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蒙古滅宋後曾計劃殺光漢人,是耶律楚才阻止了這一決定,保存了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真的是這樣嗎?

秋天的紅葉88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真事,不是胡說。

《元史》卷三十九記載:元惠宗至元三年十二月,“伯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從。”

翻譯一下,也就是元惠帝時期,元朝丞相蔑兒吉·伯顏向皇帝建議,殺光張、王、劉、李、趙共5個姓氏的漢人。

其中,張、王、李是漢族三大姓,佔漢族人口百分之二十幾。將他們殺光了,漢族人口等於銳減了接近三分之一。而劉和趙都是漢族的前皇族姓氏,殺光他們可以根除皇族血統。

而當時漢族人口占元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這就等於將元朝相當一部分人口自行屠殺了。

好在,元惠帝雖昏庸,還是沒有同意。

這種將本國一個民族殺死三分之一(近1500萬)的做法,簡直是驚世駭俗。

另一種說法,元惠帝從小受漢文化教育,對漢文化很欣賞,尤其喜歡寫詩。

讓他殺光漢人,從內心深處有些下不了手。


伯顏這廝是個武人出生,大字不識幾個,對漢人和文人極為輕視、歧視。

也許這是一種極度自卑感轉為傲氣,伯顏的行為並不稀奇,很多蒙古人都是這樣。

《庚申外史》記載了伯顏的一件事:(後至元元年)伯顏奏曰:“陛下有太子,休教讀漢兒人書,漢兒人讀書好生欺負人。往時我行有把馬者,久不見,問之,曰:‘往應舉未回。’我不想科舉都是這等人得了。”遂罷今年二月禮部科舉。

簡單來說,就是伯顏不允許太子去讀漢人的書,認為漢人的書只是用來鄙視欺負蒙古人的,把科舉考試都停止了。

這是雖然沒有成功,但伯顏作為一個最重要的權臣,又是元朝核心人物,竟然能夠提出如此荒謬的建議,可見很多蒙古貴族對於當時漢人的態度。

他們根本就沒把漢人(尤其是漢人文人),當做人看。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對於蒙古人和色目還是比較寬容的,沒有進行屠殺。

元惠帝被朱元璋趕到蒙古大漠後,朱曾經寫信招降他,願意封他為王。

很會寫詩的元惠帝寫了一首《答明主》作為回答,婉拒這個封賞,但卻體現了他對漢文化的喜愛和崇拜:

金陵使者渡江來,萬里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聖恩無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薩沙


蒙古大軍是歷史上最為殘暴的一支軍隊,他們一路燒殺掠奪,猶如地獄出來的魔鬼一樣令世人恐懼。蒙古大軍在征服亞歐各國的路上,前後累計屠殺軍民2億人左右,其中僅僅忽必烈就在中國屠殺超過1800萬人;1122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的1274年,人口僅有887萬。蒙古在攻滅金國後,就計劃將金國的漢人全部殺光,再將他們的土地全部改造成草原;這時耶律楚才站了出來,他勸窩闊臺大汗不要殺漢人,因為漢人可以給他們提供勞力與稅賦。耶律楚材在阻制蒙古軍殺漢人方面確實居功至偉,比起長春真人丘處機勸鐵木真的頒佈止殺令要實際有用得多。

耶律楚材是契丹貴族,他出生時遼國已經滅亡,他在金國長大,家族也為金國服務,由於是貴族出生,因此他學習了不少漢族的儒學文化。耶律楚材在他父親六十歲時才出生,其父曰: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春秋左氏傳》中有"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之語, 於是給兒子起名為"楚材"。蒙古滅了大金國後, 耶律楚材進入蒙古官場,受到成吉思汗與窩闊臺大汗的器重與重用。窩闊臺汗三年,耶律楚材成為中書令,也就是宰相,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 、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等政治主張。正是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使得蒙古皇族漸漸漢化,保存了漢文化。

蒙古大軍規定:凡是進攻敵人的城鎮,只要對方進行抵抗,一旦攻克,不問老幼、貧富、逆順,除工匠外,大部分殺戮,少數婦女和兒童成為奴隸。蒙古軍還以車輪為限,高於車輪的敵方男性會全部被誅殺,塔塔爾部、西夏國都被蒙古軍推行了車輪斬。蒙古軍十分喜歡屠城,因為屠城後蒙古士兵可以將城內的財產全部據為已有:蒙古軍滅了花剌子模後,對國都進行屠殺,約一百萬人被殺;蒙古軍攻佔中都後,對中都進行了一個月的大屠殺,死者一百萬餘人。第一次西征的五萬蒙古軍平均每人斬殺24名百姓,死者上百萬;蒙古攻滅西夏後,將西夏党項人殺得幾乎族滅。

元朝建立後,由於耶律楚材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元朝沒對漢人的進行種族屠殺,但是大屠殺依然十分多。元惠宗時,宰相伯顏被封為秦王,他十分的排漢,對漢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壓迫政策,他曾主張殺絕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幸運的是漢化程度很深的元惠宗沒有答應伯顏這一要求。元惠宗與脫脫合力扳倒了伯顏,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意圖中興大元。當時天災不斷,百姓不斷的起兵反抗元朝,紅巾軍就是當時反元的主力。後來朱元璋興兵滅了元朝,並給元惠宗了一個諡號元順帝;朱元璋總結元朝失敗的經驗,並沒有對蒙古人進行種族屠殺,只要是願意歸順明朝的蒙古人都是大明的國民,與漢民享有一樣的權利與義務。


大秦鐵鷹劍士


耶律楚才是一個漢化較深的契丹人,但是卻效忠於成吉思汗的旗下,不過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在蒙古軍隊組成中,就有大量漢人或者漢化較深的契丹人,這些人員的存在,使得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套更加有利的指揮系統。

蒙古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成吉思汗這種高效的指揮系統,說直白點就是合理的將武將權力收回,然後再分別讓合適的人去做。

在滅亡金國的過程中,不可否認的就是蒙古軍隊野戰無敵,但是攻城戰還是要熟悉攻城的步兵來完成。

而蒙古和金國的步兵,幾乎都是漢人部隊,也就是一些佔領區的漢人,或者投降的漢人。

這些漢人軍隊,大多都是因為忍受不了宋朝官場的腐敗,以及宋朝社會,對行伍之人極為鄙夷。

宋朝重文輕武,讓這些士兵,甘願去敵國從事行伍,以獲取高額的軍餉。舉個例子就能明白為何宋朝軍隊戰鬥力不行。

當時南宋一個士兵的軍餉,大約是一個月十兩銀子,但是金國普遍可以給出四十兩一人,弓箭手更多。

如此相比之下,相信很容易就能做出抉擇,畢竟誰給的錢多,自然有人願意去賣命。

何況在宋朝當兵,真的是社會地位地下,就連畫舫妓寨,都不願意接待武將。

那麼單單從這一點來看,蒙古軍隊是否舉行過屠殺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中亞怎麼做,在江南自然就怎麼做。

但是蒙古軍隊絕對沒有搞什麼滅族政策,否則的話蒙古也入主不了中原,因為沒有漢人文化和漢人的支持,誰也不能在這片大地長治久安。

且漢人士兵們,不會同意蒙古軍隊犯下這樣的暴行,一旦蒙古軍隊如此,他們勢必會造反。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蒙古人在滅亡金國之前,已經主動漢化了一段時間,也就是學習漢人的一些文化和制度。

從根本上來說,蒙古軍隊滅亡南宋之後,其大致選擇了保留原有的制度和文化,並沒有強行讓漢人接受他們那一套,因為他們知道這是行不通,不可能的存在。

不過蒙古人確實沒有學透,或者說在很多地方沒有處理經驗,例如元朝成立之後,就一直沒能將貴族權力限制。

還有就是元朝沒有遏制世族力量,這導致了蒙古貴族大肆斂財,使得百姓疾苦而國家貧困。

終於元朝還是在貴族們的驕奢下滅亡,翻閱元朝短短的史書,就能發現元朝皇帝也是想要有一番作為。

只可惜他們只能馬上打天下,又怎能馬上治天下呢?


小司馬遷論史


這顯然是胡說八道。

耶律楚材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即公元1190年,死於蒙古乃馬真後稱制三年,這一年是宋理宗淳祐四年即公元1244年。


乃馬真後之後還有海迷失後、貴由汗、蒙哥汗,直到公元1260年,最終決策攻滅南宋的忽必烈才登上汗位,而南宋都城臨安是南宋恭帝德祐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也即公元1276年的事,此時耶律楚材已去世32年之久。按照一般的說法,南宋滅亡於宋少帝祥興二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即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之後,此時耶律楚材已去世35年了。簡單說,南宋滅亡時耶律楚材早就是個死去30多年的“古人”,他怎麼能從墳墓裡爬出來阻止蒙古“滅宋後計劃殺光漢人”?

崖山海戰


成吉思汗時代的東線戰略是“聯宋攻金”,這個政策一直延續到成吉思汗去世後九年、耶律楚材去世前十年的1234年,此後因為金已滅亡,南宋又輕率地單方面主動罔顧和約,發動了旨在收復三京(東京汴梁、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即商丘)的“端平入洛”,導致蒙古和南宋關係破裂。

端平入洛


即便如此,在窩闊臺、乃馬真後和貴由汗統治期間,蒙古的主攻方向是西征,並沒有把南宋當成重點進攻方向,大規模的、以臣服南宋為目的的南征,要等到耶律楚材死後的蒙哥汗時代才開始,而明確以“滅宋”為目的,則更要等到忽必烈擊潰爭位的阿里不哥,將蒙古政治中心從草原上的和林搬到金蓮川,再一步步搬到元上都和元大都之後,這時耶律楚材連骨頭都爛差不多了——既然耶律楚材生前蒙古尚沒有滅宋的計劃,他勸阻個甚呢?

蒙古西征


元世祖曾一度傾向漢化,重用漢族官員,但在中統三年(1262年)漢族高官李璮、王文統謀反事件後轉而猜忌、排斥漢人和漢化,滅宋前後也推行了一系列對漢人的歧視性政策,但並沒有什麼“殺光漢人”的既定政策——因為蒙古人太少,漢人太多,這是根本做不到的。元代最瘋狂的排斥漢人政策,是元順帝時丞相伯顏提出的“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主張,時間在元順帝元統三年到至元六年,也即公元1335-1340年期間,這個政策同樣完全做不到,只能把天下搞得大亂,即便昏聵如元順帝也不敢聽從,最終伯顏自己反倒被貶官致死。且不說最激進的“伯顏排漢”也還沒到“殺光全部漢人”這樣瘋狂的地步,即便有這麼一說,此時也已經到了元朝統治的最後期,按1335年算耶律楚材也已經死去89年之久了。


陶短房


這個問題之所以有意思,就在於問題本身就非常扯淡。

蒙古滅宋是1279年崖山海戰,此時滅宋的已經是元朝而不是蒙古汗國,而耶律楚材早在1244年就與世長辭了,你說耶律楚材阻止蒙古殺光漢人的計劃,耶律楚材的棺材板可能真的會按不住。

不過拋去這些可笑的低級謬誤,在耶律楚材在位時期,確實多次勸諫成吉思汗和窩闊臺減少屠城次數,極大地保護了被征服地的人身財產。從某種程度上說,雖然耶律楚材沒有經歷元朝滅宋的歷史變故,但確實對保全南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先有部名叫《止殺令》的電影,講述的是成吉思汗遠征花剌子模時,中原地區全真教真人丘處機不遠萬里與成吉思汗會見,並勸諫成吉思汗減少殺戮的故事。整部電影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要殺人”,劇中的耶律楚材也持相同看法。

作為正兒八經的契丹人,與金國世仇的耶律楚材選擇了同樣與金國不共戴天的蒙古作為服務對象,成為成吉思汗和窩闊臺,尤其是窩闊臺的“社稷之臣”。

作為不世出的偉大帝王,成吉思汗扭轉了蒙古千百年來一盤散沙的狀況,建立了空前強大的草原帝國,而後成吉思汗開始向周邊區域迅速擴張,逐步建立起了地跨歐亞的龐大帝國。

由於蒙古人總數較少,巔峰時期軍隊數量不過20多萬,這使得蒙古軍隊對世界的征服出現了諸多難題,比如如何保證後方安全。在成吉思汗看來,在征服地屠城無疑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而且空出的農田還可以作為蒙古人跑馬圈地的牧場。

成吉思汗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過程中,對西夏進行了空前慘烈的屠殺,党項人幾乎被滅族,西夏成為一個歷史符號。

而在世仇金國方面,蒙古同樣沒有心慈手軟,到1234年蒙古徹底滅金,金國被殺、逃亡加上隱匿人口的損失佔到蒙金戰爭前金國總人口的89%!也就是說,金國在數十年的蒙金戰爭中損失人口超過4000萬!

這是個觸目驚心的數字。

但這不足以成為耶律楚材勸諫成吉思汗和窩闊臺“止殺”的動機和成功的理由,因為憐憫之心打動不了他們。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地區能不能長牧草,進而能不能把馬兒養得膘肥體壯。

不過耶律楚材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辦法,他告訴當時的大汗窩闊臺,如果按照漢法徵稅,能夠年收入“銀五十萬兩、絹八萬匹、粟四十萬石”。

蒙古自崛起開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陸上,雖然搶了不少財寶,但如果能躺著收錢,誰不樂意?至於牧場,北方大草原隨便跑。

所以耶律楚材的勸諫起了作用,動心的窩闊臺不再要求殺光中原漢人,而是要求他們交稅供養自己。

自古以來,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留下了漢人的命,就等於留下了生生不息的根,這一點,耶律楚材居功至偉。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不殺漢人不代表窩闊臺就願意潛心漢化,事實上窩闊臺不僅對漢化不感冒,反而非常反感,這一點在歷代蒙古皇帝當中都或多或少有所體現。

耶律楚材意在保護漢人,一來殺戮本身就是損壽傷德的事,縱然對金國有仇,也不至於拿殺光無辜百姓的方式洩憤;二來則是可以預防大規模疾病的產生,蒙古人少,行軍又快,所以基本是管殺不管埋,大量細菌導致傳染病叢生,這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災難,歐洲的黑死病就是這樣來的。

但是蒙古人想得明顯沒那麼複雜,既然不殺雞改吃雞蛋了,就一定要讓雞多下蛋,所以他們把耶律楚材的目的理解為斂財手段,這一點是耶律楚材沒有想到的,也是耶律楚材一人之力無法阻擋的。

因為此時的蒙古,已經消滅金國,開始面臨蒙漢文明的激烈碰撞,在窩闊臺對漢化始終不感冒的情況下,耶律楚材註定是勢單力薄的,所以耶律楚材被排擠,最後鬱鬱而終。

但是話說回來,雖然龐大的蒙古貴族集團從來沒有拿漢人的生命當回事,但他們逐漸在躺著掙錢的快感中無法自拔,並且悟出了“細水長流”的道理,所以蒙古在滅金後,屠城次數明顯減少。

在1259年釣魚城之戰中,蒙古大汗蒙哥被南宋砲石重傷,臨死前囑咐手下他日破城一定將釣魚城屠戮殆盡,不過元朝建立後,忽必烈並未遵從蒙哥的意思在釣魚城屠城。

此時的元世祖忽必烈雖然沒有真正漢化,但他任用漢族管理,採用漢人律法,開始真正向中原王朝轉變。而當忽必烈統一全國,雖然對漢化有所抵制,但屠城幾乎絕跡了。

不過最終促使忽必烈真正放棄屠城政策的,也有南宋軍民誓死抵抗的作用。正是因為南宋的誓死抵抗,才讓蒙古人意識到,漢人不僅殺不完,而且不會屈服,所以才會選擇更加溫和的統治方式。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蒙元帝國在歷史上曾經兩度想要殺光漢人可是最終都沒有實施,其中一次就是在元太宗窩闊臺滅金戰爭時期,當時有許多蒙古大臣認為漢人沒有什麼用處,於是就勸窩闊臺在滅金的時候把中原漢族都殺掉,把中原地區的良田變成蒙古人的牧場。

好在當時窩闊臺的宰相中書令耶律楚材為此大聲急呼,向窩闊臺說明了保留漢人可以獲得賦稅和兵員等諸多好處,這才讓窩闊臺沒有聽從那些蒙古大臣的建議,中原漢人也因此逃過了一場滅族的浩劫,不過原本金國境內各族人口加起來有5000多萬人,而金朝滅亡的時候境內人口銳減到不足1000萬人損失了80%以上的人口。


所以說如果沒有耶律楚材積極活動阻止部分蒙古大臣想要滅絕中原漢人的陰謀的話,以當時情況來看中原漢人確實有被滅絕的危險,這樣看來耶律楚材確實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而耶律楚材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其對漢人有很深的認同感。

熟悉歷史的人一聽耶律楚材這名字就知道他是契丹族而且是遼國皇族後裔,事實上耶律楚材是遼國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而契丹族在歷史上就漢化很深自認是中國人,後來民族主體也融入了漢民族之中被蒙元帝國視為了中原漢人。



作為遼國皇族後裔的耶律楚材更是自小就接受了漢文化教育,而且他的祖先也在同樣漢化很深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出任高官,因此耶律楚材已經把漢人視為了自己的同胞了,這也就難怪他要設法利用自己的權力保護漢人了,並且積極在蒙元帝國推行漢化思想。

也正是在耶律楚材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最終促成了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族這個原本在遼國和金國統治下的中國少數民族最終沒有脫離我們而去,而直到現在大部分都蒙古族同胞以及蒙元帝國的正宗繼承人黃金家族的察哈爾部依然屬於中國的一份子,只不過由於沙俄和蘇聯的侵略活動使得有部分蒙古族同胞遺憾的脫離了我們而去!


執斧傳播開天名


有人說蒙古滅宋後曾計劃殺光漢人,是耶律楚才阻止了這一決定,保存了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了,雖然耶律楚材確實極力反對過一些蒙古大臣殺光漢人的建議,但卻完全不是問題主幹裡所說的那回事。因為耶律楚材是蒙古帝國時期的宰相,而蒙古帝國其實比南宋更早消失。滅亡南宋的其實是後繼的元朝,而且是在耶律楚材去世35年之後。但是耶律楚材確實極大地減少了蒙古後來在中原地區所發動戰爭造成的傷亡,而且也是促成蒙古從一個征服王朝轉變成元朝這個中原王朝的關鍵人物。


耶律楚材阻止屠殺

應該說耶律楚材確實在歷史上對蒙古軍隊轉變政策,減少屠殺起到過重要作用。但這裡還是要說,網上的一些相關傳言有很多不準確的地方。首先關於耶律楚材阻止蒙古貴族建議殺光漢人,其實是發生在鐵木真在位時期,而此時的蒙古連金朝都還沒滅亡,距離南宋滅亡至少還有50年之久。所以把這事說成是發生在元滅宋之後,因此如果政策一旦執行,會事關整個漢民族的生死存亡其實是關公戰秦瓊了。

遼寧錦州的耶律楚材漢裝塑像

其次,提出殺光漢人建議的人叫別迭,這個人是蒙古貴族無疑,但在《元史》裡並無傳記,而且史料裡關於他還做過什麼事記載也很少,所以其實可以肯定在當時也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人,最多恐怕也只是個普通的謀臣,或者是家族有些地位而已。這樣的人提出一些極端的建議也不算奇怪,因為他們其實就像現代西方有些國家的極端政黨一樣,很多時候就是憑藉一些出位的言論博取眼珠,只是當時他們要博取的是鐵木真的關注。所以這樣的言論真正被採納的可能性極小。當然這並不是說耶律楚材對於這種建議給予針鋒相對的反駁沒有意義,耶律楚材的反駁對於減少蒙古征服時期的殺戮還是有很大作用的,只是還到不了拯救漢民族這種高度。

蒙金戰爭最後時期的形勢

而且其實耶律楚材制止蒙古軍隊屠殺還不止鐵木真時那一次。其實他功勞更大的一次是在鐵木真死後,窩闊臺在位時期。公元1232年,蒙古大軍圍困金朝首都汴京(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遭到了金朝軍民的激烈抵抗,蒙軍傷亡很大。因此在公元1233年2月26日蒙軍最終攻破汴京時,主導攻城的速不臺曾上奏窩闊臺,表示準備屠城。但在此時,耶律楚材再次站了出來,表示:

將士暴露凡數十年,所爭者地土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

這意思就是說咱們的將士和金國打了幾十年仗,爭的就是土地和人民,如果爭到的土地上沒有了人民,那還有什麼用呢?最終窩闊臺採納了耶律楚材的意見,使蒙軍在佔領汴京之後只是處決了完顏皇室相關的人員,而沒有屠城,而且在此之後蒙軍也漸漸終止了對於抵抗的城市在城破之後就屠城的慣例,這也使後來元朝建立之後,滅亡南宋的戰爭相對來說殘酷性降低了不少。

當然即使是這樣,把蒙古軍隊漸漸終止屠城的做法完全歸功於耶律楚材還是比較片面的。因為即使在鐵木真時代,來自山東的道士丘處機就曾遠赴今天阿富汗境內的興都庫什山地區,面見鐵木真,勸他敬天愛民,減少屠殺。而在此前後,在鐵木真西征期間被委託經略華北的蒙古大將木華黎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蒙古人以劫掠屠殺為主的政策,轉而大力收降金朝境內的漢人地方武裝,招降了包括史天澤、張柔和嚴實在內的大量金國漢軍世侯,這也成為了後來蒙古能夠成功滅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蒙古在征戰過程中逐漸放棄了屠城的做法,其實是遊牧民族在進入農業文明區域之後,逐步文明化的一個漸進過程,因為在農耕地區,不屠城其實對攻城略地和穩固統治更加有利,而耶律楚材則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耶律楚材推進蒙古向元朝的轉變

而其實耶律楚材更大的歷史作用是大幅度推進了蒙古向元朝的轉變。而說到這裡,其實首先要說的是耶律楚材的出身。耶律楚材雖然是契丹(遼朝)皇族後裔,但在他出生時,遼朝已經被金朝滅亡了65年,所以其實從耶律楚材祖父那一輩,他們家就已經在金朝為官了。而金朝後期漢化程度相當高,所以到耶律楚材這一輩,其實已經即沒有多少契丹人的色彩,又沒有被女真人所同化,而是已經高度漢化。

比如耶律楚材的名字裡就能體現出他們家的漢化程度有多高。耶律楚材的名字來自於儒家經典《左傳》裡的典故。在公元1190年耶律楚材出生時,他的父親耶律履已經六十歲了,而且當時他已經看出金朝的敗象,所以他雖然對耶律楚材寄予了厚望,認為他“他日必成偉器”,但卻又認定金朝用不了他了。所以就用《左傳》裡“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給自己的兒子取名耶律楚材。

而後來耶律楚材的命運果然應驗了他父親的預言,他在28歲時就受到了鐵木真的召見,並得到其賞識,開始了自己改變蒙古帝國的政治生涯。他開始時作為鐵木真身邊的謀士,隨鐵木真西征。在西征過程中多次為鐵木真獻計,因此地位也不斷上升。到鐵木真死時,甚至留下遺召說耶律楚材是“天賜吾家“,要求自己的繼任者對他委以重任。

福建武夷山的耶律楚材蒙裝塑像

而鐵木真的兒子窩闊臺繼承汗位之後,在公元1231年設立中書省,任命耶律楚材為中書令,在當時這個職務基本相當於宰相,之後耶律楚材也開始推行自己的各種改革措施。比如他先做能了窩闊臺的兄長察合臺的工作,讓他帶頭對窩闊臺行跪拜之禮。雖然這樣做現在看來有點莫名其妙,但在當時,其實就是在蒙古汗廷引入了初步的中原禮法制度,開始為將蒙古帝國轉型成中原王朝做準備。

而在蒙軍攻破汴京之後,耶律楚材除了阻止蒙軍屠城之外,還多方尋訪孔子後裔,找到之後讓窩闊臺將其封為衍聖公,並修建孔廟。之後耶律楚材又在蒙古帝國舉行了科舉考試,招募了上千名儒生人才,將他們任命為各級官員。之後他又在蒙古帝國制下的許多地區定賦稅,分郡縣,籍戶口,開始逐步按照中原傳統確立各種政治制度。而這些制度,也都在無形中促進了蒙古帝國從草原王國向中原王朝的轉型。

耶律楚材促進了蒙古帝國向元朝的轉化


雖然在公元1241年窩闊臺猝死之後,窩闊臺的皇后乃馬真撤消了耶律楚材推行的一系列漢化措施,這也最終導致耶律楚材在3年之後悲憤而死。但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政策其實在當時就已經得到了許多蒙古貴族的認同,為十幾年之後忽必烈遷都漢地,與其它蒙古汗國分道揚鑣,建立元朝國號,並自認漢唐繼承者,完全按中原王朝的標準建立元朝打下了基礎。而在忽必烈執政時期,耶律楚材的兒子耶律鑄也曾出任宰相,對元朝的進一步中原化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桃花石雜談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 )契丹族人,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時,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重臣。這說明有能力的異族人在蒙古國中一樣受到重用的,也可見成吉思汗求才若渴的心情。耶律楚材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餘年,擔任中書令十四年之久 。提出以儒家治國之道並制定了各種施政方略,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那麼成吉思汗也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議,這樣才保留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與文明的。至於有人建議滅漢人以及去掉漢文化時,其實成吉思汗也深知漢民族是一個龐大族群,也是由多個民族融合而來的。因此人是滅不完的,文化根本上滅不了的。而當時的蒙古族人才有區區的幾百萬人口,要統治若大的一個國家關鍵是如何去統治這些族群為己所用。這樣並且接納了耶律楚材的建議,奴化了漢族人。且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這就是元代的歷史,後來因此也被漢人推翻了。那麼耶律楚材在當時的元代可以說是個漢族通或宋國通之類的人物,也並非完全有此人才保住漢文化與漢人的。因為人口稀少的蒙古人也知道,橫掃統一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沒有漢人的輔佐與參與是很難成事的。個人理解後認為,耶律楚材促進了漢蒙文化上的交流與同化,但說因此人而保住中華文化與漢民族這也未必太誇大了!要知道自秦漢後,漢民族的統一性與凝聚力已是十分根深蒂固了,也因此元朝滅宋用了97年!同理後來的滿族人也是如此的,他們為了坐穩江山也不得使用中華文化與拓展中華文明,最終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嚁月


這個說法是錯的!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的時候只是恩仇必報,並不是嗜殺成性。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國的時候出兵20萬人,但是在戰爭的前半年中,就陣亡了大約五萬人。這是因為遭到花剌子模國的頑強抵抗的緣故!所以,為了讓部隊減少傷亡,成吉思汗下了一道指令,投降者免死頑抗者一律屠城滅種!因此,蒙古軍的屠城更多是恐嚇的成分在裡面,為的是減少被反抗,從理論上看單純以殺人數目來衡量蒙古人是否殘暴並不合理!比如,現在中亞的那些阿拉伯人,就是當時那些順民的後代。

在成吉思汗死亡前,金國還沒被滅,南宋與蒙古還是盟友狀態,漢人是幫蒙古人的,蒙古軍沒理由屠滅漢人。

其次,蒙古滅宋的大部分是由蒙哥與忽必烈兄弟指揮的,這是拖雷系的人物。拖雷由於經常活動在中原地區,長年指揮對金國作戰。因此受漢人文化影響嚴重。他的幾個兒子對漢文化也很推崇。比如,忽必烈的幕僚裡有百分之八十全是漢人。因此,在忽必烈進攻南宋的時候雖然造成了大量的漢人死亡,卻沒有說要針對滅亡漢族的任何計劃。


優己


肯定有這種提法的蒙古貴族,但是最後沒落實。

回顧歷史最好的方式是事實說話,我們都知道後朝修前朝歷史基本就是以抹黑為主。要不怎麼強調自己的正義性。比如清朝修的明史,在我看來明朝皇帝簡直都傻逼到家了,可事實呢,沒有那麼不濟,明朝總體很好,我指的是整體,不要總參考每個朝代的末期。很好就是相對的,相對同時期各大陸殺伐不斷,民不聊生,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持續幾百年,內部沒有大的戰亂,對於百姓來說本來就是一種福氣。但是中國的皇朝基本都會吸取前朝的教訓,所以對於中央集權這一塊,應該說後朝都會比前朝更強硬。滿清的中央集權已經到了封建王朝之頂峰。

反觀蒙古,用事實說話。

第一,其中央集權做的連明朝都不如。其基本承襲了漢王朝舊帝國的政治制度,但是控制力並沒有那麼強。

第二,蒙古入主中原,個別貴族嘴上硬,其實多數人早已快速融入漢化的生活,能快樂的吃喝玩樂,誰還會天天策馬揚鞭,大多數蒙古貴族早就跟漢人氏族,大地主等等快樂的勾肩搭背。

第三,還是事實說話。元代的元曲,雜劇發展的不是一般的興盛,四大悲劇,四大喜劇,四大愛情劇,等等太多了。你覺得天天搞政治迫害,屠殺,文字獄的國家,有人有心情搞藝術創作麼。更何況這些雜劇裡多少有一些含沙射影。這些藝術創作,也奠定了如今我們的戲曲藝術形式。

第四,享國90年就被一鍋端,你想想蒙古人戰鬥力得下降到什麼程度,所謂集權被架空到什麼程度,這可不是貴族政變。放眼望去中國哪個朝代開朝不足百年就被農民打趴下。

第五,參考馬可波羅遊記,當然有人認為是馬可波羅道聽途說杜撰的,但是即使道聽途說,也側面反應了當時元朝繁華昌盛,商賈林立。

我說的這些都是以事實反推,結果往往更能看出歷史的真相。可能有人會說,元朝把漢人劃為最低等。沒錯,但是具體政策落實起來是不是那麼回事兒就不一定了。元政權裡也有很多漢族大臣,而且這個世界誰會跟錢過不去,也許政治地位低,但是有錢照樣可以跟權貴勾肩搭背。馬來,印尼華人地位也很低,但是華人創造了這些國家主要財富,也掌握了主要財富,雖然人家實在受不了了被屠殺過,但大多數時間華人生活過得就是比本地土著滋潤,這個無可辯駁。

耶律楚材也好丘處機也好,在戰爭前期確實對於阻止漢人被屠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然這也是因為他們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中亞和歐洲就有點兒慘了。但是等到元朝入主中原,蒙古貴族早就淪陷在快樂的讓人窒息的漢文化裡樂不思蜀,即使有個別貴族出於警惕要屠殺漢人,不用漢族不同意,其他蒙古貴族都不會同意。漢文化為何同化能力如此頑強,就是其能讓人擺脫宗教等一切的束縛,享受這人間最世俗的快樂。

我們都是歷史的旁觀者,不是參與者,很多真相都得去推測,但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據歷史事實和人性去反推,畢竟這兩件事情是無法變更。

當然,我聲明我不是給蒙古人洗地,其野蠻,殘暴和落後是毋庸置疑的,其對漢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可饒恕。多虧了機槍和坦克,讓他們變得如此熱情好客,能歌善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