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邊塞情懷(唐朝篇)

荒涼多變的邊境一直都是戰士的地盤,對於一直留在別人印象中的文弱書生,那裡確實不應該踏足。但是,歷史上卻留存了很多文人寫的邊塞詩,他們確實是親身在邊塞體會過而有感而發的,他們是如何與邊塞結緣的?

文人的邊塞情懷(唐朝篇)

邊塞詩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

公元723年,唐玄宗對邊塞的軍事進行改革,由原來的府兵制改為僱傭兵制度,招募將士常駐邊塞,解除各地府兵到邊境守衛之苦。

這次改革也激發了文人對邊塞之功的渴望,甚至有文人棄筆從戎。

改革的第二年,王昌齡就踏上了前往玉門關的路上,並完成了他一系列的《從軍行》;這首詩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當時的王昌齡是多麼的意氣風發,誓要奪取軍功才肯回朝。

王翰《涼州詞》和王之渙《涼州詞》

開元時期,郭知運收集了一些西域的曲譜,獻給唐玄宗。

唐玄宗讓教坊把它們翻譯成中國的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來演唱,然後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唐朝很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紛紛為之填詞。

這首是王翰填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文人的邊塞情懷(唐朝篇)

醉臥沙場君莫笑

這首是王之渙填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些都是以涼州這個地方作為曲調名,那時的涼州戰事頻頻,為抵禦他國入侵而常年駐足軍隊。同時也讓一些文官有機會到那裡當差。

王維《使至塞上》

公元737年,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軍。唐玄宗讓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涼州,對軍隊進行嘉獎。

其實那時候的王維是遭到朝廷大臣的排擠,到河西節度使這裡擔任判官來了。出塞的途中王維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不得志的王維看到邊塞荒涼的場景,也有一些孤獨及悲涼,但這只是個人情感。

高適《燕歌行》

就在王維出使涼州的第二年,幽州那邊又傳來敗報了。

是呀,這都是736年以來第二次敗報了,可是節度使張寧珪竟然“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

心急如焚的高適不滿將領的荒淫失職,憤慨寫下這首《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文人的邊塞情懷(唐朝篇)

高適

高適還對士兵們的痛苦表示同情,如果沒有這樣輕敵的將領,他們怎麼會犧牲?

李頎《古從軍行》

戰爭是苦難的,所以對於唐玄宗的“益事邊功”,李頎是持反對態度的。

唐玄宗的這個政策難免有“窮兵黷武”的嫌疑,李頎看到了戰爭對百姓、對國家帶來的負擔,十分感慨,於天寶年間寫下這這首《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整首詩的曲調都是哀怨的,讀起來不禁讓人感覺很悲涼。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與李頎一樣反對唐玄宗“開邊黷武”的還有杜甫,他在借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戰事來諷刺這種行為。752年,他完成了《前出塞》系列詩歌,這首是第六首: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當時朝廷大臣卻對這種軍事擴張持樂觀態度,其中就有李白。

李白《塞下曲》

742年,李白入長安做官;又一年,他在朝廷裡面同大多數大臣一樣,積極響應唐玄宗的擴張,均有到邊塞建功立業的想法。故寫下那首《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文人的邊塞情懷(唐朝篇)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的豪邁詩境一覽無遺,但他沒有機會被朝廷派往前線。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就兩次被派往邊塞任職,六年的邊塞生活讓他感觸很深。

754年,岑參第二次被派往邊塞,是前往擔任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他在送別前任判官時,寫下了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文人的邊塞情懷(唐朝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第二年,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戰爭長達八年,使當時的盛唐開始走向衰落。

柳中庸《徵怨》

“安史之亂”結束後,國家的軍事有所衰弱,已不是以前唐玄宗時期積極擴張的局面。

此時,吐蕃、回鶻頻頻侵擾大唐邊境,使得將士們長年不得回家。

柳中庸在單于都護府看到將士們的場景,有感而寫《徵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士兵長年在外,難免會思念故鄉,開始對戰爭產生怨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同樣為將士們表達思鄉及哀愁的還有李益。

在抵禦外敵入侵的受降城上,李益聽到士兵悲傷的笛聲,由衷得寫下《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中唐的邊塞詩因國家的受欺而有些悲憤、淒涼的情感,同時表達了對將士們深深的同情。

李賀《雁門太守行》

李賀卻表達了將士們不一樣的情感。

814年,唐憲宗讓張熙為節度使,前往雁門關平定叛亂。

同樣是大軍壓境,李賀表達了不屈的情感,鼓舞將士要誓死報效朝廷,寫下這首《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國家安危與每個人都有關係,需要將士們誓死抵抗,保衛家園。

許渾《塞下曲》

與李賀同一年出生的許渾,卻沒有李賀那種激奮。

八世紀後期,大唐與契丹、奚連年戰於桑乾河附近;當時的場景許渾沒有經歷過,但他還是藉助這個事件表達對戰爭的不滿,寫下了這首《塞下曲》: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國家衰落,頻頻受欺,所帶來的災難讓百姓很難受,許渾也是厭惡這些戰爭。

隨著國家的興盛與衰落,不同時期的詩人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有對戰爭帶來的親人分離、百姓受苦的同情。

其實我們都厭惡戰爭,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和平相處的世界,國家的軍事能夠為我們提供安定的生活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