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公司的前世今生


百貨公司的前世今生

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的手套櫃檯,拍攝時間在 1900 年至 1910 年間

法國老佛爺百貨成立於1984年,老佛爺百貨標誌性的彩繪玻璃圓頂,在1912年時由建築師費迪南德·查努特(Ferdinand Chanut)和彩繪玻璃師雅格·克虜伯(Jacques Gruber)共同設計施工,一個世紀以來反映著這家百貨的變遷。

如今,現代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帶領著他的團隊OMA重新修訂了這片彩繪玻璃圓頂的歷史。

1893年,來自法國東北部城市阿爾薩斯的表兄弟卡恩(Alphonse Kahn)和巴德(Théophile Bader)合夥接手了位於拉法耶路1號的一間商店店鋪一間簡樸的縫紉用品店,雖然所處地段不錯,但因老闆的不善經驗而處境艱難。

這個地段位於巴黎歌劇院和聖拉撒路火車站之間,人流極多,兄弟倆決定將店鋪改造為一間環境優越的新式百貨公司,以街道名命名為拉法耶百貨(Aux Galeries Lafayette),後來在傳播中,因店鋪帶有的尊貴氣息,在中國就被音譯為“老佛爺”。

到了1902年,因生意擴張迅速,70平方米的店鋪難以消化客流。卡恩和巴德買下了奧斯曼大道的38、40和42號,並在新店鋪的擴建中,進一步強調它的奢華與藝術化。

受到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兄弟倆請來建築師查努特和南錫學派彩繪玻璃大師克虜伯,創作了標誌性的拜占庭式雕花彩色圓拱頂。室內設計師路易·馬喬瑞利(Louis Majorelle)則受到藤蔓植物的啟發,建構了鑄鐵陽臺和大廳樓梯。這幢見證了革新建築技術的建築物在1912年最終完工,並立即成為新藝術裝飾的代表作品。老佛爺百貨現任主席菲利普·侯澤(Philippe Houzé)曾感嘆過:“玻璃圓頂深諳傳統與現代之間微妙平衡的道理,這也是這間百貨的特質。”


百貨公司的前世今生

1852年在巴黎開張的LeBon Marché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家百貨公司,它的前身是一家布店。

卡恩和巴德在創業的時候,便心心念念要有別於其他百貨,做出自己的特性,發現新的商業密碼。他們的野心是:令所有人都能夠擁有美麗且美好的事物,因此,這間精品百貨的商品面向所有社會階層。

老佛爺百貨的營銷手段也有別於傳統百貨,更具戲劇性,吸引眼球,有些方式甚至連如今的百貨也不能比肩。比如1919年,老佛爺百貨出價2.5萬法郎,尋找可以將飛機降落在屋頂一處鑄鐵陽臺上的飛行員。1月19日,一個叫做朱爾·範德林(Jules Vedrines)的先生駕駛一架GaudronG3飛機,從巴黎西南郊的機場起飛,成功地降落在預定的地方。在眾人的注目下,百貨方授予他獎項和獎金,同時,還有一張來自交管局的16法郎的罰單,罪名是“在巴黎市區私自飛行並著陸在禁止區域”,令人啼笑皆非。

眾多藝術家都愛與老佛爺百貨合作。賈科梅蒂、皮尼翁、保利亞科夫等人都曾租借這裡的場地舉辦展覽。香頌名伶伊迪斯·琵雅芙也曾在老佛爺百貨門前舉行個人音樂會。意大利著名設計師吉歐·龐蒂(Gio Ponti)曾與之一道舉辦過Domus設計展覽。

老佛爺百貨早在1922年就設立了藝術總監一職,專門負責旗下藝術工作室LaMa?trise的運營和百貨的藝術跨界合作。1952年,在意識到時裝和藝術同等的魅力後,老佛爺又建立了專門的時裝部,聘請時裝總監。1959年,它率先看到1960年代Mod風潮的來襲,成立了“20歲櫃檯”,負責年輕人市場的開發,Sonia Rykiel等獨立設計師品牌和各種藥妝品牌逐一入駐。食品區則姍姍來遲—室內美食廊等到1990年才正式開張。

老佛爺百貨可謂是百貨史上頗具研究價值的“標本”之一。不過,它並非世界上第一間百貨公司。1852年,法國商人亞里斯泰德·布西科(Aristide Boucicaut)將各種各樣的商品引進自己的布料店。這家店名為LeBon Marche,意味“價格公道”,它的出現引發了全巴黎的騷動和各家店鋪的競相模仿。LeBon Marche重新創造了促銷方式,讓每種物品都有專屬的擺放區域,規定店員必須禮貌對待每位顧客,允許他們只看不買。它以清楚地標示出價格,打消了顧客不好意思詢價的心理障礙。

很快這種全新的零售模式向世界各地傳播開來。比如,1917年10月20日,上海南京路開張了中國第一家自建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它並非一間單純的百貨公司,其中還附設有屋頂戲院、東亞旅館和餐廳,很快便收回投資,實現盈利。第二年,永安百貨在先施百貨對面開了張。兩間百貨各佔據南京路的一南一北,競爭激烈。

1960年代中期,美國誕生了巨無霸型的百貨公司,其規模令人咋舌。地下超市和地產租賃的模式也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比如Hudson’s百貨,向地下深挖四層,有兩層是超市。地上的空間分成25塊,其中有16塊都是租賃給各個品牌和店鋪使用,百貨本身當“地主”。在頂峰期,Hudson’s百貨的僱員達到了1.2萬人,一天要接納10萬消費人次。它甚至買下全美第三大電話轉接臺,設立了兩個電話轉接中心,規模僅次於五角大樓和貝爾電話中心。

百貨公司的前世今生

紐約MarshallField百貨公司裡面的美容沙龍,攝於1932年。

而Marshall Field百貨,即Macy’s百貨的前身,則在擴張規模的同時不放棄尊貴的購物環境:它拒絕公開展示內衣產品,不要求售貨員化妝,在週日甚至會給櫥窗掛上簾子。後來,Marshall Field的一位經理人哈里·宋飛(Harry Selfridge)回到故鄉倫敦,創辦了Selfridge’s百貨,致力於向消費者提供親密鬆弛的服務:加大照明設備瓦數,開設平價的茶室,安裝了許多廉價的桌椅供人們休憩—這正是保守高傲的MarshallField瞧不上的。兩間百貨分別有不同的市場定位,各自擁有忠實的擁躉,販售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正如《百貨公司,起源,變革和經濟》一書中寫到的:百貨公司最大的貢獻,就是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它的巨大社會效應將會持續數百年—顯然,直到今天,這種影響力仍然沒有減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