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汉族的地位有多低?

61508370


汉人在清朝真的是民不聊生呢,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好像是唐朝人写的。

清朝在入关之初的确为了让汉人屈服采取了很多野蛮的政策如屠杀、剃发等等,但是就好像一滴水终归会被大海吞没,满族和汉族之间的同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清朝入关时曾经强迫汉人剃发易服一样,为了抵制剃发易服,甚至引发巨大的社会反抗,例如嘉定三屠,但是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定,统治氛围由严苛变得柔和,满族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文化,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亲贵,迅速汉化,汉族官员大量增加,顺治以后官方对民间是否剃发易服已经不再严格要求了,甚至连皇帝在宫中都穿起来汉服,玩起cospaly。到了清末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可令人意想不到剪辫子居然遭受到了巨大抵制,有的甚至高呼头可断辫子不能剪的口号与警察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让民国政府头疼不已,直到民国1930年代有的依然留着辫子。

有清300年汉族名臣辈出前期的如范文程、陈廷敬、郎廷佐、张廷玉、刘统勋、刘墉、孙嘉淦、于敏中、岳钟琪、杨玉春等,无不为清朝立下了赫赫功勋,尤其是范文程更是被清朝称作有赞襄佐命之功勋,其家族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不衰。刘统勋、刘墉父子更是被称为父子两代宰相,乾隆赐宅准许在内城居住,张廷玉更是被恩准配享太庙的惟一的汉族大臣。后期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林则徐等,哪一个不是历任封疆,匡扶社稷,是清朝的栋梁之才。

清朝虽然禁止满汉通婚,防止满族汉化,但是从上到下无论亲贵还是平民都不可避免的汉化了。乾隆的皇子十一皇子永星成天一幅名仕派,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马一角的别号,连乾隆都对他嗤之以鼻,说他附庸风雅,完全没有了满族淳朴之风。按照清朝的规定旗人尤其是不需要科举考试就可以直接做官的,但是入关后的满人觉得自己总是被身边的汉人嘲笑野蛮粗鄙,没有文化,于是有一大批人也刻苦读书,考上科举来向汉人证明自己并非野蛮之人,咸丰时期的大学生百俊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直到清末慈禧才宣布解除满汉不通婚的禁令,但是早在两百多年前满汉就已经开始通婚了。著名的康、雍、乾三朝君主的后宫中就有许多汉族美女,前几天热播的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璎珞就是汉人出身,是日后嘉庆皇帝的母亲。在民间更是没有了这么多禁忌。旗人在清朝享有特权那是对一部分上层贵族而言,而大多数下层旗人而言,他们的地位甚至不如普通汉人,一生穷困潦倒,能取上一个媳妇就是万幸,哪里还管是汉人还是满人呢。

综上所述,清朝相比我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的民族政策更加包容、开放,奠定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初雏形,开拓了疆域,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小川说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和谁比?

要和元代蒙古人的制度比,满清自然还算好的,至少不会杀死一个南人赔一头毛驴。


首先,满族人尤其是八旗,有着种种特殊的优待政策。

八旗不用工作,只要名义上当兵、当差,就有所谓的铁杆庄稼,也就是国家免费发给的生活费。

旗人当兵是代代世袭的,不论天灾人祸都能按时得收益,而且粮饷待遇高于汉人的绿营部队,又不象绿营部队那样经常需要出去打仗。其实,清朝中后期,八旗兵根本就不能作战,整天逛妓院嫖娼,茶楼喝茶,戏园子里听戏,等于国家白养着他们。

所谓的京城文化,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些八旗子弟玩出来的,比如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反正有钱有闲,就将吃喝玩乐发挥到极致。

自然这些生活费还是汉人老百姓的血汗钱,这是标准的民族压迫。

另外还有诸如做做官特权,司法特权,经济特权等等。满族的科举考试录取率远远高于其他民族,还有一些官职只招收满族人。

满族人犯罪,处罚比汉人轻得多。


其次,清代的种族隔绝政策。

种族隔绝并不是只在非洲才有,满清也有。

清代各大城市都有满城,里面居住的是单一的满族人,尤其还驻扎八旗兵驻守。

建立满城的初衷是,希望满族尤其是八旗和汉人隔绝开,不要受汉人太多影响,减少汉化程度。

遗憾的是,因满族过于落后,绝大部分人很快汉化。很多满族人和汉人杂居,满城逐步失去了意义。

不过,在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中,满城仍然是满族的保护神,也是最难攻打的地方。


还有,清代的不通婚

很多人不知道,清代满汉不允许通婚。

满清初期,满汉擅自通婚是重罪,可以杀头。

即便是满清皇族,最多是男人可以娶汉人女子为妾,但绝不能为妻。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为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孔子的后人以笼络人心,还让她先去认一个汉人的干爹,以迂回这个制度。

直到光绪时期1902年,才开放了通婚的限制。

直到今天,东北内蒙古的原八旗中一些曾有官职的大户后裔,还有不少不愿与汉族结亲。在一些70岁以上的老人的观念中,还在坚持“旗民不结亲”、“满汉不通婚”的传统风俗。常常发生干预子孙与汉族结亲的事例。


除了以上这些外,哈有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总之,汉人在清代就是二等公民,什么都不如汉族人,连通婚都不行,但日子大体还是能过下去的。满族有各种优待政策,但也保证汉人有口饭吃,也能通过科举当官,也可以通过做生意发财,也有基本的司法保护。

这也就是满清能维持200多年的原因,但民族的压迫是客观存在的。


萨沙


现在清宫电视剧中,皇上召见汉族大臣都是跪着,皇上喊平身,大臣才站起来,其实不然,真实的历史是大臣见皇上都是趴着,皇上喊平身的意思是跪直了,汉族大臣还不能称奴才,得称臣,并且在清朝开国之初。汉族官僚不得居于内城,直到康熙时期才允许个别人进入内城居住。汉族在清朝就是二等民族,康熙大帝虽然被我们汉族的历史学家称为千古一帝,但对汉族及其蔑视,多次当众辱骂汉族大臣,这在本作者读康熙起居注的时候,多次发现。在为满族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官僚范文程等还被放入《贰臣传》里。

清朝的帝王真正从内心里看得起汉族官僚的也就是雍正皇帝。在乾隆朝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兵部尚书,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跪奏中心脏病突发,竟然猝死。在清朝满汉不通婚,乾隆为了笼络人心,让一个公主认汉人为干爹,然后嫁给孔子的后裔。 在整个政治体制当中,领班军机大臣都是满族,各地总督督抚大多也是满族,满族占有绝对统治力量,直到太平天国起事,八旗的绿营兵腐朽衰败之时,汉族官僚才被得到重用,担任各地总督督抚。但是,满族统治者在骨子里是不信任汉族官僚的,清末新政的时候搞了一个皇族内阁,九个人中7个都是满族亲贵,令汉族官僚大失所望,更加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一个只有几十万人的满族,为何能统治几亿人口的中国呢,个人认为还是文化的因素,只要你统治者认同孔孟文化,其实汉人都认为谁当皇帝都一样,都是为了混口饭吃。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这个问题得分时期与阶层,因为清朝两百多年的时间,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汉族地位并不相同。

先来看中下层汉族。

无论在哪个朝代,中下层尤其是底层汉族的人口数量都是最为庞大的,然而他们的地位却往往是最低的,清朝如此,明朝、唐朝同样如此,这是帝制时代的固有属性,即压榨底层民众。

不过清朝的中下层汉族也要分两个时期来看。

第一个时期就是清朝前期,即清朝从建立崛起到一统天下的过程,这时期的中下层汉族是非常惨的。

众所周知清朝的前身是后金,而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严格来说算是个野蛮人,多次劫掠汉地,掳掠汉民,将他们当作女真人(满人)的奴隶,肆意凌虐。

随后的皇太极更为高明,进行帝制集权化改革,但后金(清)的社会性质导致他仍然要劫掠汉族作为奴隶,以促进后金的生产。

再之后,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夺取天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之变等等,为了巩固统治,多尔衮进行了强硬的剃发易服令,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这是汉族最为惨痛的记忆。

此外多尔衮颁布的圈地令完全是官方纵容满族贵族和八旗官兵强占北京周边的汉人土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以至于"流民南窜,有父母夫妻同缢死者;有先投儿女于河而后自投者;有得钱数百,卖其子者;有刮树皮抉草根而食者;至于僵仆路旁,为乌鸢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几何矣"。

接着就转入了第二个时期,即清朝中后期,是清朝社会逐渐趋于稳定并慢慢崩溃的过程。

康熙帝为稳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废除圈地令、满汉隔离等等,不过满城都是设在城里,而当时人口的绝大多数,都在农村,满人对广大汉族的生活影响不大。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等一系列改革之后,土地的占有率直接和赋税挂钩,的确在短期内抑制了土地兼并,这样,清朝又走上了其他封建王朝一样的道路,发展到顶峰,然后衰落。这时期的中下层汉族,与其他朝代没有太大区别,有口饭吃就能活,至于谁当皇帝,他们不关心。

再看上层汉族

上层汉族就是清朝的高官,清朝初期的汉族高官基本都可以称之为汉奸,清朝依靠他们取得了天下,但给他们的待遇却不怎样,大部分汉奸的官位并不高,死后的待遇更差,有几位具有突出贡献的还被乾隆帝放进了《贰臣传》。

但随着清朝的逐渐平稳,科举制的逐渐实施,一个必然的趋势就是汉族人才碾压满族,清朝要是想稳固统治,必然要任用汉官,所以汉官的地位随之提升。

康熙帝为安抚汉官,经常表示“满汉皆朕之臣子”、“满汉一体”,他在康熙九年(1670年)三月颁布诏令:“满汉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画一”。

从康熙年间开始,顺治年间“各省督抚尽用满人”的不成文规定被废除,汉臣开始染指封疆大吏,如果加上那些汉军旗的大臣,数量甚至超过满人。

再加上康熙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了上书房和南书房,其中大臣几乎都是汉人,要知道南书房大臣名义上是陪着皇帝读书,实际上是记录军国机务的,听皇帝的决策,地位相当于总督,这已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之前满汉复职、满比汉高的制衡传统。

在朝廷地位上升的同时,汉官汉官的生活待遇也部分得到改善。康熙时期一改顺治时期汉官不得居内城之例,赐宅于内城。许多原来只惠及满洲大臣的恩惠,如太医医治等,也都可以赐给汉官。

这还只是前中期,到了清末,八旗和绿营烂到了骨子里,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地方汉族地主势力崛起,可以确切地说,是他们在撑着清朝这艘破船,这时候汉官的地位自是前所未有。

诡异的“底层”汉族

其实还有一类汉族的地位比较诡异,那就是“包衣人”,在满语中,这就是奴才的意思。按理说奴才地位都很低,但也要看是谁的奴才,如果是皇帝的,那自然大大不同。

如和珅就很喜欢在乾隆帝面前自称奴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事实上,皇帝的奴才地位真的很高,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至于其他八旗贵族的“包衣”,那地位就很低了,几同于奴隶。


平沙趣说历史


有清一代,满、汉关系确实充满着矛盾。

在清朝的统治下,我们自然不能说汉人的地位与满人是可以等量齐观的,但是若说汉人的社会地位很低,这也不是客观事实。

不过,既然这个问题已经假定了汉人的地位较低,我也就从这个角度出发,谈谈清代官场上的情况。

以朝廷的两大中枢机构内阁、军机处为例,满臣的地位肯定是高于汉臣。其中,乾隆十三年(1748)规定,“始定制满、汉大学士各二员,遇岁时、庆节、朝会,侍班汉大学士位在满大学士下” 。至于军机处,领班军机大臣一般都是由满臣担任,当然也有如于敏中等汉臣的例外。

在政务执行机构的六部中,旗人的地位也高于汉人。六部惯例,设满、汉两尚书、四侍郎,在堂官们议事之时,“往往势力较重者一人主之,则其余皆相随画诺,不复可否”。换言之,只要是满尚书当政,该部意见自然有他垄断。六部的中低层职官,也基本被旗人垄断,以至出现“八旗之人不及汉人什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乃多于汉人数倍”的局面。

八旗成员还有做官的特权。按照惯例,满臣不需要通过科举入仕,例如,“满、蒙、汉军大学士,不必尽由翰林出身”,“满洲、蒙古人由部郎改授给事中、御史等官,不必专用科目出身,凡在廉能才干者,皆可荐用”等等,都体现了这点。

另外,朝廷还设有专缺制度,指定哪些职位由哪类人担任,包括宗室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内务府包衣缺和汉缺,很明显汉人的机会是少于旗人的。



以上就是从官职制度的角度,对汉人在清代地位的介绍。


HuiNanHistory


提到这个问题!也说两句吧。

本人也算是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毕竟读史使人明智,忘记历史等于忘记了过去!大学期间虽然不是学历史,但学习之余也发烧友的看了一些书籍。

整个清朝的统治是已满族为核心,和蒙古族为盟友的,满蒙八旗是最高统治阶级,算是核心骨干,汉军八旗算是普通成员,绿营基本算外围成员,整个国家残留这强烈奴隶制痕迹,所有的汉人都是满人的奴隶。只要是满族人,都是有特权的。对比满汉的差别:

  1. 满人一出生都会被政府财政养起来,每月都有固定银粮,不必缴纳赋税,不必从事劳役,所以满人基本不必为生活所扰,有钱有闲,于是打猎、熬鹰、玩鸟、斗蟋蟀,各种吃喝玩乐,形成典型的制度化的食利阶级。整个满族基本是被汉人劳动成果养起来的。

  2. 官员体系也严重倾向满人。蛮族人稍微有点特长才干都可以被征召为官员,受到重用,不一定需要参与科举。并且中央的各个部门的主官、地方总督必然会是满人,汉人只能是副手。

  3. 在文化上对汉族的文化高压阉割。汉族千年来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的传统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屠杀政策下,改成了游牧民族特征明显的非常难看金钱老鼠辫。仅仅因为发型问题就可以对汉人进行肉体消灭。广开文字狱,汉族多元化的文化和书籍被毁灭性的灭绝。造成文化断层。

  4. 从前期顺治动不动就想统治不下去就回后金,到八国联军入北京时,大批老百姓成为了带路党,侧面反映出满汉之间的隔阂,以及汉人长期被压迫对满人统治的不认同和冷漠。

总之,汉人只是清朝的被统治和底层,处于排挤和剥削压迫状态。

华墨show


这个问题要分阶段而言,不可一概而论。清初入关,面临各地激烈反抗,清廷要依靠明的降官降将来打天下,这时汉人在朝廷里地位不低,如范文程深得太祖、太宗、多尔袞宠信,言听计从,洪承畴受命经略江南,也是权势极大;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受封王爵,李永芳娶了努尔哈赤的孙女…这些人地位就比许多滿人高。汉人沦为二等地位,是三藩之乱以后的事,康熙帝从此对汉人严加防范,大权都在滿臣之手,汉人只是配角了。地方军政大员也大多是滿人,到鸦片战争时,汉人任督抚的只有林则徐、邓廷桢等数人而已。

至于民间,要说歧视吗,也有那么一点,就是滿汉分城,但有一点要指出:"滿族"在清朝的概念实际上是指"八旗",而八旗内却有大批汉人,这些人所得到的待遇实际上和滿人相差不多,没有什么歧视。如曹雪芹就是汉军旗人,其祖母是康熙帝的乳母,曹门富贵,非一般旗人可比。但是不在旗的广大汉民,确实要比滿人低一等了,各种待遇都不如旗人。

到太平天国兴起,由于八旗子弟腐化无用,清廷不得不起用湘、淮军,从此,汉人军阀、官僚势力越来越大,到晚清时,从中央到地方,大权都在汉人手里了。如袁世凯的直隶总督府(在天津),被梁启超称为中国的"第二政府",因为朝廷重要决策都要征求督府的意见。地方上则更不必说了,督抚基本上全是汉人,对朝廷的命令爱听不听,全凭他们,如慈禧对各国宣战,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就表示决不奉行!东南各省也拒绝"勤王",实行"东南互保"。

所以,清朝汉人地位不如滿人,是指"三藩之乱"后到太平天国初兴这一段吋间,并非贯穿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


阿斌270202161


中国历史存在两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和清朝。相比元朝,清朝对汉族的政策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满族作为统治者,地位必然要高于被统治者,由于满族在人口、经济、文化相比汉族,均不占优势,为巩固政权,满族必然要在拉拢与排斥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清朝统治者为避免满汉矛盾,实行“旗民分治”的政策,但在各种规定中,均是旗人高于民人。官制上,汉员班列皆在满员班列之下,为保证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清朝特设“官缺”制度:

所有官职岗位分为满官缺、蒙古官缺、汉军官缺、汉官缺四种,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补授。

其中满官缺对于汉官缺,且都是要害部门的重要职务,汉缺都是次要职位,严禁汉人补满缺,但满人可以补汉缺。比如:

京城内外文武要缺,满人多于汉人;地方上,总督一级多由满人担任,知府、知州、知县则多由汉人担任。而边疆大吏如驻防将军、副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则由满人专任。

特定时期的圈地令、剃发易服。圈地令下,满族贵族霸占汉人土地,实行“投允”政策,强迫汉族农民投充成为满族贵族的“包衣”;剃发易服众所周知:

“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戴绒帽,务要束腰;女人不许梳头、缠脚”

清朝统治者把剃发易服作为是否归顺清朝的标准,这一举措曾激起江南汉族的反抗。


五味社


不邀自答。

作为一个生活在民族杂居的辽南地区,并且研究过地方史的人来说,我想我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我祖宗明朝时候就从山东到了旅顺,然后一直在辽南一带繁衍生息,经历了几百年发展也是辽南地区人丁比较兴旺的大族,祖上也没少和旗人打交道。我们家族基本都会各家出钱聘请西席先生教子弟读书,有几个是旗人。因为旗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底层八旗子弟年满十六岁就要选丁补兵缺,但是能补兵缺的都属于少数,大部分人都是闲散旗人。这些闲散虽然理论上属于国家预备役军人,但是他们仍然要自谋生路,因为朝廷只给当公务员、军人以及国营农场职工的旗人发工资,他们有文化的基本都是当教书先生,没文化的只能打工出大力。但是旗人有《逃旗法》的限制,未经允许离开旗营三十里就算逃旗,轻者就是黜出旗籍,全家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重者本人斩首,全家流放为奴。所以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旗人劳动力过剩,二是旗人劳动价值降低。毕竟劳动力多了,想工作只能压低报酬。所以我们家族的西席先生,只要是旗人,全家过得都是紧巴巴的,更严重的是往往连粗粮咸菜都吃不上,只能东家管饭时候省着吃点,带点饭菜回家给一家老小填肚子。好在中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哪怕是再不宽裕,每逢年节依然要准备些粮食猪肉或者是些散碎银子给西席先生送去。

这种事越到清末越明显,越来越多的旗人补不上缺开始出去打工,甚至八旗妇女都抛头露面出去给人打工,通过给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赚点零钱来贴补家用。一般汉人妇女都是在家操持家务,赚钱养家那是男人们的活,而八旗妇女还要出来受这些苦,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据我所知,历史上在复州城一带都有旗营,现在基本都成村庄了,但是依然保留很多清朝时期的称呼,比如正蓝旗、白旗屯等,所以时间长了,很多生活方式上大家都一样了,比如说旗人也带了辽南口音,并和汉人一样学会了生吃海蛎子;汉人也和旗人一样,在屋子里铺上万字大炕,给女孩缠足的也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说,大家都一样了,何分满汉,比如一个汉人和一个旗人约架,两边带的人都是有旗人有汉人,互相都可以为朋友打个头破血流;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打完了双方主动和好,又去喝酒攀交情去了。所以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对汉人来说,曾经的征服者变成了朋友;而对于旗人来说,曾经害怕他们的被征服者也成了哥们弟兄。

这种情况在各地都普遍存在,曾经的征服者融入了当地,而曾经的被征服者也接纳了这些新邻居。杭州将军特依逊从小被寄养在乳母家,乳母家当时已经有六个儿子了,所以特依逊在乳母家就成了老七。老七从小就和奶兄弟老六特别要好,胜似亲兄弟。有一日,特依逊正在杭州校场训练部队,老六从福建过来找老七借钱,特依逊部下听不懂福建话要殴打老六,被特依逊制止。两兄弟用福建话相互交谈,一块坐着车回府,杭州官员纷纷宴请老六,老六不识趣说了很多他和特依逊小时候的破事,特依逊也不以为意。等到老六要走的时候,特依逊不仅给了老六千金之资,还派兵护送老六回福建,这等于向福建官员宣告老六是我特将军的家人,你们不得欺侮。

所以,对于底层旗人来说,其地位不一定比汉人高到哪去,反倒是因为限制旗人人身自由的八旗制度而愈加赤贫。如果说真正地位高低之分的,那是在上层官场,而不是在底层。即便是满汉高层,他们都同样是爱新觉罗家的高级管家,本质上没什么高低之分,顶多就是打天下座天下的思维,旗人为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出力最多,所以多点上升的渠道而已,而且仅仅局限在八旗军事贵族。对于汉人高层来说,底层旗人和底层汉人同样都是臭苦力,如果一个旗人跑到纪晓岚府上说你姓纪的是我们满人的一条狗,纪晓岚只有两种反应,要么绑了送内务府治罪,要么当疯子痛打一顿。

总之就是一句话,清朝旗人地位比汉人高这句话,是一句屁话。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其实,汉人在清朝地位还是非常高的,八旗看起来待遇好,其实非常苦。清朝很多看起来是压迫的政策,其实也是为了保护汉族。比如,旗民不通婚,就是一个保护汉族的政策。

如果这些满洲旗人地位再高,有黄带子,职位再高,在内务府当官。也不能娶汉族民女为妻。这其实就避免了驻扎在全国各地的满蒙汉八旗当中有些人利用权势,到处强抢民女为妻为妾。

旗民不交产,其实也是保护汉族的政策,目的同样是旗人无法通过权势强卖汉人的房产田地。如果这些都放开的话,在八旗驻军的地方,强抢民女为妾,强行低价购买民房田地的事情就会越演越烈。

另外,八旗其实不舒服,八旗就那么几十万人口,从清朝入关一直到清朝后期,东北驻防八旗这种年年打仗的不说了,就是北京八旗军在乾隆时期,就征召打准葛尔汗国,打大小和卓,到缅甸,去尼泊尔。

出兵越南,攻击大小金川等等,连年累战,拿个3两白银军饷很多吗?八旗军打仗,不用劳费普通百姓,自己带几匹马运载武器和物资。清朝和明朝一样,大批量征召汉人农民不种地了,发动去打仗搞运输,做后勤,就是善政了?

西北大起义,南方苗瑶起义大部分都是当地人认为,清朝事事,偏颇汉人,才造成的大起义。具体有兴趣,各位可以自己看书,不方便写出来。

说清朝汉族地位低,无非就是八旗军有工资,但是,八旗军在清朝200多年,担负起从西藏,青海,新疆,外蒙,一直到外兴安岭的所有哨所保卫和巡逻。一直到,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6万清军,还有金顺带领的2万八旗军。

八旗入关只有50万人口,就是清朝灭亡的时候也只有150万人口,就这么一点人口,在整个清朝200多年,承担起从西部一直到北部万里边疆地区的所有哨所巡逻任务,参加的战争上百次,将我国领土扩大一倍。

作为一个专业从军,不准经商,不准买地,只能拿着3两白银世代从军集团,如果这些事情都发动普通农民去做,带来的痛苦更大,看看明朝就为了守卫一个九边,养了几十万军队,每年发动几百万农民去修长城,运粮食,更加劳民伤财。

其实当时很多八旗子弟也很痛苦,大部分人都不愿意长年累月轮换去边疆戎边,也想和汉族男性一样做买卖,当地主,学手艺。可惜不行,他们只能当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