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風暴。
2019年1月13日,權健包括束昱輝在內16個犯罪嫌疑人被批捕之後,中國最大的直銷公司無限極,在2019年的1月16日,接替權健成為了又一個風口浪尖上的直銷巨頭。
這一天,一個叫田淑平的賬號通過親戚的幫助,在網上發佈文章,貼出相關病例及聊天記錄截圖,稱其3歲女兒被診斷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在一位“無限極指導老師樊某”的推薦下,每日大量服用無限極8種產品,後被多家醫院診斷為心肌損害、低血糖等,原因疑為藥物積蓄。
三天後,無限極被立案調查。五天後的1月21日,媒體傳出消息,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幾天前召開了“廣東省直銷企業約談告誡會”,約談32家直銷企業。
這些企業的代表發言承諾:“不發佈引人誤解的虛假違法廣告”、“不以中醫藥‘預防’、‘保健’、‘治未病’等為名,或假借醫學理論和術語欺騙、誘使、強迫消費者接受非法診療等。
而約談的日期,恰恰就是無限極被“3歲心肌損害女孩”一事“爆破”的1月16日。
食品巨頭李錦記旗下的保健品生意
關於權健的故事,人們已經十分熟悉了。但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權健依然是草根的束昱輝“從0到1”構建起的帝國。人們普遍認為,涉及直銷亂象的這些公司,即便已經貴為行業巨頭,也大多是沒什麼背景的“野路子”。
但無限極,恰恰卻有個早已家喻戶曉的“爹”——李錦記。
是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無限極這家中國最大的直銷企業,背後站著的是在國內家喻戶曉的香港醬料巨頭“李錦記”。據李錦記前員工回憶,無限極主營的保健品等相關業務,因其出色的盈利能力,在集團內部也頗有地位,早已成為李錦記的另一大“支柱”。
根據美國直銷雜誌《直銷新聞》《Direct Selling News》公佈的2018年度“DSN年度全球直銷100強榜單”,安利、雅芳和康寶萊營收位居前三名,無限極名列第五位,是營收規模最大的中國直銷公司,年營收高達39.2億美元。品牌價值高達658.69億。
根據公開資料,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是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旗下成員,成立於1992年,總部位於中國廣州,是一家從事中草藥健康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的企業,旗下僱員超過4700名。
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了無限極、天方健等。其中,無限極是其最重要的一塊業務。
無限極的董事長是李惠森,他是李錦記集團現任主席李文達的小兒子,和束昱輝同樣,也是全國政協委員,同時還是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和中國香港(地區)商會(廣東)榮譽會長。無限極是他在1992年前後脫離李錦記集團傳統醬料業務,自己進行創業的項目。
關於李惠森創立無限極的始末,坊間有不少故事流傳。李惠森本人也出過兩本書闡述自己的管理哲學和一部分創業經歷與思考,一本叫做《思利及人的力量》,出版於2007年;另一本叫做《自動波領導模式》,出版於2012年。
值得一提的是,李惠森的書在無限極內部一直作為指導思想被傳播,相當一部分業務人員將加入無限極包裝為“個人創業”,李惠森本人的演講裡也有類似的內容。而將加入直銷公司類比為“個人創業”的做法,在大多數直銷企業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邦哥就國內幾大直銷企業的現狀,詢問了一位做藥品代理的經銷商,他此前與天獅、權健、華林、無限極這些企業都有過接觸,據他描述,權健的路子 “的確更野一點”,總是將產品往“民間秘方”上靠,而無限極則有相對更清晰一些的產品線,有成規模的研發中心,也比權健更小心低調。
在這位經銷商看來,李錦記聲名顯赫的醬料生意,多少對無限極還是有些背書的作用。他多年前買過無限極的王牌產品增健口服液,李錦記的“名字”就起了些作用:“一是熟人抹不開面子拒絕,二是家裡還用著李錦記的醬油,想著就算沒什麼用處,最少也不至於有毒害人。”
行業亂象幾乎無人倖免
頻繁被訴為何仍能屹立不倒?
平地起高樓的權健“害死”了小周洋,“子憑父貴”的無限極也陷入了被調查的處境,直銷與傳銷之間模糊的界限,讓行業亂象幾乎無人倖免。邦哥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查詢了眾多直銷領域有名有姓的業界翹楚,這些企業的被訴經歷大多十分“豐富”,但真正被判擔責的卻很少。
以無限極為例,我們以“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的主體進行檢索,共檢索出206份判決書,其中有4起案例涉及無限極侵犯受害人的生命健康權。但在這4起案例中,僅有1起案例因“對銷售人員培訓指導不到位”,判無限極承擔連帶責任,賠償3萬元,其餘案件無限極均未擔責。
實際上,這些企業以各級分支機構或分公司為主體涉及的案件,要遠比4起多得多,但真正擔責的案例依然少之又少。邦哥諮詢了一位相關領域的律師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對方的回答略顯無奈:“這些公司的產品不是藥,但通常也沒有毒,侵犯生命健康權的落點通常很難在法律層面上立得住。”
無論是我們接觸到的業內人士,還是法律人士,他們大多告訴邦哥,這些直銷企業在法律上面最大的問題是“虛假宣傳”和“涉嫌傳銷”,但即便出事,擔責主體也大多被推向基層業務員,公司層面多有“冠冕堂皇”的《業務行為規範》之類的文件來撇清干係。
直銷與傳銷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事實似乎也在驗證著這些業內人士和法律人士的話——在2019年開年的這場行業風暴裡,相繼被立案調查的直銷企業無論是權健還是華林、無限極,還是這兩天正在被“爆破”的三生公司,法律層面的罪名不外乎兩個:虛假宣傳,和涉嫌傳銷。
很多人質疑權健、華林、無限極等公司為傳銷,但真的提及直銷和傳銷的區別時,大部分人則沒有了“主意”:“就是憑感覺。”
實際上,自2005年起,我國就已經出臺了《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管理條例》兩個條例,用以禁止傳銷、規範直銷,並且在2017年時還曾經歷過一次修訂。
和大多數媒體報道,以及公眾認知不太一樣的是,直銷和傳銷在法律上的定義其實並不“模糊”,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比較清晰的界限和判定標準——員工報酬的計算和給付方式。
簡而言之:
一,不能以“拉人頭、發展下線”為標準給報酬;
二,不能以“有償”方式發展入會會員;
三,《直銷管理條例》中,甚至明文規定了直銷企業給予員工的報酬總額(包括佣金、獎金、各種形式的獎勵以及其他經濟利益等),不得超過直銷員本人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收入的30%——換言之,甚至不能“過分高薪”。
但在實際操作中,權健、華林、三生公司,甚至是無限極的基層薪酬制度,大多踩過紅線。然而,實際執法中的難度在於取證。
“很多公司為了避免法律風險,無論宣傳材料,還是薪酬制度,都是明面上一套,實際操作是另一套。這種差異需要有證人證言、內部文件、財務報表、資金流水等多種證據來證明。”
但往往,取證之路要面對企業甚至是整個行業為你設置的無盡障礙。
寫在最後
上世紀80年代末,直銷進入中國,那時的直銷和傳銷指的是同一個行業,並無不同。
1990年1月,美國直銷企業雅芳投資2795萬美元,與廣州化妝品廠合資成立“中美合資·廣州雅芳有限公司”。同年,合資的廣州雅芳有限公司申請註冊成立,這是中國直銷企業的起源。隨後傳銷的風潮一路從沿海以席捲之勢挺近內陸,官方還未來得及出臺政策法規,管理一時失控。
到1997年時,第一家進入中國的雅芳在華直銷人員達35萬人,年營收超過10億元;安利通過開會培訓的模式,在全國建立起了強大的銷售網絡,持續多年稱霸中國直銷市場。甚至在發展的過程中,公司的名字演化成了一個今天人盡皆知的動詞:安利——指極其熱情的推薦方式。
安利在中國排名被無限極反超,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直銷企業
直銷行業的歷史,本就是“野蠻生長”到“規範經營”的典範。而當時間走過十幾年,亂象已經日漸再起。
但社會治理如果總是要依靠公眾爆發的情緒海嘯來推動,其實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對於一個行業的普遍問題,恐怕十幾年後與十幾年前一樣——都需要依賴“制度”和“執法”的力量,才能真正解決。
閱讀更多 電商魔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