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是怎樣敵我識別的?

軍武小咖


現代空戰,由於戰鬥機的高速度和雷達的高敏捷性,導致戰機稍縱即逝,在錯綜複雜的戰場上,如何迅速發現敵機,擊落敵機就成為了每一個飛行員的生存技能,面對雷達顯示屏上的無數個點,如何區分出誰是敵機誰是友機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第一次登上戰場,當時的飛機飛行速度還很慢,飛行員們都要進入目視距離才能交戰,所以飛行員們為了區分敵我,通常都是在機身上塗上容易識別的色彩,比如國旗、圖案等,來告訴戰友是自己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開始將雷達投入應用,這是一種對付空中目標非常有效的武器裝備,但在雷達部署前,皇家空軍就想到了,所有的飛機在雷達上都是一個個點,那麼如何從這些點中區分出哪些是自己人的飛機,哪些是納粹空軍的飛機呢?

由於飛機速度的提升,在看到敵機的同時對方就已開火,根本沒有留給飛行員們判斷敵友的時間,所以目視法已不適合當時的空戰,英國人就想到了一種類似哨兵“口令”的無線電詢問法,地面中心通過口令詢問空中飛機,如果對方回答正確,就是自己人,如果回答錯誤或者沒有回答,那就是敵人。


這種問答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現代的敵我識別系統基本都是這種原理,但是詢問與回答的方式與途徑都發生了變化,典型的敵我識別系統一般分為兩部分,詢問器和應答器,詢問器不斷髮出設置好的無線電編碼指令,應答器則對收到的己方詢問自動回覆相應的回答編碼。

隨著超視距空戰的愈發普遍,敵我識別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能夠迅速的識別敵我才能最快的做出合適的應對,所以敵我識別系統是一個國家的絕密情報,一旦被敵國掌握,很容易被利用來冒充己方對自己國家進行打擊,而且既然是系統,就會有損壞或者漏洞,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是致命的。


2018年9月17日,俄羅斯的一架伊爾20偵察機就被敘利亞政府軍的S-200防空系統擊落,就是因為以色列飛機利用了雷達系統的漏洞,在被鎖定後飛到了伊爾20的身後,雷達系統根本無法區分誰是敵方,誰是友方,本能地選擇了較大的目標進行了攻擊,造成了悲劇。


利刃軍事


崤山小虎第363條回答。

區分空中戰鬥機的敵我屬性是一個“非常重要嚴肅”的事情,但戰鬥機的敵我識別技術的發展卻是有“一定鮮活”的歷史的。


戰鬥機的敵我識別技術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目視式階段。

飛機最初應用於戰爭,主要就是為了偵察地面。那時候敵我雙方飛行員由於沒有攻擊手段,空中見面了,還相互招收示意,氣氛是相當融洽。

直到後來機炮、高射機槍的問世,區分敵我才開始成為問題,那怎麼辦呢?只能靠飛機顯著位置的顯眼圖標(標識)來識別。比如國旗、圖案等。我們現在看到的飛機塗裝文化便是由此發展而來。



二、無線電“口令詢問”式。

“目視式”詢問的最大弊端在於要看到對方才算數。但戰鬥機隱蔽突然的特性,顯然目視式無法滿足敵我識別的需要。

伴隨著雷達的誕生,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其他的敵我識別方式,此時,“口令式”的敵我識別詢問方法誕生。


正如,“站住幹什麼的”?“口令”?一樣。無線電口令詢問式則是使用事先編輯好的一串口令(密碼),由地面雷達照射到到空中目標,空中飛機根據口令,對地面雷達的詢問,回覆另一半“口令”,回覆正確,即為友機,不回覆和回覆不正確即為敵機。

隨後這也成為現在主流的敵我識別器的原理。只不過,現在的發射方式、和口令密語早以日新月異了。

三、多樣式詢問方式。

單憑無線電口令詢問式,也不是萬能的,比如美國的愛國者就多次誤擊己方的飛機。尤其是遇到敵我識別器故障、損壞或受干擾無法工作時,更容易造成誤傷。

這時,多樣性的敵我識別方式應運而生。廣大飛行員和地面控制人員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

比如:靠時間區分、靠航路區分、靠禁飛區區分、靠飛行動作區分、靠高度區分、靠語音通話區分等。

比如:在空中規劃A、B兩條航路和C區禁飛區。周圍佈設防空兵器。

規定:單數分鐘抵達B航路入口且沿航路飛行者為友機,進航路100公里需到高度到3000米保持。

比如:A飛機10點04分抵達B路入口,在入口處機動等待,10點05分進入航路B,並按規定100公里到高度3000米保持。

B飛機10點05分尾隨A飛機抵達入口,也在入口處機動,10點06分進入航路B,並目視A飛機下降高度後,在60公里處也跟隨下降到3500米高度。


哨兵小虎



說到戰鬥機的敵我識別,這件事可以展開說了。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各個國家就開始在戰機上塗上了代表國家的機徽。

起初一戰時期的空戰根本沒有雷達進行搜索,因此這些塗裝在飛機上的機徽在目視範圍的空戰中還是可堪一用的。

到了二戰時期,有了雷達系統,通過雷達系統可以識別出空中的飛行物,但還不能識別出這架飛機是哪個國家的。因此當時在地面和飛行員之間就做了一個統一的調度操作。例如德軍的戰機BF-109,在這架飛機的駕駛艙儀表盤右上角有一個小指示燈。

這個指示燈連接著一個無線電接收器,當接收到特定的無線電信號後就會亮起來。這時,駕駛戰機的飛行員就會做一個上翻筋斗或者橫滾操作。通過改變機體位置改變一下雷達信號的反射強度。這就起到了一個敵我識別的作用。

這個現象最早是英國飛行員在空中發現的,他們發現德國的戰鬥機機群經常會做一些無意義的筋斗或者橫滾動作然後再回到原始的飛行方向上。後來通過監聽對比無線電信號發現這些戰機是隨著特定無線電信號來做出異常機動的。這就成了一個敵我識別的暗語。


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應答敵我識別裝置,英國則做得比德國更出色。

它接收雷達信號中一組間隔40納秒的8位摩爾斯電碼信號,這組信號如果匹配應答機上的信號,那麼就會增益輸出雷達波相同頻率的無線電波。這時在雷達上就可以形成一個更加明亮的光點。

雷達兵就可以直觀的看出來這個目標比別的目標更亮——自己人。

當然了,這種方式看似很智慧,但如果調節不好增益範圍的話則會對雷達信號形成很強的干擾。

但通過無線電載波信號得以識別敵機和友機的方法的路線是正確的。在二戰後期無線電技術和電子技術就飛速發展起來了。敵我識別則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相當成熟了。


現在的方式採取的是無線電問詢器+應答機的模式。

在戰機中一般會安裝一個敵我識別(IFF)應答機。

這個應答機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密碼處理機,當應答器接收到問詢齊器的加密信號後,在內部運算出一個答案然後哦反饋這個信號,如果這個答案和約定的答案相符那麼就是一架友方戰機。

舉個例子

雙方約定了一個Key=25

雙方約定的一個計算公式就是 X+Y*key-Z

應答器發出一道問題 X=5,Y=8,Z=9

這時應答器英國回覆信息196就可以驗證是自己人了,當然,應答器和問詢器之間的“問答”要比咱們舉例子的內容複雜得多。而且軍方之外知道這些密碼算法的人估計都得被滅口。

反映到現代的雷達系統上則是可以看到不同目標之上就有了不同的標註信息。


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敵我識別到底是怎麼做到的了吧?如果仔細看看雷達上面的圖片,上面的四個目標中有兩個是N/A是未能識別出來的目標,剩下兩個目標則是已經識別出來的目標。如果結合目標向量來看己方的戰機正在衝向其中的一個未知目標。如果在和平時期,己方飛機會飛到目視距離進行查看,但如果是戰爭時期,那麼無線電問話喊幾句就會發射導彈了。



不僅僅是戰機有敵我識別的方式,坦克、艦船都有各自的敵我識別手段,甚至普通的士兵在執行特定任務的時候也會攜帶一些簡單的敵我識別設備。

例如這名士兵頭盔上的信號燈也是一個敵我識別的小工具。


軍武數據庫


兔哥回答,戰鬥機空戰中敵我識別是很重要的一個程序,你得知道對方是敵是友才能下手,總不能上了天就不分敵友見了就打吧?那麼怎樣才能知道哪個能打哪個不能打呢?我們從頭來看看。早戰鬥機的識別,靠飛機上的標誌。

一戰時期,包括二戰中,飛機速度慢,機載武器都是火炮,機槍之類的武器,射程有限,因此空戰形式通常都是“狗鬥式”的。都是目視以內,而且還需要更近才能打的準。因此,這個時期的空戰都是追逐戰,相互追逐,反追逐,從後面咬住了,開炮,就是這個樣子。那時的飛機機體上都有明顯的標誌,如各國的機徽,顏色。



甚至是根據自己喜好畫上喜歡的圖案,這個在一戰,二戰中的戰鬥機上非常流行。也有集體性的標誌,如二戰時由美國黑人組成的第332飛行大隊,就採用統一的樣式《紅色機尾》(拍成電影)。

敵我識別技術的由來。英國首先於1935年提出了在攻擊前首先由無線電確認對方身份的措施。當時並不僅限於空空作戰,那時的空戰都是視距內,而重要的是地對空打擊。由於雷達的實現,能遠距離發現飛機,但很難確認是哪部分的飛機。於是就採取由地面通過無線電詢問的方式確認飛機身份,防止誤擊。

現代敵我識別技術被普遍採用,並得到發展。現在的敵我識別已經從過去的詢問式發展成了機載自動應答技術,即“敵我識別應答器”。並和機載雷達系統,地面雷達系統,水面艦船雷達偵測系統通連為一體。敵我識別系統有兩部分組成,一是詢問器,二是應答器。首先詢問器根據需要通過設置好的編碼發出認證指令,應答器收到後會自動回覆自己的編碼。


如果不回覆或回答錯誤,即可確認敵方飛機。這個就類似於部隊中的“口令”。“口令”也是由兩部分組成,即“口令”,“回令”。因此保密是最重要的,如果被敵人知道了,將會有大損失。戰鬥機也是這樣。敵我識別系統在空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造成了巨大損失。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暴發的第一天,埃及防空部隊就擊落了以色列89架飛機,但也把自己的69 架飛機給打下來了,敵我識別器沒有很好的工作是其重要原因。此後,各國加大了“敵我識別器”的投入力度。“敵我識別系統”是一個國家的絕密工程,始終處於對抗反對抗,壓制反壓制,欺騙反欺騙,干擾反干擾的鬥爭中。

伊拉克戰爭期間一架 英軍“旋風”戰鬥機返航回來的途中,遭美軍“愛國者”導彈的攔截而機毀人亡;美軍一架F—16戰鬥機在執行任務時又把自己的“愛國者”導彈陣地炸了個底朝天。這顯然是敵我識別系統出了問題。


因此隨著現在空戰進入了超視距領域,防空導彈的射程越來越遠,敵我識別器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已成為防止誤擊的重要保障。當然,也面臨被幹擾,壓制的巨大壓力。因此圍繞敵我識別器的“矛”與“盾”的較量會繼續下去。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關注兔哥)(圖片來源於網絡,一併謝過!)


兔哥42928


戰機作為速度很快,飛行機動性能很強的機型,是如何做到靈敏而準確的敵我識別的,而敵我識別究竟又有著多大的作用呢?

敵我識別在戰場上具有特殊而不可取代的作用,自古以來如何在紛亂的戰場上識別敵我雙方就是一個被擺放在各國軍隊面前的巨大難題。在一戰二戰戰場上,雙方軍隊往往通過特殊標識和記號來區分敵我軍隊,但即使已經付出了巨大努力要想完全做到的零失判斷誤依舊很難,因此這個問題直到現代才被解決。

戰後飛機的性能發生了突飛猛進的提升,要想在分秒必爭的空戰中讓己方飛機和地面防空系統正確判斷哪些是友軍哪些是敵軍是必須解決的大問題。早期的F4,F5等戰機還是採用無線電信號聯絡的方式才能確定,對不上暗號和代號的就不會是友軍,但是這種方法麻煩而且耗時間,不具備很強的實用性。

直到敵我識別天線的出現才真正解決了這一問題。在發生了多起誤傷友軍事件後,美軍研發了裝備在戰機上的敵我識別系統。其主要裝置就是安放在機頭的刀狀天線。這種裝置能夠通過對附近空域的飛機發送信號來判斷是否是友軍飛機,如果是,那麼對方飛機會自動發送回應信號,否則就是敵軍飛機。

通過裝備敵我識別天線的方式,美軍和其盟友的戰機被誤擊的概率大大降低。海灣戰爭還發生過愛國者2導彈擊落英軍狂風戰機的烏龍事件。但在敵我識別裝置在F16,F15和F18等主力戰機上普及後,這種誤傷就幾乎沒有再出現過。因此陣風,颱風和鷹獅等戰機也開始大規模列裝敵我識別系統。

如今西方國家的主力戰機已經實現了全部的敵我識別裝置普及,因此此後其在作戰時將不會再遇到無法分辨敵我雙方飛機的危險情況,隨著敵我識別系統重要性的提高,蘇27和米格29等俄製戰機在改進時也紛紛開始裝備,可見敵我識別裝置的確能給空戰中的判斷問題帶來相當大的改善。


思遠軍事


早期戰鬥機一般都是通過塗裝,外形等分辨的,而如今一般都是通過各種電子設備進行識別,但是塗裝等依然有很大的作用。

一戰中飛機開始作為軍用武器,而為了進行敵我識別,一般都是採用各具特色的塗裝,比如一戰德軍王牌飛行員里希特霍芬的座機就是採用的紅色塗裝。同時,各國航空兵也開始採用各種標誌,畢竟有時塗裝很難分辨,但是標誌是很容易區分的,比如德軍採用的鐵十字,英軍的圓形標誌等,就是很容易區分的。

不過後來航空技術發展起來,戰機速度越來越快,而且在外形上很容易判斷失誤,此時目視識別已經很難奏效,就發生了很多誤擊事故。比如蘇聯王牌飛行員波克雷什金就曾誤擊過己方的蘇2攻擊機,就是因為沒見過這種當時還屬於機密的新式戰機,不過最終被免於審判,否則蘇聯空軍就損失了一個未來的王牌。

後來電子技術開始發展起來,各種電子設備開始出現,比如敵我識別器,收到詢問信號後,應答機會自動回覆設定好的信息,進而完成識別,不然就是敵機了。同時,現代戰機紅外特徵、戰術編制等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識別工作。


戰爭之王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肉眼去分辨戰鬥機的型號,並通過軍徽分辨其所屬的國家。但是現在很多國家裝備的是同一型號的戰鬥機,而且有些戰鬥機的外表很像,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用肉眼識別是敵是友還是比較困難的,而且用肉眼識別距離太近,不符合作戰要求。於是每架飛機上都有一套識別系統。就是一個信號收發系統,接收和發出特定的加密信號。這種信號很難被破譯,通過識別系統的應答,分辨究竟對方是不是自己的友軍。


我的團536


戰鬥機上都裝有敵我識別器,是通過機載雷達自動詢問和答覆的,只要是一方的,都有相同的通信密碼,一般不會和敵方混淆。


幗之利刃


扒開窗戶朝對面嗷一嗓子:你哪邊的


東東29672


以前主要是看機型,現代主要是看數量,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