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殺40萬趙卒之後,秦國為何沒有乘勝滅掉趙國?

非夢王子


秦國為何沒有乘機滅趙?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從經濟角度考慮:秦國在與趙國對恃於長平數月,雙方在經歷了之間的消耗戰中都已經疲憊不堪。秦國幾十萬的軍隊每天都要消耗巨大的物質,國家很難在支出龐大的軍事費用,在加上連年的戰爭,用於耕種的青年勞動力都被調動上了戰場,農業上就缺少可供戰爭的必備物質。

第二點從地緣的角度考慮:秦國與趙國相閣幾百公里,秦國的戰線拉的太長,這就導致了後勤補給困難。所運送的物質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之間就已消耗過半,更別說繼續打仗了,如果秦國真的要發動滅趙戰爭。那麼魏國與韓國一定會出兵救趙,此時秦國就完全處於被動了。於其麻煩不斷,不如見好就收來得實際!

第三點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考慮:當時的秦國還不具備滅國戰爭的條件,趙國雖然慘敗、但是趙國的綜合國力確還在,假設秦國乘勝攻打趙國,那必將是一場曠日持久拉鋸戰。秦國在短時間很難滅趙,長時間的話又拖不起!所以綜合考慮還不如就此收兵以待時機!


鴿新頌創


這與蘇秦的弟弟蘇代以及白起和范雎間的利益之爭有關。

長平後續

長平之戰是因韓國上黨郡的歸屬問題爆發的。當年,韓國廟堂決定將上黨郡獻與秦國,但上黨郡郡守卻自作主張,帶領上黨郡的百姓投降了趙國,而趙國也答應接手上黨郡。秦國大怒,決定發兵取上黨,被趙兵阻在了長平。長平之戰因此爆發。

所以在長平之戰後,秦國繼續用兵,在一年後拿下了上黨郡。這時,白起決定一鼓作氣直取邯鄲,拿下趙國,便分兵兩路,一路攻韓的皮牢,另一路攻太原。

這時,韓趙兩國十分害怕,畢竟白起是戰國的戰神啊,誰也抵擋不住,搞不好就要亡國了。韓趙兩國想割地求和,可是現在秦國處於上風啊,完全可以趁勢滅掉韓趙,憑什麼接受你的求和,於是便派蘇秦的弟弟蘇代,帶上豐厚的禮品去秦國賄賂秦相范雎。

利益之爭

像范雎這種縱橫家只靠錢財是不行的,除了錢財他們還看重權力。同為縱橫家的蘇代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就以權力為突破點和范雎展開了一場“推心置腹”的談話。

蘇代說,白起南定楚國的鄢、郢、漢中,北滅趙括之軍,為秦國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就算是周武王時的周公、召公、姜子牙也不過如此,如果白起這次再滅了趙,功勞就太大了,你范雎的地位就要不保了。

只說私人的利益也不行啊,蘇代面對的可是秦國的國相,還得說點國家的利益得失。於是蘇代接著說,當年秦國攻韓時,本來已經得到上黨,可是上黨的民眾卻投靠了趙國,天下的百姓都不願做秦的子民已經很久了。就算這次白起能把趙國打下來,也還會重演上黨的事情:趙國北邊的地方將併入燕國,東邊將併入齊國,南邊將成為韓、魏的領土,只有西邊會是你們秦國的。這樣算下來你們秦國也得不到多少土地和人民,還不如趁著韓趙驚恐未定,答應他們割地求和的請求。

范雎一聽,頓時心裡一涼,可不嗎,要是真讓白起打下去,自己的位置就要丟了。於是立即面見秦昭襄王。不過他就說了一句話:長平之戰打了一年多,之後又打了一年拿下上黨,秦國士兵作戰時間太長了,已成疲憊之師,請求大王准許韓趙割地的請求,罷兵,令秦軍修養。秦昭襄王一聽,挺有道理的,便答應了韓趙割地罷兵的請求。

因此,秦國沒能趁著長平之戰的勝利滅了趙國。其實,秦國的損失遠不止沒能趁機滅趙,還損失了戰神白起。

白起之死

白起聽說了范雎的這件事後,便與范雎產生了嫌隙,可能也對秦王有了不滿。

在罷兵九個月後,秦昭襄王又有點後悔,便再次發兵攻打趙國邯鄲,白起稱病,便派了一個叫王陵的將領。結果,戰況不好,這時白起的病好了,秦王就想派白起替代王陵。然而,白起卻推辭了,說,長平一戰秦軍也死傷過半,兵力匱乏,且各路諸侯現已紛紛派兵援趙,邯鄲已經不好打了。

秦王強行命令他去,他不去,又讓范雎請他,他也不去,到最後耍起性子,乾脆稱病。

果然如白起所料,魏國、楚國的援軍令秦軍損失不小。白起來了句:你秦王當時不聽我的,結果怎樣?秦王一聽就火了,將白起降為士卒,又命他遷出咸陽。然而,秦王與范雎議論,白起走的時候滿臉不服,似有怨言。便賜白起一把劍,命他自裁。

臨死前,白起仰天長嘆:我白起英雄一世,犯了什麼罪到了今天這種結局?良久,他想到長平之戰中被自己坑殺的40萬趙國無辜士卒,自語道:我白起該死。遂刎頸自殺。

秦國不但沒有以長平之威趁機滅趙,還在戰後利益分配的過程中損失了一員大將,可嘆。


逗歷史


答:“皆因1人”。

他1個人的意志、1個人的內心鬥爭、1個人的選擇,可能決定的不只是趙國是否即刻被滅,甚至也決定了後世千萬年的歷史……

但是,他錯失了良機,他一定追悔莫及……



下面我們就抽絲剝繭,探索歷史的奧秘。

首先,我們先看看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之崛起》是如何講述這一段歷史的。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戰神武安君白起準備立刻進攻邯鄲。


邯鄲城內君臣一片恐慌,長平之戰趙軍損失45萬,邯鄲城內已經沒有可以抵抗秦軍的青壯男子了。


慌亂中,趙王居然要殺秦王嬴稷的孫子子楚洩憤,這個子楚可就是後來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如果這會殺了,哪有後來的秦始皇。


趙國大夫樓緩建議向秦國求和,以便拖延戰期,蓄積國力,重整旗鼓。


趙王沒有辦法,只好採納樓緩的建議,樓緩送重金給秦國丞相范雎,遊說范雎說如果白起攻下邯鄲,又立大功,白起必定為秦國三公,那麼丞相大人,你能甘心在白起的地位之下嗎?


范雎便去向秦王(秦昭襄王嬴稷)進言說:“如果我們繼續進攻邯鄲,這時其他國家一起來進攻我們,而我們的重兵正在攻趙,力量已經用盡,那就無法阻擋其他國家的進攻,情況就危險了。”


秦王採納范雎的建議,接受趙國求和,在求和儀式上,趙王獻趙國6城給秦國,秦王嬴稷接過趙王遞上的求和書,上下高呼“王上萬年,秦國萬年”,秦王相當高興。


隨後秦王下令白起撤軍,可秦王沒想到,秦軍撤回後,趙國反悔沒有獻城給秦國,反而要獻6城給了齊國,準備聯合各國合縱攻秦。

公元前259年10月,得知消息的秦王大怒,令五大夫王陵率軍20萬伐趙,進攻邯鄲,發起“邯鄲之戰”,又被稱為“邯鄲保衛戰”。



可是,情況有變,經過短暫休整的趙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全民皆兵抵抗秦軍。

主動隨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的毛遂向楚王陳說厲害,說服楚王出兵,這就是“毛遂自薦”的故事。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殺死魏國主將晉鄙,用偷來的虎符調魏軍支援趙國,這就是“竊符救趙”的故事。

公元前257年,楚國春申君黃歇率10萬楚軍、信陵君率8萬魏軍到達邯鄲,趙國四公子中3位都在邯鄲城下,楚軍、魏軍及趙國軍民痛擊秦軍,秦軍大敗退守函谷關。邯鄲之戰秦軍損兵近30萬,國力消耗嚴重,統一天下的進程被迫推遲。


上面的圖片是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的情節,其中不乏和歷史不符的地方,比如真實歷史中游說范雎的不是樓緩,而是蘇秦的弟弟蘇代,不過劇情大致脈絡並無大的偏差,通過上面的情節,我們可以看到,長平之戰後,沒有繼續進攻邯鄲的關鍵點是秦王下令白起撤軍。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秦王決定撤軍呢?步雲同學認為主要有4方面:

1、長平之戰雖然秦軍獲勝,但也是慘勝,學界一般認為趙軍損失45萬,秦軍損失20至30萬,並且持續3年的大軍對峙,秦國國力消耗嚴重,不論是前線將士,還是國內軍民,皆疲憊不堪,繼續維持戰爭,確實艱難。

但是,更慘的依然是趙國,真實歷史比劇中情節可能還要慘,當時不但趙國上下恐慌,也震驚天下諸侯,如秦軍繼續進攻,不給趙國喘息之機,也不給各國留時間謀劃合縱,那時趙國無抵抗之力,也難有外援。

何況,撤軍不到1年的時間,秦王因惱怒趙國反悔,就下令出兵征伐邯鄲,大軍撤回後再上征程,邯鄲之戰又進行了2年多,說明長平之戰後秦國並非艱難到無法再戰。但短暫的喘息就使趙國凝聚了復仇的力量,並有機會尋找外援,從而頑強的贏取了保衛家園的戰鬥。



所以,因自身損耗嚴重,無法繼續戰爭而下令撤軍,並不一定是唯一重要的原因。

2、秦王與范雎的關係,范雎入秦,為秦王嬴稷出謀劃策,屢立奇功,秦王對其愈加寵信,而范雎這個人睚眥必報,范雎與魏國國相魏齊有仇,秦王想法設法殺掉魏齊為范雎報仇,當范雎推薦平庸之人時,秦王也委以重任,說明秦王非常寵信范雎。



那麼范雎的建議,也許會是影響秦王下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3、秦王與白起的關係,自古帝王多猜疑,伊闋之戰、伐楚之戰再加上長平之戰,戰神白起擔任30多年秦軍主將,攻城70餘座,大大小小勝戰無數,也許那一刻,秦王嬴稷自己也有些擔心了,如白起再戰邯鄲並一舉拿下,秦王也許會覺著白起是個隱患。

秦王嬴稷的心中,也許早就有這種擔心了,不然,怎麼能因為白起沒有應詔再次出征邯鄲,就賜死這一代戰神呢……



所以,會不會秦王嬴稷自己也不想讓白起再戰了呢?

4、虛榮心作祟嗎?每個人都有虛榮心,當趙國屈膝卑微,納城求和時,當臣下高呼“王上萬年,秦國萬年”時,也許,人有時會被眼前的景象迷惑,而忽略了這景象後的天與地……

不知道,秦王嬴稷當時是如何考慮的,如果他能意志堅強繼續攻趙,如果他心無雜念,如果再多想想、再多考慮考慮,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只是,歷史不能假設,秦王嬴稷錯失大好時機。

最終,他的曾孫嬴政滅趙、滅韓、滅魏、滅楚燕齊完成了天下一統,但他的曾孫建立的大秦王朝,也僅僅10餘年就分崩離析……假如,不是他的曾孫,而是嬴稷完成一統,那他能帶領大秦走多遠呢……

文章寫到這裡,步雲同學內心感慨,我在想,當邯鄲之戰大敗的消息傳來時,秦王嬴稷的心裡,在想什麼呢……




  • 歷史已經遠去,我們可以透過千絲萬縷去窺探那悠久的歲月。
  • 何為真相,何為假相,請關注“奇莫步雲”。

奇莫步雲


秦國和趙國都是戰國時期的強國,兩個國家一直存在著矛盾,秦王要想統一六國,就必須滅掉趙國這個實力強大的國家,趙國在趙武靈王的領導下開始改革,大力實行"胡服騎射",短時間內就迅速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因此秦國想要徹底打敗趙國真的有點難。


終於,兩國由於上黨郡的問題徹底撕
破了臉皮,公園前262年,兩國在長平爆發了堪稱戰國時期規模最為宏大的戰役。這場戰爭的結果以趙國的失敗告終。趙軍被秦軍坑殺了四十萬降卒,一下子使趙國元氣大傷。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秦國不乘勝追擊,滅掉趙國呢?

趙國在長平戰敗之後固然損失了巨大的兵力,但是他也給秦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人們都知道趙軍將領趙括“紙上談兵”,造成了趙軍的失敗,但是歷史上真正的記載是趙括雖然突圍未果被殺,但是趙軍的多次突圍之戰給秦軍造成了大約二十萬左右人員傷亡,由此可見,秦軍也遭受了巨大損失。


秦國在趙國兵敗後的確重整軍隊,團團圍住趙國都城邯鄲,但是此時的趙國軍民上下一心,趙王與朝中大臣為了救國散盡家財,在老將廉頗的率領下,趙軍拼死抵抗。秦軍久攻不下,士氣低落。

而此時趙國的外交活動也沒有停下來,信陵君非常擔憂趙國的安危,去每個國家進行遊說,他闡述了唇亡齒寒的道理,終於請來了魏楚軍隊(在此期間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竊虎符事件),終於在魏楚聯軍與趙軍的裡應外合下,邯鄲之戰給予秦國軍隊重創,讓秦國吃了自商鞅變法以來最大的一場敗仗,也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


雖然在秦軍失敗之後,趙國得以喘息,但是秦國的經濟實力還是非常雄厚的,它使得秦軍在短期內得以快速恢復實力,之後的李牧也承擔起保衛趙國的任務,但好景不長,由於趙王中了反間計使得李牧被害,隨著趙國最後一道屏障被毀,趙國滅亡也進入了倒計時。


湯姆貓談歷史


武安君白起長平大勝後,本來確有打算擴大戰果,一舉滅趙。誰知後院起火,秦相範睢因為擔心白起的功勞超過自己,便對秦昭襄王說道,國家已經打了這麼久的仗,國力空虛,兵士疲憊,不如答應趙韓以割地求和的請求吧!秦昭襄王同意了他的建議。



本來這事就這麼過去了,不用打仗還能得到土地,事挺好。趙國那邊出事了,說好的割讓六城,被趙國送給了齊國,並且大肆活動列國,準備一起對付秦國。

這下子秦王不樂意了,說好的誠信呢?於是便於公元前259年,令王陵率二十萬大軍攻趙都邯鄲。趙國一方用老將廉頗組織十萬軍力抵抗,平原君趙勝也散盡家財,甚至將家裡的女人也編入軍隊,以此鼓動軍民共赴國難。



王陵攻打一年也沒打下邯鄲,秦國增兵十萬繼續攻打,陣亡了幾萬人仍然打不下來。於是秦王令白起代替王陵,但白起稱病推辭,看來心裡有怨氣啊。便改用王齕為將,又增兵十萬,至此投入攻城總兵力已達四十萬,而趙國軍民拼死血戰,秦軍已傷亡過半。范雎又加上了最後一根稻草,遣鄭安平率五萬人,攜帶大批糧草前往支援。



這下趙國撐不住了,邯鄲糧食將盡,趙國緊急向小夥伴楚、魏求援。公元前258年,平原君出使楚國搬救兵,準備從門客裡挑選二十位精英同去,挑來挑去只得十九人,有位叫毛遂的,自己推薦自己,硬是賴上同去。

到了楚國,平原君從天下大勢,說到合縱抗秦的必要,從早上說到中午,嘴都說出泡了,楚王仍然猶豫。關鍵時刻,毛遂出場了,說道:“楚國地域遼闊,兵多將廣,本來是有稱霸天下的實力。強楚發威天下都擋不住。”楚王挺高興,毛遂話鋒一轉:“然而,白起一豎子,帶了幾萬兵,奪了郢都,燒掉夷陵,羞辱大王先人……咱們聯合是為了楚國,而不是為了趙國啊!”



楚王羞愧難當,便歃血為盟,派十萬兵援趙。而魏國這邊,因魏王懼秦報復,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偷了兵符,殺了帶軍的晉鄙,帶領八萬魏軍援趙。而此時的秦國,因屢遭失利,秦王又令白起領軍,白起依舊託病,於是罷其官爵,白起自殺,甚為可惜。



公元前257年,趙軍趁楚、魏援軍到時,一起夾擊秦軍,秦軍大敗一路後退至河西之地,這時韓國也加入反秦陣營,大夥奪回大片失秦故地,而秦國傷亡三十餘萬人,國力大損,已無力再滅六國,其統一步伐也就此推遲。



百味乾坤


長平之戰,是消耗了幾年的時間,雙方在經濟上人力資源上,費盡心思,幾乎傾盡國家所有的資源。秦坑殺趙四十萬的戰俘,也是不得不而為之。殺俘不祥,是戰爭的鐵律。戰神白起想要一鼓作氣一勞永逸地解決趙國問題,一舉蕩平趙國。白起此舉有其合理性,但是真的實施,前景未卜。畢竟長平之戰,都是傷及國本,秦始皇阻止繼續戰爭,秦皇對於自己的家底,他是心知肚明的。世界上的許多事是無法假設的,白起真的與趙國繼續戰爭下去,六國是否會再㳄結盟,而且趙國的胡服騎士也是富有戰鬥力的。況且,趙國因為抗擊秦國,而放棄對於匈奴的防範,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又將出現新的格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歷史結局的形成,真是一種歷史沿革的必然結果。


劉聲90883005


秦、趙長平之戰,最終以秦軍圍困趙軍月餘,坑殺40萬趙降軍結束。趙國很難再組織起有效的軍事力量抵擋秦軍,本可一舉乘勢攻下邯鄲的秦軍,為何沒有繼續進軍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長平之戰秦軍雖勝但也只能算是慘勝,國內也無力繼續維持秦軍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秦軍無實力繼續進軍。

二:長平之戰耗時三年多,秦軍遠離本土,戰線過長,士卒士氣低靡。而精銳損失慘重,新兵能力有限。

三:朝堂之上秦昭王對範睢言聽計從,範睢妒忌白起軍功,恣意誹謗。建議昭襄王屯兵修養,秦國將相不和,君臣二心,給想繼續進軍的秦軍構成極大阻力。

四:趙軍自“胡服騎射”後,兵強馬壯,可以說是戰國後期唯一可與秦軍過招的軍隊,儘管戰敗,但這股源於名族氣節和尚武精神的頑強也讓秦軍不寒而慄。坑殺趙軍也讓趙國舉國同仇敵愾,攻滅趙國難上加難。

五:趙國遊說與其他五國,陳述厲害關係,諸侯各國也紛紛站在趙國這邊。




開心小蟹


1、秦國與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同樣損失慘重。很多人只看到了秦軍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餘萬,可實際上秦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推斷秦軍的傷亡至少高達25萬人。

2、在秦國內部范雎離間白起和秦昭王關係,以至於白起被解除兵權。


3、長平之戰後長達三年的邯鄲保衛戰,使的秦國內部糧食緊缺,兵力損失更加嚴重。三年的秦趙對峙秦國又傷亡30萬人。

4、魏國、楚國的援助和五國聯軍對秦國的軍事威脅。這裡不但表現在邯鄲之戰中魏楚出兵援助趙國,同時秦昭王還考慮到了即使能滅了趙國,可秦國必然損失慘重,這時如果其餘五國聯合伐秦恐難抵擋。


沉默南方


趁他病,要他命!

長平一戰,血流漂櫓,趙國45萬大軍盡乎全軍覆沒,可謂是元氣大傷!



從這個角度來講,對於秦朝來說,此時絕對是乘勝追殺,一舉除掉趙國的大好時機!偉大領袖說得好: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一代戰神白起也是這麼想的,他計劃著將秦軍兵分三路,王齕率一軍攻皮牢;司馬梗率一軍取太原;自己則親帥大軍殺向邯鄲!



三路大軍,齊頭並進,滅亡趙國,指日可待!

可是呢?秦昭王不這麼想,他有他自己的考慮!

首先,趙國因長平一戰而國力大減,虛弱不堪,這不假。但秦國同樣也是慘勝,六十萬大軍傷亡近半,喪夫喪子之痛,秦國亦在承受。且長期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面對接下來戰爭,秦國難以為繼。因為攻滅趙國,勢必意味著更長的補給線拉扯,更多的兵員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這都是秦國現在最怕的。



這還只是秦國現在所面臨的內部環境,其外,趙國的失敗讓東方六國見識到了秦國的強大,特別是同處三晉,直面秦國鋒芒的韓魏兩國,正所謂唇亡齒寒,他們不會放任不管。

而東方齊國,南方楚國,雖無當年春秋霸主之勇,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不介意在此刻站出來搶奪戰國。



所以,現在的秦國,內憂外患,不宜再戰。說不定,趙國沒打下來,自己倒先崩了。還不如見好就收,先慢慢消化戰果,從長計議。

於是,秦王罷兵,白起功敗垂成!



當然,後面邯鄲之戰也恰好證明了這一點,秦國當時選擇滅趙國不是明智之舉。那一戰,面對趙國哀兵,戰力翻番,秦軍久攻不下。而信陵君又領著“偷”來的二十萬魏楚聯軍,橫插一腳,將秦軍打得大敗,一戰回到解放前!


白話歷史君


這說明長平之戰,秦國儘管勝利,但是損失也不比趙國小,基本上是元氣大傷。秦國因長平之戰發“年十五以上悉旨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意思是十五歲以上男子都盡數到了前線。按照當時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像包圍趙國四十五萬大軍,秦國出動的部隊應該是趙國的最少兩倍,甚至更多。《史記》記載,“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由此可見秦國的損失不少於趙國。所以,秦國在長平之戰後,沒有了繼續攻打邯鄲的實力,所以不在繼續攻打趙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