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對於“華夏"這個名稱,我們每個中國人都不陌生,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稱號。但是,“華夏”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稱中國人為“華夏民族”和“華夏子孫"?對這些問題有著種種不同的解釋。

“華夏”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自漢代以後,有“漢人”、“唐人”之稱,先秦時代稱“夏”或“華”。對於“華夏”二字的解釋,《左傳》、《孟子》中則將“華”、“夏”與“夷”相對應,如《左傳》中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之語;《孟子》中有“用夷變夏"之說;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釋為: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中國”,原指中原,與“四方”或“四夷”相對。《詩經.小雅.六月序》中“四夷交侵,中國微矣"之句,也都反映出把“中國”作為四方的相對概念。與“夏”相對的“裔”也指邊遠的四方。

“華夏”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章太炎先生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以“夏“從夏水而得名,“華”從華山“而得名。生,即通常所聽說的“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而在甲骨下辭中,“華”是僅次於黃河)的最重要的神.指陝西關中地區的華嶽。這一帶曾經是是周人營洛邑之前的中心地區,自舊石器時代的藍田人開始,一直到新石器時代的你韶文化、龍山文化,它的周國都是文化遺存最集中的地方,傳說中的黃帝和周族都在這一帶活動, 所以華山成為早期華夏文化的象徵。

翦伯贊認為,華夏實為歷史上“夏族”的一個分支。歷史上的夏族曾活躍於今天的甘肅、河南、山西一帶,後因自然環境的變遷,夏族也不斷地四處遷徙。其東遷中原部分的,後來稱為東夏,又稱華夏;其西移甘肅的,稱為西夏,又稱蠻夏;其始終生活在原地區的,後來稱為大夏。東夏者,所以區別於西夏;華夏者,所以區別於蠻夏;而大夏者,又是用來區別於東夏與西夏的稱號,是夏族的美稱,也是夏族的總稱。

“華夏”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范文瀾則認為,“華夏”這個名稱,最基本的涵義還在於文化。文化高的地區即周禮地區稱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稱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而對文化低、不遵守周禮的人或族按其方位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秦漢時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隨著“中國”範圍的擴大,華夏文化也隨著發展擴大,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各族,大體上都納人了華夏族的範疇。華夏,遂成為中華民族的稱號。《中國文化史》中指出,中華民族的組成,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過程,即使以中華民族中人口最多、歷史最長的漢族為例,其“血統之混雜,決非一單純種族。數千年來,其所吸收同化之異族,無慮百數”。因此,中華民族的形成,實擁有其豐富的歷史內涵。

“華夏”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馮天瑜研究指出,中華民族的遠祖,可大致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東夷集團的活動區域,大致在今天的山東、河南東南和安徽中部-帶,即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青蓮崗文化江北類型分佈區。傳說中的太皋、少皋、射日的后羿及與黃帝惡戰的蛋尤,都屬於這個集團。苗蠻集團主要活動在今湖北、湖南、江西帶,即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分佈區,東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歸著名的伏羲、女媧及三苗、祝融氏租於此集團。華夏集團發祥於黃土高原,後沿費的單敢佈於中國的中 北部部分地區,大約相寫省仰胡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分佈區:華夏集團以帝和炎帝兩支為主。這三大集團之間,既有和睦共費處的安寧,也有大動干戈的戰爭。後來黃帝兼井負帝部落,統一其他各部。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條類的先擔,華夏集團也因為其連續的勝利,鞏固了自己的主流地位,成為中華民族的古老代表。

“華夏”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由此也可以看出,“華夏”原先並不是種姓民族的概念,,而是地域文化的概念。“華夏族”,實際上指的是在文化上形成共同傳統的、在血緣上融成一體的、居住在黃河中游流域的古代中國各民族的統稱。它是歷史上許許多多個民族融合後的產物。“華夏”這個稱謂,更多的是指文化人群的概念,而不是血統人群的概念。應該看到,華夏集團及其所代表的漢族,之所以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佔有領導的地位,不僅因為其人口眾多,更因為其比較發達的文明、文化。

“華夏”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中原地區的農業文化和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於(“裔”或“夷”)來說,基本上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正因為如此,在歷次的民族“大融合”過程中,漢民族文化以其強烈的感染力與親和力,時常影響著周邊少數民族,即便是在少數民族人主中原時期,執掌權力的少數民族統治集團也總是不可避免地最終認同漢文化,進而不斷出現“野蠻的征服者最終被被征服者的文明所征服”的歷史場面。同時,華夏文化也不斷從周邊文化中吸取營養,從“夏”、“夷”之變的不斷的雙向交融中,形成了其兼容幷蓄的博大風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