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人為何總能戰勝唐軍?

偽裝-嘴角輕蔑的傷


吐蕃是唐朝近兩百年中最強勁的對手,不僅強大,而且兇殘。

大唐一朝武功閃耀,滅突厥、滅百濟、滅高句麗,征伐西域、回鶻、南詔,一直凱歌高奏的唐軍,卻多次在吐蕃軍隊面前吃了大虧。

甚至唐代宗李豫時期發生了吐蕃大軍攻人長安 (公元763年),佔領15日的事件。

從《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歷史文獻的記載來看,唐蕃雙方戰爭不斷,各有勝負,持續了將近二百年。吐蕃與唐朝雖有過聯姻,有過短暫的友好相處,建立了所謂的“舅甥關係”,更多的是戰爭,相互攻伐不休。

所以,題主所謂“吐蕃人為何總能戰勝唐軍”是有豐富的歷史依據的。


相生相伴的唐朝與吐蕃

一般認為,吐蕃發源於西藏山南的雅龍河谷。

公元7世紀初期,松贊干布嗣繼任贊普,統一雅魯藏布江流域和青藏高原。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定都邏些,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王朝,史稱吐蕃王朝。

唐朝建國289年(公元618年自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文治武功無出其右,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也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

9世紀,吐蕃的陷入了內亂和瓦解,至公元869年,吐蕃全境平民奴隸暴動,衛藏境內形成零散的地方勢力,統一政權吐蕃不復存在。

而此時的唐朝也已風雨飄搖,藩鎮割據的局面已經不可收拾,隨後為五代十國所取代。

相愛相殺的唐朝與吐蕃

作為一個崛起於強大的奴隸制王朝,吐蕃顯然不是吃素的,也不講什麼宗法仁義。面對強大的唐朝,“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充分概括了吐蕃選擇和與戰的基本策略原則。

吐蕃與唐朝的爭奪,主要集中於四個地區: 一是爭吐谷渾,二是爭西域之安西四鎮,三是爭滇西南詔,四是爭唐朝本土的河隴之地。

據史料統計,從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戰至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長慶會盟,大唐王朝與吐蕃王朝通婚2次,和盟8次,使臣政往來190餘次,發生戰爭100餘次。

即使在雙方和好修盟時期,大大小小的戰鬥也從未平息,史書常有“連年犯邊的”記載。

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自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至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發生的戰爭多達80 多次,有明確戰爭記載的年份近57 年,即三分之一多的年份打仗。

戰爭勝敗的兩分法

縱觀唐朝與吐蕃爭戰, 唐朝經歷了一個從“積極主動-消極被動-逐漸扭轉消極被動態勢” 的發展過程。

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布威四方,雖有失敗,但在與吐蕃的爭鋒中總體算是處於優勢地位。

而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而衰,國力大減,吐蕃趁虛而入,攻城略地,唐軍更多的是被動應戰和防禦。

吐蕃能戰勝唐朝的主要因素

總而言之,唐蕃的和與戰,戰爭的勝與敗,與唐朝和吐蕃國力的發展直接相關,是雙方勢力彼此消長、勢均力敵的必然結果。


1、吐蕃既有河谷農業,又有放牧業,還發展了手工業和冶金技術,戰爭潛力很大

隋唐時期,青藏高原的自然條件要好於現在,這是吐蕃能夠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

據有關學者考證,公元五世紀中期延續到七世紀中後期是地球的一個溫暖時期。相比現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青藏高原的資源和條件要比現在要好一些。

特別是雅礱河谷所在的西藏山南地區,水草豐美富饒,農牧業較為興盛,構成了吐蕃王朝能夠崛起的重要物質條件。

所以說,吐蕃不簡單,有河谷農業,保證了即使在困難時期,也有活下去的本錢。而廣闊的高原疆域,嚴酷的自然環境,又讓吐蕃人能逐水草而居,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遊牧民族的靈活性,打造了一支兇狠好鬥的軍隊。

但總體上看,吐蕃高居苦寒之地,地高貧瘠、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使吐蕃統治階級不得不借助軍事力量拓寬生存空間。

唐朝,不正是最有價值的目標嗎?

所以,吐蕃必定窮兵黷武。

2、打不打得贏,主要還是取決於唐朝的國運興衰,以及唐朝的邊境政策

貞觀時期,唐太宗勵精圖治、修養生息,經濟和軍事實力開始恢復。雖然未達到隋朝的鼎盛時期,但吐蕃同樣也是剛剛建國,與唐朝實力的差距還很大。

但唐朝最重要的敵人不是吐蕃。北有東突厥和薛延陀,西有吐谷渾、高昌、西突厥、吐火羅、波斯,東有高句麗和百濟,南有諸蠻。

所以,此時的唐朝,當務之急是幹掉這些少數民族政權,解決邊境問題。

相比較遠的吐蕃,唐朝無暇顧及,甚至缺乏對吐蕃勢力的最基本認識,乃至公元634年,唐太宗拒絕了松贊干布初次的求婚要求。

公元638年,惱羞成怒的松贊干布派20萬大軍寇邊,進攻松州,“敗都督韓威,羌酋閻州刺史別叢臥施、諾州刺史把利步利並以州叛歸之。”

唐朝震怒,命侯君集、執失思力等人率領5萬大軍,破吐蕃,吐蕃引兵退。

這就是著名的松州之戰。

松州一戰,吐蕃對唐朝的強大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極力修好與唐朝的關係。唐朝也認識到吐蕃實力不可小覷,並同意松贊干布再次求婚的請求。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正式下嫁吐蕃。

從唐高宗到唐玄宗,唐朝幾代君王勵精圖治,經濟持續發展,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國力空前強大。雖然吐蕃的國力也處在上升期,取得過局部優勢,但總體處於相對劣勢。

以唐朝的馬政為例。唐初設牧馬監時,官養馬僅5000 匹,而到了唐高宗麟德年間,官養馬達驚人的7萬餘匹。

這一時期,唐朝集中精力解決了北部、東部和南部的邊疆安全問題,使國民休養生息,在人口、糧食、軍力等方面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北滅東突厥、薛延陀,置十三個羈糜州;向西滅吐谷渾、平定高昌、滅西突厥,設安西都護府;向東徵百濟、平高句麗, 置安東都護府。

而這些,恰恰都是在吐蕃與唐朝友好交往階段的完成的。

不得不提的大非川之戰、洮河會戰

公元663年,吐蕃攻陷吐谷渾。公元670年,吐蕃進犯西域,攻陷西域十八州,又攻破唐廷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唐朝與吐蕃的“大非川之戰”爆發。

吐蕃第一名將論欽陵率領40萬大軍與一代名將薛仁貴率領的5萬唐軍在大非川展開激戰。結果唐軍戰敗,吐谷渾亦成為吐蕃別部,唐朝被迫撤銷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

大非川之戰唐蕃戰爭中雙方第一次大規模正面交鋒,規模遠遠大過前次的松州之戰,這也是唐軍第一次失敗。也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

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

隨後,雙方反覆爭奪安西四鎮,吐蕃失敗,處於下風。

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年,吐蕃佔領黃河九曲地。新上任的唐玄宗御駕親征,命薛仁貴之子薛訥為隴右防禦使,領兵十萬、馬四萬出擊吐蕃,洮河會戰爆發。

結果吐蕃大敗,唐軍又逐漸佔據優勢,扭轉了之前不利的局面。

唐玄宗時期,無論在河隴戰場還是在西域戰場,唐軍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唐軍曾將東邊將戰線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將吐蕃趕出大小勃律,從東到西北壓制吐蕃,而在西域戰場,唐軍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領下,也是捷報頻傳。

但是,安史之亂爆發了。

安史之亂給了唐朝以毀滅性的打擊,兵力和國力消耗大半,國庫收入大大減少。

數據顯示,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朝居民841萬戶,人口4814萬,到了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居民達到接近907萬戶。而到了乾元末年(公元759年),居民還剩下193萬戶,人口僅不到1700萬。

安史之亂後,州縣多數被藩鎮所據,貢賦不入, 朝廷府庫耗竭, 加上戎狄每年犯邊,軍需開支龐大,財政赤字極其嚴重。

而此時,吐蕃的國力發展到頂峰,趁虛而入,使唐朝腹背受敵,唐朝轉入被動防守,不僅退出了西域,連河隴之地也被吐蕃佔據,百年不能收復。

3、吐蕃採取居高臨下、以戰養戰的打法,而唐朝動則揮師遠征,後勤壓力也很大。


據吐蕃軍事戰爭史記載,吐蕃軍隊從來都不是什麼仁義之師,一旦獲勝,就會千方百計的攫取利益, 燒殺劫掠。

看準了,是燒殺搶掠,不僅僅搶奪人口、糧食、牲畜、衣服等財物。

屠殺人口,一是抓丁壯補充本土兵力供應不足,或斷手鑿目,使其完全喪失復仇能力;二是以切斷敵方軍隊的後勤補給, 使敵方軍隊喪失經濟基礎。

同時,分利用各地的資源,尤其是被征服地的資源,以戰養戰。不僅強加賦稅,擴充財力,而且還在被征服地實行大料集制度和兵役制度,以保障軍隊的後勤供給和兵員補充。

反觀唐朝,不管是在西域地區還是在青藏高原地區,往往勞師遠征,深入苦寒之地,軍隊的戰鬥力和後勤壓力都非常大。

其實,歷史就是這麼悲催,唐朝和吐蕃正好在各自最強盛的時期玩起了“硬碰硬”。

但終究來看,一個依靠強大武力維持的奴隸制王朝,是終究難以撼動正處在上升時期的封建王朝的。

而到了9世紀中葉,吐蕃終於經不起長期的消耗,在內亂中而先於唐朝在9 世紀中葉瓦解。


參考文獻:

唐代吐蕃軍事戰爭研究,賀東,2017

略論唐朝與吐蕃的戰爭,霍靜,2011

吐蕃、唐朝和戰交往及對唐朝的影響,裝婷婷、何立慧,2007



孝文孝武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吐蕃人是唐朝幾百年的敵人,他們這幫人不好好在高原待著,非得和唐朝爭奪西域,河西,乃至妄圖滅掉唐朝,統一中原。

這個題目其實有點不實,確實,在唐朝和吐蕃大大小小一百多場戰鬥中,唐軍敗多勝少,武周時期,吐槽也多次擊敗武周軍隊,一度奪取安西四鎮,甚至還攻陷唐都城長安並佔據十五天之久。但是最終滅掉吐蕃的,還是垂暮之年的唐朝。

吐蕃在高宗朝開始對唐朝佔有軍事優勢,在此之前。吐蕃和唐軍交戰,侯君集,牛進達五萬人就將吐蕃二十萬人打敗。打的松贊干布和親求和。這次是唐朝大勝,但是往吐蕃送了個文成公主。松贊干布也學起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藉著文成公主帶來的唐朝各種先進的技術,文化。改良吐蕃,富國強兵。

高宗時,吐蕃開始反攻,為了吐谷渾和青海高原的歸屬,雙方在大非川,青海湖打了幾仗,唐軍全部戰敗。武周時期對外軍事比較弱,就連已經衰弱的突厥和尚未強大的契丹都敢和武周叫叫板,吐蕃更是把武周軍隊吊打,在素羅汗山,吐蕃殲滅武周軍隊十餘萬。後來因為吐蕃內部不安,武周政權才得以修養。

玄宗繼位後,唐軍復盛,重新打通西域,數次擊敗吐蕃,佔領青藏高原西北部,對吐蕃呈現出包圍之勢,眼看吐蕃就要完蛋,安史之亂爆發了。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節點,朝廷為了平叛,把各鎮駐軍不斷往回調,安西北庭等都護府的軍力不斷削減,給了吐蕃可乘之機。

“萬里一孤城,滿頭白髮兵”這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後來吐蕃完全佔領西域河西等地,對唐朝虎視眈眈上百年。雙方在此期間征戰不斷,吐蕃甚至還攻陷唐都長安,但是終究被唐朝擊退。

晚唐時,吐蕃內部分裂,國勢驟衰。唐朝也徹底解決了回紇問題,開始和吐蕃算賬。宣宗出兵收復河潢三關七州,張義潮帶著河西人民大起義,奉十一州地圖歸唐。河西走廊重歸唐朝。緊接著唐朝聯合回紇,南詔,大食合圍吐蕃,吐蕃潰敗,最終分裂崩潰。吐蕃最後的大相論恐熱被唐軍斬殺,傳首長安。

當時的唐朝內部藩鎮林立,政治腐朽,已然垂垂老矣。但是依舊能奮起一搏,報此百年大仇。

迴歸題目,吐蕃之所以能多次戰勝唐軍,一來,吐蕃人是從上往下打,越打越精神,但是這氣候確實是真的難為唐軍了。

二來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吐蕃卻連佔北庭,安西兩大都護府。勢力達到頂鋒,風芒太盛,唐朝避之不及。

三來唐朝國力不濟,盛唐可以憑藉強大的國力遠征萬里,但是一但國運衰頹,就只能被動防守,唐朝最最重要的領土始終是長城以南,河西以東的地方,這些地方在,唐朝就有還重新崛起的一天。


守仁讀仁


其實倒也不是,吐蕃和唐朝之間的戰爭是唐朝敗多勝少,但唐朝地域遼闊,經濟發達。總體而言唐朝並不怕吐蕃。

大唐一朝武功閃耀,滅突厥、滅百濟、滅高句麗,征伐西域、回鶻、南詔,一直凱歌高奏的唐軍,卻多次在吐蕃軍隊面前吃了大虧。

甚至唐代宗李豫時期發生了吐蕃大軍攻人長安 (公元763年),佔領15日的事件。

但是吐蕃的經濟政治太差。總體而言是不如唐朝的。


回來了863


一句話:高原反應。冷兵器時代是個體力活,唐軍上高原還沒打就會氣喘吁吁,還打個屁呀

。看雙方地界分界線就知道了。


任時宜


因為吐蕃人內有宗教信仰,身體又強健又吃苦耐勞唄,而且打仗也有頭腦。特別是戰神論欽陵那可戰無不勝,可惜最後死於離間計,要不然可能都入主中原了


踏碎靈霄269388303


有三點原因造成。1、唐太宗在吐蕃問題上缺乏遠見,下嫁文成公主時陪嫁了大量各行各業的工匠和大量圖書典籍,這無疑幫助了吐蕃文化和生產力的發展,壯大了實力。2、地理因素決定了唐軍不適合在高原作戰。3、安史之亂後,唐朝實力下降。


野山cium


啥叫總能?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吐蕃與唐朝的基本上呈戰略均勢,唐軍上不去,吐蕃軍下不來,總得來說唐軍的幾次失敗都是向高原推進的過程失敗的,這是主動而不是被動。安史之亂爆發後,安西,河西,隴西等軍鎮精銳被抽調東進作戰,西部防線被抽得千瘡百孔,處處漏風,這才使吐蕃有了走下高原的機會,在此之前,唐軍雖有幾次失敗,但憑藉其國力依然能維持西部防線的穩定,死死的把吐蕃頂在高原上。


攻於九天


蠢人總愛出蠢問題


塗料-管G-川


這個是安史之亂以後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