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初期统治者竟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农业

明朝初年,由于元末统治者,极为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加上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破败不堪。史书上说山东、河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从开封到河北,人烟断绝。朱元璋亲身参加过农民起义,知道不改变这种状况,不使百姓的生活,能够大体上过得下去,是不能长治久安的。

明朝建立初期统治者竟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农业

因此朱元璋采取了一些宽缓的社会经济政策,以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第一,人身束缚相对放松。朱元璋曾经下令,以往由于战乱沦为奴隶的,一律予以放还。

第二,奖励垦荒,实行屯田。朱元璋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对于开垦荒地非常重视。朱元璋在1368年下令,各处荒田,允许农民垦种,并且免除三年徭役,土地永远归垦种者所有。第二年朱元璋又下令,把北方城郊荒地分给无地农民耕种。

后来明政府还规定,1394年以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农民新开垦的荒地,永远不征收赋税。明府让地方官发给流民种子、耕牛,使他们能够从事生产。

明朝建立初期统治者竟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农业

第三,鼓励种植经济作物。为了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增加政府收入,朱元璋提倡种植桑、麻、棉。朱元璋先后下令,有田五亩至十亩的农民,必须种桑、麻、棉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的,加倍种植。种植这些经济作物须向政府上交一部分实物,种麻每亩交麻八两,种棉每亩交棉四两,栽桑树的,四年之后才征税。

政府规定,不种植这些作物的,要受处罚。不种麻的,交麻布一匹;不种棉的,交棉布一匹;不种桑的,交绢一匹。

朱元璋让地方官员,督促农民种植桑、麻、棉,把种植这些作物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一项重要项目。上述措施,为纺织业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促进了棉、丝纺织业的发展。第四,兴修水利。元朝末年,许多水利工程失修,河道堵塞,雨季泛滥成灾。

明朝建立初期统治者竟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农业

朱元璋早在明朝开国之前,就曾派水军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农田水利工程。朱元璋要求有关兴修水利的事情,地方官都要及时呈报,重要水利工程要由中央政府派人监修。

第五,减免赋税。明初的田赋有夏税和秋粮,分夏秋两次交纳;夏税收麦,秋粮收米。明初田赋比较低,一般是官田每亩征五升三合,民田每亩征三升三合。1388年朱元璋曾经下令,减轻田租最重的南京地区和两浙官田的田租。

另外,明初对于新归附地区的田赋,曾多次下令减免;对于受灾地区,也往往免税。朱元璋还严禁官员贪赃,对于犯赃官吏的处罚十分严厉。

明朝初年的这些措施,对于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积极性,都是有利的,对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朱元璋时期,耕地和粮食产量都有明显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从1368-1383年,各地新垦田地共达180万顷,约占当时全国耕地总数的一半。

明朝建立初期统治者竟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农业

再过十年,即1393年时,全国耕地已达856万多顷,比元朝末年增加了四倍多。粮食总产量没有统计数字,但是政府税粮增长的情况可以反映出粮食产量的增长。

1385年,全国秋粮总数为将近2100万石。八年之后,即1393年,增长为将近3300万石,比元朝税粮总数差不多增加了两倍。明成祖时,全国农业生产继续发展,明朝开国六七十年间,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明显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