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可400公里一剑封喉!未来空战决杀策略“A射B导”解密

歼20可400公里一剑封喉!未来空战决杀策略“A射B导”解密

剑童:铸剑师,我最近听说了一个“A射B导”的说法,说是美国人已经实现了这种战法,那以后是不是派架轰炸机装满AIM120当“武库截击机”就行了是吗?

歼20可400公里一剑封喉!未来空战决杀策略“A射B导”解密

铸剑师:“A射B导”,字面上的意思是平台A发射弹药但并不负责制导,而是有平台B进行制导。从广义上来说,卫星制导弹药就是一种典型的“A射B导”。我们常说的飞机或者军舰发射导弹,再由预警机或者别的军舰、飞机进行引导,可以定义为狭义的“A射B导”。这种战术在美帝那边叫做协同接战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当然,“A射B导”只是协同接战能力的一种形式,CEC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将各种舰艇、预警机等平台的传感器利用数据链连接在一起,从而在各平台间建立准确的战场信息态势并共享信息。

在现代战争中,对敌方空中战机的拦截和攻击已经进入了主动雷达制导视距外空空、防空导弹的时代。前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AIM120和中国的PL12(前几天的米格21杀手),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标准6和中国的红旗9。和标准2采用的半主动雷达引导头只有接收机没有发射机不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有着一套完整的雷达系统,因此被誉为“发射后不管”的导弹。这种主动雷达制导体制,从理论上给了导弹无限的火力通道——而阿利伯克驱逐舰发射半主动雷达的标准2的时候只能用3台火控雷达进行分时引导,火力通道只有9个,也就是一艘驱逐舰最多只能同时引导9枚标准2进行防空作战。因此,一些网友说,我军052D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海红旗9的组合,其实就是把一批导弹发射到目标附近就行了。

歼20可400公里一剑封喉!未来空战决杀策略“A射B导”解密

然而现代战争中,“发射后不管”其实仍然是一种奢望。导弹的弹径和电力有限,雷达功率不大,比如AIM120的主动雷达(标准6也用同款雷达),对RCS=5平方米的目标(约等于苏30的RCS,歼10也就1平方米左右),锁定距离仅为25公里。也就是说,在防空导弹的100公里以上射程和空空导弹的50公里以上射程中,只有主动雷达锁定后的很短距离才能做到“发射后不管”。在飞行时间以分钟计的情况下,以音速飞行的目标每分钟可运动20公里,将很容易逃出导弹主动雷达的视场。因此,如果要追求命中率,仍然需要发射平台在导弹飞机的中段进行持续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战舰的雷达要保持照射——对于宙斯盾来说,发射标准6也就比标准2多出3个火力通道。这种要求对于战斗机来说更为致命——发射导弹的战斗机必须继续对目标进行照射——也就是必须继续将机头对准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也将迅速进入对方导弹的锁定范围。因此,任何一个理智的飞行员都应该时刻把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发射中距弹的同时一旦受到对方中距弹的拦截,就必然会第一时间放弃引导而选择脱离。因此,现代空战很可能将变成发射——引导——放弃的浪射中距弹的无聊游戏。为了破解这个无聊的游戏,科学家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其中的一种,就是“A射B导”。

歼20可400公里一剑封喉!未来空战决杀策略“A射B导”解密

“A射B导”的雏形在 1996年就已经出现了。当年1月,在夏威夷太平洋导弹靶场,一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伊利湖号(USS LakeErie CG-70)在本身雷达完全没有侦测到目标的情况下,通过传输自安装在夏威夷考艾岛山顶的地面雷达(地面雷达安装了两套设备,其中既有后来成为E2D预警机用的UHF预警雷达,也有X波段照射雷达),发射了四枚标准-2型防空导弹,导弹在山顶雷达的制导下分别命中了四架不同高度的次音速靶机。

这次试验可以说离实战还差得很远。地面雷达位置是固定的,导弹因为缺乏主动制导能力而需要陆基的X波段雷达进行照射制导。在战争中,体积庞大的陆基X波段雷达搬上空中平台显然不现实。因此,要实现“A射B导”,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导弹的主动制导问题。

歼20可400公里一剑封喉!未来空战决杀策略“A射B导”解密

2009年5月8日,美国成功进行标准六型(SM-6)防空导弹搭配E-2D空中预警机进行的协同接战(CEC)测试,由一架E-2D透过CEC为另一个平台发射的一枚标准6进行导控,成功击落了从陆地上飞来的巡航导弹靶。这次试验就可以说非常接近实战了。在这次测试中,预警机将雷达搜索到的目标粗信息通过数据链传至飞行中的导弹,将导弹引导到可以锁定靶机的距离,再由标准6的主动雷达引导击毁目标。

“A射B导”的过程,实质就是一场引导的接力。然而,从原理上来说,防空导弹的“A射B导”难度和空空导弹“A射B导”难度不可同日而语,而防空导弹实现“A射B导”的实战意义也远远没有空空导弹“A射B导”的实战意义重大。防空导弹因为对弹体尺寸和重量的限制较少,例如标准6都是6.5米长、1.5吨重的庞然大物,而AIM120中距弹才3.65米长、0.15吨重,所以尽管受到0高度发射的不利影响,射程可以仍然做得很远。因此在实战中,很少有载人飞机敢于直接挑战标准6为主力的先进防空体系,而以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为代表的防区外打击在标准6+密集阵+海拉姆的组合防御中往往也很难找到破绽。再加上防空导弹“A射B导”增加的射程范围往往在舰载战斗机的防区内,使得美国海军使用防空导弹“A射B导”进行超远程拦截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歼20可400公里一剑封喉!未来空战决杀策略“A射B导”解密

在空-空作战中,“A射B导”的作用由于当下作战模式的巨大缺陷而更显其革命性价值。如果能够实现成熟的空对空的“A射B导”,那么战斗机完全可以在发射后立即脱离,将引导工作交给预警机完成。预警机利用巨大的雷达持续引导导弹将目标纳入主动雷达射程。这将大大提升空战的作战效率,甚至引起空军军种建设的革命性变化——战斗机完全可以被淘汰,体型类似于轰炸机的大型空对空导弹载机甚至可以大行其道,防空导弹将迅速大型化,其射程将取决于引导平台的搜索距离,甚至将出现400公里以上的实战射程。空战程序将变为简单的发射——脱离——引导,这简直就是一种梦幻般的优势。

歼20可400公里一剑封喉!未来空战决杀策略“A射B导”解密

然而要建立这种优势,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

首先要克服的困难是误差。防空导弹的“A射B导”过程中,作为中继引导的预警机航线固定、速度慢、电磁环境干净、发射平台稳定、目标飞行路线固定,所以技术上的成熟使得命中几乎是必然的。然而发射机和引导机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测量会产生额外的误差,多出的一个坐标系转换过程中会产生额外的误差、发射机和制导机惯性坐标系间的偏转角测量也会产生额外的误差。这些误差积累起来,会对“A射B导”状态下导弹的命中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要克服的困难是引导平台的先天不足。如果用预警机引导,那么预警机将会进入窄视场模式求得更高的目标刷新率和精度,更加集中波束到目标上求得更远的引导距离。因此会大大影响预警机的整体态势感知能力,甚至会威胁到预警机本身的安全。如果不使用预警机进行引导,雷达的功率又达不到在较远空域进行安全引导的要求。

歼20可400公里一剑封喉!未来空战决杀策略“A射B导”解密

最后要克服的困难是高速信息处理能力的不足。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数据链发射机的功率还达不到400公里级别的高速数据交换水平。

总而言之,“A射B导”是划时代、有前途的空战技术,是颠覆性、碾压式的全新手段。然而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A射B导”的实现仍然任重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