,在太平村地區又建成有150棟蘇式紅樓的職工住宅區。

同年,勝利路兩側八卦溝段與北長甸解放路北側的蘇式紅樓住宅區建成入住。而現今唯一存留的紅樓住宅區——原大孤山鐵礦蘇聯專家樓,則建於1955年。

鞍山記憶:紅樓

對於當時絕大多數鞍山人來說,此前看到外國人的豪華生活場景,除了殖民地時期臺町“東洋人”的生活,就是畫報上“西洋人”的生活模式。而現在,蘇聯“老大哥”美好的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真實的展現在人們眼前。

鞍山記憶:紅樓

也許傳說中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喝牛奶吃麵包,坐沙發”的幸福生活情景模式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一時間,這些新鮮磚紅色的蘇聯式紅樓,成為鞍山市民嚮往的住宅區,住在這裡的人們成為羨慕的對象。

鞍山記憶:紅樓

在中蘇友好的年代,鞍山市於1953年至1956年之間建設的機關學校與住宅建築樣式無不打上這樣的蘇聯印記。

新中國初期,各項事業百廢待興,為何會在一個人口10萬左右的城市中如此大規模建設住宅區?

這一切都因為中共中央“要集中全國力量首先恢復和改建鞍山鋼鐵公司”,以及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蘇聯援建的156個國家重點項目中有三個在鞍山。作為生活配套設施的住宅建設也要按照蘇聯的規劃設計同步實施。

鞍山記憶:紅樓

建於1954年的太平村紅樓住宅區規模最大,配套設施最齊全。日用品商店、浴池、小學校、職工俱樂部等等一應俱全。雖然離鞍鋼及主城區稍遠,但樓下就是有軌電車線路和車站,交通非常方便。

鞍山記憶:紅樓

於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鞍山經濟建設過程中兩個最具激情的年代符號,不經意間,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2003年前後,鞍山城市早期的日式住宅因危房改造被一掃而光,地處房地產開發黃金地段的臺町住宅區,因為種種原因而得以倖存。

之後,2006年,同樣位於黃金地段的勝利路兩側,友好街道及東解放路的紅樓被一掃而光,取而代之是更高的住宅樓。好在大孤山紅樓因為孤立於偏遠的礦區而倖存。

鞍山記憶:紅樓

現在,因為人們某種程度認識到了城市文化的價值,不再簡單的拆舊樓蓋新樓,而是保留下這些城市發展進程中歷史積澱的重要載體並賦予其新的使命。

鞍山記憶:紅樓

據“鋼都1953文旅小鎮”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將以大孤山礦住宅區的21棟紅樓歷史建築群為核心。展現紅樓地區文化的獨特魅力,加快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不斷豐富紅樓旅遊產品種類和資源。

鞍山記憶:紅樓
鞍山記憶:紅樓
鞍山記憶:紅樓
鞍山記憶:紅樓
鞍山記憶:紅樓
鞍山記憶:紅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