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水滸傳裡的毒雞湯女王,害死四條人命,讓打虎英雄報國無門


她是水滸傳裡的毒雞湯女王,害死四條人命,讓打虎英雄報國無門


一、

咪蒙之前,這人世間從不缺少“毒雞湯女王”。

她們行為不端,且道德感薄弱,但熟知世情,善於揣摩人心,憑藉煽動性語言,迎合情慾,販賣焦慮,從而一飽私囊。

在宋明時代,這個特殊群體被稱為“三姑六婆”,是善良正派人家應謹慎防範不許上門的。

其中,《水滸傳》的王婆就是最成功的一個。她的故事,在書中僅四回而已,其形象卻毫不遜色於叱吒風雲的英雄好漢。

表面上看,這位王乾孃的出身既非富家大戶,亦非巾幗英豪,不過是一位開茶館的市井小民。按說,此等人物,本不值一題。

但在《水滸傳》中,這樣一位年老體衰、出身低微、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卻爆發出無限的能量,其炮製的毒雞湯,在陽穀縣中掀起軒然大波,不僅讓武松一家家破人亡,而且弄出了四條人命。一時之間,鬨動街坊,驚動官衙,直至鬧到府裡、省院和京城。

二、

作為毒雞湯女王,王婆的本事首先表現在極強的觀察力上。

西門慶的“心事”,一下子被她看穿。問其原因,她倒不掩飾:“自古道:‘入門休問榮枯事,觀著容顏便得知。’老身異樣蹊蹺作怪的事,都猜得著。”

王婆在小說中正式出場,正是在西門慶路過武大家門,被潘金蓮叉竿打落頭巾之時。作為熟悉世道人情的茶館老闆娘,坊間八卦、街坊瑣事,是不可能不了如指掌的。西門慶有錢有勢,“滿縣人都饒讓他些個”,其貪婪好色的品性,王婆自然是清楚的。至於一牆之隔的潘金蓮,她的招蜂引蝶的容貌,她的所嫁非人的苦衷,自然更逃不過王婆的眼睛。


她是水滸傳裡的毒雞湯女王,害死四條人命,讓打虎英雄報國無門


因此,當西門慶挨“打”時“酥了半邊”的神態,“笑吟吟”喜不自勝的表情;潘金蓮“叉手深深地道個萬福”的賠禮,“奴家一時失手,官人休怪”的道歉,迅速被這位毒雞湯女王的銳眼捕捉了。

王婆心中明白,她推波助瀾的機會來了。

三、

王婆在語言文字方面的藝術造詣,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完全不亞於後來者

她在小說中一出場,旁觀了這場“簾子風波”,第一句話就不同凡響:“兀誰教大官人打這屋簷邊過?打得正好!”

按普通人的思維,應該是同情西門慶被打,責怪潘金蓮失手。毒雞湯女王卻有意顛倒,反倒編排起西門大官人的不是來。似真似假的打趣,不僅透出與西門慶的熟稔,還替潘金蓮撒嬌,“正好”二字又微帶挑逗暗示意味。


她是水滸傳裡的毒雞湯女王,害死四條人命,讓打虎英雄報國無門


金蓮失手打了人,對方不惱,反笑臉相迎,已是過意不去,王婆的一句戲語,更讓西門慶猛然省悟,進一步向她道起“衝撞娘子,休怪”的歉來,怎能不油然而生感激之情?西門慶給潘金蓮留下的第一印象,十分美好也十分重要。這就為之後的幽會偷情,掃清了心理障礙,也為後來的合謀殺夫,奠定了感情基礎。

王婆出場的第一句話,顯出巨大的威力,引出無限風情,無數文字,放到現在妥妥的10萬+沒跑了。難怪金聖嘆也讚道:“積世虔婆語, 使讀者肉飛眉舞。”

此後,她與西門慶一番對話更是精彩,堪稱絕世奇文。其中,“潘、驢、鄧、小、閒”、“十件捱光事”的描述,創意獨特,思維縝密,使人擊節讚賞

由於篇幅有限,今天暫不細表。有興趣的人,可以看原著體會。

四、

在《水滸傳》中,王婆最終被官府凌遲處死。

這樣的結局是必然的,因為殺人償命。她一手策劃用砒霜害死武大的狠毒主意,並安排了毒殺的所有細節,並在武大服藥後七竅流血,潘氏嚇得“手腳軟了,安排不得”時,從容不迫地幫助潘清洗屍體,還幫助備辦棺木、香紙,竄掇潘氏假哭、戴孝……


她是水滸傳裡的毒雞湯女王,害死四條人命,讓打虎英雄報國無門


不過,假如王婆不是毒殺武大的主謀,會不會保住一條性命?這也很難說。

試想一下,一個無依無靠的老年婦女,僅憑三寸不爛之舌,成天散佈毒雞湯,不傳播三綱五常正能量,竟能主導坊間輿論,其影響之大,怎能不令人凜然生畏?

而官府長期以來,居然讓其高枕而臥,任其逍遙法外,其社會之昏暗、官場之腐敗,豈不歷歷如見?!

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毒雞湯女王必須死。

如喜歡此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蜜小糖(mizhitangguo)。我們主聊《西遊記》,偶爾也說說金瓶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