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将军

自古以来,立下不世之功的武将,结局大都不太好,为什么呢?功高震主呀。所以韩信在临死前有什么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他可是刘邦当年曾亲口许诺“三不死”的大功臣,虽有皇上的亲口许诺,但还是没有保住一条性命,最终命丧吕雉之手,而且死的很惨。

唐朝的郭子仪,却是个特例。他几次力挽危局、拯救大唐,创下了千秋功业。但他又是少数几个最后功德圆满,得到善终的名将。他出将入相三十余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宠,被呼为“尚父”,八子七婿都身居显贵,麾下数十名部将封王晋侯,获赐的良田房产自己都搞不清有多少,最后以85岁高龄谢世,称得上“富贵寿考,哀荣终始。”后人评价他: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旧唐书·郭子仪传》)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韩信拜将

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郭子仪的性格特点,并探讨他最终成功的秘笈:

一、郭子仪有大胸襟,关键时刻能够忍辱负重

郭子仪命运的转折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安史之乱成全了他。他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但始终未受重用。

古语说,盛世用相,战时用将。他当将军的时候是“开元盛世”,和平时期,武将们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眼看快年届60了,一个武将到了这把岁数,随时有可能致仕,他的一生也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了。

但谁知,这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历史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安史之乱把大唐由一个华丽的少妇,摧残成惨不忍睹的老妪;但却唤回了他的青春,把这个老叟变成了精神抖擞的精壮年。

他得到朝廷的重用,可以建功立业了——拜朔方节度使,征讨安禄山叛匪。从此,一个埋藏多年的珍宝开始熠熠生辉了!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安史之乱

带兵伊始收复了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收复了云中、马邑,因功加封御史大夫。这是他崭露头角的开始。

公元757年十二月,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收复了河东、河西、河南的大部分失地,关键的还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两京(长安、洛阳),这个功劳可了不得。郭子仪因功获赏,被加封司徒、代国公,余官如故,加食邑一千户。

当征战的大军凯旋而归时,唐肃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劳他道:“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郭子仪磕头致谢。

立下这不世之功,又得到皇上的特别加冕,于是他在众位将士面前显得有些鹤立鸡群,十分的扎眼。由此引起一些人的嫉妒,他们开始琢磨起他来,并不断在皇上面前进行谗言。

公元759年,唐肃宗诏命九位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 但皇上用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领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人。不会打仗的宦官指挥这么大战役,不用脑子都能知道结果,结果造成相州兵败。

宦官打仗不行,玩人术那是炉火纯青,最后推卸责任,郭子仪背了黑锅,被剥夺兵权,一撸到底。但仍他以大局为重,一心忠于朝廷。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郭子仪

二、危难关头郭子仪能够不计前嫌,真正具有忠君报国之心

公元760年正月,唐肃宗又启用这位被罢了权的老将,他被任命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旋即唐肃宗驾崩,唐代宗即位,换了新主子,郭子仪再次中弹,又被离间诬陷,失去兵权,赋闲在家。

公元763年冬天,吐蕃20万大军入侵,而宦官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 长安也几乎没有军队防御。当大敌前来时,唐代宗匆忙撤离长安城,仓皇逃往陕州。

逃到陕州后向四方发出勤王诏书,但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道节度使因痛恨宦官专权而对朝廷心生不满,没有人向关中派出一兵一卒!这其中,就包括当时驻守在徐州的平叛功臣李光弼!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李光弼

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君子听鼓鼙之声,而思将帅之臣。”(《礼记·乐记》)这时的唐代宗看到自己指挥不灵了,不得已情况下又向这位老将求救,给他恢复原职,命他带兵克敌。

接到皇帝的诏书时,已经被解职回家的郭子仪,此时他的手里只有20名亲兵。但他没有气馁,很快组织队伍进行反击。历经千辛万苦,好容易组织了不到四千人的队伍,采取迷惑敌人的战术,最后赶跑了吐蕃人。

别人看皇上的笑话时候,他却能主动为主分忧,不计前嫌,一切以大局为重,与敌浴血奋战。忠君爱国之心日月可表。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撤离长安

三、郭子仪单兵退敌,有慨然赴死之胆

公元764年正月,家族中有46人为国捐躯,可谓满门忠烈的功臣仆固怀恩,在宦官的谗言下被逼造反,他欺骗吐蕃、回纥、党项人,

说郭老将军早已经过世,代宗也驾崩,现在正是趁机捞一把的好机会,于是几路大军联合起来进犯大唐。

郭子仪领兵灭叛。在阵地前他勇闯敌营,单枪匹马去见回纥的首领。老朋友这样一见面,关于他已经故去的谎言自然不攻自破。他又晓以大义,回纥首领被说服了。

于是唐军和回纥军一起开始追击吐蕃兵,在灵台西原大破吐蕃军队,斩首级五万,生擒万人,俘获士女牛马多不胜数。

在大敌面前,郭子仪有“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淡定,他准确把握战场形势。但也有英雄虎胆,敢于单骑会敌。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单骑会敌

四、他能够忍受别人之所不能忍,真正具有含垢忍辱的心胸

郭子仪战功越大,得到的荣誉越多,越能引起一些屑小小人的嫉妒,这是必然现象。宦官鱼朝恩嫉妒他的功劳,指使人挖掘其父坟墓。刨祖坟这种举动,那可是把人侮辱到家了!

大家可以想想,吴三桂为了一个女人,可以“怒发一冲为红颜”,一般将领遇到这种侮辱先祖的事情,必定暴跳如雷,举兵报复。但由于现场没有抓住人,并不能确认就是鱼朝恩干的,他于是忍下这口气。

当他带兵回到京师后,唐代宗还特意将此事告诉他,并略表歉意。

郭子仪听后,出人意料的表现真令人钦佩,他泪流满面的回奏道:“我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

为了大局,终于忍下这口气,并自责自己带兵也有类似行为。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鱼朝恩

五、郭子仪目光如炬,有明察秋毫的慧眼

郭子仪病重,有个叫做卢杞的人登门拜访, 他特意对家人以及奴仆吩咐道:“全部回到自己的房内,卢中丞来访期间,任何人不允许到我这里来,我要和他单独谈事。”

人走后妻妾们问郭子仪为什么不让她们见客,以往比卢杞官大的人来访时,也从来没有这样如临大敌的。

郭子仪长叹一声:“你们是没有见过卢杞,他长得极为丑陋,一边脸都是青色的。我并不是怕他吓着你们,而是怕你们在接待的时候会忍不住笑出声来。他这种人,诡计多端,心胸又狭窄,等到他掌权后,肯定会大肆报复。我不过是为我郭家的人着想,避免可以预见的祸端。”

后来卢杞果然当了宰相,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将宰相杨炎谗言至死,将太子太师、大书法家颜真卿派到叛军那里去劝降,结果被叛军杀害。严郢、张镒、李怀光、李揆等等一大批人都被打击。

然而,郭子仪的家族,却始终没有遭受祸害,依然享受着朝廷的恩荫。这时候,郭家的后人们,才钦佩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和远见卓识。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唐代宗

六、郭子仪懂得急流勇退,并且做事总是那么的光明磊落

当完成历史使命后,他并不眷恋权力,知道适时的急流勇退。

公元764十二月,皇上下诏让他担任大唐的尚书令,但他恳辞不受。唐代宗又命五百骑兵持戟护卫,催促他到官署就职,但他仍不肯接受任命,并且上奏道:

“太宗皇帝曾任此职,因此历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关东,才授此官,怎能偏爱我,违背重要规定。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几职,贪图升官不顾廉耻。现在叛贼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纪审查官员的时机,应从我开始。”

不管唐代宗是在试探他也好,还是真的要给他这项极为特殊的荣誉也好,但郭子仪在荣誉面前,非常淡定,他是坚辞不受。一番话也说得冠冕堂皇,令皇帝很感动。

最后唐代宗只得应允了他的请求,

但下诏将他辞谢的事迹让史官们记入国史,以昭示后人。

郭子仪赋闲以后,郭府的大门总是敞开的,外人乍一看,还笑话他没有国公的气派。

其实这正是郭子仪的高明之处,他的一切行动都在阳光下进行,所有举动都暴露无遗,皇帝也不用派人到他家去刺探情况,就是有人想陷害他搞阴谋诡计,也没有了理由。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郭子仪祝寿图

结论:许多人觉得,武将能否善终,关键取决于皇帝的态度。诚然,君心难测。但一个功高盖世的武将,能经历四朝皇帝而不倒,那绝不是因为皇家的仁慈,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他是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会以平常心对待名利,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心烦意乱。当遭遇一些小波折时,他看的开,时时以大局为重。

他会以一颗平等心对待周围的朋友,这样的人,必会有许多知心朋友,也能从容悠闲、心地平和地对待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说到这里,联想起宋朝的王安石,在他变法期间,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三不欺》,其结论为:

“盖圣人之政,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然后天下无或欺之者矣。”

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欺”理论。

郭子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关键在这几点

王安石

体现在郭子仪的身上,他不像曹操、霍光那样跋扈,让皇帝不敢欺;也没有像诸葛亮、长孙无忌那样的让皇帝不能欺;但他知道急流勇退、做事件件完美,最终让皇帝不忍欺。

这样完美的一个杰出将领,如果没有好结果,上天都不会答应吧?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