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下休閒農業發展路徑研究——以山西為例

鄉村振興戰略下休閒農業發展路徑研究——以山西為例


摘 要:休閒農業是利用農村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 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 發展休閒農業可以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改善農業農村環境, 增加農民收入。山西自然資源獨特, 人文景觀豐富多彩, 具有發展休閒農業良好的資源條件和環境優勢。在剖析休閒農業發展原則和動力模式基礎上, 分析了山西休閒農業總體發展佈局、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探討山西特色休閒農業發展模式, 以期突破瓶頸、尋求機遇、科學規劃,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謀求休閒農業發展的最優路徑。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 並將此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重要戰略之一, 指出“三農問題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 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1月頒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鄉村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要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 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可以看出,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農民在農村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 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 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

休閒農業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湧現出來的新型業態, 通過拓展農業的觀光休閒、文化傳承、生態涵養、教育科普等功能, 圍繞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勞動和農村良好的生態以及鄉土、鄉風、鄉韻等風貌, 通過創新、創意和創造讓人們享受真正的田園生活、品味農業情調、體驗農耕文化, 促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1]。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 休閒農業是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和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是推動農民創業創新的重要平臺, 是促進全域旅遊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十三五”以來, 山西省出臺了《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城郊農業發展意見》等系列文件, 把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作為富民產業大力推進。截至2015年底, 山西省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6000萬人次, 共有773個自然村從事鄉村旅遊, 旅遊收入達300億元, 約佔山西旅遊總收入的10%。2016年, 全省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共接待遊客人數為2300萬人次, 帶動12萬戶農民就業增收。休閒農業日益成為農業農村文化“三位一體”、農村三大產業深度融合的新業態, 在發展現代新型農業、農民增收就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中體現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山西曆史文化底蘊深厚, 又是發展黃土高原特色鄉村休閒旅遊的主要目的地。本研究以山西為例, 基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景觀資源和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人文旅遊資源, 在國家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 發展休閒農業且將其作為優勢產業加以扶持和推動是鄉村經濟發展和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最佳選擇。通過分析山西休閒農業發展現狀, 以期突破瓶頸, 尋求機遇, 謀求發展。

二、文獻綜述

休閒農業在國外的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但是到目前為止, 國外學術界對休閒農業在概念上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從已有文獻可以看出, 國外學者常使用“Farm tourism”“rural tourism”“Leisure Agriculture”和“Agri-tourism”等詞彙來描述和理解休閒農業[2]。如國外學者Davies (1992) 等將休閒農業定義為“在典型的農村環境條件下為營運農場提供各類休閒遊憩設施從而從事各種休閒活動的一種旅遊形式”[3]。隨著休閒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Bramwell (1994) 等學者從休閒活動的目的視角完善對休閒農業概念的認識, 認為休閒農業的目的在於娛樂、休閒、體驗、教育等[4]。總體來看, 國外對於休閒農業的研究多集中在對休閒農業內涵的認識, 休閒農業的經營主體, 當地居民對休閒農業的感知和態度, 休閒農業對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影響, 休閒農業市場開發的研究等方面。對休閒農業主體的研究, 主要包括經營主體動機、人口特徵、經營意願等方面, 如Dejan等 (2013) [5]認為, 農戶開展休閒農業的動機主要包括增加收入、解決就業、銷售農產品、滿足旅遊需求、合理利用閒置的建築物等。Long等 (1990) [6]研究發現, 當地居民在休閒農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所持態度有明顯差異, 休閒農業開發初期, 大多數居民對休閒農業持有肯定或者贊成的態度, 但是當遊客數量達到一定水平或者已經超過當地最大社會承載力之時, 居民對休閒農業的肯定或贊成的態度就會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20世紀六七十年代, 我國學者開始關注休閒農業, 隨著改革開放以後休閒農業的發展, 學術界對休閒農業這一新型農業形態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對休閒農業概念的認識、類型和特徵, 休閒農業資源開發與空間佈局, 產業發展路徑和影響因素, 以及針對具體地域所做的案例研究。如郭煥成 (2004) [7]認為, 休閒農業是以開發休閒旅遊價值的農村產品和農業資源為前提, 形成以農業生產、藝術加工、科技應用和遊客參與為一體的農業休閒活動。李有緒等 (2014) [8]以福州市為案例地, 通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 將福州市休閒農業空間佈局分為五個基本類型, 即都市依託型、環城依託型、縣域依託型、產業依託型、水域依託型。唐書轉 (2016) [9]從產業融合的視角, 對河南農業與旅遊業產業融合發展進行可行性研究, 最終提出河南省休閒農業資源的開發策略。朱長寧 (2016) [10]基於產業經濟學相關理論, 通過對江蘇省四地市居民的問卷與訪談數據分析, 提出了休閒農業價值鏈重構和休閒農業產業鏈整合的具體思路與策略。目前, 有關山西休閒農業的相關研究, 主要集中在山西休閒農業的發展現狀和問題分析等方面, 李亞楠 (2010) [11]運用SWOT分析法對山西省休閒農業發展進行深入剖析, 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山西省休閒農業的戰略矩陣模型。劉潔等 (2017) [12]從休閒農業內涵入手, 闡述了山西省休閒農業發展現狀、發展模式和存在的問題, 並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

總之, 休閒農業在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領域廣泛、研究內容深入。國內對休閒農業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 但是發展迅速。在研究對象上, 從宏觀層面逐漸向微觀個體層面深入;在研究方法上, 從定性分析向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系統分析發展。在研究內容上, 所涉及的問題不斷細化, 從概念、現狀等表象分析到發展評價、聚類模式及空間結構的研究。但缺乏具體理論指導下對個案的深入研究, 研究成果的轉化率低, 對現實的指導性有待加強, 同時還有一些具體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拓展與深入。

三、休閒農業發展原則與動力模式

(一) 休閒農業發展原則

1. 以農為本原則

經濟學的發展理論證明, 國民經濟增長和工業化發展的關鍵始終是以農業增長為關鍵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休閒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民就業、改善農村環境、防止水土流失、緩解鄉村社會問題、增強農業景觀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發展休閒農業, 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發展狀況, 不能簡單照搬國外休閒農業典型案例, 必須符合本土特色和地方文化, 遵循“以農為本”的原則, 不能以犧牲環境和破壞環境為代價, 更不能不顧農業特點來一味滿足市場需求, 而應該在確保農業基礎地位的前提下, 拓展農業休閒功能, 延伸農業產業鏈, 開拓農業發展新空間。

2. 市場導向原則

經濟學強調利益公平分配原則, 所謂公平就是實現利益分配上的平等待人, 當現實中無法達到完全理想的資源分配狀態時, 就會追求帕累托最優, 即增加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無損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在發展休閒農業的過程中, 要遵循市場規律, 堅持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 靠市場機制來統籌, 在市場機制下實現城鄉共贏、利益互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居民對休閒農業的要求越來越高, 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和個性化, 因此, 在發展休閒農業過程中, 要在堅持土地要素供給和資源有效配置的基礎上, 提高供給水平和服務管理能力, 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閒需求。

3. 功能統一原則

農業發展屬於永久性系統工程, 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充分考慮農業發展的遠景規劃、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實現休閒農業與資源環境的有序協調。在休閒農業發展過程中, 對不同區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層級的休閒農業狀況進行科學開發和優化管理, 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基礎上, 要保護好生態環境, 做好水土保持和廢棄物處理工作;要保護好文化, 把地域傳統和文化特色傳承下來, 從而實現休閒農業的持續、高效、協調發展, 使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大功能促進系統生產力的提高, 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二) 休閒農業發展的動力模式

將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農業, 實現休閒農業的高效、有序和協調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扶持力、農業資源吸引力、市場需求拉動力和經濟發展推動力的共同作用 (見圖1) 。


鄉村振興戰略下休閒農業發展路徑研究——以山西為例


圖1 休閒農業發展動力因素

1. 國家政策扶持力

目前我國休閒農業發展的行業標準和規範還不夠健全, 相關法規政策的約束力不夠, 審批程序不完善, 監管不靈活, 嚴重製約著休閒農業的健康發展。政府在休閒農業發展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特別是在休閒農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政府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充分發揮政府對休閒農業的宏觀調控和管理, 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 減少盲目無序建設, 提高休閒農業建設標準和管理水平, 休閒農業需要在國家政策的宏觀指引和資金支持下, 朝著更高水平和更遠方向發展。

2. 農業資源吸引力

發展休閒農業離不開地方農業環境和資源稟賦, 農業環境是發展休閒的客觀條件和基礎空間, 農業、農村和農民是農業環境的構成要素, 同時還有農業設施、農村建築物和景觀環境等, 共同構成休閒農業發展的客觀大環境。除此之外, 還要有極好的資源稟賦, 而這種資源稟賦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定的地質地貌和氣候環境中造就的, 體現出獨有的地方特色和吸引力。

3. 市場需求拉動力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對日常休閒的需求越來越高, 同時, 高效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也促使居民需要有更多的高質量休閒放鬆機會。因此, 多樣化的休閒產業應用而生, 而休閒農業是休閒產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休閒市場不斷擴大、需求偏好日益多元化成為休閒農業發展的市場拉動力。

4. 經濟發展推動力

休閒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這個大環境,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為休閒農業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一方面表現在基礎設施的改善, 完善的供水、供電、供暖、道路交通、網絡信息、汙水處理等要素是地方休閒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 也是掃除休閒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另一方面表現在服務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享受休閒農業過程中, 城市居民抱怨最多的就是管理跟不上, 服務意識淡薄,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 經營者的服務和管理意識越來越強, 通過各種方式增強服務意識, 提高服務管理水平, 使其成為地方發展休閒農業的推動力。

四、山西休閒農業產品類型及特色

近幾年來, 山西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勢頭良好, 為促進全省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截至2016年底, 山西省休閒農業旅遊景點共計259個, 其中國家級休閒農業旅遊景點28個, 省級休閒農業旅遊景點213個, 市級休閒農業旅遊景點18個, 其總體分佈格局整體呈中部和東南部密集、其他區域稀少的分佈特徵[13]。目前, 全省各地域範圍內的休閒農業相關企業及各種類型的經營主體已近萬家, 2016年接待遊客數量為2300多萬人次, 營業收入達200億元, 同時還為20餘萬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開發出一大批精品旅遊景點和精品休閒旅遊路線[14]。休閒農業已成為農業、文化和旅遊“三位一體”, 生產、生活和生態同時改善, 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模式, 為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發揮了作用。

(一) 休閒農業產品類型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東翼, 悠久的歷史和錯綜複雜的地理環境, 在特有的歷史文脈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下,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休閒農業產品和良好的鄉村旅遊資源優勢 (見表1) 。山西休閒農業旅遊產品特色鮮明、類型豐富, 為廣闊的鄉村休閒旅遊市場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表1 山西休閒農業產品類型

鄉村振興戰略下休閒農業發展路徑研究——以山西為例


(二) 休閒農業產品特色

1. 觀光遊覽型

山西農林牧漁等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以農事勞作、農業觀賞、水利工程、林業觀光、漁業養殖、採摘垂釣、民俗文化為內容的觀賞遊覽型休閒農業產品類型豐富、特色鮮明。而此類休閒農業產品在全省因不同的地理環境特徵和自然資源風格, 以及各地市不同的開發經營模式而各具特色。如以自力更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樣板的昔陽縣大寨村, 其大寨品牌和大寨精神可謂家喻戶曉, 同時, 大寨梯田也極為壯觀, 不僅具有農業觀賞價值, 同時能宣傳大寨文化精神。萬家寨引黃工程作為山西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 自工程建設以來吸引了無數國內外遊客前去遊覽參觀。另外, 山西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傳統的節日慶典、民間傳統工藝和民俗表演等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為觀光遊覽型休閒農業增添了內涵和活力。

2. 飲食文化型

山西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花樣類型豐富, 南北風味各異, 地方小吃更有盛譽。晉北地區氣候寒冷, 當地居民喜歡吃豆麵、莜麵、黃米糕、土豆、玉米、小米飯等熱量較高的主食, 副食佐以醃鹹菜、豆腐、白菜等。晉中地區以小麥、高粱、玉米等麵食為主, 花樣繁多, 製作精細, 炸、煮、蒸、烤、煎等工藝樣樣俱全。晉南地區大部分居民喜歡吃幹饃、麵餅。山西面食聞名於世, 麵食有多種吃法。另外, 各地還有特色飲食, 飲食類型豐富, 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氣息。

3. 住宿文化型

山西民居建築佈局井然、結構考究、風格多樣, 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域文化積澱, 同時也展現了北方傳統建築的審美取向。作為北方民居建築的典型, 山西民居最具代表性的應屬平遙、祁縣的民居建築。山西平遙古城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整個古城很好地保留了中國明清歷史建築的完整格局, 素有“中國古代民居建築寶庫”之稱, 城內現有400多處近代民居建築, 展現了中國近代以山西為代表的北方民居建築的典型風貌。另外, 還有山西晉中一帶的喬家、渠家、王家、常家、曹家等民居建築群, 晉南的丁村老民宅, 晉東南的皇城相府和郭峪村老巷老宅, 晉西北的磧口古鎮及其民居建築等, 無一不體現了近代以來山西民居建築文化的輝煌成果。其外, 還有晉西北的窯洞、平房等, 都是山西獨具特色休閒農業住宿類型, 也體現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4. 購物體驗型

山西地域遼闊, 物產豐富, 除豐富的煤炭等礦產資源外, 還有一大批農副產品、土特產品及手工藝品吸引著外地遊客。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品有沁州黃小米、太谷壺瓶棗、上黨黨參、山西灘棗、應縣紫皮大蒜、廣靈豆腐乾等。山西的手工藝品因具有獨特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 工藝精湛、歷史悠久而聞名於世。如平遙推光漆器, 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 工藝奇特, 精美絕倫,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外, 山西的金絲畫、手工鞋墊、大同銅器、雲岡絹人、廣靈剪紙、仿古石雕等也是名譽中外的手工藝品。近幾年, 部分企業開始關注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展現地方文化特色的各類玉雕、體現歷史文化特色的各類銀飾等, 極大地豐富了山西休閒農業旅遊商品的類型。

5. 體育娛樂型

山西體育娛樂型鄉村旅遊產品主要包括攀巖、漂流、划船、滑雪、滑冰、滑沙以及其他體育活動。目前, 滑雪類旅遊項目初具規模。如太行山大峽谷攀巖基地, 自然條件優越, 政府支持開發力度大, 舉辦的國際攀巖比賽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體育休閒愛好者, 也引起了國際攀巖愛好者的關注, 從2005年開始, 每兩年舉辦一屆, 不斷提高大峽谷美譽度。大同萬龍白登山國際滑雪旅遊項目於2017年開工建設, 該項目冬季以初中級滑雪及大眾娛樂為主、高級為輔, 隨著區域開發的推進, 室內滑冰、滑草和山地車等將成為春夏秋三季主營的運動休閒項目, 同時將成為滑雪運動員的培養和訓練基地, 以及國內國外賽事舉辦地。各類娛樂型旅遊產品豐富了鄉村旅遊的產品類型, 使遊客得到更好的愉悅和體驗。

五、山西休閒農業發展現狀剖析

(一) 休閒農業總體發展佈局

休閒農業既是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產業升級、農民就業增收的方式, 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 調整產業結構、改善農村環境的新途徑。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 山西休閒農業從原來的粗放式、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模式向現代、大規模、新型休閒農業區轉變。山西明確了休閒農業發展總體佈局的三大板塊為“四大現代都市休閒農業圈、四大生態休閒農業區、四大傳統特色休閒農業帶” (見表2) 。

表2 山西休閒農業總體分佈情況

鄉村振興戰略下休閒農業發展路徑研究——以山西為例


三大板塊覆蓋了全省特色休閒農業區域, 並且按區域劃分特色, 形成各具特色的全域新型農業產業模式, 在省政府的大力投資和政策引導下, 預計到2020年, 山西將發展1000家休閒農業園區, 100個規模休閒農業企業, 規模以上“農家樂”50家, 同時建立相關配套設施和完善休閒農業服務體系, 從而帶動全省休閒農業朝著健康有序、科學規範的方向前進[15]。

(二) 休閒農業發展優勢

1. 資源優勢

山西地形複雜, 地貌類型多樣, 資源豐富, 類型齊全, 品味獨特, 組合良好, 形成一系列別具特色的休閒農業旅遊資源。通過調研, 整合其休閒農業旅遊資源類型如表3所示。

表3 山西休閒農業資源類型及特色品牌項目

鄉村振興戰略下休閒農業發展路徑研究——以山西為例


總體來看, 山西休閒農業資源豐富、類型多樣, 主要有民俗古蹟型、觀光園區型、創意文化產業型、科技創新園區型、生態資源觀賞型、農業採摘觀光型、溫泉度假娛樂型和節慶活動型。這些休閒農業資源各具特色, 形成豐富的休閒農業新業態, 在吸引大批量休閒旅遊市場的同時也為地方帶來更多的產業發展機遇和就業增收機會。

2. 區位優勢

從地理位置來看, 山西處在我國東、西部的結合部位, 鄰接北京、天津、鄭州、西安等工業發達的城市, 與上海、武漢、呼和浩特等城市相距不遠, 交通比較便利, 所以山西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同時, 適中的地理位置使山西成為進出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 是國家建設逐步西移的前沿陣地。截至2017年底, 全省公路里程14.3萬千米, 其中高速公路5335千米, 民用航空航線211條。大同市雄踞晉、冀、蒙三角帶, 是全國42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 與北京、呼和浩特、太原、張家口等城市已實現3小時公路互通, 從太原乘高鐵到北京、西安等地只需3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晉南前往鄭州、西安、濟南等地交通四通八達。總體來看, 山西整體區位優勢突出, 交通便利, 可進入性強。

3. 人文優勢

山西省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從堯、舜開始, 一直到夏代初年, 一直為中國的中心地區, 是九州之中的冀州之域, 可謂歷史悠久, 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丁村文化遺址、下川遺址和西侯度文化表明, 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同時, 山西還是地上文物第一大省,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 古遺址、古墓葬群、古寺廟、古建築、古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故居、大院、戰役遺址等, 從舊石器時代到近現代漫長曆史時期的典型遺蹟在山西各地都有所體現, 無不顯示著較高的文化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另外, 晉中社火節, 晉南面塑花饃村, 大同市廣靈縣、臨汾市浮山縣的剪紙村, 長治市黎城縣的布老虎, 晉中市太谷縣的花燈等民風民俗和豐富多彩的鄉村特色產品, 對於城市旅遊者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這些都是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的良好人文優勢。

4. 市場優勢

2017年, 山西全省常住人口3702.35萬, 比上年末增加20.71萬人, 其中城鎮居民2123萬, 且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 各地市龐大的城市居民出遊市場和持續增長的消費能力成為近郊農業休閒及鄉村旅遊的主力軍。此外, 山西前往京津冀等地交通便捷, 越來越多的京津冀居民成為山西休閒農業旅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利用週末進行兩日遊的遊客數量不斷增長。張家口、呼和浩特、西安、洛陽等地也是山西休閒旅遊的重要市場範圍。高鐵、機場、高速公路的貫通建設, 將為山西鄉村休閒旅遊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

(三) 休閒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 低層次粗放式開發普遍

山西大部分鄉村對休閒旅遊資源的開發還停留在粗放型開發階段, 缺乏深度開發, 遊客主要是以參觀遊覽為主, 體驗參與性低, 缺乏新奇感受, 資源開發展示內容單調, 一些鄉村休閒旅遊區知名度低、可遊性差、模式雷同等, 缺少對遊客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不能發揮休閒旅遊資源的綜合性功能, 更無法推動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 深入挖掘鄉村資源的核心價值, 凸顯山西特有的三晉文化內涵, 把新舊石器文化、中原農耕文化、黃土窯洞民俗文化、晉北邊塞遊牧文化、軍事文化等在不同時期的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在各區域展現出來, 成為山西休閒旅遊開發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

2. 缺乏整體性規劃統籌

目前, 從休閒農業的整體發展狀況來看, 全省上下依然屬於自發的點狀式發展, 沒有形成整體性的全域發展觀, 沒有把區域性特色休閒農業產業置於整個山西鄉村產業發展大盤子中, 各自為政。一方面是縣域鄉村休閒點缺少立足於地市的整體規劃和統籌, 休閒項目特色凸顯不夠, 趨同化傾向嚴重;另一方面是各地市內部的休閒產品相對單一, 沒有形成依託地方資源有效整合的良好局面。雖然山西省政府明確了山西休閒農業發展的三大板塊總體佈局目標, 但在實施過程中, 還需要具體科學規劃, 全面統籌。

3. 休閒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

各鄉村在吃、住、行、遊、購、娛等需要的綜合配套服務設施方面不完善問題突出。有的鄉村休閒資源特色鮮明, 但遊客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吃飯、住宿和購物點;內部交通狀況差, 沒有規範的停車場, 遊客難進難出;鄉村環境衛生差, 汙水、糞便、垃圾等尚未形成良好的處理系統, 廁所、垃圾桶數量不足, 衛生條件差;鄉村信息服務設施缺乏, 沒有導覽設施或導覽設施不規範, 通信設施質量有待提高, 缺乏必要的救援機制, 沒有健全的鄉村休閒旅遊網絡服務平臺。

4. 休閒農業資源特色不鮮明

由於現階段對休閒農業旅遊資源特色的挖掘不夠, 只是對鄉村資源的簡單開發整合, 沒有突破以“農家樂”為主的經營模式, 散而小的經營局面依然存在。不少鄉村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也擁有較好的資源特色, 但在開發過程中缺乏先進的理念和長遠的發展思路, 致使大部分休閒農業經營者只是停留在提供簡單的吃住和遊覽接待方面, 並沒有從遊客吸引力的角度去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產品來吸引遊客, 被動經營。如靈丘縣覺山村, 有始建於北魏太和七年的覺山寺, 又被列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具有極強的歷史文化和考古價值, 但整個村落特色體現不足, 沒有較好地把所在地域、民族以及特定歷史時期的典型特徵挖掘出來, 互動體驗差。

5. 農戶對休閒農業的認識不足

休閒農業不僅可以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農業結構調整, 而且與許多產業相比, 就業容量大、門檻較低、層次多、方式靈活, 農戶的參與面廣、受益面大。通過發展休閒農業, 能真正讓農戶有參與感、成就感、尊嚴感, 並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不斷增強幸福感和自尊自強的意識, 這對於鄉村經濟、社會、環境長遠發展無疑具有深遠意義。但目前大部分居民對休閒農業認識不足, 開發參與的觀念不強, 態度不是很積極, 村民更多的是關注休閒農業發展能給他們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 而對其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漠不關心。

6. 休閒農業土地利用的制約影響

小規模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改革初期能夠適應當時農業生產力水平, 但是,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這種農業經營方式的侷限性日益凸顯。休閒農業園區規模化、產業化的特點使其在發展中需要大量用地, 但由於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 土地流轉存在一些障礙, 無法形成規模效應, 制約了休閒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些園區沒有建設用地相關指標, 住宿、餐飲、娛樂、停車場等接待服務設施建設受到了較大的制約, 有些農戶或經營者為了完善相關休閒配套服務設施, 在沒有獲得正式土地審批手續的條件下開展建設, 導致部分違章建築的出現。有些經營戶只能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經營, 導致經營規模無法擴大, 缺乏長遠規劃。

六、山西休閒農業發展的路徑思考

(一) 山西特色休閒農業發展模式

1. 創意農業觀賞園區模式

把創意理念融入到休閒農業的實踐中來, 使創意理念與休閒農業實現融合, 可以豐富休閒農業的內涵, 擴展休閒農業的邊界, 從而使休閒農業提檔升級。山西民俗文化內容豐富, 形式多樣, 以地方文化為主題, 以自然資源為載體, 結合民風民俗為元素, 運用一定的高科技手段, 採取創意手法還原園藝、園林效果, 對山西現有農場、農莊進行創意性設計, 將農業產業與各地自然、生態、文化和資源進行有效配置, 形成一定規模的場景公園式或休閒娛樂式農業觀賞園區。如某些傳統農業園區, 用“時尚”這一主題把每個文化創意下的項目活動串聯起來, 形成一個集城市型現代農業、文化創意產業、情景式休閒度假三位一體的新型產業模式, 突破原有傳統農業園區農作物種植和採摘為主的經營模式, 融入時尚個性元素, 採用差異化經營模式, 選取特定的目標群體, 同時吸引攝影愛好者、寫生畫家、情侶等群體, 創造出現代城市化農業資源。

2. 旅遊型民俗村落模式

以村落為單元, 以村落內的自然景觀、人文遺址和產業資源為基礎, 以特色農業生態觀賞、民俗文化娛樂活動、親近自然和修身養性等為內容, 以古村落宅院建築和新農業建設格局為吸引物, 通過對村落內的景觀、環境、建築、產業進行統一規劃, 構建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產業融合的特色民俗村落產業帶, 最終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 帶動農民致富增收。如搞好縣域內村落各類農事節慶活動、組織鄉村旅遊商品的整合開發、利用保留的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建築和村落, 以民俗文化為特色吸引物、以“紅色旅遊”為主的歷史革命遺蹟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傳統民俗風情和文化進行的表演、體驗和娛樂活動、以地方特色飲食為基礎的民俗村落餐飲文化元素的挖掘等, 從而形成具有一定規模、一定價值和一定意義的旅遊型民俗村落模式。

3. 特色小鎮模式

在創新休閒農業發展模式過程中, 應從“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出發, 走“主題化營運、特色化呈現、支撐點塑造、文化內容豐富、盈利模式重塑”的道路, 從而努力探索出一套獨具特色的休閒農業發展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 應當進行總體的優化佈局與具體規劃, 尋找適合本地特色, 具有本地優勢, 同時也應當依託本地的特色農產品與農業資源, 將農民、農村、農業三者有機結合, 精準進行山西特色小鎮的功能定位與宣傳定位。山西應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結合地方特色, 因地制宜。如晉城市的炎帝神農氏中華農耕文化小鎮、運城市的綠色生態園林小鎮、呂梁市的三晉民俗文化體驗小鎮等。運用創新理念, 轉變發展模式, 發揮主體功能, 探索山西小鎮建設的健康發展之路, 並在建設過程中, 實現鄉村振興與社會發展。

4. 中醫藥養生莊園模式

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特徵, 形成山西各地市獨具特色的養生產業, 如大同市渾源縣的黃芪作為一種貴重的中草藥, 具有補身益氣的效果;靈丘縣的苦蕎, 因含有鉻、礬等元素, 具有控制血糖, 降低糖尿病的功效;雲州區被譽為“黃花之鄉”, 黃花種植歷史悠久, 種植經驗豐富, 並且已經初具規模, 同時黃花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養生功效。因此, 大同市休閒農業可以依託其豐富的自然資源, 進行中醫藥養生莊園模式的開發, 從生態觀光、科普展覽、養生體驗等環節著手, 如建立藥草植物園、共享農莊、膳食館、生態走廊、文創展示區等體驗項目, 形成具備生產、生活、體驗、購物、餐飲、住宿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形態。隨著國家政策對於健康旅遊以及中醫藥產業的扶植,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憑藉豐富的養生資源開發中醫藥養生莊園模式具有發展潛力。

5. 休閒度假農莊模式

休閒度假模式主要是利用優美的自然風光、舒適的氣候條件、獨特的地貌資源和地方民俗風情等, 結合周邊自然景觀, 建立休閒、娛樂、遊玩設施, 開發融迴歸大自然和休閒娛樂為一體, 能夠為遊客提供度假、餐飲、養生等服務的農家樂和度假山莊等。主要類型包括現代新型休閒農莊、特色休閒度假村、功能化鄉村酒店等, 吸引城市居民迴歸大自然的情趣和避暑療養等健身活動。山西其他地域也有獨具特色的地質地貌資源, 可以結合當地自然環境, 開發高質量、上檔次、多層次的休閒度假農莊, 滿足城市人日益多樣化的健身養身和迴歸自然的需求。

(二) 發展山西休閒農業的建議

1. 明確發展思路, 突出文化內涵

山西省“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快文化旅遊的發展, 加大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力度, 發掘三晉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 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12]。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目標就是實現農民致富、農村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 山西在發展休閒農業的過程中應當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特色文化為主題的開發理念。按照“突出特色、注重內涵、一村一策、錯位發展”的思路, 加強對休閒農業的打造。山西的鄉村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澱, 深入挖掘中原農耕文化、黃土窯洞民俗文化、晉北邊塞遊牧文化等是山西休閒農業發展的方向和優勢。如可以將大同市的火山文化、黃花文化、土林文化, 天鎮縣、陽高縣的溫泉文化, 新榮區的長城文化等, 與當地特色的民俗活動相結合, 比如讓遊客體驗學習炸黃糕, 當牧民, 學秧歌對唱, 從而使休閒農業“農”味十足。同時,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 離不開專家的智力支持, 建立專家智庫, 在培訓、調研、規劃、諮詢等方面藉助專家力量, 充分發揮智力優勢, 確保產品的科學開發與規劃。

2. 加強發展觀念, 提高思想認識

首先, 要在思想上認識到發展休閒農業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建設新農村, 推動農村農業轉型,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其次, 要具有大農意識, 認識到農業的多功能性, 認識到發展休閒農業可帶動諸如交通、餐飲、房地產、信息網絡、加工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給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再次, 認識到發展休閒農業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良好途徑, 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 以不破壞和汙染生態環境為前提, 強化對原生態環境的保護, 為休閒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出良好的氛圍。

3. 完善基礎設施, 規範配套服務

資金短缺和融資難成為山西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全面快速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又是制約鄉村休閒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需要從幾方面著手:首先, 要加大政府投資力度, 逐步完善各項休閒農業及鄉村旅遊發展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鼓勵各類信貸機構把支持鄉村休閒農業的發展作為機構支農重點。其次, 吸引相關企業進行投資, 同時支持它們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 擴大產能, 以要素優勢和投資規模形成較強的競爭力。再次, 完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 搞好道路交通、信息網絡、供電排水、環境整治等的建設, 規範各類住宿、餐飲、安全等設施的建設標準, 做到便捷快速、乾淨衛生、標準規範、設施齊全。

4. 拓展市場空間, 提升品牌內涵

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突出特色”的原則, 認真調查分析山西各地市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和客源市場環境, 明確功能定位, 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 在各主體核心區域建立主導產業, 從高端化的鄉村會所、莊園, 到低層次的採摘園、農家樂, 都要突出特色, 樹立品牌, 以滿足各類群體的消費需求。在品牌樹立過程中, 重視對各村鎮文化資源的挖掘, 在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 實現差異化, 結合鄉村休閒旅遊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體驗性, 不只關注產品特色, 還要以體驗性農事活動為契機, 賦予農業產品以情境性、獨特性、故事性, 提升其附加值, 做到特色基礎上的差異化。

5. 加強農戶培訓, 提升服務水平

目前, 針對農戶開展的指導多侷限於種植養殖技術, 且效率低、覆蓋面窄, 而關於企業化、市場化、營銷、服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掌握非常有限, 缺乏廣泛而專業的指導, 使得行業標準法律法規的執行存在困難。地方政府要側重於擴大農業培訓的覆蓋面, 加強行業規範標準的宣傳和實施, 開辦各類培訓和講座, 針對從業者進行強化式培訓, 鼓勵他們外出考察, 設立專項資金, 鼓勵經營主體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同時, 政府應為經營主體和專業人才牽線搭橋, 通過引進專業人才來提升山西休閒農業的管理水平、服務意識和創新理念, 促進山西休閒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6. 加大政府扶持, 優化用地政策

政府部門要立足各區縣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徵、資源特色等自然條件, 做好土地發展規劃、利用產權制度改革、用好土地資源指標、激活資源要素價值。同時, 通過合作社模式解決農村用地難題, 吸納周邊農戶入社, 破解其發展中的土地困境。在嚴格控制農用土地轉為非農產業經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 允許農民合作經營經濟組織利用非農建設用地和山坡地進行鄉村休閒旅遊項目的開發, 允許利用這些資源與社會力量進行股份合作經營, 建設必要的休閒旅遊設施, 從而盤活土地經營使用權, 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大的價值。

基金: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山西休閒農業發展研究” (2018B1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