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留餘地 明天山窮水盡

做事留有餘地,其實也是中庸之道的體現,這是一種溫和的處世方式。不說大話,避免給別人帶來壓力,也避免遭致厭惡;事不做絕,給別人一條生路的同時,也給自己積下了福德。

《菜根譚》中有一句這樣的話: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這句話告訴我們:留人寬綽,於己寬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處世秘訣。

今天不留餘地 明天山窮水盡

生活中,看得遠的人,從不說過頭的話,不把事做絕,總是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這樣才不至於讓自己走到山窮水盡的絕路上。

而那些目光短淺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不給自己留餘地,要麼打包票說一切包在自己身上,要麼就賭咒起誓,說肯定沒問題。聽的人以為他們能耐很大,可事後卻往往失望地發現不過是吹牛皮而已,於是從此再也不信任這種喜歡吹牛皮的人。

某公司新研發了一個項目,老闆將此事交給了下屬李傑,問他:“有沒有問題?”李傑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放心吧!保證三天完成!”過了三天,李傑卻沒有任何動靜。老闆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雖然老闆同意給他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任務,但對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已經開始反感。

類似李傑這樣的事例很多,不給自己留餘地的人,結果吃虧的總是自己。一位朋友,因在單位裡與同事之間產生了一點兒摩擦,很不愉快,就意氣用事地對那位同事說:“從今以後,我們之間一刀兩斷,彼此毫無瓜葛!”

這句話說完不到三個月,他的同事成了上司。因講了過重的話,他很尷尬,只好辭職另謀他就。

因為不給自己留餘地而給自己造成窘境的例子,在現實中隨處可見。

這就是不留餘地的危害,我們知道,杯子留有空間,是為了輕輕晃動時不會把液體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是為了不會因輕微的擠壓而爆炸;人做事留有空間,是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而讓自己有迴旋的餘地。自古以來,給人留餘地就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周易》中有句話: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句話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至行不可及處,至及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則無理可續言。做任何事,進一步,也應讓三分。古人云:“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有一句佛偈也說:“凡事不可太盡。”人與人相處時,給別人留下餘地就是給自己留下餘地。

今天不留餘地 明天山窮水盡

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看似平時溫文爾雅或者柔弱的人,如果真的被點了死穴,那也會變成兇猛的野獸。事情不要做絕,就是避免點中別人的死穴,不要把人往絕路上逼。放人一條生路,就是給自己一條退路。

看得遠的人,眼光不只盯著眼前的一片小天地,他們懂得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誰也無法預料到未來。做事留有餘地,其實也是中庸之道的體現,這是一種溫和的處世方式。

這個世界上總是有那麼一些奇妙的輪迴,一時的得意,總要由以後的失意來償還;一時的猖狂,也總會由以後的報應來彌補。說話做事都留餘地,才是保護自己的好辦法。當你學會了給別人留有餘地,就等於給自己留下了退路,讓你在任何時候都能從容應對,進退自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