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理複雜古代交通不便,然而是何原因造就雲貴川三省如此統一語言風俗文化呢?

濤仔日記


我是雲南人,老家在雲貴川三省交界地,我們的口音跟貴州畢節,水城,四川宜賓、瀘州一帶比較接近,但還是帶著特殊的雲南味兒,只是北方人辨別不了而已。

按方言區分,我們家鄉話是西南官話,是北方方言的範疇。西南官話覆蓋雲貴川、湖北大部、湖南西部,陝南部分市縣,廣西桂林、柳州、河池、白色等地區。不過,西南官話覆蓋地區雖廣,也不是所有西南官話口音完全一致。比如,四川人說話帶兒化音,貴州人說話平舌音較多,雲南人說話翹舌音較多。桂林人說話則把人說成銀,四川人把什麼叫“啥子”,雲南貴州人把什麼叫“哪樣”,湖北人把什麼叫“麼子”。在西南三省,說話比較複雜是雲南,昭通地區人說話接近四川,滇中、滇南、滇西則受到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

什麼原因導致西南地區口音幾乎一致呢?既然雲貴川口音為西南官話,說明在古時某一朝代的官方語言就是這種口音。從西南地區歷史沿革看,在秦朝以前,川地有巴蜀兩國。公元前316年,戰國時期,因巴、蜀發生戰爭,秦惠王趁虛而入,先後兼併了蜀國和巴國,設立了蜀郡和巴郡。西漢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巴蜀二郡劃入全國十三州之一的益州。益州最大範圍包括(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川西部分地區),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也就是說,從漢代開始,地處西南邊陲的雲南貴州已被中原王朝納入版圖。不過,那時的雲貴高原少有漢人,多為少數民族部落。因而在三國時,丞相諸葛亮所寫的《後出師表》中說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不毛乃蠻荒之地。說明那時的雲貴與內地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當然也就談不上傳入官話。

在後來的唐代,雲南出現南詔國,宋代出現大理國,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獨立於中原以外的政權,語言肯定以統治者語言為主。元朝征服大理,派王管轄和鎮守雲南,雲南才真正與內地連成一片。元朝時的雲南人說的什麼話,現在無法考證。

到明代,朱元璋為肅清盤踞在雲南的殘元勢力,派三十萬大軍進入雲貴,肅清梁王后,來自江淮地區的官兵便安頓於雲貴,屯墾戍邊,雲貴地區的官話便由此而來,但因地區差異,發音上受到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昆明人把雨發音為以。廣西桂北一代的西官話,同樣明代駐軍帶入,發音也受到了當地民族語言的影響,因此,這一地區把吃飯叫“七飯”,說人叫銀。而四川的官話則主要來自“湖廣填四川”的兩次移民,而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多來自湖北,這一地區方言是中原官話與江淮官話的結合。

說到底,西南官話的源頭就是江淮官話和中原官話,但因各地與周邊省份交界或民族地區的不同,口音上便有所區別,但總體都能聽辨。


若愚趣談


雲貴川的主要方言都是西南官話,都脫胎於元明時代的湖北話。元明湖北話是現代西南官話的老祖宗。

早在元末明初,湖北話就隨明玉珍的西路紅巾軍進入四川,西路紅巾軍全是湖北人,所以湖北話在四川東部成為官方方言。明初“湖廣填四川”運動又一大波湖北移民進入四川,湖北話在四川的地位進一步增強。明末清初四川遭遇幾十年戰亂,人口大量損失,清初再一次“湖廣填四川”,這次來的主要是湖南的湘西人,湘西話接近湖北話,現代四川話的成渝方言主要是元明湖北話融合後來的湘西話形成的。

再說雲南話,這個就稍微有些曲折了。還是要元末明初說起,元末明初紅巾軍的兩大勢力是以湖北人為主的陳友諒部和以江淮人為主的朱元璋部,兩部都想吃掉對方,眾所周知,陳友諒戰敗,朱元璋勝出。陳友諒的殘部全部作為軍戶被朱元璋收編了,大部分駐紮在京師南京周圍,後來朱元璋收復雲南,需要派軍戶屯駐,雲南十分偏遠,嫡系部隊肯定是不願去的,作為收編部隊的原陳友諒部成為赴雲南屯駐的主力。當然這支軍屯部隊的多數軍官和部分兵力還是朱元璋的嫡系部隊抽出來的。所以雲南屯軍操的是語言是湖北話混合了一些江淮話。雲南軍屯是今天雲南漢族的先民,他們語言發展下來就形成了今天的雲南話。

最後說貴州話,形成最晚的西南方言。貴州是明代才建省的,貴州各地“改土歸流”,漢人開始進入貴州,最早的漢語方言和雲南話一樣,是軍屯形成。在明末清初,大量四川人逃難進入貴州,四川話進入貴州。清初“湖廣填四川”運動中,部分湘西人在貴州停下來,湘西話融入貴州。因此,貴州話在清初才定型,相對雲南話,更接近四川話一些。

雲貴川方言的形成大致就是如此,都是在早期湖北話的基礎上形成的,移民運動是導致西南官話分佈如此廣闊的原因。


平羌尋跡


因為西南官話的底子是明代官話啊。這是中國分佈地域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相當於湘語+贛語+粵語+閩南語人口的總和。明代官話有傳教士利瑪竇留下的以羅馬音注音的《西儒耳目資》,所以恢復起來十分簡單,而恢復的結果也沒啥意外,聲調跟今天的西南官話差不多,聲母韻母和今天的江淮官話差不多。

西南官話的推行有四條路線。

第一條是本土覆蓋

就是湖北,由於明朝官話是以江淮地區的古南京話為基礎,而湖北就在江淮地區的西邊,很快就被覆蓋了。而現代的江淮官話由於人口流動較大融入了部分吳語和贛語所以和西南官話開始拉大差距。不過從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的舊稱可以知道兩者的關係,一個叫上江官話(西南官話),一個叫下江官話(江淮官話)。

第二條是明朝改土歸流

以湖南西部的懷化為代表,由於本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沒有本地漢語,改土歸流後直接用上了官話。

第三條是移民

明朝官話的使用年代大致為明—清後期。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清朝官話是北京話,實際上北京話是1908年才被定為國語。之前的清朝官話通過一些翻譯名稱以及《康熙字典》裡面對字的注音可以確定清朝前中期也一直用的明官話(連第二次鴉片戰爭年代的《英話註解》都是明官注音)。因此,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就肯定是以明官話為交流語言,因為移民自身的方言五花八門,只能用官話交流,就像現代的深圳一樣。所以從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始,一路往西進入重慶四川貴州都是成渝類型西南官話。

第四條是明朝駐軍

典型的代表就是廣西桂林,柳州以及湖南的永州,郴州和雲南。舊稱軍話。不過軍話跟上江官話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即源頭一樣,同時也可以直接交流,所以現代劃分方言的時候又把他們合併到一起了。雲南地區大家應該都知道,明亡後很多明將跑到這裡,還有部分跑去東南亞。這也是為什麼緬甸會有一定數量的西南官話使用者。

對西南官話和明朝官話感興趣的可以去聽一聽明朝官話的擬音,有傳教士們的《西儒耳目資》在,恢復明朝官話比通過韻書恢復其他朝代官話要簡單的多,基本上會拼音就能讀大部分。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西南地區地理複雜交通不便是事實。正是因為交通梗阻,所以語言、風俗、文化差異非常大,沒有統一一說。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聚居各個民族在語言、風俗、文化差異非常大。不說雲貴川,單說貴州單說苗族,苗族分三大方言十八種土語,不同方言區的苗族交流都困難,苗族有近二百款婦女服飾被譽為服飾大族,其文化與風俗皆不盡相同,更不用說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與文化。只能說雲貴川的官話相近,因其屬相同的漢藏語系漢語支西南方言。雖然雲貴川交通梗阻,但秦朝前後,雲貴川就已經與中原地區有往來,漢文化傳播較早,漢文化在交通沿線就已生根發芽,加上五尺道、南方絲綢之路的開發及軍屯民屯商屯與改土歸流的影響,漢族語言文化逐漸深入影響雲貴川。


彩哥閒聊


應該是文化的傳播起來很大的作用,西部地區的居民大多還是中部地區和北方移民的後裔。歷史上有名的湖廣填四川就是比較有名的政府主導的人口大遷移


文博旅遊


瞭解一下秦末和漢末勢力範圍,交通不便,也有和中原常年打交道的歷史呀,又不是嶺南百越南蠻那種交通不便,幾乎和中原封閉的局面。


鳥言夷面


我們所理解的雲貴川風俗文化相似,主要是因為我們是以中原地區的思維方式去看待的。對我們來說,他們都不是純漢族區域,地形相似,因為都分不清他們區別在哪,所以才會覺得他們都相似!


叔文老師丶


三省就不說了,只雲南一省就有著豐富多彩的地方方言和民族文化,很多村子隔座山就有不同的習俗和方言,怎麼能說三省相同?


四海


感覺雲南跟四川文化有老大的不同吧,四川麻辣火禍馳名中外,雲南的火禍不甚知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