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個子不高,面孔瘦而微須,常穿藏青長袍外罩黑緞馬褂,瓜皮帽下的一根髮辮,在清華園裡是他最特別的標記。

他學貫中西,治學嚴謹,為一個即將沉沒的王朝盡職盡忠,最後卻寫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絕筆。作為一代國學大師,他筆下既有“拼取一生腸斷,消他幾度回眸”(《清平樂》)的悽美,又有“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的哲學況味。

他是王國維。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

靜安,浙江省海寧人,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學者

梁啟超贊他:“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郭沫若評其:“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伯希和難掩崇敬之情:“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陳垣)先生兩人。”

王攸欣對其推崇備至:“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胡適亦鮮見地厚此薄彼:“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所以,1927年6月2日,王國維一去,國學少了半壁江山。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人間詞話》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蝶戀花》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 《人間詞話》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人生只似風前絮, 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

—《採桑子》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窗外綠陰添幾許?剩有朱櫻,尚系殘春住。老盡鶯雛無一語,飛來銜得櫻桃去。坐看面梁雙燕乳。 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自是思量渠不與,人間總被思量誤。

— 《蝶戀花》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 《浣溪沙》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無我之境,人唯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 《人間詞話》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今年花事垂垂過,明歲花開應更嚲。看花終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屬我。勸君莫厭尊罍大,醉倒且拼花底臥。君看今日樹頭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 《玉樓春》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萬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須惜少年時,那能白首下書帷。

—《浣溪沙》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滿地霜華濃似雪。人語西風,瘦馬嘶殘月。一曲陽關渾未徹。車聲漸共歌聲咽。換盡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自是浮生無可說。人間第一耽離別。

—《蝶戀花》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1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寒士之家。四歲時,生母不幸病故。十一歲前,父親一直奔波於外,從小仰賴祖姑母撫養。“及冠”之年遵父命與一商人之女莫氏結婚。1906年,父親去世。1926年,他的愛子王潛明因突染傷寒,不幸病逝,而諸子女中,他最心疼有加的就是這個長子。

幼年喪母,中年喪父,晚年喪子,由此可見,王國維一生都處在一種不斷失去親人的哀痛之中。長期的喪離與孤苦,讓人不得不懷疑“無常”之境,是否會終將一切席捲而去,徒留斷瓦殘垣,空對滿目瘡痍。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蘇珊·桑塔格在為本雅明的《單向街》所作的長序中稱本雅明是個總帶著“一種深刻的憂鬱”的人,而這種氣質貫穿了他的一生以及所有的作品之中。她極細膩地分析了這種氣質:敏感、孤僻、隱藏的激情、愛沉思、身體孱弱、行為古板等等,並與本雅明的生平對證,文字透出一種讓人感傷的宿命色彩,而這時我眼前出現的影象,卻是我國一代宿學的王國維。

兩人的確有一定的可比性,兩人都生在國運飄搖,戰火連綿的時代。本雅明身為猶太人,在納粹橫行時,仍苦留在他認為是文化陣地的歐洲,他在回絕美國友人的邀請信時,說他寧願成為歐洲最後一個知識分子。大戰發生後,本雅明自殺在逃亡的路上。而王國維,沿著這氣質一路行來,其悲劇的結局,似乎也是註定了的。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1925年冬,王國維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時的合影。前排右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李濟;後排左起:章昭煌、趙萬里、梁廷燦。

2

王國維憂鬱沉潛的氣質、天才的稟賦,早在少年時已有顯露。曾與陳守謙、葉宜春、諸嘉猷被譽為“海寧四才子”。

1898 年,絕意科舉的王國維在父親王乃譽的陪伴下乘“王升記”輪船來到上海。初抵上海,繁華的“十里夷場”足使王國維眼花繚亂,一切都是那麼新奇和陌生。王國維在同學許家惺的引薦下入《時務報》館,從事文書和校對工作。

《時務報》是一家鼓吹變法改良、很有社會影響力的報紙,是當時維新運動的一面旗幟。由此,王國維實地感受維新變法的時代潮流,近距離接觸新學和外來思想。

早在1894年,王國維接觸新學,對由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幾乎每期都讀,這次有機會感受當時中國新思想的前沿陣地,無論如何都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王國維這次到上海,雖有一定的求學色彩,但主要目的還在謀生。在報館有了棲身之地,而所從事的打雜工作使得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無聊。當時的《時務報》館內因為“粵派”和“浙派”之爭,主筆梁啟超已經離開報社,主持事務的是浙江人汪康年。汪康年醉心維新事業,致力於辦報,卻未能賞識這位身邊日後成為學術大師的王國維,甚至冷眼相待,剋扣王國維月薪。

在報館工作,王國維收入極微,生活清苦。他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維新人士,雖然梁啟超等學者的離去讓他有些失落,但慶幸的是,他結識了康門弟子歐榘甲。王國維尊後者為師,歐氏向王國維講授傳孔教、重民權、改制度的“康學”要義,宣傳變法思想,並指點他攻讀《春秋公羊傳》《春秋繁露》《宋元學案》。歐榘甲離開《時務報》館之際,曾規勸王國維到《譯書公會報》等專門譯介西學的報館裡謀取新職,王國維表示認可。

“戊戌變法”期間,《時務報》一度改為官辦,報館內部再度出現“粵派”和“浙派”之爭,汪康年按照“依旨據實昌言”之意,將其改名為《昌言報》,以擺脫康有為等人的影響。期間,王國維因為足疾回老家治病,病癒再度返滬,《時務報》館已經關閉,他也有幸迴避了這場亂哄哄的“爭報”鬧劇。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王國維

3

1898年3月,羅振玉創辦的東文學社順利開學,這是近代較早的一所日語專科學校,學制三年,旨在培養日語翻譯人才,它是羅振玉實現農業興國抱負的具體實踐。王國維是該校的第一批學生,當時他正供職於《時務報》館,每天只能學習3小時日語,還得花很多時間去應付報館事務,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

他的氣質決定了他選擇研究什麼。“體素贏弱,性復憂鬱,人生之問題日往復於吾前,自是始決從事於哲學”。王氏憂鬱的稟性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一拍即合,比之蘇東坡初讀《莊子》那種若有夙契之感。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就讀東文學社是王國維治學生涯的重要開端,較以他16歲時主動購買《前四史》、接受傳統文化,就讀東文學社則是他開闢眼界、全面接受外來養分的重要開端。在東文學社,王國維較為系統地接受了新式教育,他不僅學了日語和英語,而且還接觸到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目。就讀的生活開闊了他的眼界,為日後樹立科學思想起了積極作用,也預設他進一步研讀外國哲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契機。兩年半的東文學社學習生涯是王國維學術事業的起點,社中的兩位日藉教師藤田豐八、田岡佐代治是王國維從事哲學事業的領路人。在兩年半時間的學習中,王國維在藤田豐八指導下,大量閱讀西方學術書籍,開始研讀康德、叔本華、尼采等西方哲學家的著作,逐漸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西方哲學不僅為王國維提供了觀察問題的方法論,而且也成為他的學術思想的一部分。康德、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哲學思想深刻影響了他,叔本華悲觀主義的人生觀、博愛主義的倫理觀、直觀主義的美學觀影響尤巨,幾乎伴隨王國維此後的一生。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陳丹青油畫“(清華)國學研究院”局部,左起第三為王國維。

4

結識羅振玉是王國維在東文學社的最大收穫,與羅振玉結交成為他一生學術與事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不足一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執教於南通、江蘇師範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同時孜孜於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天涯漫漫,跬步必積。

四年後王國維隨羅振玉入京,任職清政府學部。為他帶來巨大聲譽的《人間詞話》便於此誕生。

王國維寫出劃時代的《人間詞話》和《宋元戲曲史》後,時世也愈發紛亂了,辛亥革命一起,王國維隨著羅振玉等清室遺老東渡流亡。這一批人應是廣義上的文化遺民,他們幾乎都是一代學者,他們珍視的傳統文化隨王朝一起現出末世衰亂的景象,眼見一個整體的文化、倫理價值體系的行將崩潰,他們不僅是一個王朝的憑悼者,更是一種文化的憑悼者。

“來日滔滔來,去日滔滔去。適然百年內,與此七尺遇。爾從何處來?行將祖何處?”王國維在疲於哲學中的“可愛”“可信”之爭後,將自己對人生的悲憫、懷疑,都化入詩詞和文學研究中了。王國維把人生看作“天下至弱者”之一,側身天地,俯仰悲悸,草草生死,終古難度!這與帕斯卡爾稱人類為“能思想的蘆葦”是相通的。他的詞集名為“人間”,也無非出自憂生、悲憫一念而已。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民國清華大學四導師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啟超(從左到右)

由於成就斐然,名聲日隆,1922年被北京大學聘請為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應召任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

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這是他人生的最後驛站。當時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一說吳宓)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5

王國維在清華期間,心無旁騖,躬行慎獨。講課時不說廢話,以說明題旨為度。他人已說過的東西,從來不抄襲,不掠美,不詆譭,說話負責,做事謹嚴。學生去討教,他有問必答,遇到自己知識上的“盲點”,他直言“弗曉得格”(不知道)。

先生性情冷僻,但只要和人談起學問,便欣悅異常。

他曾說:“以學問為羔雁,”“以官獎勵學問,是剿滅學問也。”而私學則更像學術自由爭論、辯難的陣地,是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的範所,師生間也容易多一些感情交流。中國文化的傳播到了深刻處,就有了一定的隱秘性和神秘感,類似佛家的傳心。這是說對一個整體意義不可能分割而授,只能頓悟而得。這是一種東方文化的氣質。倘若如西方學術一般,分科嚴謹、條理精密,以固定清晰的概念統而授之,難免對國學內蘊有損。這應是當時的國學大師康有為、章太炎等力主廢科舉之後,又發出了斥學校教育的言論的真正原因。

作為一代大師,他學識高蹈,滿腹經綸,又殷殷不倦,誨人以誠。庶幾滿城桃李,高徒門生遍及中國的學界。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王國維書贈馮永軒

6

王國維在治學上嚴謹,在政治倫理上也一樣地一絲不苟。

他不同於其他的傳統學者文人,像事鴻銘、林琴南那樣的對西學破口大罵,他有相當深厚的西學素養,溥儀曾說:“新舊論學,不免多偏,能會其通者,國維一人而已。”王國維不只是立足於文化舊營壘的人,他研究傳統不可避免地以西學作為比較的參照系,運用科學的新方法,但他明白不可隨意比附,所走的只是中國文化本位的路子。他並不是表象的那樣保守,但他對國學的衰落卻露出了絕望的憂傷情緒。王國維曾因困擾在“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的哲學研究中不能兩全時,而放棄了哲學。在傳統和西學又難兩全時,他能放棄什麼?這是兩種大文化之辯,而且時代已經做出了選擇,一切都在合情合理中進行,那麼不知不覺、不可抵擋,就像一貫坐馬車的權貴,開始改乘汽車了一樣,他還能說什麼呢?他終於放棄了,放棄的是自己的生命,“只有靠生命來擁抱文化了”。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清華大學王國維紀念碑

有道是,氣骨愈高,謀生愈拙。王國維先生早年寫給朋友許同藺的信中就多有“大抵合群二字,為天下第一難事”的議論。王國維不喜享樂,憎惡滿嘴仁義道德,卻做盡腌臢之事的偽君子,厭棄惡濁之世,求精神之自由。怎奈世間汙水橫溢,蠅營狗苟之輩難以同道。

一次,北京大學邀請王國維到校參觀。為旌其高節,以示敬重,校方預先佈置好夾道歡迎,卻被王國維一口回絕。理由是:歡迎者有各式人等,中間免不了道不同不相為謀者。

不卑事權貴,亦不溷從異道,這就是王國維。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一九二七年,溥儀被迫出宮、李大釗遇害、葉德輝在長沙被軍閥所殺,清代遺老紛紛逃難,羅振玉也避入某國使館。而王國維坐著一輛人力車來到頤和園,悄然自沉。稱:“今日干淨土,惟此一灣水耳!”王國維早已痛心目睹他心儀的古國文化在一步步式微殆盡,而作為舊文化最後的象徵——紫禁城,也人去樓空了。時局紛亂,也要波及他的書房了,他走前的一日對學生說:“我受不得一點辱!”後在遺書上雲:“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王國維用自己迷戀的悲劇形式遽爾撒手,才及中天而歿,甚至遺書中也未多說他心中的矛盾和無奈,只讓後世之人去深哀痛惜和費心猜度了。

不慕權術,不通錢術,只埋首於學術,砥志研思,苦心孤詣。如此,方鑄就了一代無人比肩的國學大師。

王國維的一生,叩問於哲理,精求於史學,痴迷於文學,往復於“人生”。問題在於,他的死是不是說明他往復於“人生”的途中,如浮萍失根,鴻鵠失飛,無得歸所?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在塞萬提斯的筆下,堂吉訶德挺著生鏽的長矛向風車衝鋒,王國維沒有長矛利劍,這具盛載著獨立思想,自由意志的身軀是他對精神聖殿的最後祭獻。

與其說他捍衛的是一種難以折從汙道的人格,不肯苟活以自辱的尊嚴,不如說,是在以一己之力無法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困境下,用形體之寂滅,換精神之永生。

做學問如他,由發軔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漸達修煉如禪一般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直至境界全出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枯坐如僧,苦行至臻。極致於學,亦極致於生。

王國維先生紀念碑,在其自沉兩年後,屹立在清華園中,陳寅恪教授親自撰寫碑銘,用金石般的文字,稱其“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英才無奈人間苦,一位不該早死的大師——王國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