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鮮卑人→拓跋部→北魏王朝→党項羌人→羌人

在西羌系統中,先零羌、燒當羌、參狼羌等種落,早就在史籍中頻頻出現,雖然他們並未建立過被正史所書寫的民族地方政權,而後來建立了與遼、宋、金、元等朝代並立之西夏政權的党項羌,卻曾經名不見經傳,且很晚才見諸於文字。

從目前掌握的歷史記載、考古發現等情況推測,党項羌與吐谷渾類似,也是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中國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產物,是鮮卑人與西羌人融合後產生的新族群。

鮮卑人建立北魏政權(386年—557年)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那時候北方戰亂連連,各族百姓深受其苦,因此儘管鮮卑人屬於傳統意義上的“蠻夷”或“戎狄”,但因其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符合北方地區廣大人民追求和平、安寧生活的渴盼,因此這個少數民族政權獲得了認同。

北魏建立後,鮮卑統治階級帶領進入中原的鮮卑人,開始了由被動想主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漢化進程。到孝文帝拓跋宏(元宏467年—499年)時,北魏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與偏安南方的漢族政權分庭抗禮,同時北魏疆域內民眾安居樂業,促進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有了巨大發展,鮮卑統治階級的漢化程度已經很高。

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決心進行全面改革,他下令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前往中原腹地、多朝古都的洛陽,要求鮮卑人特別是鮮卑貴族一律改為漢姓、漢名,穿漢人服裝,使用漢語,鮮卑貴族死後不得運回平城安葬,以及鼓勵甚至強制與漢人通婚等等,並且從自身做起,將皇家姓氏“拓跋”改為“元”。

儘管總體來說,孝文帝的改革總體上取得了成功,是一位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皇帝。但畢竟改革是一場革命,必然會引發不同的聲音,有一些鮮卑貴族不願意被漢化,或者不贊同離開平城南下,於是或北遷祖居地,或遷往他處。“自是拓跋氏降為庶姓,散在夷狄”,既說明北魏時拓跋氏已經自認為並且被認為是漢人,也表明有些拓跋氏沒有加入漢化進程,而是與其他少數民族進行融合。

其中有部分拓跋氏黃胄和貴族,就一路西行,來到西羌人聚居的河湟地區,與當地的羌人混居,逐漸生成一個新的族群——党項羌,也叫党項人。

歷史文獻記載,到了大約公元六世紀末期(即隋朝),党項羌開始活躍,他們居住的中心在析支(《尚書。禹貢》作析支,《後漢書。西羌傳》作賜支,音不同而意同,即今青海省東南部的黃河河曲處,約在北緯三十四度左右)。到唐朝初年,党項羌活動範圍擴大,“東拒松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松潘縣以北),西葉護(中國古代北方部分少數民族爵位名稱,匈奴、大月氏、烏孫等都有使用,當是在單于或大單于以下的官爵;隋唐時期,葛邏祿、回紇等種落也有使用,多表示可汗之下分部部長),南春桑、迷桑等羌(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北吐谷渾(中心在青海湖)”(見《新唐書。党項傳》)。

党項羌那時還屬於比較弱小的族群,以遊牧生活為主,不過,他們已經初步進入奴隸社會,並分化出八個著名的氏族:細封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費聽氏等,從鮮卑人發源的拓跋氏顯然忝列為党項羌之較大氏族,且是党項羌這個部落聯盟中的領導階層。

簡明:鮮卑人→拓跋部→北魏王朝→党項羌人→羌人/白馬人

(党項羌人/來自網絡)

從中古世紀中國政權分析來看,在所謂五胡之中,鮮卑人的政治意識之強、文化文明程度之高、漢化程度之深,是其他胡類族群所難以望其項背的——在中原大地上,除了拓跋氏建立的“魏”系王朝外,慕容氏建立過“燕”系列政權,乞伏氏建立過“西秦”,禿髮氏建立過“南涼”等。此外,外遷之鮮卑人,也是“天才”的政治家,如慕容氏遷到河湟後,與當地羌人融合建立了新的族群吐谷渾及其政權,拓跋氏遷至河湟後,與黨項羌融合,後來建立了西夏王朝。

隋唐時期的党項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相當落後,據《隋書·党項傳》記載:党項"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有戰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犛牛、羊、獵以供食,不知稼牆",他們崇拜天神,崇尚白色,尚武而勇猛,死後實施火葬。

党項羌作為遊牧民族的一種,完全是“靠天吃飯”,一旦遇到氣候驟變或者易貨貿易渠道的阻絕等原因,便會陷入生死未卜的悲慘境地,加之貴族階級對財富的追逐,因此時常有劫掠農耕居民和城市的行動,對交界中原附屬地區的襲擾也就在所難免了。但在隋唐時期,西羌系統中的吐谷渾人,因其人口眾多、兵力較強,因而成為中原王朝重點“關照”的對象,而人少兵弱的党項羌,曾長期未遭受中原軍隊的重點打擊。

隋初,党項羌即有千餘戶自願“歸化”,中央政府對他們的生產生活進行了妥善安排;585年(隋文帝開皇五年),党項羌的大首領拓跋寧叢率領族人到旭州(治所在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定居,並上書請求內附,隋文帝封以大將軍的官號,其部下也各有所差。後來,該部一度攻打會州(治所今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被隋軍大敗。

隋文帝當面對被俘押解到長安的拓跋氏首領說:“還語爾父兄,人生須有定居,養老長幼。而乃乍還乍走,不羞鄉里邪!”拓跋氏羞懣,於是率眾定居。從此,党項羌在有隋一代歲歲朝貢。

唐朝建立後,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民族政策和諧穩定,國威遠播海內外,党項羌傾慕中原華風日甚。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党項羌首領之一的細封步賴親率部眾歸附唐朝,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褒獎與優遇:唐朝在其定居地設立民族羈縻州軌州(約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細封步賴為州刺史,享受朝廷俸祿與賞賜。

消息傳出,党項羌人紛紛內附,唐朝於是有先後設立了崌州、奉州、巖州、遠州等四州,整個黃河河曲之地的党項羌皆為大唐子民。到634年(唐太宗貞觀八年)時,包括党項羌人在內的羌系民族歸附大唐並接受中原州縣制管理的人口已經達到34萬餘人,設州60個(見北宋王溥(音“pu”)《唐會要。党項羌》)。

尚未統一的党項羌,遂多數心向大唐,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和行動。一位名叫拓跋赤辭的首領,因其部族地接吐谷渾,遂與其交好,並與吐谷渾王室結為姻親,而後者對大唐一直陽奉陰違,有分裂自立之意。

634年,唐朝大將李靖(571年—649年,初唐名將,世代為官宦,為唐太宗所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八)率大軍攻打吐谷渾時,拓跋赤辭曾幫助吐谷渾國主慕容伏允與唐軍作戰,最後因不敵而請降,唐朝在其所居地區設立了懿州、嵯州、麟州、可州等32個羈縻州,將各部歸降之首領分別任命為州刺史,並以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從此,西夏之先祖拓跋氏以李姓面世,青海省積石山以東地方全部納入唐朝版圖。

簡明:鮮卑人→拓跋部→北魏王朝→党項羌人→羌人/白馬人

(党項人發跡的地方/來自網絡)

經過隋煬帝、唐太宗時期對羌系民族中最強者——吐谷渾人的不斷打擊,使得後者衰敗下去了,給党項羌人的崛起提供了空間,但那時他們互不統屬,還停留在比較鬆散的部落聯盟狀態,並且尚未出現具有統一民族的領袖人物。

西戎中氐、羌皆為很早就見諸於經傳者,在古人的記憶中,河西四郡(即公元前二世紀初,西漢王朝在河西走廊、長城南北及其以西地方所設立的酒泉、武威、敦煌、張掖四郡,下轄35縣,使得那片曾經荒無人煙的之地,變成了沃野千里的農業區,同時在地理上也隔斷了匈奴與西羌之間的聯繫)以北為先後為匈奴、突厥,以南為氐、羌。

在三國魏晉十六國時期,同為西羌系族類的氐人,貌似地位比羌人要高,如苻堅(338年—385年,字永固,又字文玉。前秦世祖,氐人,曾經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後在與東晉“淝水之戰”中失敗,為慕容鮮卑“抄後路”,被羌人所殺)在被殺死前,面無懼色並輕蔑地對姚萇(330年—393年,字景茂。後秦太祖,羌人,出生於甘肅隴西縣以西)說:“小羌乃敢於逼天子?”,甚至不顧明明白白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之說,辱罵道:“五胡次序,無汝羌名”。

氐人的這種優越意識,主要因為那時候氐人在直接與漢人接壤之地,且氐人中農耕者較多,漢化頗深,甚至從語言、風俗、形體等方面與漢人無異,而那時的羌人,遊牧者居多,且居無定所,所受漢文化薰陶相對較少些。《魏略。西戎傳》記載:“(氐人)各自有姓,姓如中國之姓……能織布,善種田,畜養牛馬驢騾……多知中國(中原,漢)語,由於中國錯居也。”

也正是因為氐人漢化太深的緣故吧,漢魏六朝以後,氐人幾乎被漢人同化殆盡,隋唐以後,在中國西部“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歷史舞臺上,已幾乎找尋不到氐人的蹤跡了,倒是羌人的身影一直活躍至今。

氐人就徹底消失了麼?

——在今天四川省阿壩州南坪縣、綿陽市平武縣和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峰巒疊嶂的大山深處,生活著一直總人口不到兩萬的獨特族群,在二十世紀50年代民族身份識別工作中被劃為藏族。

然而,他們一般不修藏式寺院,不信仰藏傳佛教,多數人不會藏語,也沒有藏人天葬的習俗;他們不事放牧,卻擅長種田,服飾與漢人不同,但與藏族差別很大,他們的寺廟中既禮拜佛像,也信仰道教和關帝,與漢人一樣在家中貢奉祖先牌位,他們自稱“白馬人”,也就是史書記載的“白馬氐”的後裔。

作為上古西戎族類的一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氐人就生活在西漢水、白龍江和岷江流域。古代氐人的種類很多,有故氐、青氐、蚺氐等,其中人數較多者當為白馬氐,《史記》中記載:“(氐人中)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括地誌》也載:“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氐”。有專家對當代白馬人的姓氏和姓名進行研究後發現:他們的姓名與漢人完全一致,如李、楊、苻、班、王、餘、田、曹等,而藏人姓名中常見的諸如“扎西”、“旺堆”、“卓瑪”“達娃”等等,在白馬人中從未發現。

簡明:鮮卑人→拓跋部→北魏王朝→党項羌人→羌人/白馬人

(白馬人/來自網絡)

白馬人的節慶與漢人也完全一致。農曆正月初一、上元節、清明、端午、中秋等等,都是他們非常重要的節日。在節日裡,白馬人不僅要唱歌、飲酒和用鑼鼓伴舞,家庭團聚在一起緬懷祖先歷經磨難、南征北戰的傳說故事。

由於有專門研究氐人和白馬氐人的學者、著作,這裡就不再展開描述。值得關注的是,白馬人聚居的山區,也是國寶大熊貓的棲息地之一,居住在國家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內外的白馬人,從來敬畏自然、愛護生靈,不僅從不傷害大熊貓,而且僅甘肅省文縣鐵樓鄉的白馬人,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就曾先後救治過七八隻大熊貓幼崽呢。

簡明:鮮卑人→拓跋部→北魏王朝→党項羌人→羌人/白馬人

(拙作之一)

党項羌的首領階層,來自中國古代最具備政治頭腦和政權意識的族群——鮮卑人,即鮮卑人的拓跋部。而治下的百姓,主要是羌人的一種,即党項羌人。

經歷了唐末群雄並起的亂世之後,党項羌人趁勢崛起於西北,並經過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三代人的努力,於1038年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夏朝,因地處中國西部,故一般被稱為“西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