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今年伊始,難以忍受的地方政府開始嘗試給地產鬆綁,但無一例外均慘遭夭折。可見,這一輪地產調控的力度之大、持續之久、態度之堅決,對地產從業人員、房企甚至地方政府都是巨大的考驗。

那麼,是否會因為疫情而結束這一輪調控呢?從近幾年的金融政策和房地產行業政策來看,房兄個人認為,政策很難再繼續收緊了。不過,由於調控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此時再次從供應端、消費端放開,我覺得也不現實。

因為,“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經濟的刺激手段”這個政策已經實施了兩年。當前政策以“穩”為主,不會讓中國經濟對於地產的依賴性繼續增強,也不會因為疫情突然把房地產拿來當做附身符。

在這樣的背景下,“麵包”的價格漲不上去,“麵粉”又頗有越來越貴的趨勢,傳統房企彷彿走進了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的死衚衕,不知道該如何破局。

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最近沸沸揚揚的圍標事件,便是傳統房企對抗“麵粉”漲價的無奈縮影。

事情是這樣的,中海、萬科、華潤三家房企進入了上海北外灘地塊的競標“決賽圈”。最終,中海以底價拿下,樓面價6.3萬/平,周邊在售住宅均價超10萬/平。本以為中海可以吃到大肉,但奇怪的是,競標結果公示日的10天后,該地塊的狀態依然是“交易中”。

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坊間傳言,三家地產商為了壓縮拿地成本,在報價期間無任何一次加價,全報底價,導致他們的交易對手——上海市政府大為震怒。

如果傳言坐實,對於三家房企而言,不僅7億元保證金不保,未來2~3年都很可能無法在上海拿地。

事實上,這個看似誘人的地塊實際上差強人意。6.3萬的樓面地價+建安支出,成本大概率會突破8萬/平,即使以11萬/平的價格(高於周邊房價)完成去化,房企也只能獲得28%的毛利。再算上無償移交的保障房,毛利甚至可能不到25%。

“麵粉”價格如此高昂,如果再去哄抬競價,無論哪家房企都無法承受。“造房子”的商業模式開始顯露出它的弊端,與此對照,“造城”這一“另類”的商業模式正大放異彩。

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把土地賣給傳統房企得到的只有土地出讓金和相關稅金,它像是一筆一錘子買賣,所以當然希望土地能賣個高價。

不過,如果有房企願意持續開發這片土地,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引入商業、產業、人流,那給政府帶來的將是源源不斷的稅收和GDP增量。相比較而言,哪怕價格低一點,政府也更願意將土地交給後者運營。

中國金茂就是一家通過政企合作,開發運作土地最終打造一座“新城”的地產商。3月25日發佈的年報顯示,通過城市運營所獲得的二級土儲接近當前4660萬平的50%,這部分土地的毛利率也顯著高於常規招拍掛所得土儲,差額高達10%。

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由於金茂負責協議區域內整體土地的開發及配套設施建設,作為回報,金茂能夠分享一級土地的利潤。從年報中可以得知,當前一級土儲佔金茂總土儲的近三分之一,一級土地開發的毛利率接近50%

在這個特殊的城市建設運營的商業模式下,金茂被允許以“帶條件招拍掛出讓”(限制競標主體資格)的形式根據自己的需要,分批獲取區域內低價土地,一舉解決了困擾傳統房企“麵粉貴”、“麵粉少”的兩大難題

運營土地的玩家並不只有金茂,還有一些房企也開發出了自己的打法。

最典型的莫過於華夏幸福。華夏幸福在城市周邊的經濟欠發達區域與政府簽訂PPP協議,進行拆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招商導入等工作提升土地的價值,通過收取產業發展服務費和園區住宅銷售完成資金閉環。

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類似的還有新城控股和萬達,雖然沒有像華夏幸福和金茂那樣大手筆“造城”。不過,它們的吾悅廣場和萬達廣場同樣可以起到吸引人流、提升區域價值、盤活區域經濟的重要作用。

由於這類房企能夠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因此受到地方政府的熱烈歡迎。地方政府非常願意給到它們政策優惠,甚至願意與之簽署長達數十年的合同(華夏幸福和金茂)。

傳統房企想學嗎?當然想。但根據房兄觀察,絕大部分傳統房企要麼只是喊一下口號接著我行我素,要麼確有行動但心有餘而力不足,萬科就是一個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絕好例子。

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早在2014年,萬科已然察覺到行業高增長的時代即將謝幕,通過產業、文旅、商辦等方式勾地將成為新趨勢。在2017年業績推介會上,鬱亮更是提出“萬科要做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弱化了地產屬性,突出了運營屬性。

然而,回顧萬科5年來的探索可以發現,包括商業地產、產業園開發、住宅租賃在內的多項業務在推進幾年後均貢獻甚微,連業務規模也趨於收縮。新業務始終未能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萬科不得不收縮戰線,轉而提出了“收斂聚焦、迴歸基本盤”的口號。

房兄認為,萬科的轉型失敗暴露出了兩個問題:

其一,萬科或許並不清楚自己到底該走哪條路,廣撒網的模式讓資源過於分散,難以集中力量幹大事。

其二,萬科確實低估了土地運營的難度,只把它當做一個小小的副業,是不可能做出多大成就的。

拿金茂做的城市運營來說,其運作的都是超大規模片區,需要將舊城區拆除重建為一個全新的城市。而且,每個新城市都需要因地制宜進行主題規劃定位。

相比單純的賣房子模式,城市運營對於開發商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前期的規劃、招商,到中期的土地轉讓、產業導入,再到後期的配套建設、鞏固成熟,整個過程需要至少5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果是大型城市運營開發項目更是需要8~10年時間。

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華夏幸福所專注的產業新城建設難度甚至更高一籌。因為新城的地理位置相對較偏,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前期的產業規劃、土地拆遷、四通一平(通水、電、路、通訊,平整場地)、基礎設施建設等都需要鉅額投入。

完成前期工作的同時還要進行產業招商,力求形成產業集群,等到地方政府擁有增量收入時才有能力支付產業招商服務費用。要想走通這些環節,需要強大的融資能力、良好的政商關係、高效的運營建設能力,以及最重要的——產業招商能力。

即使是專業打造產業新城的華夏幸福,也並非每一個區域都能獲得成功。部分產業新城由於地理位置過於偏僻導致招商不達預期,包括北戴河、昌黎、邢臺、邯鄲等地的產業新城均面臨關停,其運作難度可見一斑。

新城控股和萬達在商業綜合體的經營過程中也常常遇到困難。在疫情的影響下,吾悅廣場和萬達廣場在春節後即進入停業狀態,停業時間超過1個月,且部分業態(影城、KTV、健身房等)至今沒有恢復。疊加商戶租金減免政策,對於兩家公司均是不小的打擊。

由此可見,無論是經營商業綜合體還是吸引產業、打造新城,整體難度均遠高於單純的買地蓋樓模式。況且,很多房企現在掙錢還很安逸,遠沒有被逼到非轉型不可的地步。不過,

待在熟悉的舒適區,真的可以高枕無憂嗎?

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房企內部的不同選擇讓房兄回憶起聯想和華為的故事。

曾經光芒耀眼的聯想放棄了走研發、自主創新這條坎坷的道路,沉浸在賺容易錢的日子樂得逍遙。華為則背道而馳,始終專注創新研發,憑藉高技術含量、高性價比的通訊設備擊敗了國際壟斷巨頭,艱難但穩健地擴大著自己的市場份額。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知道二者命運的重大轉折。華為以技術立足,在通訊、電子設備等多個領域獨佔鰲頭;而聯想則泯然於眾人,茶餘飯後,誰還會談論起聯想這家企業?

殊不知,華為剛起步時,不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深圳小公司,隨時都有研發失敗、破產解散的可能。而彼時的聯想已經是業界翹楚,生產的PC設備暢銷全國,生意紅紅火火。

現在房企間的不同選擇頗有些異曲同工的味道。是安於現狀,等待命運的安排?還是破除枷鎖,感受時代的召喚?

從社會責任、長遠發展的角度講,房兄認為後者更可能贏得地方政府的青睞,從而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因為,這些非典型房企的所作所為帶來了產業、人口、工作機會以及經濟發展,符合政府的訴求,對社會而言具有更大的價值。

拿新城控股和華夏幸福舉例。新城控股每開設一個8萬方以上的吾悅廣場,可以帶來3000多個就業崗位。全國124座吾悅廣場,可以帶來約37萬個就業崗位。華夏幸福2018年簽約入園企業702家,總計帶來新增投資額1660億元。

無房 | 中海圍標案倒逼房企爬山

相比之下,傳統房企對於社會的貢獻就低太多了。除了購買土地、上繳稅金之外,沒有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也沒有引入產業盤活當地經濟。在當前“麵粉”越來越貴的趨勢下,以後能否活得像現在一般滋潤實在難說。

所以,如果一直停留在拿地蓋樓快週轉的老路上,很難獲得更好的發展。

雖然,驅動企業的從來都不是社會責任,而是實實在在的利潤。但是,在新的時代訴求下,房企只有轉變發展策略,轉向城市更新、產業新城、商辦綜合等土地運營模式,承擔起新的責任,做有擔當的房企,才能分享到更大的蛋糕。

對於傳統房企而言,轉型土地運營不啻於一場攀登。越高、越陡峭的山峰越是吸引人前去挑戰。雖然路途曲折艱辛,但收穫的將是一覽無餘的壯麗山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