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徵高句麗

唐太宗徵高句麗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唐太宗貞觀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句麗大臣泉蓋蘇文殺其王高建武,立高建武侄子高藏為王,自稱莫離支(高句麗後期出現的一種新官職,是自設的最高官職,職能超出宰相,具備專制權臣為篡奪王位而自設的臨時性特殊官職的特點)。是年,百濟攻佔新羅40餘城,與高句麗聯合,計劃斷絕新羅與唐的聯繫。貞觀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羅向唐求援,唐於次年(644年)遣使勸蓋蘇文罷兵遭拒。唐太宗遂於當年七月下令造船400艘用於運送軍糧;遣營州都督張儉等率兵進攻遼東;任太常卿韋挺為饋運使(負責運糧),河北諸州皆受其節度;以太僕少卿蕭銳運河南諸州糧入海。十一月,唐太宗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兵4萬餘,戰艦500艘,自萊州(今屬山東)渡海指平壤;以太子詹事兼左衛率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步騎六萬人及胡族兵馬直趨遼東,與張亮水陸並進。十二月唐太宗下詔分道出擊高句麗。

貞觀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發洛陽,旋與太子太師長孫無忌等趨幽州。李勣兵出柳城(今遼寧朝陽),向懷遠鎮(今遼中附近)虛張聲勢,實潛師北進。四月,李勣軍出敵不意,從通定(今新民西北)渡遼水至玄菟(今瀋陽東),高句麗皆閉門自守。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領兵至新城(今撫順北),守軍不敢出戰。張儉領胡兵為前鋒,渡遼水趨建安城(今蓋州東北),破高句麗兵,斬數千人。李勣、李道宗會攻克蓋牟城(今撫順),俘獲二萬餘人,獲糧十餘萬石。五月,張亮等渡海襲佔卑沙城(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東大黑山),俘八千口,又分遣總管丘孝忠等指向鴨綠水(今鴨綠江)。

唐太宗徵高句麗

唐貼金彩繪武官俑

軍指遼東城(今遼陽)下,蓋蘇文以步騎四萬救援,李道宗以四千騎兵迎擊,李勣引兵相助,大敗高句麗援軍。唐太宗渡遼水,並拆斷橋樑以堅定軍心,並親率精兵與李勣合力攻破遼東城,殺高句麗兵萬餘人,獲城民四萬口,隨後進軍白巖城(今遼陽東)。烏骨城(今鳳城東南)高句麗守將遣兵萬餘救援白巖城,唐將契苾何力率精騎800阻敵援軍,並帶傷追擊數十里。六月,李勣攻白巖城西南,太宗臨白巖城西北督戰,守將孫代音投降。唐太宗率眾轉攻安市城(今海城東南營城子),高句麗以兵十五萬援救,太宗決定圍城打援。當高句麗軍進至距安市城四十里時,太宗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誘敵深入,高句麗軍於安市城東南八里處依山列陣。李道宗提出趁高句麗傾巢而出,國內空虛之際,領精卒五千擊平壤未被採納。太宗遣使安撫高句麗軍主將高延壽等,使之放鬆戒備。夜間太宗佈陣,並約定聞鼓角聲即齊出奮擊。次日,長孫無忌軍發起進攻,太宗命鼓角齊鳴,諸軍並進合擊。高句麗軍陣勢大亂,適逢雷電,軍士薛仁貴白衣先入敵陣,唐乘機猛攻,斬二萬餘人。高延壽等依山固守,“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唐太宗將其大部釋放。“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太宗徵高句麗

唐青瓷武士俑

唐太宗因安市城險兵精,主張先攻糧少兵弱建安城,但被李勣勸止。安市城久攻不下,降將高延壽、高惠真獻策:先取烏骨城,其餘小城必潰,則平壤必可下。這個主張遭到長孫無忌反對,太宗遂下令繼續圍攻安市。李道宗命令在城東南筑土山,以士卒輪番交戰,用衝車炮石毀城樓。高句麗軍不斷加高城牆,用木柵堵塞被毀之處。唐軍不斷加高土山,使山頂高出城牆數丈,后土山頂坍下壓毀城牆,高句軍數百人殺出奪領土山。唐太宗見城市一時難以攻下,“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此戰,唐軍連克高句麗10城,但因唐太宗指揮失當,過於求穩,未能出奇制勝;又因天氣寒冷、糧運不濟,被迫撤軍。唐太宗知足知止,雖未達到目的,亦得全身而退,不同於隋徵高句麗的大敗潰逃。高句麗佔據遼東二百餘年,遼東是其戰略要地和重要經濟區。經此一戰唐朝勢力成功楔入,為日後繼續用兵打下牢固基礎。高句麗軍隊的有生力量遭毀滅性打擊,高句麗的社會生產力被嚴重破壞,國力衰落。

唐太宗因高句麗依山為城,易守難攻,在以後採取了偏師襲擾的戰略,多次打敗高句麗軍,進一步削弱其國力。貞觀二十一年十二月,“高麗王使其子莫離支任武入謝罪,上許之。”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