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征高句丽

唐太宗征高句丽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句丽大臣泉盖苏文杀其王高建武,立高建武侄子高藏为王,自称莫离支(高句丽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官职,是自设的最高官职,职能超出宰相,具备专制权臣为篡夺王位而自设的临时性特殊官职的特点)。是年,百济攻占新罗40余城,与高句丽联合,计划断绝新罗与唐的联系。贞观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罗向唐求援,唐于次年(644年)遣使劝盖苏文罢兵遭拒。唐太宗遂于当年七月下令造船400艘用于运送军粮;遣营州都督张俭等率兵进攻辽东;任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负责运粮),河北诸州皆受其节度;以太仆少卿萧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十一月,唐太宗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4万余,战舰500艘,自莱州(今属山东)渡海指平壤;以太子詹事兼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步骑六万人及胡族兵马直趋辽东,与张亮水陆并进。十二月唐太宗下诏分道出击高句丽。

贞观十九年二月,唐太宗发洛阳,旋与太子太师长孙无忌等趋幽州。李勣兵出柳城(今辽宁朝阳),向怀远镇(今辽中附近)虚张声势,实潜师北进。四月,李勣军出敌不意,从通定(今新民西北)渡辽水至玄菟(今沈阳东),高句丽皆闭门自守。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领兵至新城(今抚顺北),守军不敢出战。张俭领胡兵为前锋,渡辽水趋建安城(今盖州东北),破高句丽兵,斩数千人。李勣、李道宗会攻克盖牟城(今抚顺),俘获二万余人,获粮十余万石。五月,张亮等渡海袭占卑沙城(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东大黑山),俘八千口,又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指向鸭绿水(今鸭绿江)。

唐太宗征高句丽

唐贴金彩绘武官俑

军指辽东城(今辽阳)下,盖苏文以步骑四万救援,李道宗以四千骑兵迎击,李勣引兵相助,大败高句丽援军。唐太宗渡辽水,并拆断桥梁以坚定军心,并亲率精兵与李勣合力攻破辽东城,杀高句丽兵万余人,获城民四万口,随后进军白岩城(今辽阳东)。乌骨城(今凤城东南)高句丽守将遣兵万余救援白岩城,唐将契苾何力率精骑800阻敌援军,并带伤追击数十里。六月,李勣攻白岩城西南,太宗临白岩城西北督战,守将孙代音投降。唐太宗率众转攻安市城(今海城东南营城子),高句丽以兵十五万援救,太宗决定围城打援。当高句丽军进至距安市城四十里时,太宗命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诱敌深入,高句丽军于安市城东南八里处依山列阵。李道宗提出趁高句丽倾巢而出,国内空虚之际,领精卒五千击平壤未被采纳。太宗遣使安抚高句丽军主将高延寿等,使之放松戒备。夜间太宗布阵,并约定闻鼓角声即齐出奋击。次日,长孙无忌军发起进攻,太宗命鼓角齐鸣,诸军并进合击。高句丽军阵势大乱,适逢雷电,军士薛仁贵白衣先入敌阵,唐乘机猛攻,斩二万余人。高延寿等依山固守,“上命诸军围之,长孙无忌悉撤桥梁,断其归路。己未,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唐太宗将其大部释放。“高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太宗征高句丽

唐青瓷武士俑

唐太宗因安市城险兵精,主张先攻粮少兵弱建安城,但被李勣劝止。安市城久攻不下,降将高延寿、高惠真献策:先取乌骨城,其余小城必溃,则平壤必可下。这个主张遭到长孙无忌反对,太宗遂下令继续围攻安市。李道宗命令在城东南筑土山,以士卒轮番交战,用冲车炮石毁城楼。高句丽军不断加高城墙,用木栅堵塞被毁之处。唐军不断加高土山,使山顶高出城墙数丈,后土山顶坍下压毁城墙,高句军数百人杀出夺领土山。唐太宗见城市一时难以攻下,“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此战,唐军连克高句丽10城,但因唐太宗指挥失当,过于求稳,未能出奇制胜;又因天气寒冷、粮运不济,被迫撤军。唐太宗知足知止,虽未达到目的,亦得全身而退,不同于隋征高句丽的大败溃逃。高句丽占据辽东二百余年,辽东是其战略要地和重要经济区。经此一战唐朝势力成功楔入,为日后继续用兵打下牢固基础。高句丽军队的有生力量遭毁灭性打击,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被严重破坏,国力衰落。

唐太宗因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在以后采取了偏师袭扰的战略,多次打败高句丽军,进一步削弱其国力。贞观二十一年十二月,“高丽王使其子莫离支任武入谢罪,上许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东方IC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