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至五代,太原(河東)節度使有多厲害,竟能左右中原政權

1.

翻看唐及五代史,不難發現,太原就是中原政權傳說的“龍脈”。

從隋末天下大亂,唐高祖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終成大唐霸業開始,太原就是出了名的“龍興之地”。

太原節度使或者說河東節度使一直在左右著中原政權的走向。

“節度使”是唐代總轄一方軍政事務的地方長官,是朝廷派出“節制調度”區域武裝力量的特命全權代表。放在亂世,這些節度使,說白了,就是軍閥,皇帝御批的軍閥。

“節度”之“節”,就是“旌節”,節度使赴任各地,持有天子親授的旌旗和節杖以為憑信,旌旗竿頭裝飾著犛牛尾或五彩羽毛,節杖兩端包裹著黃銅甚至黃金蒙皮,用以體現帝王至尊無上的威儀和授權。

自唐至五代,太原(河東)節度使有多厲害,竟能左右中原政權

2.

唐代河東道轄有20府州,肩負阻擊突厥南侵重任,堪為大唐北陲鎖鑰。

而晉陽(今太原市)作為河東節度使駐地,因帝國龍興於斯,被太宗李世民定為“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政治地位崇隆難逾。

於是這裡成為集唐帝國強兵的所在,區域兵力佔到全國總兵力的十分之一。

也因為如此,能夠高擎旌節來到太原,領轄河東軍政的節度使皆非等閒之輩。

自唐至五代,太原(河東)節度使有多厲害,竟能左右中原政權

3.

首任河東節度使,是唐朝名將薛訥。薛訥在武則天時出任幷州(太原)節度使之職,《舊唐書》評價其“久當邊鎮之任,累有戰功。”

薛訥在民間戲劇中改名薛丁山,穿一身白袍粉墨登場,跨上高頭大馬西征,像一道閃電,談笑間,擊潰犯邊的突厥入侵者,快意恩仇,很是英雄。

還有一位蒲州(今山西臨猗)人張嘉貞,是716年赴任河東節度使的。他4年間被歷史銘記不忘的功績,一是把散居太原北部的“突厥九姓”整編為“天兵軍”,把不穩定的因素轉化為穩定的因素;二是在恆山北麓組建“橫野軍”,阻斷突厥南下之路。唐玄宗知道後,大喜,就提拔“善於決斷”的張嘉貞為宰相。

自唐至五代,太原(河東)節度使有多厲害,竟能左右中原政權

河東節度使張說在唐玄宗時三度拜相。他曾不顧安危、只帶20餘騎從太原出發,馳往居住在今大同附近跟隨西突厥的拔曳固、同羅等部落走訪慰撫,夜宿“其帳下”,鼾聲如雷,以示毫無戒心。坦誠無畏的張說,終使這部分生性兇殘、躁動不安的草原民族安定下來。

總之,河東節度使都是大唐很倚重的人,也都因政績卓著,回朝被擢為宰相。唐代70多個河東節度使中,有22人是當朝宰相。

自唐至五代,太原(河東)節度使有多厲害,竟能左右中原政權

4.

河東節度使轄地包括太原府及其周邊軍州,是當時最為兵強馬壯的藩鎮。隨著大唐的土崩瓦解,太原節度使子亂世中的地位更加的重要。

在時局動盪時的唐末和五代,河東節度使的向背,往往會影響位於長安洛陽甚至開封的中央政權穩定。

中央和河東地方的角力,貫穿整個五代時期。而在五代亂世裡有這樣一個現象,誰得到了河東軍事集團的支持,誰就能成為中原的霸主,甚至新的皇帝。

自唐至五代,太原(河東)節度使有多厲害,竟能左右中原政權

比如安祿山、李光弼、李克用、李存勖看,比如孟知祥(建立後蜀)、李從厚(即後唐皇帝位)、石敬瑭(建立後晉)、石重貴(繼後晉皇帝位)、劉知遠(建立後漢)、劉崇(即劉旻,建立北漢)。

這些人毫無疑問屬於河東節度使中赫赫有名者,他們紛紛以太原為根據地大本營,向南沿著汾河谷地殺向關中,進而東出通關,問鼎中原。

歷史在他們的手掌心裡拐了一個又一個的彎。

自唐至五代,太原(河東)節度使有多厲害,竟能左右中原政權

5.

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翻過太行山,費了老大的勁,終於拿下太原,滅了北漢。

為了防備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東山再起,趙光義把太原這個“龍脈”給毀了。

趙光義一定想不到,毀了太原這個“龍脈”,最先得到報應的竟然他自己的宋朝。趙光義毀了太原城的防禦體系,結果在北宋的北方邊防線上製造出了一個巨大的缺口,使得北宋在以後面對遼國的進攻時,一直處於戰略上的被動與劣勢。

宋朝歷史的慘狀從此埋下伏筆。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