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6年堅守 成都金牛區作協走過最美芳華

2018年“天府文化與金牛”主題巡講活動日前在成都啟動,回憶那段時光,是最為幸福的日子,那是刻在一本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手刻刊物《革命文藝》上的詩意歲月。金牛區作家協會舉行了第508次文學創作活動,46年崢嶸歲月,記錄的是金牛文學創作者陪伴金牛地方文學走過的最美芳華。

這是風雨無阻的46年,一所流動的文學院。1972年的秋天,一群從成都平原的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走來的文學愛好者聚集在金牛區文化館,“革命文藝創作組”就此誕生。他們商定每月中旬的第一個星期天為活動日,地點在成都平原的鄉村茶館田舍,從此九里堤、沙河源、黃忠村、金牛壩、天回鎮、浣花溪、茶店子……一群文學的走讀生,在沒有圍牆的大學裡茁壯成長。

成都:46年堅守 成都金牛區作協走過最美芳華

金牛區作家協會第508次文學創作活動

如今,回憶那一段時光,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感到那是一段最為幸福的日子,那是刻在一本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手刻刊物《革命文藝》上的詩意歲月。油印刊本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文明的縮影,《革命文藝》期刊則是一代金牛文學人經歷過的青澀時代。

1976年10月,“革命文藝創作組”更名為“金牛文學創作組”,成員擴大到了五十餘人,既有土生土長的本地作者,也有來自駐區部隊、省、市報刊出版行業的作者及編輯。

成都:46年堅守 成都金牛區作協走過最美芳華

2018年“天府文化與金牛”主題巡講活動啟動儀式

原成都晚報副刊的高級編輯、現金牛作協會員張大生回憶說:“1978年末,我以《成都日報》文化記者和副刊編輯的身份,應邀第一次參加金牛的創作活動,得以結識了當時最早的一批成員,他們大多是基層的中青年文學愛好者,有生活,有才華,幹勁大,創作熱情高。從那天起,我逐漸從報道者和組稿者轉變成參與者、鐵桿會員和勤奮作者,堅持參加每月一次的活動。從上班到退休至今,一晃40年了,從青絲到白頭,完成了從報社‘要我來’到自己主動‘我要來’,從客人到主人的角色轉變。”

因這樣的組織形式獨具特色,在上個世紀80年代,先後吸引了流沙河、馬識途、周克芹、王爾碑、魏明倫、陳之光、木斧、陳若曦、尤金等國內外知名作家、詩人到金牛文學創作中心指導創作。

成都:46年堅守 成都金牛區作協走過最美芳華

1987年王爾碑、流沙河等與中心作者楊學用輔導交流後合影

1988年,“金牛文學創作組”更名為“金牛文學創作中心”,在新時期改革大潮中走向了成熟期。進入90年代後,除了繼續堅持原先的活動形式,活動更加豐富,或以節慶活動為主題,或由創作中心老成員主講,每期一個話題,長期堅持創作技藝和創作感悟的近距離交流,還經常組織外出採風。他們的足跡走遍大成都的山山水水,記錄下錦西大地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滄桑鉅變。

成都:46年堅守 成都金牛區作協走過最美芳華

張愛萍將軍欣然為金牛文學創作活動題詞:文采風流

從80年代開始,會員們就每年在各大報刊、雜誌上發表300餘篇,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現在。1993年-1994年,金牛區文化館組織“創作中心”成員編輯“苦旅文叢”,彙集了中心作者16部作品集達320萬字,公開出版發行。

2000年,“創作中心”更名“金牛區作家協會”。2000年至2001年,又組織編輯出版了第二套《金牛文叢》,收錄作品20部,合計約600萬字左右,公開出版發行。

從1972年到2018年,團隊從10餘人的小分隊已擴大到如今130餘名會員的龐大隊伍,四十餘年間,會員們用對文學最赤誠的熱情創造了中國地方文壇上奇特的聚落景觀。從青春熱血的稚嫩到年逾花甲的安穩,他們在這四十六年裡一起接力完成了一所流動文學文學院的成長圖景:“軋馬路”、啃饅頭,坐公交、嚼麵包,騎“洋馬”、餐盒飯,開汽車、吃午飯,生活發生著無盡的變幻,但這群鐵桿文學迷的心卻不曾改變,那些曾經熱血沸騰的韶華依然在內心燃燒,依然追逐他們心中的文學夢。如今,他們肩負著傳承、發揚的使命,讓“天府文化與金牛”走進街道、社區、校園,他們既是創作者,又是宣講者,一個地方的人文歷史在他們的講述中鮮活起來……

(成都市金牛區作家協會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