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火燒圓明園的真相”

英法聯軍在1860年10月到了圓明園,先是對圓明園進行了搶劫,接著放火把圓明園焚燬。這個事情我想凡是我們中國人都知道。

你所不知道的“火燒圓明園的真相”

今天,我有幾個問題想跟大家澄清一下。第一個問題,借用馬克斯的話說:“兩個強盜劫掠,一個強盜放火”。講到圓明園的時候,很多人都這樣講:“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劫掠了圓明園等皇家園林”,這個說法對不對?沒錯。但是很多人接著講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是一種口誤,隨便說說,沒有經過很認真的考慮。現在很多人是這樣講的,很多書裡面還是這樣寫的。我要講清楚,搶劫圓明園的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是英軍,沒有法軍。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講,法軍是反對燒圓明園的。法軍在侵略中國問題上和英國人是一致的,法國人說很快就可以同清政府簽訂條約,燒圓明園沒有意義。

第二個問題,英法聯軍對於圓明園的破壞是兩次,有很多人說英法聯軍10月劫掠圓明園。這個事情實際上是兩次,第一次是在1860年的10月7日和8日,對圓明園進行搶劫,搶劫完以後他們就撤了。到了10月18日、19日,英軍派了三批人燒圓明園。英軍燒圓明園這次是大規模的焚燒,大火持續三天,因此我們講到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劫掠,兩個時間點,一個是10月7日、8日,一個是10月18日、19日,這是一些最基本的史實。

你所不知道的“火燒圓明園的真相”

第三個問題,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破壞圓明園,這是我們很簡單的一個說法,實際上他們破壞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圓明園。剛才我們講了以“五園三山”為代表的北京西北郊這一大片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從圓明園到清漪園一直到香山,包括玉泉山,很多的景點也被燒了。英軍火燒圓明園燒的不是一個圓明園,而是整個三山五園,包括暢春園、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萬壽山、玉泉山、香山。

英軍火燒圓明園,並非為銷燬罪證

英軍焚燬圓明園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個原因我們史學界有很多的說法,估計有十種以上。史學界佔主流地位的說法是:“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之後,他們為了掩蓋劫掠圓明園的罪證,要銷贓滅跡”,很多教科書裡都這樣講。這個說法,出自一本叫《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書,1965年出版的。書中說:“圓明園劫難如此,額爾金卻還以為未足,還要消滅搶掠罪證”。英軍燒圓明園就是為了要消滅罪證。如果這是“文革”前或“文革”中的著作,不夠客觀是可以理解的。可是2005年,汪榮祖所著《追尋失落的圓明園》中也講:“額爾金之所以把整座圓明園夷為平地,看來是有意要銷燬劫掠的證據,因此讓許多被盜的財寶不能被清點出來。”2008年,戴逸先生所著《中國近代史詩稿》當中講:“為了掩蓋罪惡的劫掠行為,侵略者竟想出一條放火滅跡的毒計。”

你所不知道的“火燒圓明園的真相”

我們講民族感情,民族立場和歷史的科學性應該是一致的,我們為了民族的立場,不能夠不顧歷史的科學性,要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就值得商榷了。為什麼?第一,持這種觀點的人沒有翔實的史料根據,我們搞歷史的人,強調言必有據,不能信口隨便說,要有根據。找不到史料根據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第二,持這種觀點的人,帶有很大的想當然的主觀臆斷的色彩。為什麼想當然?一些清宮的影片、小說、故事裡面講,清宮裡的太監把皇帝一些寶物、字畫偷出來賣掉。後來怕敗露,就放把火燒了。這是我們看小說經常看到的一段描寫。太監監守自盜,當還沒有被發現是誰偷了皇帝的寶物時,放火燒了庫房有可能矇混過關,達到自保。但是,英軍火燒圓明園是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公開進行了三天,放火已經無濟於事了。從邏輯上說不通。第三,英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其實英國人他們自己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說法。英軍總帥格蘭特說:“因為清政府對於所捕獲的英人大半加以殺害,額爾金爵士和我都覺得必須對清帝加以嚴厲的責罰,並且留些報復的痕跡才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也講:“徹底焚燬圓明園,不但可以留一不易泯滅、永久保存在人們腦海的痕跡,而且可以證明聯軍已經旗開得勝,耀武揚威地佔領了北京。”這是他們自己講的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英國人之所以要火燒圓明園,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對清政府、對清朝皇帝進行最嚴厲的精神上的打擊,使清政府徹底對外妥協、對外屈服,這是他們最根本的目的。

殺俘問題的真相

還有一種說法是,英國人燒圓明園是因為清政府在圓明園裡面把他們的戰俘虐待致死,所以燒圓明園。按照這個邏輯,戰俘是不是在圓明園被虐待致死的,是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如果清政府真的在圓明園把戰俘虐待致死了,英國人燒圓明園或許還有一點理由。但是史料證明,清政府一共抓了39個人,最後21個人死了。這些人有的是在前線被殺,有的在監獄裡面被虐待致死。這都沒有問題,我們一定要承認。清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有他的錯誤。但是,英法俘虜絕對沒有被送到圓明園裡面去。英國方面自己講,“清政府咸豐帝將俘虜首先解送圓明園,並且就在這行宮中,開始實行他的苛刑,終使他們死亡。有法國人諾曼先生和其他的人可以證實。”還講,“在圓明園的幾間屋子裡還找到他們的幾件衣服,並且在遇救中,所有我們的馬匹幾乎全都尋找,我們找到我們人騎的馬,我們的衣服,我們都找到了。”似乎是既有人證,又有物證。但這些都不足信。

為什麼不足信?英法被俘人員分成兩部分人。一個是以巴夏裡為代表的9個人,後來,此人做過英國駐華公使。他們9個人在打仗時被扣留,直接送到北京,送到北京的刑部南北二監。後來,英國人、法國人要求清政府釋放他們,清政府把這些人提出來,放在德勝門積水潭的北邊。英國人說不放戰俘就要炮轟北京城。10月8日,清政府就把這些人送到德勝門外的英軍軍營。其他戰俘被分押在北京周邊的一些州縣的監獄裡面,像大興、宛平、房山、密雲、昌平,在各個監獄裡,肯定沒關在圓明園裡面。清政府怎麼會把“蠻夷”士兵關在皇家園林裡面?三山五園那麼大,那些英法戰俘人生地不熟的,如果真關在圓明園裡面,他怎麼知道這是圓明園,又沒人會告訴他們!只有進圓明園正門,上面寫著“圓明園”他們才知道,可是這些英國兵必定不認識中文。所以無論怎麼想,戰俘也不會關在圓明園。1861年3月30日,巴夏禮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回憶文章:談了怎麼談判、怎麼樣被扣留、怎麼樣送到北京,中間怎麼轉移出去……就是沒有講他被關在圓明園裡。實際上,巴夏裡等九人在清政府的監獄裡,還是受了優待,他們離開時還脫帽向清政府的官員表示謝意。

你所不知道的“火燒圓明園的真相”

一個國家的輝煌歷史不應該忘記,也不容易忘。一個國家的屈辱的歷史,更不能忘記。托爾斯泰說:“歷史是人類國家和歷史的傳記”。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這個歷史是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曾經經歷過的,曾經走過的一個歷史的印記。無論是這個國家民族曾經非常燦爛的光榮歷史,還是曾經屈辱失敗的歷史,它對於我們每一個個人都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龔自珍講歷史、史學和國家存亡的關係,說:“出乎史,入乎道”,就是你學習歷史之後,從歷史中總結很多的經驗教訓,你就能瞭解到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你要想了解人類發展的規律,你就必須學習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