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理財子公司出齊,萬億級資金入場,將如何影響你的投資

五大行理財子公司出齊,萬億級資金入場,將如何影響你的投資

2月17日,中國銀保監會宣佈批准中國工商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至此,5家大型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全部獲批,預計今年上半年將正式開業運營,其他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在受理審批之中。子公司制是銀行財業務重要制度創新,將深刻改變理財業務市場格局,也將給普通金融消費者投資理財提供更多選擇。

從全球看,設立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是大型金融機構的普遍做法。如摩根大通(JP Morgan)旗下全資控股資產管理子公司摩根資產管理控股公司,負責整個資產管理板塊的業務管理;匯豐控股(HSBC)全球資產管理公司是匯豐的全資子公司,從2008年起將匯豐全球資產管理作為匯豐專業投資業務的唯一品牌。對我國而言,當下,各類商業銀行紛紛表現對理財子公司的濃厚興趣。截至目前,包括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在內的近三十家商業銀行陸續發佈公告,擬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機遇總是垂青於那些有準備的人”,在通過董事會審議之後,商業銀行應從資本、制度、人才、產品等四個方面做好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充分準備。

五大行理財子公司出齊,萬億級資金入場,將如何影響你的投資


一是要做好資本準備。成立理財子公司,首要面對的是資本問題。根據“管理辦法”規定,成立理財子公司最低註冊資本要求是10億元。這直接消耗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對銀行資本充足率帶來影響,同時還可能削弱銀行其他業務拓展能力。在理財子公司投入資本10億元,就意味著銀行將可能在其他業務上收縮規模。極端情況下,銀行將不得不收縮100—120億元信貸規模。而隨著加強對實體經濟服務、表外業務“回表”以及資本約束加強,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壓力越來越大,中小銀行問題更突出。因此,成立理財子公司需具備一定業務規模。據測算,如果參照信託公司監管標準,理財子公司10億元淨資本約能支持1000~1500億元理財規模。所以,如果銀行理財規模小於1000億元,那意味著成立理財子公司之後其業務不夠飽和,設立理財子公司反而影響銀行資本使用效率。此外,“管理辦法”雖然放鬆理財子公司非標資產投資,但如果理財產品總淨值規模低於銀行總資產規模11.4%,成立子公司並不能幫助銀行擴大理財投資非標資產能力。當然,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引入外資金融機構、大型國企和民企、非銀金融機構等外部股東,部分解決子公司資本問題。

二是要完善制度設計。構建制度健全、機制靈活、職責明確、制衡有效的治理體系、組織架構,是子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首先,要建立完備的公司治理機制。作為子公司,應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及內設部門的架構和職能,“董監高”等人員需符合監管部門任職資格要求;同時,從關聯交易、風險隔離、考核激勵等制度入手,構建公司治理運作機制。此外,還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與銀行其他主營業務相比,理財業務和產品風險呈現更加顯著的複雜性、交叉性,在脫離母行風控體系之後,子公司應儘快建立覆蓋所有理財業務和產品的全流程、全要素、全環節的風險管理體系。其次,要理順子公司聯動機制。結合國外資管子公司發展經驗,未來理財子公司將可能是一個連接左右、溝通上下的綜合服務平臺。理財子公司應加大與母行業務部門、分行、其他子公司的合作,提供從資產管理到融資、融智等綜合金融服務,理順並深化產品和客戶的聯動、與母行業務不的聯動、不同子公司之間聯動、子公司與母公司聯動。此外,理財子公司還可加強與其他資管機構、私募基金管理人等合作,成為踐行“開放銀行”理念的全金融平臺。

五大行理財子公司出齊,萬億級資金入場,將如何影響你的投資

三是要加強人才儲備。儘管不是“萬能牌照”,但理財子公司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如與公募基金公司相比,理財子公司除了公募業務外還有一些私募、信託方面的業務,業務範圍更廣泛。但目前我國銀行理財資金主要投資固定收益、非標準債權等資產,投資範圍相對狹窄,特別是對權益類資產的投研經驗不足。而海外領先的資管機構投資範圍往往涵蓋固收、權益、衍生品、另類投資等多個領域。如瑞銀資產管理公司不但開展股票、固定收益、貨幣等傳統投資,還進行對沖基金、不動產、私募股權等另類投資。面對其他資管機構的競爭,未來理財子公司投資將更全面,以滿足多樣化、複雜化的客戶需求。可以預見的是,多市場、多領域、多品種的投研能力,將成為理財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理財子公司要做好三類人才的引進與儲備:第一是具有豐富從業經歷的經營管理人才,這部分人才主要擔任“三會一層”及核心部門的中高級管理職位;第二是具有較強投資研究能力的投研人才,特別是銀行之前較少涉及的權益投資、另類投資人才,如公募基金經理等;第三是合規風險、系統開發、品牌管理等原來主要由母銀行承擔職能的中後臺崗位。

四是要構建產品體系。“管理辦法”為理財子公司劃定了較為寬泛的業務範圍,包含公募產品、私募產品、理財顧問、諮詢服務及經監管部門批准的其他業務。產品服務體系將對理財子公司業務發展和市場競爭產生重要影響。理財子公司應儘快轉變投資管理模式和產品研發模式。在投資管理上,要從傳統的“自主投資+被動委外投資”向“自主投資+主動委外投資”轉變。在產品體系上,應搭建包括商品類、外匯類、權益類以及另類資產等在內的資產體系,開展對不同類型資產的針對性投資,逐步實現大類資產配置。從長遠看,理財子公司不應侷限於單一的產品部門或者客戶部門,而應更推出開放式的綜合服務。理財子公司既可根據自身投研能力設計相應的資產管理產品,也可引入第三方發行的產品,為客戶提供多樣的資產管理產品和投資服務;客戶方面,既可以為保險公司、中小金融機構等機構客戶提供服務,也可以圍繞行內高淨值私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和財富管理服務等。理財子公司還應充分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積極研發智能投顧等,一方面創新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一方面精準匹配、主動觸達客戶,不斷提升客戶體驗。

五大行理財子公司出齊,萬億級資金入場,將如何影響你的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