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在成都召開

---創新發展脈絡學說 開啟血管病防治新時代

2018年10月20日,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管脈絡病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六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全國的中醫、中西醫專家學者近千人參會,針對血管病變防治的最新進展和成果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大會設主論壇及心血管病論壇、腦血管病論壇、糖尿病論壇三個分論壇,並在全國開設了近百個視頻分會場,數萬名一線臨床醫師通過視頻會議、新媒體平臺共同見證了血管病學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

學界知名專家雲集會議現場

第六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在成都召開

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楊正春副局長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中醫藥事業現在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擁有歷史上最好的外部環境。中醫的經絡分佈全身,與血管疾病有密切聯繫,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成都中醫藥大學楊靜副校長在致辭中說,在中西醫結合防治血管病方面,絡病理論及藥物的研究具有獨到的優勢和特色。本次會議涵蓋了該領域臨床、基礎、預防、醫療、規範和流程等各個方面,帶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吳以嶺院士的帶領下,系統構建起由絡病證治、脈絡學說及氣絡學說構成的中醫絡病學術體系,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確立了心血管病等血管病變的防治方向。

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醫師聆聽專家講座

第六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在成都召開

目前,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等血管性疾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問題,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其治療現狀不容樂觀。據報道,急性心梗患者由於不規範治療造成的死亡率高達25%,平均住院費用上升30%;大約超過37%的糖尿病患者沒有接受恰當的治療,結果因血糖失控引發多種血管併發症。與會專家強調,中醫脈絡學說指導下研發的系列通絡中藥在血管病防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被收錄入教材、指南、專家共識等多項權威方案。遵循權威方案,及早進行規範、系統的干預措施,才能提高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

吳以嶺院士:中醫藥治療血管病變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教授在以“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研究”為主題的學術講座中指出:中醫藥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具有整體、系統、辨證的干預思維,以及平衡、治未病等多方面的干預策略,對於以高危致病因素導致動脈硬化、硬化斑塊破裂引發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至最終死亡為主要內容的心血管事件鏈等血管病變防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吳以嶺院士作“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研究”學術講座

第六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在成都召開

圍繞通心絡、參松養心、芪藶強心等通絡中藥進行了兩項國家973項目,開展了大量基礎與臨床循證研究,取得血管病變防治的重大突破。基礎研究發現,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是治療微血管病變的關鍵機制,上調微血管內皮細胞源神經調節蛋白是阻抑心血管事件鏈的共性關鍵靶點,初步揭示了通絡中藥保護微血管的機制。臨床隨機雙盲對照、多中心循證醫學研究證實:通絡方藥治療心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療效確切,解決了穩定易損斑塊、急性心梗無再流臨床難題;為心力衰竭伴早搏國際醫學界難題提供了新藥物;填補了竇性心動過緩伴早搏藥物治療空白;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效果。綜合臨床與實驗數據證實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取得重大突破,產生了重大的國際學術影響。通絡藥物多次登上國際高影響因子權威學術期刊,循證研究先後被《自然評述·心血管》(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循環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等收錄,引起國際醫學界對通絡藥物聯合研究的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通絡藥物榮獲多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國家大獎。

目前,通絡中藥已先後列入了中華醫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等頒佈的多項權威指南共識,以及面對西醫、中醫、中西醫結合等專業的多部大學教材。如通心絡膠囊入選《冠狀動脈痙攣綜合徵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急性心肌梗死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等診療方案;參松養心膠囊成為《中國房顫專家共識-2015》推薦維持竇律的首選中成藥、《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2016》推薦治療室性早搏的中成藥,並被國家衛計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的《心律失常合理用藥指南》收錄;芪藶強心膠囊成為《中國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2014》推薦的複方中藥、《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中國擴張型心肌病診斷和治療指南》推薦的中成藥。與此同時,《中西醫結合內科學》(新世紀第三版)教材將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推薦為常用中藥製劑,《內科學》(第9版)將參松養心膠囊推薦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及“心房顫動”的治療藥物,從而為血管病變制定了權威的防治方案。

伴隨著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進入指南、共識及教材,醫生、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的使用更有信心。在2017年度心血管疾病口服中成藥銷售收入排名中,通心絡膠囊排名第3,佔據了6.92%的市場份額;參松養心膠囊排名第4,佔據了5.49%的市場份額。芪藶強心膠囊上市十餘年來,銷售覆蓋26個省二級以上醫院近4000家,社區中心及鄉鎮衛生院近7000家,藥店近30000家,在慢性心衰患者這一藥物需求量較大的人群中廣獲好評。

楊躍進教授:通絡中藥參與的“新三聯”是降低心梗死亡率的出路

楊躍進教授作學術報告“通心絡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突破與展望”

第六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在成都召開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楊躍進教授在學術講座中指出,心肌梗死已經進入了再灌注治療時代,如何降低再住院死亡率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由“通心絡+負荷他汀+尼可地爾”組成的“新三聯方案”中,負荷他汀可以調節血液中高水平的脂質含量,尼可地爾可起到擴張微血管作用,通心絡膠囊能夠保護微血管,抑制微血管痙攣,從而減少無複流及再灌注損傷,促進心肌有效灌注,保護受損心功。楊躍進教授最後引用了毛主席講話,呼籲“中醫學是偉大的寶庫,應該努力挖掘,加以提高”。

黃從新教授:通絡中藥讓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黃從新教授作學術報告“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第六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在成都召開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院長黃從新教授在學術講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中指出,臨床常見心衰患者伴發頻發性室性早搏和非持續性室速,導致心功能惡化,增加死亡率。但抗室性早搏或者抗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西藥除胺碘酮以外無一例外都會加重患者的心臟功能缺損,胺碘酮又具有不容忽視的副作用,讓許多醫生陷入無藥可選的境地。由黃從新教授牽頭開展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衰伴室性早搏的循證醫學研究”顯示,加用參松養心膠囊可顯著增加患者24小時動態心電圖中室早次數下降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具有良好安全性。黃從新教授在報告結尾總結,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藥治療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值得深入研究。

廖玉華教授:通絡中藥為擴心病治療提供全新理念和方法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廖玉華教授指出,擴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常見疾病之一,也是中國除高血壓、冠心病以外心衰患者中排名第三位的病因,其患者生存率較低。最新發布的《中國擴張型心肌病診斷和治療指南》指出,免疫治療是阻止擴心病早期心肌損害的有效措施。循證研究發現,芪藶強心膠囊具有良好的炎性因子調節作用,使NT-proBNP水平下降≥30%的有效率顯著增加,全因死亡率降低2.2%,改善患者心功能,從而顯著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數,緩解心慌氣短、不能平臥、尿少浮腫、乏力等症狀,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芪藶強心膠囊被《中國擴張型心肌病診斷和治療指南》推薦為擴心病中期階段的治療藥物。

廖玉華教授作學術報告“擴張型心肌病早期診治的新起點”

第六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在成都召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