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刻茶|十九期——蜀中茶聖,品味獨珍,傲視五嶽的蒙頂仙茶

伍刻茶|十九期——蜀中茶聖,品味獨珍,傲視五嶽的蒙頂仙茶

四川除了峨眉山與青城山,橫跨雅安、名山兩縣的蒙山也是聞名古今。這裡有古剎林立,天蓋寺、永興寺、靜居庵等,蒼林紅字,絕整飛泉,在幽美的風景之中孕育著相傳古今的名茶。

伍刻茶|十九期——蜀中茶聖,品味獨珍,傲視五嶽的蒙頂仙茶

蒙山海拔1500米,年均氣溫14~ 15C,大部分土壤都是揉砂質壤土,土層深厚,具有益於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蒙山頂上有五峰,分別是上清、菱角、毗羅、井泉和甘露,它們頂天而立,代表著蒙山最高貴的氣質。而其中上清峰海拔最高,俯視著峨眉諸山,如同君臨天下。西漢年間,有普慧禪師來到蒙頂山,親手在五峰之間中下了七株茶樹,成為蒙山頂上茶的始祖。這七株茶樹的植株高度都在一尺左右,兩千年過去了,它們不枯也不長,就好像時間從未自它們身上流過一樣,所以獲得了“仙茶”之譽。

伍刻茶|十九期——蜀中茶聖,品味獨珍,傲視五嶽的蒙頂仙茶

從西漢起,“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就一直是古今傳頌的讚譽。唐宋時期,蒙頂茶一度號稱天下第一。而到了明代,蒙頂茶的美名卻逐漸消退,甚至完全被當時的人們忽視。關於蒙頂茶的沒落,明代茶人許次紓在〈茶疏》中給出瞭解釋:“古今論茶,必首蒙頂。蒙頂山,蜀雅州之山也,往常產,今不復有。即有之,彼中夷人專之,不復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涼,江南也。”

其實,蜀地的茶逐漸退出上層社會精緻茗茶的舞臺是從宋朝開始,宋朝時,朝廷專注於江南、福建地區的貢茶,蜀地的茶不再作為貢茶,而蒙頂茶的名脊得以保留,還要感謝唐宋文人墨客,他們留下的大量歌頌蒙頂茶的詩詞,讓後人誦讀之餘,還能在想象中品味蒙頂茶的茶韻。

伍刻茶|十九期——蜀中茶聖,品味獨珍,傲視五嶽的蒙頂仙茶

蒙山茶色黃而碧,味甘而清,香高而鮮,具有卓爾不群的品質。從唐代開始,蒙山茶就是宮廷貢茶,只有皇親貴青才能享用。根據《名山縣誌》記載,當時的貢茶採製都是在每年的夏初,茶芽已發,縣官會選擇一個黃道吉日,穿上朝服上山採摘。和尚和僚屬們燒香禮拜之後,採茶才可以正式開始。對於七株仙茶,每年只能採摘三百六十葉,對應一年的天數。然後,由僧人攀坐誦經,用手搓成條狀,用炭火烘乾之後,儲存在長寬各四寸二分、高四寸的銀盒中。在菱角峰下,還會對其他的茶樹進行採摘,以全白毫的嫩芽為宜,由和尚揉制,裝進錫瓶中陪貢品入京。

伍刻茶|十九期——蜀中茶聖,品味獨珍,傲視五嶽的蒙頂仙茶

居住在蒙山靜居庵的和尚叫作採茶僧,專門負責每年採摘蒙山頂上茶。千佛寺的和尚專門管理茶樹,大佛寺的和尚專門負責製茶,天蓋寺的和尚則專門負責評鑑茶葉品質。各個寺廟分工負責,各司其職。而到了採茶的時節,全縣七十二個寺院的和尚都要到蒙山天蓋寺燒香禮拜。這個傳統一直到推翻滿清政府之後才被取消。

新中國成立後,在蒙山腳下設立了雅安茶葉試驗場,以蒙山右側的永興寺為基地,後來又改建成為雅安縣蒙山茶場,開闢了荒山450畝,建立了380畝新式茶園。

伍刻茶|十九期——蜀中茶聖,品味獨珍,傲視五嶽的蒙頂仙茶

蒙頂茶的種類很多,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名茶出現。最早的蒙頂茶以雷鳴、霧鍾、留舌、白毫等散形茶,以及龍團、風餅等成型茶為主。到了近代,蒙頂茶則以黃芽聞名天下,分為米芽、黃芽、芽白三個品級。初生芽葉製造的蒙頂茶稱之為米芽,以一葉初分的嫩芽製造的為黃芽,以一芽一葉初展的嫩芽製造的稱之為芽白。蒙山茶芽葉肥壯,茶湯色澤亮黃,所以也統稱為蒙頂黃芽

伍刻茶|十九期——蜀中茶聖,品味獨珍,傲視五嶽的蒙頂仙茶

蒙頂茶的製法簡易,在鍋裡殺青之後繼續抖炒到七八成十,然後起鍋涼置1~2小時,再下鍋抖炒到乾燥即可。現在的雅安茶廠又有兩種蒙頂茶的新產品萬春銀葉和玉米長春廣受歡迎,它們形狀美觀、香味鮮濃,堪稱蒙頂茶中的極品。

蒙頂仙茶以獨特的口味征服了不少茶人,而他們對於茶中珍品的追尋也從未斷過。

伍刻茶,只對優質茶葉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