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还击战在即,41军作战会议:最好三天,最多五天打完

导语:《生死二十八天——四十一军对越作战高平战役纪实》,是原四十一军纪委书记宋子佩以五年的时间整理出来的倾心之作,可以说这一文章是他

以生命对南疆作战的反思和吶喊。在对英雄的吟唱中,又伴随着几分凄凉和悲壮,读来令人揪心落泪。

随着作者充满激情的笔尖龙走纸端,高平攻坚战的悲壮画面全景式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战役过程跌宕起伏,让我们时而悲愤,时而悲伤,时而热血贲涨,时而泪洒衣裳。

本来是想牛刀杀鸡,速战速决,但却打得如此惨烈;本想3至5天结束战斗,结果打了28天。四十一军的将士们打得英勇,尽心尽力了,不愧是四野主力部队之一。

但是,这一仗赢得也太艰难,只能说是惨胜。何以至此,我想每一位读者在读完此文后,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

而思考乃胜利之母,失败未必是胜利之母,胜利也未必是自信的资本,只有认真总结胜利的经验和汲取失败的教训,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才更有把握打赢下一场战争。

我们不必去苛求前人,问问自己吧!如果我们身临其境,我们能否像英雄那样英勇?我们能否不犯前人所犯过的错误?这可能才是宋子佩同志

以五年的时间凝炼出二十八天生死搏杀所要期盼的回答。

——罗援


三五天打完

1978年12月11日

广州军区第一次作战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只部署部队开进集结, 未讲作战任务。四十一军1号首长根据本军集结地区的当面敌情, 设想了三种作战方案, 即: 平孟、龙邦、岳圩三个方向作战的部队使用意见。

12月25日

军在靖西县召开了师、团长及参谋长会议, 将上述设想传达下去, 这是作战计划的酝酿阶段。

1979年1月5日

广州军区在南宁召开了第二次作战会议, 明确了四十一军从平孟、龙邦向高平方向突击的作战任务。1月7日军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 初步确定121师和122师使用于平孟方向,123师使用于龙邦方向。

军司令部根据军首长的意图, 拟制了作战计划。

1月18日

军司、政、后机关召开协同会议。

1月22日

军召开各师参谋长、作训科长会议, 传达研究作战计划, 组织协同。至此军、师作战计划初步定型。

1月23日

军作战计划书面上报军区前指。

1月26日至30日

广州军区向仲华政委等五位首长,亲临前线逐点勘察地形, 对每个师的作战方向、作战方案进行了检查。向政委在听取汇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方案作了调整, 指示121师及123师主力使用于念井方向, 龙邦方向只留123师368团负责担任牵制性进攻。

2月1日

军李参谋长带着军区向政委等首长调整后的计划, 到南宁向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周参谋长汇报。军区首长批准了军的作战计划。

对越自卫还击战在即,41军作战会议:最好三天,最多五天打完

事实上,在四十一军制定对越还击战计划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同意见。

一说:以歼灭敌前沿阵地为主的浅近纵深作战, 先把朔江、莫隆、茶灵地区3个多团的敌人歼灭后, 再视情况确定进一步作战计划, 毕竟30年没有打仗了, 还是稳打稳扎更有把握。

二说:以茶灵之敌防御强点为主攻方向,集中强大炮火和兵力, 硬对硬突破, 夺取公路, 有利于机械化部队开进, 畅通无阻, 直插高平。

三说:要歼灭敌人更多的有生力量, 就要撒大网, 实施大纵深的包围迂回, 把敌人主力围在高平市区全部歼灭最为理想。

四说:大纵深穿插的第一关是要打开口子, 夺取公路才能使重装备参加战斗, 在我军作战正面有3条公路可通高平, 一是茶灵,二是朔江,三是通农。敌人的主要防御方向是茶灵和朔江, 通农前沿的莫隆只有敌独立营防守, 容易突破, 但念井至莫隆有8公里地段无路可走, 需临时开辟道路。

五说:对异国作战, 尤其是全民皆兵的国家, 大纵深穿插没有把握, 穿插进去敌人会把你"包了饺子", 公路被切断, 给养弹药送不上, 伤员运不出, 进退两难, 不好处理。

六说:上级的作战意图是大打速决, 但我军作战范围太广, 兵力不足, 不易奏效。

七说:战争是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这次" 还击战"的意图就是胃口大, 吃得多, 这只是主观愿望, 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关键在于是否知己知彼。

......

七嘴八舌, 众说纷纭。究竟怎么打, 最后都要听上面的, 但有种看法是一致的, 即: 兵力不足, 未形成优势, 如把越方民兵计算在内,我军在兵力上更不具备优势。

对越自卫还击战在即,41军作战会议:最好三天,最多五天打完

有人说: 战争就像赌博, 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但它绝不是赌博, 绝非靠运气决定胜负, 而是靠着知己知彼和大智大勇。这是每个指挥员必须明白的道理。

在战斗打响前, 四十一军召开的最后一次作战会议上, 军1号首长传达了广州军区前指首长的作战决心, 并非常自信地对大家说:" 这次对越作战总称为: 牵越援柬, 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具体叫高谅战役, 即:高平、谅山战役。这个战役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歼敌二三个师, 三五天内完成。战役第二阶段歼敌四、五个师。"

第二阶段几天完成军1号首长没有说, 但从整个战役预计时间可以算出, 也就七至十天的样子。他目光扫视了一下会场, 继续说:" 我军的任务是,在第一阶段, 必须吃掉高平之敌三四六师4个团及2个地方团, 15000余人, 为战役第二阶段创造条件。所以, 我们的任务既艰巨又光荣, 最好三天完成, 最多五天,然后转为预备队, 准备参加战役第二阶段的战斗。"

大家听完这充满神奇的作战计划,肃然而坐,会场鸦雀无声。

这时, 军1号首长压低声音向大家说:" 下面, 由参谋长李祝庆同志介绍具体作战方案。"

李参谋长站起来看了一下与会人员, 介绍说:" 据上级通报, 敌三四六师在朔江、河安、茶灵、重庆、班庄、高平等地组织防御。朔江1个团, 河安1个团, 班庄1个团, 师炮团在河安与高平之间。茶灵1个地方团, 重庆1个地方团, 另有5个独立营和若干公安屯。敌三四六师师部在高平, 前指在河安, 除了班庄1个团可能是八五二团为师预备队外, 其他部队都布置在前线防守。敌人防守正面宽, 兵力分散, 机动部队较少, 很容易被我突破围歼。"

军1号首长插话说:" 我们的兵力超过敌人数倍(不知他用什么方法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 部队拿出打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劲头, 是"手拿巴卡的。"军1号首长这时拿国民党的军队与越南军队相比, 来为大家鼓劲, 因为蒋介石是手下败将, 一败涂地, 已经成为历史了, 在他的心目中, 四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末期都是一个样子。只要拿出三十年前打仗的劲头, 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接着军1号首长又说:" 另外告诉大家, 四十二军的124师, 也担负穿插任务, 到纳隆安钉子断敌退路。在围歼高平之敌时, 我们要和四十二军并肩作战, 这里面有个比赛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打好啰"。

大战尚未打响,就自认为已稳操胜券, 可见军1号首长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和宽慰啊!

李参谋长继续说:" 军首长对敌人的估计是, 我发起进攻时, 敌人可能跑掉, 从侦听台获悉, 敌太原军区向河内报告, 当我军进至三五公里, 他们坚守, 进至二三十公里, 他们就散掉。"

这时, 军1号首长又说:" 我们现在有两个担心, 一个是担心敌人跑掉, 那就遭了。花这么大力气打个击溃战, 实在是得不偿失! 这就要靠一师和七团的啰, 只要你们按时插到扣屯, 把大门关死, 我们就有绝对胜利的把握。第二个担心, 就是如何押送俘虏。战场上那么多俘虏, 让干部战士怎么办呀? 都没干过这样的事, 只是在电影里看到过。我提醒在座的各师领导,要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段插话使会场立即活跃起来了, 有的面带笑容窃窃私语:" 首长想得真是太细微了, 连怎么押送俘虏都想到了。"有的低声细语说:" 我担心的并不是这个, 女儿还没有出嫁就担心生孩子, 奇闻!"我对某师政委说:"大战之前高级指挥员竟是这两个担心, 完全与中央军委和总政韦主任的担心不一样啊 !"

后来实战中这两个担心完全是虚幻。担心敌人跑掉, 敌人偏偏不跑, 而是以化整为零的战术手段, 到处伏击,阻扰我军, 使我军遭受很大伤亡。担心干部战士不会押送俘虏, 却没有多少俘虏押送, 全军俘敌仅320人。这"两个担心"导致我军轻敌麻痹, 遭受重大损失。

这次作战会议,还确定了以下作战方案。

1

"三手" 穿插

一是步坦穿插, 由121师363团二营和123师367团二营, 搭乘3个坦克营, 在7小时内分别穿插到董赛和扣屯。

二是侦察大队穿插。军、师临时编成4个侦察大队, 每个大队辖3个连, 在12小时内,分 别穿插到指定位置。

三是步兵团轻装徒步穿插。121师3个步兵团(欠三团二营)和123师367团(欠二营和一营二连、机枪连、炮连), 在12小时内穿插至班庄、董赛和扣屯。军里制定的"三手"穿插方案, 穿插距离都在80到100公里间。

异国作战, 远距离穿插迂回, 情况复杂, 道路崎岖, 让人不可思议。战后证明, 这个决策是造成我军重大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各部队在穿插途中, 处处遭到越军特工、民兵的阻击袭扰, 有时战斗几个小时, 才能前进一步, 遇到深山峡谷, 1小时只能走一二公里。

担任穿插的部队没有一个单位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最快的121师363团, 用了32个小时, 比规定时间晚了25个小时, 其他单位均在60个小时才到达, 比规定时间迟到48个小时, 有的部队甚至根本没有穿插到位。可见,战前上级赋予部队的穿插任务,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2

朔江攻坚

军命令122师进攻朔江,2月17日拂晓发起进攻, 当日歼敌1个团, 尔后乘坐汽车和坦克向河安开进,配合123师, 在当日19时前, 歼灭河安守敌三四六师前指及所属部队。

歼敌后, 当夜再乘车进至高平外围与军主力会合。2月18日拂晓进攻高平,全歼敌三四六师。命令1个师在1天之内, 在两个相距几十公里的地区, 歼敌相当于两个团的兵力, 这在异国作战初次交战是从来没有过的, 就是古今中外的军事资料及战例中也是少见的。

战斗打响后, 122师攻打朔江用了6天6夜, 也未能全歼守敌, 最后朔江虽被夺取,但残敌继续分散游击作战。该师只好重新部署,根据敌情、地形变化,小群多路, 逐点清剿歼敌, 一直持续到3月16日撤军回国, 残敌仍未完全肃清。

3

佯攻茶灵

命令123师368团佯攻茶灵八姑岭, 369团为军预备队, 367团向扣屯穿插, 插至扣屯后, 横扫高平, 尔后去茶灵配合368团围歼茶灵之敌。1个师3个团三种任务, 三个方向, 部队之间相距几十公里, 师如何指挥?

军事科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 是因为它有规律可循。制定这样的作战计划, 根据和把握在哪里? 可以说, 我们对越军的战斗力及其特点全然不知, 对自己的情况, 新兵多、几十年没有打过仗的问题又全然不顾。军事科学的规律、原则在哪里?

一个最令人难忘的事实也被忽视了, 这就是美军在侵略越南时几十万大军集结舰港面很少出击, 他们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 占领一个地区后大搞战略村, 有时出击动用一二个师也是稳打稳扎, 不突人冒进。就是因为越南的游击战水平已经超过了他的中国"老师"。难道越南对付中国军队能比对付美国军队"客气"吗?

大家听完作战部署后,个个眉头紧锁, 一言不发, 心绪深沉。

这时, 军后勤部长惊讶地说:"按照这个命令, 部队不打仗, 光走路也赶不到呀!"

"你别担心, 一扫面光!" 军1号首长十分自信地说。

此时, 我心中七上八下, 充满了忧虑。会议休息期间, 我对一位军领导谈了我的看法。我说:" 这个作战计划没有贯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指导原则, 用兵太分散了。我们指挥员头脑发热, 敌人绝不是豆腐兵, 我们也不是天兵天将, 按现在制定的作战方案, 凭我们的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以及对敌情、地形的判断了解, 下一步打起来恐怕要吃大亏。"

该领导沉默片刻, 说:"打着看吧, 现在谁敢说熊话呀!" 稍后, 他又笑笑说:" 当年我们不是他们(越南)的教官吗? 老师打学生, 还不容易啊!”。会议没有进行讨论, 各师领导只是表态拥护和汇报本师完成任务的计划和措施。

最后, 军1号首长站立起来, 斩钉截铁地向大家庄严宣布:" 军区许司令员说, 他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这次谁打了败仗, 就杀谁的头。""部队多年没打仗了, 没有夜战经验, 只能白天打, 夜间不打。" 他接着又提高了声音宣布:" 各师在这次战斗中都要活捉2000名俘虏才算完成任务!"

会后, 各师、独立团迅速将作战会议精神向各部队进行了传达。会上军首长"一扫而光", "一打就跑", "俘虏很多很多", "要拿出打蒋介石国民党部队的劲头打好这一仗"的指示。使大家都感到这一仗一定能够大获全胜。

有位师政委在战前对干部动员时说:"军功章就挂在扣屯的树上, 只要你能走到就保证拿到。"似乎没有什么敌情, 只要体力就行了。可见麻痹轻敌到了何等地步!

四、开赴战场

2月13日,广州军区正式下达了作战命令。命令四十一军参战部队14日从集结地域向边境一线作战地域开进, 16日18时前完成一切战斗准备,17日零时穿插部队越过国境线, 7时发起总攻。一声令下, 四十一军参战部队4万多人及各种车辆、火炮、坦克、骡马等, 沿着指定的路线, 浩浩荡荡向边境进发。

各部队的任务:

121师,加强坦克1个营、水陆坦克1个连、工兵2个连,向念井急进。362团直奔念井打开莫隆口子,掩护师主力在12小时内, 沿莫隆、通农、黄得轴线直插班庄、董赛地区,切断3号公路, 阻止高平之敌南逃、太原之敌北援,保障广州军区集结主力, 全歼高平之敌。

对越自卫还击战在即,41军作战会议:最好三天,最多五天打完

122师,加强军区炮兵第二十七团(欠一营)、坦克1个营、工兵2个连, 奔赴朔江独立作战。在当日之内,全歼朔江守敌。

123师367团二营, 加强该团一营二连、炮连、机枪连共8个连搭乘2个坦克营(其中1个水陆坦克营), 在7小时之内穿插至扣屯, 断敌退路、阻敌增援。123师侦察大队与367团其他分队徒步穿插, 在12小时之内抵达扣屯。368团加强军炮兵团1个营、师炮团, 在龙邦地区佯攻茶灵。369团进至念井为军预备队。

121师361团, 奉命进至118号界碑附近, 隐蔽待机出境穿插。

为了选择待机地域, 向边境开进的第二天, 我与时团长、参谋长及有关股长、参谋提前出发,到一线勘察地形。刚走出几公里就发现不足5米宽的道路上, 拥挤着大量的车辆、火炮和坦克, 像蚂蚁一样蠕动, 争抢着往前走, 吵吵嚷嚷, 互不相让, 场面十分混乱。

但这时谁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各顾各的, 只要能吵出一条路通过,甚至打架都行。路过一拐湾处, 一堆人马挡住了去路, 争吵激烈。时光银团长见状赶忙下车制止, 但没有作用。

后来灵机一动扯着嗓门大喊起来:" 我们是一师的, 现在师首长要到念井军指挥所去接受重要任务, 你们必须马上让出一条路, 让首长先过去。"他们看到确有两辆指挥车, 便调整了车辆让我们通过。上车走出不远,只见路旁沟里, 一堆人在抢救翻车的伤员。"还未打仗就翻车死人, 很不吉利啊!" 时团长感叹而又痛惜地说。

在向战场一线开进的几条公路上, 都有因作战命令和协同计划不周、组织不严、计算不准、指挥不当而塞车、争路吵架的。比较典型的是122师, 师直分队40多辆车先保障机关和部分人员于2月13日由德保经靖西吞盘向孟麻开进, 到达指定地区后, 师司令部即下令车队返回德保待命, 结果在途中与本师364团车队相遇。

对越自卫还击战在即,41军作战会议:最好三天,最多五天打完

因路窄、坡陡、弯多不能会车, 造成道路堵塞十多个小时, 影响了全师部队开进, 导致全师大部分连队未能按时占领进攻出发阵地(战例选编:《师司令部组织不严造成车辆阻塞道路》)。

半机械化部队, 要比"小米加步枪"时代难指挥, 不服不行。我们乘车又走了一段路, 只见前边路上停满了车辆。时光银团长立刻紧张起来, 沮丧地说:" 这下糟了, 今天恐怕赶不到国境线了。" 他急忙下车, 询问在路旁休息的司机:"你们是哪个单位的?怎么把车辆停在公路上了?"

我也下车说:"你们把路堵塞了, 后面的部队怎么通过呀?"此时, 在路旁休息的123师后勤部政委宋子平看到我后马上跑过来敬了个礼, 并惊讶地问道:" 首长, 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我见他是老部下, 很高兴,热情地和他握了握手, 便说:"我跟一团出国作战, 先到待机地域看地形。"

"你是军政治部的首长,怎么干这个,到团里干什么呀?"他惊奇而又担心地问。我马上收敛了笑容,对他说:"一言难尽啊,现在不说这个,还是想办法让我们过去吧。"

这时, 先期到达的361团前指和侦察排的同志, 看到指挥车立即过来向时团长汇报情况。时团长在地图上划分了各营及团直属队的疏散区, 并派侦察排1个班返回接应大部队。

对越自卫还击战在即,41军作战会议:最好三天,最多五天打完

361团疏散区约4平方公里, 该区域内没有群众,没有村庄。距国境线大约三四公里的半山腰上有几户人家, 用望远镜看得很清楚, 正冒着炊烟。据361团侦察排长介绍, 那是越南公安屯和民兵的住处, 我们正前方约3公里处, 便是敌人的防御阵地。

时团长要侦察排放好警戒, 然后对营、连的疏散区域进行了检查。当晚22时左右, 361团大部队到达疏散地域, 60公里的路程,摩托化开进,竟然走了14个小时, 途中塞车情况可见一斑。

361团的疏散地域山坡陡峭, 草木丛生, 藤蔓缠绕, 阴暗潮湿, 霉烂腐朽的气味令人窒息。在大战前夕的深夜, 使人深感冷酷、严峻、恐怖。丛林里的蚂蟥能飞檐走壁, 硕大无比的蚊子和几乎看不见的小咬, 拼命地向人们发起攻 击, 过不了一会儿, 它们又蜂拥而至。

特别是那些"侦察兵式"的蚂蟥, 不知不觉地就会钻进肉皮里大量吸血, 当你发现时它已经变成了红球。由于场"战斗"是在夜里进行,没有灯光, 更不能火烧, 加之一段时间以来干部战士都非常疲劳, 部队进入待机地域后大多都呼呼睡着了。

我醒来时已经天亮, 赶快站起来搜索全身, 发现右腿上部卷缩着两条紫红色的膨胀起来的"家伙", 裤子沾满了血迹。我立刻用手拍打, 并告诉大家检查自己有没有被蚂蟥咬到。团指挥所的同志听了, 都一跃而起, 立即对全身进行检查, 只听噼里叭啦一阵掌声, 再经互相检查,才放下心来。

早上起来, 走出用"鬼怪式"雨衣与茅草搭建的临时指挥所, 疏散区内各个连队的炊事班都在做早饭, 到处浓烟滚滚, 一片烟雾。见此情景,我马上找到时团长, 让他立即通知各营、连,挖无烟灶做饭, 不然会暴露我们的作战企图。一个小时后炊烟消失。

2月15日上午, 按照计划我与121师彭福信副师长、时光银团长、参谋长及各营长到前沿勘察地形、选择穿插道路。我们在1个排的掩护下, 抵近敌人阵地。敌阵地上无人把守, 只修造了简易的交通沟, 没有隐蔽部等工事。

大家分析认为, 这可能是敌人的"伪装阵地"或预备阵地。这天天气晴朗, 上午10点钟左右, 视野特别开阔, 对附近的地形道路看得清清楚楚。361团按照师的命令, 在118号界碑左侧占领进攻出发阵地, 沿118号界碑左侧无名高地穿插出境,通过875高地侧翼, 到达魁剥, 尔后经宗梅到达天丰。

大家边勘察边研究, 认为突破地段与穿插路线基本都看清了, 只是对118号界碑左侧反斜面处情况不明, 不知是否有道路可走。我建议时团长晚上再派1个侦察小组, 把这段路看好, 就更有把握了。

看完地形后, 我与彭副师长商量, 由他亲自去师前指再次核准穿插路线。下午4时, 彭副师长回来传达了师前指李德瑞副师长的指示, 他说情况有变, 361团跟随122师和123师的侦察大队走。并说明天上午他们到361团团指来协商路线。

第二天上午, 123师李德元副师长带着一帮人来到361团团指, 说是奉军司令部刘超副参谋长的指示, 来协商一起穿插出境的路线。

协商会上, 他胸有成竹地说:"从118号界碑这里穿插出去直到庚雷村(越南的一个村庄), 翻过一座山便是魁剥, 我们的侦察兵来回走过两三次, 可熟了, 没有问题, 你们一团就跟着走吧。

121师的彭副师长、王副政委及361团的干部围在一起, 拿着地图反复研究这条"没有问题"的路线。当时, 没有一个人怀疑这条路线会出大问题, 内心都暗自高兴, 轻松宽慰。大家都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 有两个师侦察大队作开路先锋且情况明确, 又是军司令部刘超副参谋长指示的, 便坚信无疑。

对越自卫还击战在即,41军作战会议:最好三天,最多五天打完

战前准备期间,123师的侦察兵确实在这条道路上走过几次。但是, 那只是几个人, 还是半个月以前的事,现在情况如何, 敌情有没有变化? 几支部队走同一个地段, 沿同一条路线穿插行吗? 此时, 谁都没有考虑这些细节, 即使考虑了也无法改变军司令部的指示, 因为离行动时间仅仅只有几个小时了。

123师李德元副师长走后, 122师李盛祥副师长又来了。他见到我非常惊奇, 问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说, 在这里比蹲在机关好! 他笑笑说:" 全军就你这么一位首长到团里来呀, 而且要远距离穿插!"

我岔开他的话, 问他:" 是不是也是奉命来协商穿插路线的你是老侦察处长了, 这一带边界你摸了半年多, 还不容易出去吗?"他轻松地说:" 我是奉命来的呀! 协商什么? 军里指示我们跟随123师侦察大队走, 你们跟着我们走, 还能有什么问题!"我说:" 既然已经确定了路线, 你赶快去找时团长吧。"

部队都在焦急等待着17日零时出发的命令, 没有人休息,满山遍野吵吵嚷嚷。361团领导非常着急, 时团长、蔡参谋长多次下达指令, 要求部队隐蔽休息。团马政委也专门召集营、连政工干部开会, 反复说明现在隐蔽好、休息好与完成任务的利害关系, 要求加强对部队的管理, 但都无济于事。

决策层提出"三五天打完","一扫而光",敌人是"一打就跑","俘虏很多很多",这对基层干部和战士的影响非常大, 后边战斗实施阶段惨痛的代价又何尝不是源自麻痹轻敌、自大傲慢与无知吗?

至2月16日18时, 陆军第四十一军参战部队43000余人, 民工10000多人, 坦克146辆, 师以上地面炮兵21个营, 204门火炮,展开在广西边境靖西县、那坡县的平孟、念井、龙邦一线,完成了战前一切工作, 准备对越南实施自卫还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