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前言:

斗轉星移,中國影視行業在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資本、流量、政策、大眾眼球等因素的影響下,這個原本小眾的行業正在經歷著飛速變革。

而另一方面,影視創作與製作是極度智力密集型的產業,合格的導演、編劇、製作人等核心人才需要經過多年培養與鍛鍊,這是無論多少資本與政策都無法在短期改變的事實。換句話說,決定中國影視行業未來10年發展的那些人,已經作為青年一代進入了行業。

在中國影視工業化的進程中,這些未來的中堅力量們如何面對行業中的機遇與困局,如何應對所有人的期許,甚或最簡單的:如何生存?這些問題偶爾作為行業八卦或秘辛出現,但無論媒體報導還是業內訪談,都無法以客觀及全面的方式觸及全貌。

因此,作為影視產業專業知識分享平臺的畫外hoWide 發起了“青年+”系列生態調查項目,期待用更科學的“生態調研”,來超越“媒體報道”的侷限性。2017年,我們發佈了首個項目《2017中國青年電影導演生存狀態調查報告》(點擊閱讀)。2018年,我們聯合騰訊影業 NEXT IDEA 青年編劇大賽,共同發起了針對中國青年編劇的生存情況調查。

我們將此次調研的“青年編劇”定義為1980 年(含)以後出生的,有至少一部完整署名作品(已經在拍或上映的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等),且仍在從事編劇工作的人。在此基礎上,我們篩選出153位青年編劇作為樣本。(注:文末附受訪編劇名單)

在近半年的時間中,通過對這153位青年編劇調查數據的蒐集、整理和研究,以及對代表性青年編劇、編劇經紀人的深度訪談,我們得出了一個初步的報告,希望它能夠給關心這個群體的人一些啟示和幫助。

報告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他們是誰?

第二部分:他們喜歡什麼?

第三部分:他們如何工作?

第四部分:他們怎麼看編劇職業?

第五部分:他們怎麼看中國影視業?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下載報告完整版PDF)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一、他們是誰?

(受訪編劇的畫像)

22歲——最小年齡

67%——80後佔比

59%——女性佔比

20%——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42%——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

38%——跨行進入影視行業

16%——大學之前就立志成為編劇

在此次調研中,我們觸及了行業內大多數符合條件的青年編劇。受訪編劇的平均年齡為32歲, 80後佔了近七成人數。年齡最小的為22歲,但25歲以下的年輕人不足一成,相比曾經那些高中即成名80後作家,編劇行業並不“年少輕狂”:65%的青年編劇入行在4年以上,11%的被訪者入行已經有10年以上。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中女性編劇佔比59%——在影視行業核心人才中,編劇或許是唯一一個性別比例上男性不佔絕對優勢的職位(與之對比,在去年畫外的青年導演生態調查中,女性導演僅佔17%。)在電視劇編劇領域中,女性編劇的佔比甚至更高。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左:2018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受訪者年齡分佈

右:2017青年導演生態調查受訪者年齡分佈

從學歷方面來看,受訪編劇中本科生佔54%,碩士、博士佔42%,總體學歷水平很高。同時我們發現,所有受訪編劇中有58%來自編劇相關專業(即“科班出身”),42%來自其他專業。在科班出身的編劇群體中,平均學歷水平遠高於來自其他專業的編劇。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被訪青年編劇學歷分佈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是否畢業於編劇相關專業

就讀哪些學校最有可能踏入編劇的門檻?在我們受訪編劇中有30人(20%)畢業於北電,遙遙領先於其他院校,知名編劇汪海林的母校中戲以14人屈居第二,加上位列三、四名的中國傳媒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這四所院校的畢業生佔據了所有受訪編劇的40%。在這之外,大部分受訪編劇並非來自藝術院校,非知名院校畢業的也大有人在——北電中戲向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但並非通往編劇的唯一通道。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青年編劇畢業院校分佈

入行之前,他們都做什麼?58%的受訪編劇是高校畢業後直接進入編劇行業,有14%的人之前從事著與編劇完全不相關的工作。在我們的訪問中,有些編劇之前工作為市場銷售。從畢業院校、所學專業以及從之前的身份綜合來看,出身並不決定一切,編劇職業的包容性還算比較大。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成為職業編劇之前的身份

不過,編劇出身的人會更早確定自己的編劇理想。在所有受訪編劇中,56%的人在參加工作之前決定就成為職業編劇,但而在編劇專業出身的編劇中這個比例達到了72%。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左圖:所有受訪者決定成為職業編劇的時間

右圖:編劇相關專業受訪者決定成為職業編劇的時間

這或許是因為相比於電影導演來說,影視編劇入行的風險沒有那麼的大:在去年的調研中,青年電影導演的處女作往往要歷經數年籌備並且常常夭折,而在本次調研中,66%的受訪編劇在入行1-2年內就已經有了第一部署名的上映作品。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入行多久有了第一部署名上映(包括已簽約和正在製作)作品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二、他們喜歡什麼?

受訪編劇的價值取向

最喜歡的電影:《霸王別姬》

最喜歡的電視劇:《絕命毒師》

最想合作的導演:李安

最想合作的演員:河正宇

最想合作的製片人:侯鴻亮

最喜歡的新聞板塊:社會民生

與青年導演類似,青年編劇們同樣以看電影、讀書、旅行、聽音樂為最大愛好,不過在調研中30%的受訪編劇愛玩遊戲,比導演10%的比例高出了不少——坊間傳言編劇裡面遊戲迷很多,看來是真的。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左圖:受訪青年編劇平時的愛好

右圖:受訪青年導演平時的愛好

青年編劇喜歡什麼樣的電影?排名前十中有三部國產片,除了第一名的《霸王別姬》,其他兩部皆為楊德昌導演的電影(《一一》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從類型來看,多為劇情片,高頻類型及喜劇片沒有一部上榜。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青年編劇最喜歡的電影

在電視劇方面,受訪編劇最鍾情的是美劇《絕命毒師》,不過前10名中有一半都是國產劇。看來對編劇來說,相比國產電影,國產劇更能打。從類型來看,前10中有4部都是歷史類。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青年編劇最喜歡的電視劇

當落到工作層面時,受訪編劇們會有怎麼樣的興趣偏向呢?在最想合作的導演中,李安高居榜首,而他也是“青年導演”們最大的偶像;大陸導演中甯浩居首位,而“青年導演”們更愛婁燁。前10中大多為電影導演,偏愛電視劇導演的編劇很少,其中有三分之一編劇(48位)寫了“無”。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青年編劇最想合作的導演

而在想合作的演員中,韓國演員河正宇最受歡迎,徐崢、章宇分居二、三。前11名有9位都是男演員,女演員僅有周迅和湯唯。這次,有更多編劇(62位)選擇了“無”,有些編劇表示:“這個讓製片方決定吧,自己說不上話。”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青年編劇最想合作的演員

在我們的採訪中,有不少編劇表示通過瀏覽社會民生新聞尋找靈感。確實,當被問及平時最關注的新聞版塊時,受訪編劇們選擇“社會民生”多過“娛樂影視”。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三、他們如何工作?

受訪編劇的工作狀況

一半編劇有團隊協同作戰

項目更多來自熟人的介紹

大多人同時進行多個項目

製片方不專業是最大問題

最焦慮的是甲方決策不統一

最需要的是好團隊和好甲方

多數家長支持他們的工作

在外界看來,編劇是一門“閉門造車”的工作,寫作著總是被貼上“孤獨”的標籤。但在我們的調查中,過一半編劇是在與團隊協同作戰,59%的受訪青年編劇組建或加入了工作室,僅有30%的編劇沒有團隊也沒有簽約經紀公司。但即使如此,受訪編劇們的項目最多來自老師朋友的介紹,說明這個行業還是比較依靠人脈的。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是否擁有固定的創作團隊

青年編劇們是如何寫作的?調研顯示,多線進行是編劇工作的常態:61%的受訪編劇平時會處於雙項目並行的狀態,更有甚者一年會同時接5-6個項目。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一般同時進行幾個項目

在工作時間方面,並非所有編劇都是“夜貓子”:除了上午之外的所有時段都可以成為編劇的主要創作時間,但有34%的受訪編劇表示“創作時間不確定,沒有規律”——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同樣比例的受訪編劇在創作時無法按時吃飯。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一天中主要的創作時間段

好在作為相對自由的職業,編劇們的睡眠時間尚有保障:僅10%的編劇每天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

編劇的收入是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對於受訪編劇來說,有53%的人對自己的目前的收入是不滿意的。在我們的走訪中,不少編劇認為一個項目要做1-2年,到手的稿酬也和普通白領相當。也有幾位收入過百萬的編劇,不過因為他們有已經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團隊,人員等各類開銷也相應增加。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是否對目前的收入滿意

編劇的收入來自作為甲方的製片方,但知名編劇宋方金那句“生活不止遠方,還有甲方乙方”透露了編劇們與製片方的緊張關係,以及編劇們對這種關係的無奈。我們的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編劇認為與製片方溝通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後者不夠專業,沒有表述清楚自己的需求,其次是對自己在溝通中的話語權不滿意,認為自己地位不高。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和製片方溝通最常面臨的問題

當被問及整個編劇行業面臨的主要困境是什麼時,有6成受訪編劇認為是“製片方不專業”,說明這個問題確實很嚴重。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編劇行業面臨的主要困境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編劇們的心理是否時常焦慮?調查顯示,近一半受訪編劇表示處於持續焦慮狀態,另外近一半編劇偶爾感到焦慮,而焦慮的原因,有一半受訪編劇表示主要在於甲方的決策不統一,導致反覆修改,重複無效勞動。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焦慮的主要原因

那麼,他們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幫助呢?調查顯示,高效協作的團隊和與資方(製片方)的溝通、談判是他們最需要的,而對創作上的幫助,受訪編劇需要的並不多。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在工作中最需要的幫助

不過,不同工作狀態的編劇需要的幫助偏向不同。我們發現單打獨鬥的編劇最需要的幫助是與資方的溝通和談判。而在已經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者製片公司的受訪編劇中,他們則最需要團隊的高效協作。

即使編劇這門職業有這些這樣那樣的問題,但71%受訪編劇表示家人支持他們的選擇,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我們在訪談中得知,家人不支持的主要原因在於認為編劇工作缺乏保障,不夠穩定。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父母對他們職業的態度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四、他們怎麼看待編劇職業?

受訪編劇對自身職業的看法

天賦比後天努力更重要

外界評價是作品最大的價值

致力於平衡自我表達和大眾需求

6成編劇會堅持這份職業

男性編劇更想轉行

對於文學藝術創作而言,人們常將那些創作者的成就歸功於他們的“天賦”。那麼在編劇自己的眼裡,“天賦”對他們來說會有多重要呢?有一半受訪編劇認為“天賦”是對於編劇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但也有另外一半認為“努力”或“運氣”更重要。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認為編劇工作最重要的因素

關於作品的價值,外界評價(包括觀眾口碑和業內肯定等)是受訪編劇們最看重的部分,佔了五成半。有意思的是,只有27%的受訪編劇認為“滿足自己”最重要,而這個比例在我們上次的青年導演報告中是45%。也許導演相比編劇更注重自我,或者說編劇更具有服務意識。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認為作品最重要的價值

在這樣的價值觀念下,絕大部分的受訪編劇認為作品應該努力平衡自我表達和大眾需求。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如何看待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關係

對於這些入行不算久的“青年編劇”而言,編劇會是他們堅持一生的職業嗎?有6成受訪編劇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有四成表示不確定或不會堅持。當問“青年編劇”們未來是否會向製片人、導演等其他崗位發展時,有一半人表示會,這相比前面回答會堅持編劇職業的人少了一成。在我們的訪談中,更多男性編劇表示未來會轉向製片人或者導演崗位,而且有些男性編劇直言,自己寫的劇本就應該自己來執導。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左圖:受訪者是否要一生堅持編劇職業

右圖:受訪者是否會要製片人、導演等相關崗位發展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五、他們怎麼看待中國影視行業?

受訪編劇對整體影視行業的看法

不僅製片人,其實啥都缺

對中國影視未來還是樂觀

在前文中,我們看到受訪編劇們認為編劇行業主要面臨的困境在於製片方不夠專業。而當問他們中國影視行業最缺什麼專業人才時,雖然回答缺“專業製片人”的比例不少,但回答“啥都缺”的人更多,佔了近六成。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認為中國影視行業最缺的人才

不過好在,面對這個“啥都缺”的中國影視行業,大多數受訪編劇們對它的未來依舊持樂觀的態度。

無論如何,希望還在。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受訪者對中國影視行業未來的態度

後記:

電影誕生之初,在放映現場並沒有編劇。但這同時也說明編劇的誕生本就是作為影視工業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如果說導演們還有可能為了藝術理想而獻身事業的話,編劇天生就應該被片方放置在正確的、有利於生存的地位上。

雖然關於編劇被壓榨的新聞時有發生,但所幸的是,近幾年行業內各種編劇培養的項目拔地而起,在提高編劇自身的專業性的同時,也讓大眾更多關注到這個群體,讓他們的價值更加彰顯。

身處於這個時期的青年編劇,未來將是中國影視行業的中流砥柱。當我們深入他們的世界時發現,他們的生存狀況依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相比對收入的擔憂,他們更焦慮的是與製片方合作中遇到的種種障礙,需求端和供給端的對話體系尚未建立。不過即使如此,編劇們對未來的中國影視業依舊樂觀。

表達出問題是改善的第一步,只要希望還在,這個行業的困境就能通過各方的努力逐漸改善。(完)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下載報告完整版PDF)

項目統籌:刀疤狐

圖表設計:溫馥昭

鳴謝:(按照姓名首字母縱向排序)

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畫外hoWide

感謝編劇幫、FIRST青年電影展、弧光聯盟、CAA中國的大力支持!!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