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賦能型組織,以交易代替管理、治理

打造賦能型組織,以交易代替管理、治理

賦能型組織有兩個特點:

一是權利收益可以切割得更小;

二是可以隨時、實時切割,實現一個員工或者員工的某個時間段變成一個交易單元。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劃分、激活小組,以交易代替管理、治理,這也是打造賦能型組織的基礎。

01 第一步: 能力分解

劃分、激活小組的第一步,就是針對核心瓶頸環節,進行能力的分解。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遭遇瓶頸。一般人認為,“弱”的環節是瓶頸,其實不然,在一個企業裡,“強”的環節也會成為瓶頸,因為強的環節,意味著很難複製。因此,從商業模式上,要善於做“分解”,把一個人用幾個人來替代。

那麼如何進行能力分解呢?

經典的例子比如E袋洗。以前洗衣店基本是前店後廠的模式,主要有兩個核心環節:收衣服和洗衣服。

這兩個環節連在一起經常會出現矛盾。洗衣店一般是設置在小區邊上,主要覆蓋小區裡的住戶,但一個小區的住戶有限,洗衣店往往吃不飽。但如果想擴大覆蓋範圍,路徑太遠了對住戶又沒有吸引力。所以這是以前洗衣店做不大的原因。

E袋洗髮現了這個行業痛點,實現了規模經濟的差異化。於是E袋洗換了一種商業模式,叫“一拖四”。一個洗衣店帶著幾個收衣店,在小區裡面找幾個老頭老太太,家裡掛一個收衣店的牌子接收住戶的衣服,然後洗衣店每天下午派輛車過去收衣服回來,下次收衣服的時候再把衣服送回去。這有點像中央廚房的模式。

E袋洗通過能力分解,突破了瓶頸環節,實現了快速擴張。當年在北京地區一下子開了300家店。

另一個例子來自我的一個朋友。這個例子就是典型的破解專業能力很強的模式。

這個朋友是做專利申請的,專業性很強,因此導致效率也很低,一般三天才能完成一個訂單。

為什麼呢?接到單子的時候首先要去了解技術,弄明白之後才能通過法律條文嫁給他穿衣戴帽。這些員工都是學法律出身的,但這些技術五花八門,有機械、化工等等,非常晦澀專業,律師也很頭疼,他們大概70%的時間是花在這部分工作上。

但是這些員工最核心的能力是法律,而且成本也很貴,這是這方面的事情只佔了他30%的時間。你看,這就是矛盾。

那麼,怎麼辦呢?其實,這事情看起來複雜,但是進行能力分解的時候,我們發現這事情需要兩方面能力:一方面是技術,另一方面是法律。而律師的核心能力是法律。那麼,如果進行能力拆解的話,是否可以把技術的活給分解出去呢?

後來,這個朋友就去跟高校合作。大家知道,大學裡有很多實驗室,讓這些學生來完成專利方面的知識,這樣就把律師的70%的工作釋放出來了,而且價格更低廉。律師的工作釋放出來了,效率就有了很大提升,以前是3天完成一個訂單,現在是一天完成3個訂單。

02 第二步:責任歸位,激勵相容

第二步就是責任歸位,激勵相容。我們也是通過例子來說明。

這個企業是做冰激凌的,也做蛋糕。像這種食品製造型企業,基本上會存在很大浪費,包括原材料、水電費等等。因為對於員工來說,反正浪費的都是公司的,就變成你也不管我也不管。

後來公司做了改革,把各個工種進行分解,然後做職能歸位,進行專業化、流水線的精細管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每個小組有獨立的工作臺,匹配獨立的水錶和電錶,按照歷史數據供應水電流量,剩下來的部分,小組佔大頭,企業佔小頭;物料也是如此,下給小組100個蛋糕的訂單,那麼就給相應的麵粉和雞蛋,如果省下來了就歸小組所有,要是因為浪費導致不夠,就由小組承擔。

還有,每個蛋糕都打上二維碼,可以得到每道工序是誰完成的,如果在後面工序發現前面工序的問題,直接扣除對這個工序的計酬,省去了質檢人員。

通過這樣的改革,這家企業浪費大大減少,而且生產效率也提高了一倍。

03 第三步:定價方式

小組的劃分,必須要與利益掛鉤,才能激活大家的積極性。

對執行小組來說,定價原則有三條:第一,收益產出要掛鉤,產出越大,收益越大,積極性越高;而且可以量化和評估。第二,定價要超過機會成本。第三,引入外部反饋。現在講“產銷一體化”,很多時候對員工的評價可以藉助用戶評價,通過外部的這種評價來規範員工行為。

我們也是通過例子來說明。這是一家養豬企業,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他們就把飼養環節分成了幾步:配種、妊娠、分娩、保育和育成5個環節。然後對這5個環節進行精準的責任分工,包括具體的責任和義務範圍,時間以及核算方式等等,然後再進行定價。

以2010年協議為例,“配種舍”農戶:每讓一頭豬受孕,可得104元(若此豬為頭次受孕,額外給46元,如若此豬未懷孕,農戶最多隻能獲得30元補償);“妊娠舍”農戶:如果有一頭豬轉欄到“分娩舍”即可得112元(但若流產,每頭最多隻能得30元補償);“分娩舍”農戶:依據仔豬的重量計算,每斤3.34元;“保育舍”則依據生豬增加的重量計算,也是每斤3.4元。

那麼這個價格是如何算出來的呢?他們告訴我,首先算一筆總賬,來看看公司通過環節分解後的專業化管理可否帶來效率的提高,結果顯示利潤空間至少比以前提高2.5倍。

這樣一來,農戶是可以獲得更高收益的,大概可以比市場高出50%。當地農戶大概每個月掙2000塊錢,那麼增加50%就是3000元。然後農戶每月的平均生產率是30頭,所以一頭大概100元。大概是按這個邏輯來算,現在效果都蠻好的。

04 第四步:團隊搭配

最後就是團隊搭配的問題。首先,我們要跟大家講一個理念。我們現在經常提倡要培養複合型人才,但是這有個適用範圍。高層員工可以是複合型的人才。但如果是中基層的員工,這就是一個坑。

為什麼這麼說?我打個比方,以韓都衣舍為例。一個小組有設計師、頁面製作專員和貨品管理專員,俗稱的鐵三角。如果你要找到一個人同時具備設計師、頁面製作專員和貨品管理能力這三方面的人才,首先這個人很難找到,即使找到這麼一個人,他這三個能力都具備,但是他一個人幹這三個角色事情,效率肯定不高。

所以,這時候通過能力分解,讓分別具備這三個功能的三個人組成一個小組,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要找一個設計師,就簡單多了了,找一個頁面製作的員工也簡單了。

所以,在這個環節,我們就要從複合型人才轉型為複合型團隊,從個人能力單一化轉型為團隊能力組合化。

打造賦能型組織,劃分、激活小組是基礎。一方面帶來專業化的分工,另一方面是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商業模式的進化,通過小組的劃分,“以交易替代治理、管理”,越來越成為一個趨勢。

*本文作者林桂平。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公眾號:初心會(ID:gf-cx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