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了,忍不住給你打個電話

1

“小a的演技太棒了,為他打電話!” 

“小b唱歌太帥了,為他瘋狂打電話!”

“太喜歡小c了,為他實力打電話!”

去年,“打電話(打call)”成為了互聯網上的十大流行語之一,其意思大概是為自己喜歡的偶像加油、應援。

眼看朋友圈裡“電話”打得熱火朝天,朋友大米卻獨樹一幟地發了一條:“我剛給我媽打了個電話,她說晚上吃餃子……”

看到這句話,我突然想起來,自己已經很久沒有打過一通真正的電話了……

2

小時候,家裡只有一部固定電話,乳白色的機身,長長卷卷的線連著一隻聽筒。

對那時的人們來說,電話鈴聲總能給人一種未知的新鮮感。每當電話鈴聲響起,家裡的孩子們總是興奮地搶著去接。

還沒接起電話的時候,會忍不住猜想:電話那頭是姥姥叫我們去她家吃晚飯?還是小夥伴要找我出去玩耍?……

打電話也是一種別樣的樂趣,但礙於電話費,孩子們從不敢亂打,最多就是打給晚下班的父母,問問他們幾點回家。

後來,尋呼機問世。每天給“尋呼臺”撥打電話,向父母的尋呼機上發消息,成了小孩子們最常做的事情。

那段時間,父母們的尋呼機中幾乎塞滿了“某小朋友在等你回家吃飯,看到請回電話”的信息。 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一部小小的固定電話,彷彿就是自己與身邊親人的密切鏈接。

後來,隨著我們的長大,手機開始漸漸普及。每天撥打電話的人變成了父母,他們總會在電話裡問:“晚上想吃點啥?”或是叮囑:“別玩太晚了,要早點回家!”

等到孩子長大成人,不免因工作或學業離開家鄉。最初或許還會因為寂寞和膽怯,不時往家裡打電話尋求慰藉。

但時間長了,自己的羽翼逐漸豐滿、世界逐漸豐富,也就慢慢地,不再那麼頻繁地和家裡聯繫了。

前段時間,一個叫做“番茄炒蛋”的視頻刷爆了朋友圈。視頻裡,一個剛到美國的留學生因不知怎麼做番茄炒蛋,在中國時間凌晨4點,給母親打了一通視頻電話。

電話那端的父母便半夜爬起,一邊做菜,一邊錄製視頻給兒子講解。

長大後的我們,似乎只會在尋求幫助的時候,突然想到父母。平常,卻要等到父母忍不住思念,“膽顫心驚”地打過來,得到的卻是兒女們更多的不耐煩……

想你了,忍不住給你打個電話

3

手機還未普及的時候,朋友之間說“常聯繫”是一種殷切的期待,手機普及之後,微信裡的“常聯繫”更像是一種禮貌的敷衍。

小時候,夥伴之間最多的交流方式是寫紙條,和一封又一封長長的信。放學路上偶遇“知己”,便能在深夜的路燈下“談天說地”,一聊就是幾個小時。

為了和夥伴們聯絡感情,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小小的一本電話簿,上面歪歪扭扭地寫滿了好朋友們家裡的電話號碼。滿滿當當的電話簿,對孩子們來說,彷彿一筆價值不菲的財富。

那個時候的“電話粥”有一定成本,所以對於小孩子來說很是奢侈。只有大人不在家的時候,才敢抱著電話和朋友暢聊。

孩子們的話題瑣碎而幼稚,無非是學校裡發生的小事,和對未來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在現在看來,那短短的幾個小時,大概是朋友之間,心貼得最近的時刻。

後來,我們手機被各種社交app佔滿,交朋友的方式從以前的寫長信和煲幾個小時電話粥,變成了軟件裡簡單的看頭像、看簡介,然後挑順眼的右劃打個招呼。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快速”的時代,似乎誰都不願去細心維護軟件裡面的友情。

初識的3分鐘熱度很快用光,一言不合就左劃刪除,一段友誼便被簡單地畫上了句號。

就算是“長期”的好友,也只是在偶爾想起時,發個微信消息,有一搭無一搭地寒暄。翻翻聊天內容,“改天”、“下次”、“有機會”、“有時間”等詞語竟是佔據了半壁江山。

逢年過節時,手機中冷不丁地收到一條朋友的祝賀短信,才驚覺,那個兒時曾一起煲過電話粥的好友,長大後,竟再沒有聯絡……

4

很久以前,愛情不是“秒回”,而是一種長長的等待。

女孩在下課後守在窗邊,等待著喜歡的男孩經過窗前;男孩提前半個小時到達約會地點,耐心地等著女孩的出現。等待的過程是緊張的,甜蜜的,誰都不會覺得麻煩。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裡,男主角念大學時,經常要在公用電話亭排很久的隊,只為了給自己心愛的姑娘打一通電話。

後來,手機的出現,讓情侶之間有了更快的交流方式。想一個人的時候,不再需要花費漫長的一個月去等一封信,電波可以把思念迅速地送到彼此耳邊。

剛擁有電話時,兩人總會聊到深夜,彷彿要把一輩子的話題都聊完。從滿格的電打到自動關機,然後換一塊電池,繼續打,一直打到手機發燙。

那時候,漫長的夜裡,想一個人,就給他打電話。

現在的智能手機中,各種通訊工具越來越齊全,打電話的功能卻被逐漸弱化,一同被弱化的,還有我們想念一個人的心情。

不少年輕男女抱怨,現在談戀愛越來越“速食”,交流基本只靠簡短的信息和表情包,沒有了長時間的通話,總覺得自己像是養了一隻手機寵物。

翻翻手機通訊錄中的“最近通話”,我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和人認真地打過一通電話了。

從前打電話的時候,我們總會全身心地和電話另一端的人交流感情。

而現在,我們卻可以對著手機的菜單欄操作嫻熟,同時和多個軟件上的多個人同時聊天,彷彿是把想念和喜歡都分成了好幾份。

聊天軟件裡,對父母叮嚀的忽視,對朋友寒暄的敷衍,對愛人瑣碎的抱怨,正一點一點地吞噬掉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深情,把本該彼此親近的人逐漸拉遠。

趁著節日將近,不妨給你牽掛的人打個電話,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問候。

聽父母講講家中的瑣事和煩心事,安慰他們,關心和嘮叨也都耐心收下。再和他們說說你的新鮮事,向他們彙報一下自己的近況,讓彼此之間更加地瞭解與親近;

和朋友一起回憶從前的日子,細數兒時曾做過的傻事。聊以前的共同的愛好,也聊現在所處的城市,和生活中的冷暖故事;

和愛人互訴衷腸,“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或者只是簡單地問一句“天冷了,添衣服了嗎?”,“下班之後我去買菜,你想吃點啥?”

一聲溫暖的問候,帶著思念的溫度,總能趕走一些冬季的寒冷,讓人心頭的冰雪融化。

想Ta了,就打一通電話給Ta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