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與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滄野史

海沧与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沧野史

文化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對歷史文化的挖掘

兩者相輔相成

而海滄也是如此

海沧与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沧野史

在深挖海滄的歷史文化時

作為海滄文化的推廣者

需要更多的靈感或素材

來進行創作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

海滄文化典故吧

希望對文化城市發展能有所幫助~

海沧与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沧野史海沧与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沧野史

一、南院陳發源地在海滄水頭,真與假?

陳姓,作為南方沿海諸省及海外華人的第一姓,其源頭派系並沒有想象中的複雜,其中人口較多的一支“南院派”或“太傅派”的形成,或許與海滄有關(族譜記載)。

光緒《漳州府志》載:“南山寺,在南廂通津橋南之右,唐太傅陳邕建。”

陳邕作為南院陳氏的始祖,在《穎川陳氏族譜》中有諸多離奇的記載:傳說陳邕因貶官輾轉來到漳州,或許是樂於清漳山水之美,他花費了畢生資財在漳州南郊建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宅邸,以圖安享晚年。

正道是天有不測風雲,有好事者嫉妒陳邕的財力,上奏稱陳邕宅邸超規格有謀反之心。

因仕途不順,已然是驚弓之鳥的陳邕,自然經不起這般戲弄,於是陳邕不得不捨家為寺,並舉家遷徙到漳州的邊地:龍溪縣永寧鄉新恩裡水頭社,以示明志。

而這個曾經的邊地新恩裡,便是今天的海滄,而水頭社,或許是海滄目前有譜可載海滄最早的地名。

或許海滄是陳邕的福地,他得以在此平安度過晚年,安詳離去。回鄉守孝的陳夷則家族,此時已然是人多勢眾,窄小的水頭社已無法承載這百號人的衣食住行。

於是,陳夷則把目光轉移到了水頭對岸:當時還沒什麼人煙的新城,現在的廈門島,沒過多久,新城便因陳姓的到來而為官方所關注,新城也因此成為南安縣下轄的嘉禾裡。

而南院陳便這麼成型了,水頭社也因此成了南院陳發展壯大過程的一個福地。

這會是真的嗎?

海沧与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沧野史

圖/陳夫人墓誌銘複製品

泉州出土的《唐許氏故陳夫人墓誌》卻給了這段記載一個反面的新證。

陳夫人,作為嘉禾陳姓早期的一員,她的墓誌銘明確載明瞭入遷廈門的是長樂令、原居住在福清的陳承,並非族譜記載的陳夷則,而廈門島內一直被傳為陳氏開基始祖陳夷則墓的主人卻是陳元通,如此各種考古證據,南院陳族譜記載的歷史或許也要修改,而海滄水頭的唐代歷史還會是真實的嗎?

沒關係,水頭的存在,對海滄來說,已經不易了。

二、宋末帝在海滄的生日宴

宋景炎二年,在泉州碰壁的宋端宗趙昰一行從海上一路顛簸南下,意欲前往潮州以圖東山再起。

時適逢趙昰誕辰,習慣了逢場作戲、阿諛奉承的百官們竟還有心思為小皇帝做壽,他們選擇在一處突出的半島上岸,並臨時建構了一座稍顯格調的行宮,不明所以的小皇帝,在群臣稱嵩中勉強體驗了一回當皇帝的感覺,儘管他並不懂得其中的奧秘。

行宮後來稱為“祝聖堂”,成了當地萬人敬仰觀光的聖地,而當地也因此得名為“嵩嶼”,是的他們登陸的地方便是海滄。

海沧与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沧野史

圖/嵩嶼碼頭

或許是嵩嶼近海,南宋朝臣們擔心行蹤被元兵發現,於是在祝壽之後,他們繼續前行,躲在了岐山之下的青礁,暫作休整徐圖後事。

在短暫的停留過程中,議政並未因此荒廢,朝臣們依然要上朝議事或接受任務,他們被臨時安置在青礁政廳的東邊,意為“侯堂”,此地在後世逐漸演變為侯塘、爐塘、蘆塘等。

而在同期,海滄也出現了大批與皇帝相關的地名,如“龍塘(溫厝)”、“龍廟”、“龍潛(寧店)”、“龍津(寧坑)”、“龍興嶼(東嶼)”、“龍門嶺”、“皇亭”等,或許又與小皇帝有關係。

吃飽喝足後的趙昰君臣再次回到嵩嶼,打算重整旗鼓繼續南行,面對萬里海波,他們這回要做的是徵用民船,而海滄三面靠海,百姓以海為田,顯然再合適不過。

在嵩嶼邊上,有一處海濱聚落,堪稱富庶,唐登瀛十八學士之一的蔡允恭便隱居於此,北宋同安人漳州郡守吳燧後來在其墓邊寫有“登瀛”二字,而蔡氏子孫則環繞左右安居樂業,此地便是“嶼頭”。

嶼頭蔡氏似乎對趙昰的強徵手段不太理解,竟直接拒絕了充當水手的要求,而迎接這份不願意的只會是滅族之禍,從此,海滄的嶼頭蔡氏就地消亡,而流傳在閩南各地的便只有嶼頭翁那不知名諱的一個記憶。

三、唐宣宗的海滄修行之旅

在海滄,有一座海上仙山,峰迴路轉,山清水秀,名曰“天竺山”。

山上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閩南古剎真寂寺,它的出名之處,不在山水之美,也不在佛法深邃,而在於它出了一條真龍:唐宣宗登基前傳說在此寺中修行。

據府縣誌載:“真寂寺在安仁十二都夕陽山下,初名義安。唐宣宗龍潛時與黃蘗禪師觀瀑吟詩於此。……五代刺史王延彬重建。”

宣宗登基後賜名為“真寂寺”。

海沧与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沧野史

圖/真寂寺,圖片來自豆瓣:白亞羞

唐宣宗李忱在當皇帝之前,是個逍遙佛迷,他嚮往閩地山水之樂,於是偷偷南下,過起了閉門修煉的求佛自在生活。

當他來到泉州時,看到一江橫臥氣勢不凡,竟不禁脫口贊到:“此江大類吾洛陽”,此江也因此得名“洛陽江”,江上有一橋,名為“洛陽橋”,成了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他途徑後溪時,也留下了“皇帝井”的聖蹟,然而他的目的地卻在東孚天竺山之上。

海沧与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沧野史

圖/集美蘇營皇帝井

宣宗在真寂寺修行期間,自然不會只好一地山水,與天竺山比鄰的文圃山,定然是不會錯過的。

他來到文圃山山腰,見一汪泉水晶瑩剔透,甚是風情萬種,竟忍不住暢遊其中,也因此為這片天地贏得了“龍池巖”之名,誠如巖中古寺楹聯所描述的:“溯帝子潛蹤增輝蘭若,仰佛光普照默佑蒼生”。

海沧与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沧野史

圖/龍池巖楹聯

閩南之所以祀佛至誠,或許與這位天子有關,也說不定。

四、乾隆遊江南的海滄痕跡

風流皇帝愛新覺羅弘曆,最喜歡附庸風雅,他的一生創作了史上最多的詩詞,然而,他卻是那個最不出名、寫的最一般的詩人。

然而,乾隆皇帝,依然同大部分詩人一樣,偏愛山水之樂,也樂於題字筆下留名。

傳說,再次下江南的乾隆,業已厭倦了蘇杭的風光,當滿眼園林、水鄉再次出現時,他的詩興已然不存,百官也因此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這時蔡新主動獻策,邀請乾隆皇帝繼續南下,一覽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風光。

乾隆皇帝自然是喜出望外的,他早已聽聞福建多出文人,田野之間到處都是典故,於是便帶了幾個親密的隨從喬裝打扮進入了福建。

蔡新作為領路人,最愛帶隊前往蔡氏族人聚居地,他們來到莆田,慕名尋找蔡襄《荔枝譜》中記載的“綠砂”荔枝,而在品嚐之後,乾隆喜歡不已,第二年便下旨將之列為貢品。

途中,他們還品嚐了涵江的“狀元水”,興致之餘,乾隆又施展文人風格,賜名為“龍德井”。

之後,他們從沿海一路南下,作為開路先鋒的一幫人則早已提前開道和佈防,其中有一支御史帶隊的先遣隊負責把守新垵通往海滄的山路,他們在小溪流上架起一座臨時橋,後人稱之為“御史橋”,後世以訛傳訛為“牛屎橋”。

經歷了舟車勞頓之後,到了海滄的乾隆一行已經是人困馬乏,而周邊又無官府驛站,實在不好安打發。

於是蔡新把他們帶到了同為蔡姓的鐘山社內,拜託族人予以安排,好客的蔡姓宗長立即安排殺雞宰牛,並在宗祠中擺下豐盛宴席熱情招待。

飽食之後的乾隆甚是滿足,竟自亮身份,主動詢問蔡姓鄉民要何賞賜,純樸的鄉民大概是已經樂壞了或嚇破了膽,不假思索地只要求修繕宗祠。

這顯然超出了乾隆皇帝的預期,有點愕然,沒想到鄉民竟如此率真,於是乾隆皇帝特許蔡氏宗祠改宗祠為家廟,特例廟門開設五門,中門可預留御道。

海沧与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海沧野史

圖/蔡氏家廟(左右還有兩個側門,共五門)

這種超越等級的建制,竟被完整地保留至今,其中緣故是否如此,已然不可知,但乾隆下江南與蔡新造訪蔡氏宗祠的傳說卻在鐘山流傳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