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靠譜的孩子,背後都有願意放手的家長

之前參加過一個研討會,聽了一場圓桌。圓桌的議題挺有意思的,“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當時一個教育領域的嘉賓分享了股神巴菲特的例子,巴菲特每年都會同大學生座談,有一次有人問,“您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很多人以為巴菲特心中的答案可能是聰明、處事靈活、坐擁資源的人等,但巴菲特說,“我做投資,其實投的是人和團隊,最重要的是靠譜。

的確,聰明有算計的人可能哪裡都有,但是靠得住的人寥寥無幾,成為一個靠譜的人並不容易,它背後是孩子和現在成年人很需要的一種特質:“擔得起責任”,它包括了6個維度:

  • 可靠,人們知道可以指望你;
  • 守約,能夠遵守約定和承諾;
  • 盡心,能夠在崗位上用心處事;
  • 負責,能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 思辨,能夠正視對錯不逃避;
  • 協作,願意為家庭、社區作貢獻;

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擔得起責任,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往往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者更大的世界裡取得更大的成功。

也許你會好奇了,到底學齡前的孩子,我們是否需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那麼小的孩子,懂什麼呢?但我卻覺得,責任感其實並不需要教,反而是我們需要給到孩子機會,讓孩子能夠有更大的空間去“承擔”他們的責任感。

所有靠譜的孩子,背後都有願意放手的家長

01 服從不等於責任

昨天在這篇文章裡 (點擊可查看)討論加藤諦三的時候說過一個詞,“共生關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把服從與責任混在一起

當我們希望孩子做我們要求做的事情,遵守指令,不做任何質疑權威或提出疑問的事情,這時候往往是我們管教上要亮起紅燈的時候,因為那並不是我們希望培養的責任感,我們只不過是要求孩子成為一個“服從權威”的人。

很多時候,能夠激發孩子意識到自己有責任感,往往是我們鼓勵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因為這點可以讓孩子從被動執行任務,轉為主動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去做,只有當孩子獲得了自我成就價值,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由衷自豪

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孵化“責任感”。

舉個例子吧,二胎家庭應該最頭痛的是手足之間的吵架?當我生Eric的時候,我身邊的所有長輩也都給了我很多的善意擔心,不外乎孩子一定會因為玩具的歸還與否、行為是否需要道歉或其他一些小事而起矛盾,而這個時候,長輩們勸我,“立好父母的權威”,只有嚴治,才能夠有穩定關係。

所有靠譜的孩子,背後都有願意放手的家長

實際中,我們家也有段時間是這樣子:兩兄弟發生了爭執,就會來找我。哪怕口齒不清也要陳述一下對方做了什麼,以及自己做了什麼。他們都希望我可以給出一個最終裁決令,告訴他們誰對誰錯,以及如何去處理這個事情。這個是兩兄弟都曾經希望過的,在孩子的眼中,我們成人就是權威,我們給出的方案就是“終判”。

但大多數時候我並沒有這麼做,很多時候我都退下來,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兩個人之間的事情,我常跟孩子們溝通的主要有4句:

認可並描述事實,比如“你們鬧矛盾了啊?是______的事情,我知道了。” 同理並描述情緒,比如“你們的心情都很不開心呢,哥哥氣嘟嘟的、弟弟嘴巴扁扁的,你們都很難過。” 提出解決建議,比如“接下來你們要想想辦法解決你們兩之間的事情了。” 表達界限和鼓勵,比如“我不會參與進去的,你們總得學會如何跟自己愛的人溝通哦。”
所有靠譜的孩子,背後都有願意放手的家長

△ 想要深入瞭解衝突的管理和引導方法,這是來自「優陪會員計劃」社會能力理論課:解決衝突·引導孩子解決衝突的6步法

在衝突可控的範圍內,我都會先退在一旁,看看書或者喝杯茶,離得不遠是可以幫助我時刻看到現場情況,如果發生肢體衝突還是要介入的,但我退在一旁其實是一個態度

“我不會參與進去,你們要自己先想辦法。”

傳統關係裡父母是家庭裡權威的主導、意見的把關,而孩子往往會下意識地把自己當成是服從的角色。當我們想改變傳統模式,打破把服從當責任的困局,讓孩子習得責任感,需要我們退一步,把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孩子,這個過程其實往往更有挑戰性

02 失敗的經歷、必要的指導

當孩子自己開始主動面對問題的時候,一定會有失敗。比如讓孩子自己吃飯,最開始孩子肯定吃的全身哪裡都是米粒,比如這是我家孩子10個月左右的照片,畫面是多麼不堪回首啊。

所有靠譜的孩子,背後都有願意放手的家長

可是隨著孩子不斷精進不斷練習,他們也一定能夠掌握吃飯的姿勢,讓自己能夠更加靈活、從容地駕馭這個吃飯的事情,而孩子關注的東西往往會更加明確,會計較自己能不能決定吃多少,吃哪類食物,幾點吃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逐漸提出來的想法

所以,足夠的指導、支持或者信息,這是我們接下來要繼續做的事情,有利於孩子去學習和更清楚的看待“負責任”這件事情,我們可能需要幫助孩子親近食物,跟孩子做很多廚房遊戲都可以增進孩子對食物的喜好程度,多練習用湯勺來運球類的遊戲都可以幫助孩子精進技術,以及跟孩子提前約定並且溝通吃飯時間,也有利於孩子成為一個在家裡“有時間觀念、有守約意識”的人。

這裡每一項拆開來看,都是我們可能需要認真專研的地方。因為很多時候,

養育無關乎年齡,但我們卻時常要決定自己何時去介入、以及什麼時候讓孩子放手去做會更有效。當孩子也能夠獨當一面去處事的時候,我們需要提供的幫助和介入其實反過來是越少的,相應的,孩子能夠培養起的責任感也是最大的。

所有靠譜的孩子,背後都有願意放手的家長

所以孩子做事的成熟程度,決定了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多少。成熟度包括孩子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和意願,一共有三個級別:

  • 低成熟度:孩子沒有動力或者能力
  • 中成熟度:孩子有能力或者動力,但還不能兩種能力都具備
  • 高成熟度:孩子既有動力也有能力

舉個例子,孩子的如廁訓練,一個孩子可能可以獲得大量的訓練,但自己本身的生理控制機能並不成熟,另一個孩子可能生理上已經做好了準備,但卻沒有太大的動力去掌握這個技能,這兩者其實都會阻礙了孩子真正能夠獨立如廁。

再比如最開始在手足協商上放手的時候,我家孩子們也並不習慣做這樣子的轉變,那會兒弟弟也才兩歲多吧,基本上都是樹袋熊一樣跑過來,抱著我大哭。他還那麼小,還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好衝突,或者確保他處理的方式一定是一個“好的結果”,這時候他也是處在“沒有動力或者能力”的階段。

所有靠譜的孩子,背後都有願意放手的家長

提高孩子做好一件小事的成熟度,可以幫助孩子孵化更重要的責任感。

當孩子處在低成熟度階段,沒有動力或者能力不足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情感支持。比如持續描述情緒,持續地鼓勵和信任感的,都可以幫助孩子最終積攢勇氣,願意去面對和嘗試。

當孩子處在中成熟度階段,有能力或者動力,但還不能兩種能力都具備,孩子更需要的是落地的指導,孩子可能願意去做這樣子的事情,但是卻需要我們跟他們一起研究,怎麼樣的做法更有效。

而當孩子處在高成熟度階段,有能力也有動力,那麼更多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委託項目,信任孩子,讓孩子有獨立完成活動的機會,哪怕結果並不是最完美的,但這個過程對孩子內在的責任感來說,都是很積極的影響。

所有靠譜的孩子,背後都有願意放手的家長

坦白說,這真的沒有模版。每個家庭的孩子狀況都不一樣,給出一個標配套路是容易的,但是讓大家能夠注意並且觀察到孩子的特點,其實反而是最難的。

我們需要保持對孩子行為的觀察,孩子年齡段多大了,過去的嘗試結果如何,孩子正在努力的方向如何,孩子的性格特徵是怎麼樣的,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而對於所有的教養關係來說,去試驗,然後及時調整,保持同理心,都會成為我們積極搭建關係的重要法寶。


解決問題、責任意識這兩方面,對於孩子來說並非天生就會,但卻是他們後天特別願意去學習的領域,誰不希望自己有獨立、自由的探索空間,以及自己能夠為自己言行負責的時刻呢?

但唯獨我們也願意放手,讓孩子去試,並且不會時刻考核孩子的結果,願意跟孩子一起調試,我們才能真正獲得跟孩子一起穩健前進的關係。

有時候,養育就像推拉門一樣,到底推或者拉的動作,可以帶來的結果是關上了一道門,還是打開了一道門呢,都不確定。無論是推還是拉這個動作,它們只是為了達到某個結果需要去做的事情,但到底選擇推還是拉,都需要我們看到具體的情況,不同的門的推拉方向可以完全不一樣。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不去試,就不可能知道門的推拉方向。對於孩子來說也同理,長大的標誌之一,是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可以為自己的生活、期望和問題去負責任,不是希望別人來幫忙解決問題,而是自己是需要思考解決問題的人。

所有靠譜的孩子,背後都有願意放手的家長

其實誰不希望身邊的人靠譜可信賴?我們希望對象靠譜,老闆希望員工靠譜,自己想找別人辦事的時候,找之前可能還是會心裡問一句,“對方到底靠不靠譜呢?”

職場中我們應該也明白的,靠譜的人千篇一律,不靠譜的人各掉各的鏈子,就如同之前一本書裡形容過的“不靠譜百象”:“關鍵時候玩消失;規定的截止日期必拖延;承諾的結果多變卦;共同協商的方案總推翻……”真的是,隨時都得做好擦屁股補救的準備。

所以很多時候,為什麼靠譜能成為社會品質的關鍵,也真因為只有靠譜,才更有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所以培養一個靠譜的孩子難嗎?一定比培訓出一個靠譜的成年人要容易。為什麼有些人成年了就是不靠譜呢,裡面的原因大多是從小責任意識缺失的家庭環境,以及自己成長中也不願意面對成熟度練習。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