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唐朝的節度使能吊打大宋的節度使,對此你怎麼看?

說起節度使,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也會想起兩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第一位是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第二位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本文簡要說一說節度使的由來和演變,就可以回答唐朝的節度使能吊打大宋的節度使。

節度使是指地方的軍事官員,中國在唐朝和五代十國期間的官職,節度使的職位被也可以稱為“軍事專員”或“地區指揮官”。

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

到唐玄宗開元年間,節度使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等四項權力,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併兼任駐在州之刺史。節度使相當於像建國初期的東北局最高長官一樣的權利。

有人說唐朝的節度使能吊打大宋的節度使,對此你怎麼看?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設立了磧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范陽(北京地區,即古幽州)節度使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時的節度使多由胡人擔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節度使,要授予其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

在唐玄宗設立了9個節度使和嶺南五府經略使這一共10個相關的邊防軍事統帥,集中管轄區域的軍事、行政、財政大權以鞏固邊防,維護版圖,節度使還解決了之前府兵制度下“命將出師”之後臨時職務的行軍大總管無法與府兵之間建立兵將相習的封建從屬關係這一問題,增強了戰鬥力。但唐玄宗沒有采取有效的監督機制,對節度使的坐大甚至造反明顯估計十分不足。

強大的節度使最終成為區域統治者(事實上的軍閥)並超越了中央政府的權力。

有人說唐朝的節度使能吊打大宋的節度使,對此你怎麼看?

一個例子就是安祿山。安祿山擔任3個地區的節度使,分別是河東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同時還是節度使中實力最強的范陽節度使,出現了“安史之亂”,突然結束了唐朝的黃金時代。

即使在叛亂遭到困難鎮壓之後,由於中央的弱化狀態,河北三藩鎮等一些節度使也被允許保留其權力。黃巢之亂之後,唐朝失去對大部分藩鎮節度使的控制,出現普遍的藩鎮節度使割據,唐朝最終被節度使升格成梁王朱溫所滅。

節度使是導致五代十國時期政治分裂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時期特點就是王朝和節度使建立的地區政權之間的持續內鬥,也就是軍閥混戰。

有人說唐朝的節度使能吊打大宋的節度使,對此你怎麼看?

宋初承五代舊規,節度使除本州府外,還統領一州或數州府,稱為支郡,轄區內的軍、政、財權,由節度使獨攬,實際上是個半獨立的小王國。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明白節度使權力過於集中帶來的風險,於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炅採取各種政策,削弱節度使的軍、政、財權,以加強中央集權。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令各地賦稅收入除日常軍費所需外,全部運送中央,剝奪了節度使擅自處理地方賦稅的財權。同年還命令諸州府選送精兵給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權。

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時,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屬中央,不再隸屬於節度使。

宋太宗又於太平興國二年 (977年)詔令所有節度使屬下的支郡都直屬中央,節度使所領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後,節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授予宗室、外戚、少數民族首領和文武大臣,對武將更是晉升的"極致",多者可帶兩三鎮節度使,禮遇優厚。而節度使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等虛銜,或宰相罷官到地方上帶節度使虛銜,謂之使相,尤為榮耀。

因此,宋代節度使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