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微妙时刻:“大湾区老三”、科创板

这个周末,我们没有等来降息,却等来了一个比降息更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的系列制度文件公布,这意味着“科创板”和“注册制”即将呱呱坠地。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是中国“发展模式酝酿巨变”的里程碑,也是上海金融业的程碑。

上海是国家确定的“金融业老大”,但在两个核心指标上,上海一直很郁闷。一个是股票成交量,一个是汇聚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在股票交易额上,上交所多年来一直被深交所压制着,很难翻身。资金总量上,北京之一维持着上海1.3倍左右的优势,而且近年来差距有拉大之势。

拿下“科创板”,并率先实行“注册制”,意味着上海将最终抢回A股老大的地位,深交所“奇迹般的反超”将终结。至于上海汇聚的资金什么时候能超过北京,目前尚未看到可能性。

上海“所得”,就是深圳“所失”。“科创板”的降生,意味着深圳的“创业板”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老二”,上交所跨越了“楚河汉界”开始跟深交所在中小企业上竞争。

种种迹象显示,2019年对于深圳来说是一个“微妙的时刻”。

虽然一开年,深圳就收获了“GDP超过香港,位居亚洲前五”,全球超级富豪最集中的“第三城”(算上顺丰和恒大,深圳超过了香港,仅次于北京、纽约)等好消息,但“大湾区规划”的公布,也让期待值很高的深圳人,体会到了一些失落感。

在“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定位里,深圳很明显处于第三位,低于香港和广州。香港获得的,是一系列“全球中心、枢纽”的头衔,广州则是“全球、全国”混杂的综合性头衔,而深圳都是“经济、创新”类的单项头衔。至于三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也呈现递减之势——香港是“国际大都会”,广州是“国际大都市”,深圳是“国际化城市”。

GDP已经位居大湾区的老大,但定位只是大湾区的老三。就连深圳最擅长的科技创新领域,定位也低于香港。

怎样看待2019年深圳迎来的“成长的烦恼”?本文谈谈我的看法。

1、在“金融中心”问题上,要“知天命”

很明显,中国即将进入“大金融时代”,或者“印股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三大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可以说,中国进入了“实业+金融立国”的时代,国家领导人最近再次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重要信号。怎样提高“中国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和香港显然是重中之重。

看懂了这个大背景,你就会明白:深圳必须做出一定的避让,以保证上海和香港去实现国家战略。

回顾过去30年深圳和上海的金融历史,你就会发现——深圳经常要做出“牺牲”。比如早期的期货交易所并到上海,君安证券并到上海,黄金交易所放到上海(中国黄金现货交易70%的量在深圳)等等。

深沪交易所的分工问题,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1999年之前,深交所和上交所并驾齐驱、同质化竞争。到了1999年,互联网热潮席卷全球,国家认识到新经济的重要性,决定设立创业板。于是,深圳股市和上海股市进行了分工,上海是国家确定的金融中心,所以由上海全力发展主板市场,吸引蓝筹股上市;而深圳则在保留主板(并冻结主板)的同时,全力筹备创业板,为中小企业服务。

2000年10月,为了“全力筹备创业板”,深交所停发新股。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网络股泡沫破裂,创业板被无限期推迟。于是从2000年10月到2004年5月,深圳股市陷入了“被雪藏”的僵局,没有新股发行、金融行业迅速衰退,大量人才流向北京和上海。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深圳是否被抛弃”的问题提了出来,引爆了这个经济特区的集体焦虑。

这从两个城市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来:2000年末,深圳的“资金总量”相当于上海的40.8%,到了2004年末只相当于上海的35.5%。

但深圳终于用坐三年半的“冷板凳”、“替补席”,换来了“中小板”和“创业板”,远超此前的预期。再加上深圳经济成功转型,到2018年末,深圳汇聚的资金总量已经追赶到了上海的60%。

眼见深交所股票成交量后来居上,上交所非常急,在证监会主导下先后几次调整“楚河汉界”,让规模更小的企业可以到上交所上市。眼看仍然不能扭转成交量的颓势,上交所先后酝酿过“国际板”、“战略新兴产业板”,直到“科创板”面世。

香港这边,股市也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开始允许“未盈利企业”和“特殊投票权”企业上市。由于香港已经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深圳整体上也需要为香港让路。

我之前在专栏里讲过,金融中心是历史形成的,更是顶层设计出来的。一个城市有没有“金融中心”的“命”,很大程度上看“资历”看“国家战略”。上海和香港各自因为特殊的历史机缘,成为了全球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深圳想通过竞争改变它,很难。

但深圳毕竟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金融中心(仅次于北京、上海、香港),在全球也进入前30名。深圳未来只能通过政策博弈,尽量保住“基本盘”,并通过“打香港牌”获得一些先机。

金融是深圳核心产业,但明显遭遇了天花板。未来,深圳还是要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上发力,通过实体经济来留住资金。

2、在“科创中心”上,深圳要全力去争,空间巨大

目前中国只有三个城市获得了“全球科创中心”的头衔,他们分别是北京、上海和香港。在企业创新上做得最好的深圳,拥有全国PCT国际专利一半的深圳,仍然不是。

科技创新,是深圳的立身之本。深圳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荣、今天的江湖地位,就是靠企业竞争出来的。比如华为、腾讯、平安、万科等一大批优秀企业,让深圳显得与众不同。事实上,如果不计算国企,深圳是中国世界500强总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民企上市公司总市值最高的城市。

深圳之所以有今天,我曾列出了5大因素:香港、小政府、交易所、城中村、一群在内地不得志的“有野心”的人。

在深圳特区即将迎来40周岁之际,在深圳金融业2019年“触顶”的时刻,在深圳大湾区地位只排在第三的时候,深圳人应该重温这个城市成功的历史,总结经验。

当你看明白这一切,就会发现:定位和头衔很重要,但实干更重要。“四十不惑”的深圳,没有必要纠结定位高低,或者“金融中心”过早遭遇天花板。

放眼全国,比深圳在定位委屈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杭州,目前真实实力是内地第五城,科技创新、民营经济都非常发达,其定位就更低,影响力主要是“省内”。国家2016年批复的定位是:

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里,杭州还被列为规模低于南京一级的城市。但杭州依然生龙活虎,俨然要挤进“一线城市”的行列。

深圳的城市定位没有必要瞄准纽约,而应该瞄准旧金山,走科技创新立身之路,发挥市场机制健全的优势,充分引进人才、扩大人口基数,构成城市发展稳定的金字塔。从美国经验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价值,最终可以击败金融中心。说到底,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抓住实体经济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