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獨裁式養育,導致孩子人格的缺失

深究起來,專制主義的父母對孩子的想象是很負面的,認為孩子懶惰、貪玩、不求上進,因而需要打擊,需要指揮、命令、規範,必須把孩子糾正到父母認為的正確軌道上來,不然就要出問題、走彎路,甚至被毀掉。

同時,這類家長也有意無意地預設了自己的全知全能,理由無非是家長有閱歷、有知識,不僅知道什麼是成功,還知道通往成功的直路,因此,孩子只要按照自己規劃的道路走,不就萬事大吉了嗎?

進而言之,專制獨裁式家長的觀念中,父母生育、養育子女,對孩子有恩,子女從屬於父母,彼此是主從關係。實際上,不少父母在抨擊子女反叛時,都會說這麼一句:“生你、養你,吃著我的,用著我的,還不聽我的話!”

懷揣居高臨下的心態,很多父母忘了子女也有尊嚴,對子女說話,常常尖酸刻薄,卻美其名曰“恨鐵不成鋼”,以此掩蓋情緒失控、簡單粗暴的真相。那其實是不敢誠實面對自己,為自己開脫的遁詞,典型的自我美化自我感動,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愛孩子的初衷固然毋庸置疑,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愛最重要的不是表達,而是感知、接受。

很多父母可以認同吼叫、打罵是專制行為,殊不知,對孩子隨時的指揮、命令、否定、論斷,同樣也是專制的一種,其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思想侷限也會很嚴重。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專制主義養育方式不利於兒童自由而充分的成長,壓抑兒童天性,“好比是給兒童穿上一件緊身衣,容易導致兒童人格問題、心理障礙。”

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區分了 “專制獨裁的良知”與 “人文主義的良知”。

前者乃是兒童將父母等外在權威確立的戒律,內化為自己的心聲。這種良知不是基於個人自己的價值判斷,而是為了獲得獎勵和害怕懲罰所採取的權宜之計——難怪很多孩子找不到自己的聲音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也難怪有些孩子小小年齡就成了兩面派,當著家長的面一個樣子,揹著家長的面另一個樣子。

相反,“人文主義的良知”則不受父母制裁與報償的影響,是存在於兒童個人心中真正自我的心聲,是對自我的真誠關愛與肯定,有助於個人完整人格獲得健全和諧的發展。

誠哉斯言!除了兩位思想家談到的對孩子個人人格的負面影響,專制獨裁式養育還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與衝突。

當代中國父母的養育思想正處於傳統專制主義向現代人文主義的過渡階段,固然接受了一些人文主義的養育理念,實踐中仍呈現出濃厚的傳統家長制、專制獨裁色彩,而我們的孩子,有更高的自由意識和權利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