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那中國人呢?

“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那中國人呢?

筷子在中國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歐洲人用刀叉,印度、中東、非洲等其它地方人吃飯用手抓,中國人吃飯不用刀叉兩千年判斷一個民族的文化成熟度,飲食文化最有可比性!

“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那中國人呢?

印度人吃飯用手抓,不是用不起筷子而是風俗文化

“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那中國人呢?

印度人吃飯用手抓,不是用不起筷子而是風俗文化

筷子,是中國人吃飯工具,既便宜又實用,大人小孩都會用,它與漢字一起成為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誌,共同培育了中華文化,養育了中華民族,見證了中國危難、成長和進步。

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一句:“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是商朝末期的國君,可見3000多年前中國已經有象牙筷子。作為中國文化重要內容的筷子很早就與漢字一起傳至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中華文化圈。

“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那中國人呢?

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

筷子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特有工具,它不同與世界任何其他民族的餐具。除歐洲文化圈現在用刀叉外,非洲、中東、印度尼西亞及印度次大陸等其他地區的人到現在還是直接用手抓食(他們雖然原始,但不是用樹技什麼的)。歐洲人以牛羊肉為主食,麵包為副食,以前用刀割下來手抓或用刀尖扎起來取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公元15世紀才有了兩齒的叉,公元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齒的叉,公元18世紀又有了四個齒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也只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竹筷和紙都是中華民族為人類優選的“最科學、最適宜、最便宜”,也是“份量最重”的兩個重大發明,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之所以這樣說,因為兩者分別服務於人類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吃飯和學習。

正因為用竹子做成的筷子,超級實用、美觀、便宜、防腐、環保,而且竹子有頑強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可以說是取之為盡,用之不竭盡,以致於幾千年來中國人無論富裕還是貧窮,衰敗還是強盛,竹筷始終是中國人吃飯時不可替代的首選工具。就像是寫字印書用的紙也一樣,無論科學多麼發達任何其他材料都替代不了其地位。

但有趣的是,它們一個迅速傳便了全球並引發思想覺醒和科學革命;另一個只留給了我們自己作用,非中華文化圈的別的民族學不走,因而變成了中華文化的標誌性符號。因為飲食文化實際上是除了語言文字以外最為核心的文化,只能傳給徹底接受中華文化的民族,所以它普及只能等到世界各民族完全接受中華文化的那一天。

然正因為筷子是太完美了,它把吃飯的問題變得如此既簡單和便宜,所以有人把它與原始人用樹技夾東西聯繫起來,認為是原始落後象徵。其實事實這完全不是那回事——

中國用刀叉吃飯的歷史比筷子早多了,筷子是中華先民在長時間“刀叉-筷子並用”的吃飯實踐中優選出來的優勝者。

“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那中國人呢?

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餐叉


“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那中國人呢?

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刀叉

<strong>在中國有據可查的歷史,勺子是8000年,叉子是4000年,刀子就不用說了吧,原始人都會。中國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才逐漸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中國目前的飲食習慣在先秦時已經形成了,筷子用來夾菜,勺子用來取碎食或稀飯,叉子和小勺子在中國只給沒有來得及學會用筷子的2歲左右的小孩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使用。

歐洲人用叉吃飯,最初可能是因為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吃相難看,改用叉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餐叉才是可以與筷子對標的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必須與刀配合,二者缺一不可。刀叉在歐洲的普及改變了其食習慣,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繁瑣的西餐禮儀,進而影響了歐洲人生活及處事觀念。如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自己動手,獨立取食,使西方人從小講究獨立,有個性。


“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那中國人呢?

公元15世紀歐洲才有了兩齒的叉

筷子的特點是“不變應萬變”,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熱的涼的,稀的稠的,統統可以應付過來。只要是中國人做不出來飯,沒有用筷子吃不吃了的。這一直很讓中國人驕傲,並將其視作先進的象徵。筷子對應的是合餐制,一家老老少少坐一起,同食一盤菜,同進一盆粥,讓中國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也成為中華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其文化力量根深蒂固。

筷子與刀叉到底誰更先進,各家說法不同。但把飲食文化作為判斷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程度的指標是比較理想的,因為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僅次於語言文字的核心文化,是民族文化結果體現和文化傳承的促成因素。飲食文化是與語言文字一樣是根深蒂固的,其改變難度甚至大於國家的工業化,想想1000多年前宋朝人吃飯與今天中國人並沒有很大極的差異,但工業化後的中國人除了語言和吃,其他方面變化之大無法形容。中東土豪和印度富翁雖然也吃得起西餐,但平常還是用手指進食。

雖然有人說用筷子吃飯,你推我讓,團團圓圓,模稜兩可,讓中國人養成了不動腦子吃現成的習慣,所以思維能力不發達,未能產生工業革命之類。但這正說明筷子發明的偉大,它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這正好符合現代“集約加工&快速使用”的發展趨勢。比如現代餐飲業大多把儘量多的菜的加工放在中央廚房,店面接受配送後簡單處理即可,這是專業分工的結果;再比如小小的智能手機之所以可以快速處理非常大的計算和實現眾多功能,是因為那些海量數據的存儲和計算都放在雲服務器上了,這也是科學選擇結果。

中華烹飪食不厭精,不僅關注食物的營養搭配,也追求味覺享受,把烹飪和書法一樣也發展成了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據有人不完全統計中國人常用的植物食材在600種以上,是歐洲的十倍。那動物食材的種類就不用說了,你懂得。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主要的烹飪方法就有14種之多,即: 溜、燜、燒、汆、蒸、炸酥、燴、扒、燉、爆、炒、砂鍋、 拔絲等 。

“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那中國人呢?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經不起中華美食誘惑

和中華烹飪相比,歐洲烹飪簡單樸素,非洲更次。其實烹飪文化在歐洲內部也有差異,底蘊深厚法國和意大利就比英國和德國來得豐富多彩和高級,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地理上與古羅馬、古希臘,乃至東方文明更近,所以承接文明成果的更多些。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是英國德國不喜歡吃簡陋的飯,他們也愛法國、意大利大餐,只是他們大多數人不會做沒辦法才將就。

“法國人是為吃而活著,英國人是為活著而吃”,那中國人呢?

近年來印度人喜歡上了中國的餃子、方便麵和筷子

生物進化是從簡單到複雜,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級到高級過程。縱觀人類歷史無論是文字、藝術、建築、科學、工業等,也都是如此。中國人吃飯方式歷經手抓、刀叉到筷子的變遷,揭示了中國飲食文化不斷成熟的過程。越來越的外國人經不起中華美食的誘惑用起了筷子。站在飲食文化頂端的中華文化對西方飲食文化影響,從文藝復興前13世紀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開始了,隨著中華經濟和文化的強勢崛起,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