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与大唐盛世的由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李世民

0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提及好皇帝,

无论是朝代,还是皇帝名字,

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李世民、

大唐盛世、贞观之治。

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

下面穿越君带您走进那段辉煌的时代。

首先从李世民当皇帝说起,

说起如何登上帝位,

玄武门政变是不可不说的一段故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正如大隋杨坚的儿子杨广一样,

他不断的在江南建功立业,

最后扫除了障碍,谋取了东宫之位。

李世民的个人野心也在

战功赫赫中不断的增长,

开始窥视最高权力。

他的势力渐渐的对太子

李建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双方的矛盾日益升级。

历史记载,最后,

公元626年6月4日,

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干掉了太子建成

以及倾向太子的四弟元吉,

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玄武门之变与大唐盛世的由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李世民


02

那么,玄武之变是偶然发生的吗?

李世民到底有没有预谋玄武之变?

李渊是否被胁迫宣立太子?

史书中不少描写太子李建成

以及李元吉的奸诈炫富情景,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他们并非如此,

而是李世民后来改写了历史。


从玄武门政变可以看出,

李世民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

中国通史,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雷闻提到。

首先,他有自己的智囊团,

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

武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等猛将。

其次,李世民不但在朝中争取自己的大臣,

还拉拢后宫嫔妃的支持,对李渊施加压力。

第三,他在洛阳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派心腹屈突通、温大雅、张亮等去洛阳,

暗中交结山东豪杰。

第四,他也收买建成和元吉手下的重要人物,

多数史书上几载建成、元吉收买

李世民手下的猛将尉迟敬德等人。

但是,敦煌文书记载,

李世民也用同样的手段,

且效果远远好于他的两个兄弟。

例如玄武门政变决定胜败的关键人物,

掌管宫城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何。


后来,李世民尽管极力的推卸责任,

掩饰自己密谋夺位的事实,

声称高祖李渊早就打算改立自己为太子,

把玄武门之变描写成一次

事发仓促的自卫事件,

很显然,这只是胜利者的一面之词。


玄武门之变后,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

秦府大将尉迟敬德突然出现在

皇宫内院高祖李渊的面前,

此时的形势已经很清楚了,

整个皇宫已被李世民掌控,

逼宫是很显然的事情,

如同琅琊榜里靖王萧景琰的逼宫,

李渊也只有只能无奈的交出权力,

保全自己的性命、保全皇室颜面,

毕竟自己年岁已大,李世民当上太子后,

不会再对自己有所涂害,可以多享受几年。

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

李渊下诏退位,改称太上皇,

李世民如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杀兄逼父,这种人间惨剧很显然

有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从许多方面来看,

李世民的夺帝之争与

隋炀帝杨广有许多类似之处,

甚至更为血腥,

但是,后世对二者的评价,

为何有如此天壤之别呢?

玄武门之变与大唐盛世的由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李世民


03

李世民确实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

他当上皇帝后,做了两个大动作。

一个是弱武重文,休养生息,

二个是以民为本,任用贤臣,广纳建议。

为什么李世民有这等想法,

最重要的有大隋王朝血淋林的教训,

成立不到四十年就轰然倒塌,

李世民不得不做出应对之策。

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君臣们经常开会。

那么,收敛自己高高在上的傲气,

合理的任用良臣成了贞观之治的根基。

这其中,有一位良臣不得不说,

就连李世民自己都这么说。

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人称者,

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也就是说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魏徵的功劳最大。

然而,魏徵之前却是太子李建成的谋臣,

可见李世民的心胸和爱才之德。

玄武门之变以后,

李世民器重他的胆识才能,

非但没有怪罪于他,

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

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徵喜逢知己之主,

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

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病逝后,太宗亲临吊唁,

痛哭失声,并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还是先看看李世民手下的三类官员。

第一类是李渊时候的重臣,

四位宰相中的裴寂、宇文士及部分关陇贵族,

出身江南士族的隋炀帝皇后的弟弟萧瑀,

山东士族封德彝等思想保守,

这部分人很快远离了权力中枢。

第二类是秦王自己的僚属,

既有关陇集团出身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又有山东豪杰尉迟敬德、秦叔宝等骁将,

然而,这部分人为乱世英雄,

不能真正的了解当时社会的需求。

第三类是隋末战乱中,

成长起来的一些中下层人士,

如魏徵、王珪、戴胄、杜正伦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宗国认为,

第三类人是革新的主力军。

他们大多出身寒微,贞观之初比较年轻,

一般不到五十岁;

他们经历过隋末动乱和唐初的政治斗争,

有丰富的政治经验,

对全国的政治形势比较了解,

特别是深谙百姓疾苦;

另外,他们都通晓经史,

注重经世致用,吸取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

易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还有,他们都关心国家命运,

敢于评说时政,

甚至不顾个人安危,犯颜直谏。

玄武门之变与大唐盛世的由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李世民


04

接着看魏徵的贡献。

提及贞观之治,大家都会想起名相房玄龄,

其实,魏徵才是贞观的首功之臣。

在与群臣讨论如何长治久安的争论中,

有一次特别重要,

那是在李世民登基的两个月后。

这次会议确定了贞观时代的基本路线,

出现了王道和霸道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宰相封德彝认为,经过长期的战乱,

人心不古,必须对百姓实行高压。

而魏徵的主张完全不同,

他认为大乱之后天下四定,人心思治的局势,

消除了大乱之后不能迅速平静的疑虑,

他劝谏李世民,偃革兴文,布德施惠,

国家安定了,远人自然服气,

坚定了李世民以德化民的信心,

随之,出现了安定、清明的政局。

另外一点就是对皇权的限制。

关于君民关系,

深刻的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反复强调以百姓之心为心,

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本的孟子思想。

关于君臣关系,

重新提出《礼记 礼运》中的

天下为公的原则,

强调对皇权的专权界定和限制,

君臣共治天下,百官坚守直道,

敢于负责,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总之使得贞观年前君臣关系比较和谐。

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玄武门之变与大唐盛世的由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李世民


05

然而,李世民也是凡人,

与普通人一样具有虚荣心和自满,

随着社会的繁荣安定,

这种情绪就压制不住了。

对于魏徵无休止的犯颜直谏,

他曾气冲冲的对长孙皇后说,

魏徵那个乡巴佬,整天找我麻烦,

总有一天我会杀了他。

后来魏徵去世,当然不是李世民杀的,

他的墓碑在昭陵一百六十七陪葬墓中的

位置显赫,享受与嫔妃、公主一样的待遇。

然而,在魏徵去世不久,

李世民开始怀疑他与朝中大臣结党营私,

将之前在魏徵病榻之前亲口

将女儿许配给魏徵的儿子之事抛掷脑后,

还令人推到了魏徵墓前那座亲笔书丹的石碑。

这种悲剧,长眠于九泉之下的魏徵

如果得知,恐怕会爬出来接着谏言。

后来,李世民亲征高丽失败,

又想起了魏徵,如果有魏徵在,

自己一定不会去亲征高丽,

落得如此狼狈。

于是派人把魏徵的墓碑又立了起来,

与公主的婚事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魏徵去世六年后,公元649年,

李世民在翠微功驾崩,终年52岁,

一个伟大的时代,

就这样在落寞悲伤的气氛中画上了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