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那些質樸非常的漢初丞相們

如何看待那些質樸非常的漢初丞相們

劉邦與一眾干將

蕭何,曾為秦沛縣主吏,秦末追隨劉邦起義,以文治見長,為漢初第一任丞相。蕭何採編揀選秦代法律,制定漢代的律令制度,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

曹參,曾為秦沛縣獄掾,秦末追隨劉邦起義,以武功見長,據史料記載曾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是西漢第二位丞相。曹參繼任丞相後,“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同時揀選郡國中質樸而不善言辭的官員擔任丞相府屬官。

王陵,曾為沛郡縣中豪俠,劉邦貧賤之時,曾以兄長事之,缺少文禮教養而好意氣用事,楚漢爭霸時追隨劉邦。曹參死後,王陵為右丞相,因不贊成呂后封諸呂為王,而被佯遷為帝太傅。

樊噲,秦時沛郡人,出身寒微,早年以屠狗為業,與劉邦私交甚密,以忠勇見長,曾擔任左丞相,為呂后所信任。

陳平,秦時陽武戶牖鄉人,少有大志,喜讀書,秦末農民起義時曾事魏王咎,劉邦還定三秦時跟隨劉邦,以奇計謀略見長。呂后時,為丞相,不治事,以酒色為樂。呂后崩,陳平則與周勃共誅諸呂、迎文帝。

周勃,沛郡豐縣人,與高祖劉邦同鄉,秦末追隨劉邦起義,以軍功拜為將軍,因平定韓信叛亂有功而升為太尉,後與陳平共誅諸呂、迎文帝,故官至右丞相。

灌嬰,睢陽縣人,秦二世二年參加劉邦軍隊,以驍勇著稱。因與周勃等擁立文帝有功,繼周勃為丞相。

張蒼,曾為秦御史,掌管宮中的文書檔案,後因犯罪逃回老家陽武。劉邦起兵經過陽武時,張蒼以賓客的身份追隨劉邦。張蒼擅長律歷,當計相時為漢訂正音律和曆法,沿襲秦曆法以十月為正,並推算漢仍為水德,尚黑色。後魯人公孫臣上書認為漢應為土德、尚黃色。張蒼以為非,文帝以為是,故草創土德曆法制度。張蒼自以為絀,後以老病免相。

如何看待那些質樸非常的漢初丞相們

西漢丞相張蒼

申屠嘉,梁人,在楚漢爭霸時曾為弓弩手、後升為隊率、攻打黥布時為都尉、孝惠帝時為淮陽郡守、張蒼為丞相時升任御史大夫,張蒼免相後為丞相。申屠嘉為人廉潔耿直。文帝寵臣鄧通有怠慢之禮,申屠嘉以丞相手令召鄧通至丞相府欲斬之,後因文帝求情而作罷。

漢初丞相多為劉邦的老舊故人或秦時官吏,以平民為主,其中蕭何、曹參為秦時小吏;周勃、灌嬰、王陵等或為劉邦同鄉或為同袍戰友;陳平為軍中謀士,申屠嘉為護衛弓弩手。唯獨張蒼曾當過秦時御史、參知中樞,但也追隨劉邦多年。

如何看待那些質樸非常的漢初丞相們

蕭何

劉邦、呂后以及孝惠所任的丞相,均為起義時的核心股肱。其中以蕭何最得信用,也最具治國之才。但蕭何在秦時僅為主吏,比之曹參、樊噲等確實出眾,但比之秦時朝堂九卿,僅能算是末流。雖然熟悉秦法秦制,但是難以在頂層設計和制度建構上有所突破。因此,沿襲秦制而主張無為,也算是一種自知之明。曹參為相,更是不敢攀比秦時文采之人,自忖與老上級蕭何也是相差甚遠,因此“蕭規曹隨”。

漢初制度多沿襲秦制,並非其無意革新,而是沒有才能之士專心討論和謀劃,故“仍舊貫,何必改作”。

到文帝景帝之時,曾為劉邦賓客的張蒼登堂入室而為丞相。張蒼親歷過秦帝國的大一統和建章立制,是有能力重新設計漢代的政治建構的。然而張蒼不僅沿襲秦之律歷,即便正月與德運也沿襲了秦代之序,可見其身在漢而心卻在秦,仍舊留戀始皇帝的法家政治。後有魯人公孫臣欲變更秦之水德,而張蒼反對,更可見張丞相對秦制的留戀之情。

新朝不變舊朝的法令制度,尚可理解。而新建之漢,連舊時秦代所建之正月(以十月為正)和所推之德運(以水德、尚黑色)都不予更改,也是讓人醉了。其中原因,大體可以認為有兩點,一是秦末天下荼毒,文治之人及典章禮樂殘破非常;二是漢之中央權臣多為秦之官吏,故留戀或習慣了秦之政治。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可見漢初之政風是一種“質勝文”的“野”。這種一切從簡,不僅表現在典章制度方面,也表現在“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上。同時,其朝堂用人也是如此。漢初的幾任丞相,就是劉邦身邊的核心股肱的論資排輩,蕭何功勞最大,故先為丞相;曹參功勞次之,故繼任蕭何為相。樊噲雖然功高且與劉邦和呂后關係親密,但因屠狗出身,確實難以勝任丞相之位,故僅為左丞相,還是以領兵為主。王陵,劉邦曾以兄事之,但因其本來無意從高祖,故晚封侯,所以在曹參之後擔任丞相。再之後就是陳平和張蒼等人,多是中途跟隨高祖的。到最後,也真是找不到劉邦曾經的老戰友了,連申屠嘉這個高祖身邊的弓弩手也拜相了。

直到漢武帝之時,大漢帝國才開始擺脫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在文治上大舉革新。其原因可以說是經濟發展和政治積累的促成,但還有三個原因是不能忽視的:一是劉邦之時的老舊之臣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新生的政治力量認識到漢初在政治建構上的種種簡陋,所以要進行重新創制。二是漢立國數十年,不僅恢復了經濟也恢復了文化,關鍵是培養了可以實施政治變革的人才,如董仲舒等人。三是大一統的漢帝國需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建構新的意識形態,必然要求在正月、德運、服制等禮樂制度上有所革新。

看歷史,既看大趨勢也看大人物,但更要看其中的大聯繫。漢承秦制,並非僅是秦制,也承繼了秦的人才、秦的作派以及對秦的感情。

如何看待那些質樸非常的漢初丞相們

秦帝國

秦之九卿之臣,多死於二世及趙高之時,或為項羽屠戮。但其基層官吏如蕭何等,其治下黔首如陳平等,仍能在漢初之時建功立業、盡顯才華。陳平僅當過社宰,為鄉人分肉而敢望為天下人分肉,足見其爭心之烈。由此可見,秦帝國為後世之漢留下的,不僅有拿來就用的政治制度,還有蕭何、曹參、陳平以及張蒼等治國人才。即便是基層小吏也能參與建構一個大帝國,可見秦時的人才濟濟。秦之人才,為漢之復興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支撐。

秦始皇能與股肱之臣共天下,如李斯、趙高以及蒙氏兄弟、王氏父子等。這些人在始皇帝時,多能高官厚祿。高祖劉邦雖然對其合作者,如黥布、彭越等攻殺剿滅,但對其股肱之臣可是寵渥優厚,丞相之位,大家輪流坐,不亞於始皇帝的作派。

連秦所建之正月、所推之水德、所行之顓頊歷,張蒼張丞相都要照搬使用,難道僅是質樸之風、一切從簡嗎?司馬遷以一個“何哉”表達了自己的質疑。實際上,這裡有張丞相難以言說的感情。非獨張蒼,難道入咸陽就急忙忙“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的蕭何,僅是為劉邦統一天下著想嗎?其中就沒有蕭相國對秦的種種難以言說嗎?

如何看待那些質樸非常的漢初丞相們

漢代士兵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歷代王朝興替,幾乎難以找到如漢初之“野”、之質樸、之一切從簡的。但是,漢初之“野”,有什麼壞處嗎?幾十年就恢復了國力,幾十年的積蓄就足以支持武皇帝開疆拓土,幾十年的文教就足以支撐大一統帝國的文華風流,幾十年的休養就給歷史留下了一個強漢。可見,有的時候繁文縟節的形式主義,於人於家於國於天下,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反倒不如質樸、無為來得實惠。以後歷代,難見秦漢之強,難道不就是“文勝質”過分了嗎?人能質樸,則能勇敢;國能質樸,則能務實。勇敢和務實,不正是我們所欠缺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