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饱受太后棍棒,忠贞如一,登基后倾心汉化,可惜英年早逝

他自幼饱受太后棍棒,忠贞如一,登基后倾心汉化,可惜英年早逝

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第六位皇帝,后改名元宏,力推汉化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北魏第六位皇帝,后改名元宏,乃献文帝拓跋弘之长子,3岁立为太子,5岁受父皇禅让即帝位,太和十四年(490),23岁时亲政,强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史称“孝文汉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魏书·孝文帝纪》载,“帝生而洁白,有异姿,襁褓岐嶷,长而渊裕仁孝,绰然有君人之表。”

和平六年(465)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尊冯皇后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献文帝是文成帝的长子,其生母李贵人在他被立为太子的太安二年(456),被赐自尽。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就实行一项野蛮制度:立子杀母。太子确立日,生母命绝时。历史上开此血腥先河的,是汉武帝刘彻。《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载,公元前88年,武帝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昭帝,借故诛杀其生母钩弋夫人,他说:“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这项残忍制度,在有汉一代,仅此一例,史入北魏,拓跋氏却全盘承袭过来,公元403年,道武帝拓跋珪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同时赐死其母刘贵人,自此成为制度,且历代推行,弄得后宫嫔妃一个个心惊肉跳,害怕怀孕生下太子,招来杀身之祸。

献文帝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时,不足2岁,生母李贵人赐死后,冯皇后视如己出,悉心抚养,竭尽慈爱,十载有余,其间的母子亲情,深重如山。史载,献文帝是个颇有作为的君王,亲政后外御强寇,清扫边患,内倡农耕,整肃纲纪,贬斥庸吏,提拔心腹,渐渐引起太后警觉。因为,皇帝整肃的铁拳,已经杵到了太后的软肋——她的宠臣近侍,一个个被贬斥,哭哭啼啼跑来告状,太后的脸色,渐渐由黄转绿,那双美丽的丹凤眼里,开始滋滋冒火,一次因桃色绯闻引起的诛杀,成了引爆太后怒火的导火索,太后强力反击,献文帝被迫禅位。

他自幼饱受太后棍棒,忠贞如一,登基后倾心汉化,可惜英年早逝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嫡母,孝文帝嫡祖母

原来,文成帝驾崩时,冯太后年仅23岁,青春烈火熊熊燃烧,怎奈得后宫千重寂寞呀,便不断挑选花样美男侍寝,她的面首之一李弈,仪表堂堂,风流倜傥,深得宠爱,两人日夜颠鸾倒凤,欲死欲仙,献文帝恨之入骨,又莫可奈何,后来终于寻了一个借口,将李弈与其兄李敷一起杀掉了。太后闻讯暴怒,想到这个从前言听计从的娃娃居然如此悖逆,心头怒火滋滋燃烧,祭出各种“花拳绣腿”,处处掣肘,逼迫献文帝于皇兴五年(471)八月禅位给5岁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做了太上皇。这一年,他只有18岁。对这件事,《魏书·天象志》的记载是:那年十一月,太白星冲撞“太微上将”,“是为内宫有忧逼之象”,第二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

然而,这还不是献文帝的最后结局。承明元年(476)六月的一天,23岁的太上皇拓跋弘,被太后派人鸩杀于平城皇宫永安殿。为了让孝文帝拓跋宏早日登基,历史的脚步显得如此急促,惶遽,凌乱!

孝文帝继位后,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孝文帝与其父献文帝有两点相同:其一,两人生母命运一样悲惨,都在儿子立为太子时被赐死;其二,两人都由冯太后抚养成人,早年笼罩在太后羽翼之下。这就注定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难题:对太后是否百分百忠诚?对孝文帝的忠诚,太后起初也是将信将疑。《魏书·孝文帝纪》载:“帝幼有至性,年四岁,显祖曾患痈,帝亲自吮脓。五岁受禅,悲泣不能自胜。显祖问帝,帝曰:‘代亲之感,内切于心。’显祖甚叹异之。”孝文帝至情至孝,4岁即为父皇吮痈,5岁时代父即皇位,伤心不已,涕泪涟涟,他的举动,刺痛了太后,担心他太过聪敏,日后为父报仇,兀地起了废立之念,“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于冯氏,将谋废帝。”幸亏众臣劝谏,方才作罢,随后便采取各种措施,以磨炼其忠心,“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寒冬腊月,只穿一件单衣,幽闭陋室,饿饭三天,对一个几岁的娃娃皇帝,肯定刻骨铭心;“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数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太监进谗言,说小皇帝心怀不满,激怒太后,噼哩啪啦一顿爆揍,小皇帝无辜受辱,默然承受。诸如此类,孝文帝“始终曾无纤介,惇睦九族,礼敬俱深。”一片痴心,终于赢得太后首肯,从此精心扶持,这才开启了“太和改制”之历史新剧。

他自幼饱受太后棍棒,忠贞如一,登基后倾心汉化,可惜英年早逝

冯太后,孝文帝,孤儿寡母,推进改革,不易呀

所谓“太和改制”,是太和十四年(490)孝文帝亲政之前,北魏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太和”是孝文帝年号。这一时期,太后一手遮天,对年轻皇帝玩弄的是“革命两手”:既支持,又限制;支持他的改革举措,限制他可能不利于自己的勃勃野心。而她自己,则尽情宣泄着沸腾在娇躯里的“革命激情”,《魏书·天象志》记载:“三年八月,月犯太微。又群阴不制之象也。是时冯太后宣淫于朝,昵近小人而附益之,所费以巨万计,天子徒尸位而已。”对于这些,孝文帝始终心无芥蒂,无怨无悔,这年9月,冯太后病逝,孝文帝哀伤彻骨,大哭三日,他抽泣着对大臣们说:“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无不谆谆教诲。”

概述“太和改制”之核心,就是“以三项制度为纲”,纲举目张:其一,实行“班禄制”,此前,作为游牧民族的北魏,文武百官不设俸禄,他们依靠掠夺与贪污获得财富,弄得官场腐烂不堪,“班禄制”之要害,是严厉惩治腐败官员,规定官员俸禄之外贪赃满一匹绢布者处死。施行数月,40多个贪腐分子被处死刑,身兼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是孝文帝的舅公,也因贪腐被赐死,引起天下震动。其二,实行“均田制”,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女,均可得到国家授予的土地,即“受田”,一时间举世欣欣,百姓增收,政府有利,善莫大焉。其三,实行“三长制”,北魏的地方政权,一直掌握在宗主豪强手里,他们横行乡里,蚕食国家,鱼肉百姓,打掉这些“土围子”,实行新的管理模式: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设立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以此夯牢统治基础,抑制地方恶霸,是基层管理的一大进步。

太和十四年(490)9月,冯太后辞世,孝文帝亲政,汉化步伐明显加快。他首先下令整饬吏治,仿照汉人官制,考核州郡官吏,以为升降之本。第二年即颁布律令,削减酷刑,废除车裂、腰斩,降低夷三族、夷五族之等级。随后,依次展开了四大改革步骤——迁都,易服,改姓,改口(语言)。

孝文帝利用至高无上的皇权,全面推行汉化,兼收并蓄,本来是好事,然而,他像个饿了七天的流浪汉忽然看见了一只面包,只顾扑上去猛吞,却顾不得掸去面包上的灰尘。所谓“汉化”,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融入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他的“兼收并蓄”,把一些落后甚至垃圾也吸纳了。譬如,他把腐朽没落的门阀制度照搬过来,将鲜卑贵族按照门第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把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定为国姓,与汉族的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余贵族也各有门第等级,并按照等级来确定官职高低。这些衰朽枯藤,缠绕在鲜卑人心头,当然不会带来积极效果,反抗改革的浪潮,一波波涌起,那些反对改革的鲜卑贵族,利用人们的抗拒心理,屡次兴妖作怪,制造骚乱,连太子拓跋恂也卷了进去,企图发动叛乱,孝文帝异常震怒,下令将其鸩杀……

他自幼饱受太后棍棒,忠贞如一,登基后倾心汉化,可惜英年早逝

青史凭谁说兴亡,星辰起落夜未央

纵观孝文帝一生治业,犹如奇崛高山,兀立青史。他在《吊比干文》中感叹:“夫天地之长远兮,嗟人生短多殃。往者子弗及兮,来者子不厥当……虽虚名空传于千载,讵何勋之可扬?奚若腾魂以远逝,飞足而归昌。” 其情怀一如昆仑之月,光耀天下;其意志一如泰山之巅,摩天拿云。当年亲政之初,他就昭告天下苍生:“朕纂承皇极,照临万方,思阐遐风,光被兆庶,使朝有不讳之音,野无自蔽之响,畴咨帝载,询及刍荛。自今已后,群官卿士,下及吏民,各听上书,直言极谏,勿有所隐。”——他宣布,要兼听天下之音,“使朝有不讳之音,野无自蔽之响”,朝堂之上,要有反对的声音;漠野江湖,也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回响。正是这份江海一般广阔的胸襟,助推他走上了一条超越先辈、引领时代潮流的改革之路,将北魏王朝这艘航船,推向了浩荡东去的历史洪流之中;而他的生命之舟,却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洪流淹没了。

太和二十二年(499)三月,寒风凛冽,孝文帝拓跋宏再一次率军南征,攻伐南齐。这是他实现自己统一大江南北之终极梦想的最后一次努力了。这些年来,长江对岸的锦绣河山,一直浮现在他的梦境里,可惜美梦醒来,旖旎的江南山水依然遥不可及,“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他遥望南天,兀自吟诵,一滴清泪,潸然滑过面颊。此前,他数次率军南征,均无功而返,本次出征,他希望马到成功!——大军进驻马圈(今河南邓州市东北),他下令广阳王拓跋嘉绕道敌后,鼓噪冲锋,前后夹击,一举击溃了南齐军队,当欢庆胜利的锣鼓敲响的时候,他却轰然病倒了,病情来势凶猛,急转直下,眼睁睁进入了垂危状态,身边的幕僚们手忙脚乱,大军急速踏上返程,走到谷塘原(邓州市东南),躺在御辇中的皇帝,已是气若游丝,枯灯将尽……这天黄昏,这位一直觊觎江南万里江山,不断发兵南侵的年轻皇帝,就在谷塘原行宫溘然长逝,撒手尘寰了,享年只有33岁。哀哉!惜哉!

他自幼饱受太后棍棒,忠贞如一,登基后倾心汉化,可惜英年早逝

自古红颜易老,流水长东,脚步杂沓,野马奔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