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副校長王暉:改革開放四十年 高等教育三大變化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40年不過彈指一瞬,但對於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而言,這40年的變革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改革開放40年的大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以及還有那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深圳大學副校長王暉與我們一起探討。

深圳大學副校長王暉:改革開放四十年 高等教育三大變化

深圳大學副校長王暉

改革開放四十年 高等教育三大變化

回顧改革開放40年高等教育的變化,深圳大學副校長王暉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大眾化,毛入學率提高到40%多,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二是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每年向國家輸出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人才,向產業輸出大量的技術成果;三是隨著改革開放,高等教育融入世界,國際交流不斷擴展,引進了大量全球先進的理念、技術、人才,也讓世界更多地聽到了中國聲音。

除了教育領域深刻的變革和變化外,社會變化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王暉表示,印象最深的一是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偉大進步,特別是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的大發展,為人們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用“滄桑鉅變”形容毫不誇張;二是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隨著收入提高,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奔小康的歷史性鉅變。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應有更高要求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的高等教育走過了由小到大、由弱向強的輝煌歷程,實現了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歷史性轉折。為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教育部連續出臺系列措施,聚焦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使命,要求為大學生加負,廢除“水課”打造“金課”,取消“清考”,其實核心還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針對高等教育質量下滑的質疑,王暉表示,給大學生加負確實必要,高校要引導學生迴歸刻苦學習的常識,要加強學風建設,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也可以說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加負”實際上給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我們的供給側做好了嗎?我們的課程能吸引學生刻苦鑽研嗎?“水課”變成“金課”了嗎?我們的考試能真正考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甚至創新嗎?這些才是源頭問題,解決好了,學生自然就加負了,要求水了,加負無從談起。

深大育人之道 聚焦複合型人才培養

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深圳大學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獨特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方法。

王暉表示,深圳大學在培養複合型人才方面,一是加強通專融合,特別注重通識教育在全人塑造方面的作用。規劃建設了六類通識課(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生命科學、創新創業、中華文化)。二是改革培養模式,通過建設六類特色實驗班加強複合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創新班、產業應用實驗班、複合人才培養班、國際合作接軌班、創業精英培育班、卓越人才系列班);三是加強雙專業輔修工作。四是加強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牽頭成立全國地方高校優課聯盟,大規模建設應用MOOC,讓學生廣泛涉獵各學科知識,做到隨時隨地隨興趣學習(文轉自中國教育在線)。

關注:新高考升學規劃

深圳大學副校長王暉:改革開放四十年 高等教育三大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