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邀请北约观看苏军平推西欧,盟友立马求救,美国:打不过

如今,战争已然远去,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任何一个国家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外交问题和国际争端时都会慎之又慎,尽可能避免挑起战争。虽说战争是政治手段的延续,归根结底仍不过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但在当今的国际大环境下,发动战争不但很容易让本国陷入泥潭难以抽身,在国际舆论中也很难占到便宜,可谓是费力不讨好。和平时代养兵,各国为了保持军队战斗力,各种各样的军事演习则成了主要的手段。当然,不同国家的军事演习目的也不尽相同,除了提升军队的实战能力外,保持武力震慑也是军演的一大目的。

苏联邀请北约观看苏军平推西欧,盟友立马求救,美国:打不过如今,军事演习中“演”的成分显然更多一些,但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的一场军演军演,则是确确实实地想要美国和他们盟友们的命。进入20世纪80年代,赫鲁晓夫时代苏联改革带来的经济红利已经渐渐透支,苏联经济发展又一次陷入停滞,西方国家趁着这个机会再一次“转守为攻”。表面上看,苏联不过是在冷战这场马拉松式的竞争中又一次处于劣势,但从根本上考虑,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苏联体制问题导致的,如果不及时解决则后患无穷。有趣的是,能力平平的勃列日涅夫又一次选择了他最擅长的方式:
俄国人碰到难题时向来讲究“遇到阻力铁棒横扫,阻力加大铁棒加粗”,面对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态势,勃列日涅夫下令将苏联最粗的那根“大棒”掏了出来。

苏联邀请北约观看苏军平推西欧,盟友立马求救,美国:打不过

1981年9月,一直不怎么安分的苏军突然有了大动作:10个以上的集团军和超过1万个装甲单位紧急集合在波罗的海三国,导弹部队、炮兵和装甲部队进入战斗序列,秩序森然,这让西方国家感到紧张。此时,苏联一片繁荣强盛的外表之下已然是暗潮汹涌,社会矛盾重重且在不断激化;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好大喜功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却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大量资金用于军费投入,勉强地保持这个超级大国的尊严。那么,在西方国家渐渐起势、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的关键节点上,苏军搞出这样的大动静究竟是想干什么呢?这只不过是一次演习。

苏联邀请北约观看苏军平推西欧,盟友立马求救,美国:打不过

9月4日,10个以上的苏军主力集团军连同航空兵、陆战队等其他部队齐聚波罗的海三国,总兵力超过50万人。海军四大舰队主力全部到场,苏军还非常阔绰地投入了许多最新型的武器,如T-80坦克等。这次演练的目标是将“大纵深”的精髓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苏军的“大纵深”理念已经跟二战中那套疯狂投入兵力的“人海战术”彻底不同了。经过几代军事理论家的总结和发展,如今,苏军已经形成了一套被概括为“大纵深装甲合成突击”的完整战略战术体系。演习开始后,规模庞大的苏军装甲军团率先展开远程突袭,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前推进超过200公里,沿途基本摧毁“敌方”防御;随后,机械化步兵彻底清扫剩余威胁。在地面部队有条不紊突进的同时,数以十计的AN-12运输机将集团军级别的作战单位运送到对方腹地。这样的作战方式不禁让人想起苏军于1968年粉碎“布拉格之春”的军事行动,整个过程仅6小时,近20万装备精良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不战而降。

此时的苏军,手里已经握着无解的两张王牌:1949年8月29日,苏军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但仅仅过了20年,苏军的核弹头数量就压过了美国。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人可从没承诺过“不率先使用核武器”,这样的态度让美国人非常头疼。另外,苏联人对坦克有近乎迷信般的依赖,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军坦克数量就已经超过8万辆。苏军隔三差五地就要把数目庞大的坦克拉出来搞搞演练,顺便吓吓北约。西方的军事专家们昼夜钻研,最终得到了令人绝望的结论:

苏联就算让美国核武器,两大阵营一旦打起来,苏军“钢铁洪流”想要在两周内推平整个西欧,美国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这样的结论曾出现在7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中,当然了,根据美国人一贯做法,如此鼓吹苏军的厉害,颇有“苏联威胁论”的意味,我们只能从一个侧面窥得当时苏联军事力量之强。

苏联邀请北约观看苏军平推西欧,盟友立马求救,美国:打不过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方-81”军事演习,“西方”两字的出现也颇令人玩味,似乎话中有话:演习前,苏联方面看似无意实则特意给西方各国打过招呼,邀请各国派代表前来观看。当西方国家对苏军展现出的近乎无可阻挡的作战能力感到惊骇时,突然有人意识到苏军这种作战方式,不就是用来进攻欧洲的吗?此言一出,西方阵营顿时陷入恐慌,不少军事专家言之凿凿地说:苏联人敢当着北约的面表演如何推平欧洲,这就是为下一步真正动手做准备。

苏联邀请北约观看苏军平推西欧,盟友立马求救,美国:打不过

演习刚刚结束,本想趁势脱离苏联控制的盟友们一下就老实了,北约各国也纷纷向美国寻求庇护,他们将希望全都寄托在美国身上,后者就算表个态,说两句安慰盟友的客套话,也算是一颗关键的定心丸。谁知美国却直接表示打不过,美军直言:“可能当我们的兵刚刚运完一半,西欧的战事就结束了,俄国人将站在大西洋的岸边等着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