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汉族为什叫“汉族”?

字里故事


汉族主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得到这个名字的。我们都知道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相继进入中原建立国家,他们看到原来的华夏族的人民,行汉朝的礼仪,穿戴汉朝的衣帽,便称这些人为汉人,称这些人所用的语言为汉语,所以汉族的称呼便沿用了下来。



汉族的先民华夏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秦统一天下以后,原来的六国的百姓成为秦王朝的人民。那时候西域和匈奴人把秦朝人称为中原人或者秦人。汉朝开始以后,统治时间长达400多年,疆域不断扩大,融合了很多周边的民族。所以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等人民,逐渐形成了汉民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五胡南下,汉民族的人口从黄河,淮河流域逐步向长江,珠江流域迁徙。汉民族勤劳朴实,努力奋进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红雨说历史


民族的源头,是地域概念

民族本质上,是基于地域经济、地域环境因素,形成的文化概念。

引用一个国外流行的三重自我,来定义“人”的话。

  1. 生物基因上的人(自我)。
  2. 环境文化上的人(自我)→民族
  3. 人生目标和价值实现上的人(自我)。

民族,就是环境文化上,相近人群的集合。

如果,各位有去了解过,最新的基因研究成果,就会知道这样一个事实。

人,无论外表看起来有多么不一样,人之所以是人,核心基因,没有任何差别。

(甚至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先)


而人的基因和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猿猴有巨大的、根本性的差异。

也由此,达尔文进化论已被推翻。

人生来就是人。

有进化,也是在人的基础上不断进化。

而推动进化,导致外貌肤色不同的,是基于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微量基因突变。

这些微量基因突变,占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也非核心基因突变,人类的核心基因依旧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人类,至少在基因学上是完全平等。

故而,所谓民族,可以看做是,基于地区因素产生的,人类文明中的微量基因突变。

汉族的源头,是华夏九州

我们都知道,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所以,一个地区的经济模式,决定了文化。

华夏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农耕,及以农耕为依托的手工业(比如养蚕纺织,比如伐木建造房屋)。

以现有史料来看,华夏的农业,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开始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

在这样一系列的积累下,形成了华夏文明。

而汉族,就是历史时期上,对华夏文明的代称。

这与汉朝的大一统有关,在汉朝之前,有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分裂期。

这些诸侯国,虽然割据一方,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太大变化,文字之间,彼此有差异,但还是有共同的底本。

秦朝虽然做到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大统一,但由于苛政,最终为汉所取代。

汉朝奠定国家稳定后,开始向周边诸国派使者,进行交通,比如张骞出使三十六国。

自此,汉人替代华夏,称为一个国际称呼,所指概念其实是,指中原王朝治下所有的人。

就好比今天,中华民族=中国人。

战争扩大,汉人被窄化为汉族

由于汉朝占尽天时地利,既是汉朝灭亡,汉人的称呼依旧延续了下去,并长期指代中原王朝的统治。

大约在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南下入侵。开始仿照中原王朝建国。

这些北方民族建立的国家,或多或少采用了中原王朝治理国家的手段,吸取儒家文化,汉人文化。

这并非是儒家文化、汉人文化有什么特别了不起。

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还是以农耕为支柱,同化是必然的。

由于战争从中原争霸,扩大为古代国际战争。

这时,汉人这个概念便被逐渐窄化,变成了汉族。

到了元朝时,元朝统治者,有意无意地尝试,改变农耕经济模式。

比如把耕地做牧场,比如尝试发行纸币。

与经济措施相配合的,便是所谓的四等人制

这类以民族论等级的做法,和印度的种姓制,本质上都是把人分等级,固化阶级的一种手段。

这种逆规律的做法,很快让元朝统治者尝到了恶果。

所以,民族论等级,归根结底是封建社会中,固化阶级的手段之一,而非唯一。

如果去除这些阶级固化的内容,所谓的民族政策,其实应该归属到地区政策。

用来协调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比如同一贫困地区,在那个地区,无论什么民族的人,都会有困境。

这些困境只有分特别困难的、普通困难的、不困难的,并不分民族。

而经济以外的上层建筑,诸如文化,当然应该是随时代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如汉族自身,就主动净化了许多不良封建教条。

以上,就是小编对汉族的看法,欢迎指教。


姞雪心


开头第一个推荐的就是极尽造谣惑众之能事!

还拿“元朝四等始有汉”的陈年看谣来说!

《后汉书·西域传》载:莎车国大人休莫霸“与汉人韩融等杀都末兄弟,自立为王”。《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比密遣汉人郭衡奉匈奴地图,求内附”。“《后汉书·西羌传》载:“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开湟中,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载,议郎蔡邕在议及破鲜卑问题时曰:“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后汉书·耿恭传》载:“车师王国后王夫人‘先世汉人’”。

《后汉书》是南朝的,谁说要元代才有「汉人」的???

何况,就算我让你一下,不考证汉、晋、隋,那《唐诗三百首》里的「汉」被你吃了???

汉家此去三千里——唐/常建,《塞下曲四首》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将辞家破残贼——唐/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唐/高适,《燕歌行》汉家大将西出师——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以上这些,还都是军旅诗,全部和征边有关,可见唐朝时就已经自称汉国汉人。

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年),唐廷出兵收复此前被吐蕃与南诏侵占的越嶲(今西昌),吐蕃赞普遣使至南诏言:

“汉今更置越嶲,作爰昆明,若不再除,恐成滋蔓”——《旧唐书·地理四》

说明不但唐朝自称自己是汉国汉人,连当时的“外国”也是这样称呼。

事实上,今天西域出土的汉代竹简就已经证明,自汉武帝击灭匈奴后,西域各国已开始称汉朝的皇帝为“汉王”,称汉朝的使节为“汉使”,称汉朝的军队称“汉军”。


無風即風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name": "\\u9879\\u7fbd\\u9001\\u7ed9\\u5218\\u90a6\\u6700\\u7f8e\\u7684\\u4e00\\u4e2a\\u6c49\\u5b57\\uff0c\\u6210\\u5c31\\u4e86\\u4eca\\u5929\\u7684\\u6211\\u4eec.mp4\

x819969731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依水而居。“汉”一指汉水,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发源地是汉中,汉中是当时重要的文明地域,处于四川盆地与渭河平原之间,由于地势原因,自古就是兵将必争之地。据说在秦末,项羽曾封刘邦汉中王,目的就是为了圈住他将其封锁。但刘邦暗度陈仓,一路攻入渭河平原,打赢了天下。古人通常是按照封地的名字命名朝代之名的,所以刘邦所开创的时代成为“汉”,这个时代的人成为“汉人”。

在汉朝灭亡后,中原分裂,以匈奴为主的“五胡”企图重建历史,到隋唐时期如愿以偿,唐朝的盛名也声名远播。但毕竟汉人再前,他们的辉煌是无法抹去的,所以现在都说中国都说“汉唐”。

其实“汉族”的说法在古代并没有,都是笼统地说汉人或胡人,讲求文化上的认同,只要遵循相同的秩序、认同礼乐文化,哪怕是胡人,也属于华夏民族。

真正重视“族”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胡人逐渐失去公信力,重文抑武和排外政策使宋朝的气象发生了不可逆转变化。元代,蒙古人四处讨伐,将弱小国家收入麾下。明代全面排斥蒙古,清朝对满汉两族既融合,又区分明确。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兴起,中国开始明确疆域,救亡图存,于是以第一个伟大时代的遗产——“汉人”来自称,“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汉族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融合的产物,不仅是文化,还是人。这也是先进的一种体现。


老照片


\n其实这一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已故史学家吕思勉所著《先秦史》中述:“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已故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史振羽在所著《中国民族简史》中说: “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更多的说法是从汉朝开始。

但也有人认为,以上的说法都不是很确切,认为汉朝初期华夏族人只被称为“汉人”,并不叫“汉族人”。


华夏族真正被称为"汉族",并在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扩大至中国几乎整个疆域,经历了几个过程。

华夏族经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的激烈战争融合为“华夏民族”后,再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的战乱和迁徙,各民族不断融合,华夏族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汉朝建立后,华夏族人开始有了“汉人”的称呼,偶尔也被称作“汉族人”,但那时的汉人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一带,还不包含南越(包括今两广、海南、福建等)地区的小数民族及北方的一些小数民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所历三百多年,战乱不断,民族迁徙不断,结果是形成了民族大融合。北方的鲜卑、拓拔、羯、氐、羌族等已与中原地区的民族充分融合。再经过两宋、夏、金、辽的大融合,汉族基本成型,但仍没有“汉族”的称谓。


元朝建立后,由于蒙古族人数量很少,蒙古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削弱其它各民族人民特别是人口众多的汉人的反抗意识,把统治疆域内的人民分别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居住于大漠南北的蒙古各部落(包括兀鲁、忙兀、克烈、札剌亦儿、塔塔儿、斡亦剌等部族)称为"蒙古人";把回回、畏兀儿、康里、阿速、秃八、唐兀、哈刺鲁、吐蕃等各族称为"色目人";把原在金朝统治下的汉、契丹、女真、渤海、高丽及较早被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人划归"汉人";原居住于南宋境内的各民族人民称为"南人”。

后来为了与蒙古族的"族"称对称,对“汉人”也称为“汉族”,元朝庭在一些正式的文件中开始用到“汉族”字眼。“汉族”的称呼便开始广为流传。所以,汉族真正被称为"汉族",是从元朝开始的。

明朝时期,“南人”的称谓也被取消而与"汉人"一道被称为“汉族”,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汉族”主体。


影子伴你


主流把汉族说成华夏族是不准确的,因为汉族事实上只是周代以后形成的文化格局,到了汉代得了名称。华夏族是一个大概念,汉族只算其中之一。汉族主体是周代随武王伐商从西部回到中原的羌人和北三苗。而且可能以羌人为主,北三苗是秦国时代开始大量从西部返回。羌人和北三苗是黄人支系的不同,但数量上北三苗占绝对多数,所以后来的羌人可能大部分是O3北三苗,而O1则相对不多。现在羌族里各有一半。而像党项之类可能多数是O1,在西部建立大夏或者西夏的都与他们有关。这些人大部分已经迁移但藏印交界地域,比如夏尔巴人,比如络巴藏族。哈萨克的则在战争中父系基因被替换掉了。所以后来源源不断返回的多数是北三苗。周代开始返回,秦国时代大量进入,这个过程直到隋唐时代。所以北三苗构成了汉族的主体。又加上留在中原的如楚国的南三苗中的熟苗,所以汉族O3居多。汉族的第二成分是商代基础民族,历史上与三苗是一个集团的O2族群。O2O3古代很晚才分的家,是黄人老三的后代。我取名为苗蛮集团。北三苗被分出去以后,夏人又被赶走,那自然崛起的就是他们,殷商失败以后分别向南北两边溃逃,北面萁子朝鲜,南面跑到云南等地,最后进入泰国,形成掸泰民族,有的在印度东北邦。留下的则是微子宋国,基因与泰国一样为O2a,后来的曹操就是这个基因,赵宋也有可能。北面的形成朝鲜民族,流入契丹以及后来的满族,还有一部分渡海进入日本,日本满族朝鲜族都有高比例存在。基因为O2b。汉族的第三成分就是O1,他们出自黄人老二群体,后来的百越,以及西部的羌族,东胡的核心群体,包括契丹满族的核心群体都是他们,他们也是夏人的后代。还有一部分是黄人老大的后代N,但比例很小。N大量存在于彝族,蒙古族,满族,以及俄罗斯境内,以及乌拉尔语系芬兰人。汉族还有一支为外族人口就是新几内亚基因K。大概有10%不到。西部各族里也有,比例都不大,这个群体是客观存在,只是找不到其对应的文化元素,所以很可能是古代的跟随民族或者奴隶群体。就像北欧基因存在于日耳曼人里,但也找不到其文化痕迹。北欧基因,新几内亚人,阿拉伯人,高加索G从基因上看是近亲,但却没有在一起,而且都找到各自原生文化,所以是跟随民族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很奇怪,古人就像知道谁相对高级一点一样,使用次序是从新几内亚人到阿拉伯人,再到北欧基因,最后高加索基因的顺序。基因显示也的确是这么一个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这点很奇怪。再回到汉族的话题上,汉族总体上是黄人老三的后代,与苗瑶以及泰国人亲缘更近。古代自称是蒙或者蒙古,所以留在西部的就连同C系变成了蒙古族。苗族自称至今都是蒙或者蒙古,达木。泰语称苗族直接是蒙。泰国首都也叫曼谷。还有就是或者入藏成藏族。还有一部分沿藏彝走廊入彝族,入缅北形成缅北各族,尤其克钦也就是景颇族等。正因为后来的游牧主要源流都是被甩出中原的黄人后代,而且以北三苗为主,再加上周代以后铁器普及,农耕人口数量与游牧不成比例,现在蒙古国也只有二百万人口,所以后来每次游牧进入中原都是进入农耕人口的汪洋大海,就像满族进入时不到十万。而汉族之所以被灭,很大程度是民族意识没有形成,天下是皇家的天下,所以与其说是被游牧所灭,不如说是被汉奸所灭,每次都如此。抗日战争时,刚好遇到民族意识苏醒,虽然还是有大量汉奸,但终归还是抵抗了那么多年,如果没有民族意识觉醒,抵抗不了几天就被自己人灭掉了。北魏鲜卑人主动汉化的原因就是因为被统治人口太多,只有汉化这一条路。所以维系汉民族的命脉主要是人口,其次才是文化。


國病


汉人是胡人对汉朝统治区生活的人的统称,后世胡人沿用了这一对中原地区的人的统称。宋朝,汉民族正式成形,元朝把中原地区的人又称为汉族人,元朝百余年的统治,汉族人接受了这个称谓,以区别蒙古人和色目人,并团结起来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


沉140769451


本以前称华夏族(华夏族,黄帝与炎帝生活在华山与夏水地带而得名),汉朝时期,武功盖世,威震天下,外族人称其汉人,久而久之,就有了“汉族”、“汉语”、“汉字”等等带“汉”的名词。在后面的历史不断融合通化,时至今日,汉民族人数占92%以上!


北纬三十八点二度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影响影响比较深远的朝代吧,中原作为一个整体,向更远的地方传播我们的文化,自称为华夏或者汉人,时间长了,相对于别的民族就是汉族了,古代更多的是自称为汉人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